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牧型城鎮土地資源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基于用地適宜性的牧業型城鎮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方法
從區域視角出發,評估建設用地可行性是基于用地適宜性的農牧型城鎮土地資源承載力評估方法的特征與優勢。城鎮用地的發展越來越多地與周邊坡度、坡向、地勢、環境敏感區等結合起來,規劃師則要指出用于城鎮用地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的優勢,因此,用地適宜性分析是規劃的重要基礎。適宜性分析從發展看,基本可歸納為以下類型:①篩網制圖法;②景觀單元法;③灰色分析法;④GIS空間疊加法。本文采用的是利用GIS技術的空間疊加方法進行適宜性分析,是基于灰色分析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GIS技術輔助分析方法,把各種適宜性等級改為數量值,每一因素又依其重要性給予權重,相乘值的和即可得到每一區域的適宜性等級,最后綜合確定研究區域內建設用地的可開發規模及未來發展方向。
2基于GIS的用地適宜性農牧型城鎮土地資源承載力評估
2.1基于GIS的土地資源承載力評估方法流程根據單因子分級標準,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得到與分級標準相同的數據。研究區的DEM數據來自ASTGTM數據,根據DEM數據使用坡度分析功能生成研究區的坡度數據,高程數據直接從原始的ASTGTM數據獲得。若得到的高程和坡度的分類與評價標準分級不同,則需使用重分類功能對數據依據標準進行重新分類。基于Arcgis的緩沖區分析功能,根據基礎交通數據及交通規劃控制范圍提取出縣道(X372、X371)、鄉道、村道并分別生成20m、10m、5m的雙側緩沖區范圍。以水資源現狀圖中水資源的分布范圍及單因子分級標準,提取出所需要的水資源研究范圍,然后對水源區生成1000m環狀緩沖區、防洪渠50m雙側緩沖區、奧爾托蘇河生成100m雙側緩沖區、灌溉渠生成20m雙側緩沖區。然后將土地利用數據、交通緩沖區數據、水源保護緩沖區數據與重點保護對象數據由矢量數據轉為柵格數據,再加上坡度數據和高程數據,進行空間疊加分析,求得研究區域內建設用地的可開發與等級。進行疊加分析時,可使用兩種方法:柵格計算器與空間建模加權疊加分析法,兩種方法所得結果相同。其原理都是根據單因子分級的分值與單因子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占權重求其加權平均數得到適宜建設的用地等級分類。
2.2用地適宜性評估單因子評價根據已有的基礎數據以及評價指標得出歸一化的單因子評價結果。
2.3用地適宜性評價根據研究區用地現狀特征,結合GIS空間疊加方法,得到研究區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劃分為四類用地:適宜性建設用地、一般性建設用地、不宜建設用地、禁止建設用地。利用GIS柵格的統計功能,可得到不同分區的占地面積及比重情況:適宜性建設用地約19629.58hm2、占總面積的13.86%;一般性建設用地63285.51hm2、占總面積的44.67%;不宜建設用地50940.27hm2、占總面積的35.95%;禁止建設用地7826.51hm2、占總面積的5.52%。適宜性建設用地包括城鎮規劃區、原農民居住點等,主要集中在沿縣道X372、奧爾托蘇河道周邊,該區域地勢相對平坦,地質堅實,且該區域的環境對人工干擾或破壞的適應及調控能力最強,是開發建設首選區域。適宜性建設用地的發展仍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強調可以持續發展。一般性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適宜性建設用地的城鎮規劃范圍外圍地區。不宜建設用地將園林保護區、牧區保護區劃入其中,該區域只要是河流上游,地方生態群落和生態系統發育較好,屬于人口稀疏的過境通道區。禁止建設用地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區、重要基礎設施(縣道371)、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奧爾托蘇河等水資源保護區。
3結論
對于城鎮空間用地規劃而言,基于GIS的用地適宜性農牧型城鎮土地資源承載力評估方法體現了土地資源的生態承載力理念,通過構建用地適宜性評價因子評價指標體系,合理劃分用地空間管制區域,為城鎮建設用地的規劃發展、規模確定與空間選擇的科學性、合理性及適應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趙琴黎珍惜單位:新疆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遙感信息測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