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海地質研究》2015年第0期
摘要:經濟體量的增長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不斷擴大的市場消費需求,在為礦山開采活動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中小型礦山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于礦山環境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對廢棄礦山沒有進行必要的恢復治理,導致了礦區環境的惡化,地質災害頻發。文章以廢棄礦山作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維度出發,對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體系進行構建。
關鍵詞:廢棄礦山;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改革開放以后,礦產開采企業充分利用良好的宏觀經濟形勢,對礦山開發的規模與數量進行擴充,以期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礦產資源的使用需求。由于發展過于迅猛,礦山開采方式過于粗放,使得礦山開采過程中設備損毀與人員傷亡的機率大大增加。同時環保意識的缺失,使得礦山開采企業在完成開采之后,對于廢棄礦山沒有進行必要的恢復工作,導致礦區水土流失與各類地質災害,嚴重威脅我國生態環境與正常的經濟生產活動。
1廢棄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
廢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的分析,在很大程度幫助工作人員厘清了廢棄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區域與時間,為后續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導,提升治理工作的質量與水平。
1.1礦山開采的分類
通常情況下,礦山開采可以劃分為露天開采、地下開采兩種方式,針對于不同的礦區類型,使用全境界開采法、陡幫開采法以及空場法等多種方式,但是這些開采方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在進行開采技術應用的過程中,無法進行技術的合理化應用,導致開采技術在短時間內形成環境問題,形成地質災害。
1.2地下開采引發的地面塌陷
從實際情況來看,廢棄礦山地面塌陷主要集中于礦山的采空區,一些礦體埋藏較淺的區域,由于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地面發生塌陷的機率較高,即便是礦體埋藏較深的礦山,如果在開采過程中不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開展回填工作,表層土在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下落,也容易造成地面塌陷。
1.3露天開采導致的礦山邊坡失穩
長時間的開采活動,礦山采礦場邊坡坡度逐漸增加,巨大的高度差,加上礦區地層裂縫發育,使得整個礦山邊坡的結構穩定性異常脆弱,在各種內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極易發生失穩的情況。
2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所遵循的原則
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有序開展,不僅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對于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重難點進行明晰,還需要從原則框架的角度出發,對自身工作進行梳理,以期完善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實施的途徑與手段,構建起科學高效的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全新模式。(1)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要遵循科學性的原則。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科學性的原則,只有從科學的角度對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應用的主要流程、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模式的基本要求以及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重難點進行細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住滿足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切實滿足使用要求。(2)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應用必須要遵循實用性的原則。由于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內容多樣,操作環節較多。為了適應這一現實狀況,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相關操作之中,就要盡可能的增加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方案的容錯率,減少外部環境對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影響。
3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的手段
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實現,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需要治理人員在明確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類型的基礎上,以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為基礎,采取高效的地質災害治理措施,實現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的預防。
3.1重點防治
針對于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的類別,治理人員要在科學性原則的框架下,對整個治理流程進行梳理,明確本區域廢棄礦山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厘清地質災害治理的核心訴求,結合治理技術手段,構建起行之有效的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重點防治體系。具體來看,治理人員要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對廢棄礦山邊坡進行監測,并在邊坡附近開展必要的檔墻建設,通過這種方式,提升邊坡的穩定性,但是基于邊坡的穩定性較差,因此在擋墻建設過程中,一旦發現擋墻開裂,應采取積極地應對策略,避免裂縫的擴大或者滑坡的出現。要設置合理的監測點,做好監測記錄與劃分工作,并劃定去易發地質災害的地段,對這些易發地段進行統一規劃,開展復墾工作,著力恢復礦山自身的生態功能。
3.2次重點防治
在廢棄礦山的進場公路以及生活區之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與一定規模的廢渣和棄土,這種情況的出現會誘發滑坡、塌方,因此在防治的過程中,治理人員要在實用性原則的指導下,對整個礦區產生的廢渣與棄土進行合理化處理,規定場渣的處理的方式與處理地點,避免廢渣以及棄土處理工作的混亂性,避免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的出現。在具體的施工操作之中,在邊坡上方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的排水工作,減少地表徑流對于邊坡的沖刷作用。
3.3一般防治
在對廢棄礦山環境地質進行一般防治的過程中,對高坡陡坡進行爆破處理,對于較低的邊坡進行平整操作,并設立水塘用于養護廢棄礦山區域的水源,完成水塘建設之后,在水塘周圍進行護坡建設,在水塘周圍種植大量的綠色植被,增強邊坡防護的結構穩定性;對于開采面積較大的平臺,地形復雜的廢棄礦山,可以采取土復墾工作,使其成為建設用地或者農業用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客觀要求。在一般防治的過程中,要進行監測體系的設置,使用全站儀監測方式,根據不同的季節,開展監測工作,實現對廢棄礦山地質情況的全面掌握。
4結語
為了推動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活動的有序開展,文章立足于礦山環境地質災害的具體類別,明確發生原因與作用區域,以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為框架,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實現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的有效治理,為生態建設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王新杰,王新然.廢棄礦山環境地質災害質量探討[J].西部探礦工程,2016(8):168-169.
作者:劉桂蓮 單位: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