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牧業發展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現狀分析
(一)農牧業增加值適度增長,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
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6.6%,比其“九五”期間年平均增長速度加快了0.2個百分點。內蒙古2006年農牧業增加值641.7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6%;2007年農牧業增加值784.0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5.8%2008年農牧業增加值906.98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5%;2009年一季度農牧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約4%,2009年上半年農牧業增加值146.8億元、同比增長3.5%。可以看出,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比較適中。
但與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相比,農牧業(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較小,特別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2007年,內蒙古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長5.8%,而第二產業增長25.3%、第三增長15.6%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而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3%、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1.6%,第一產業無論增長速度還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比第二、三產業低得多。2008年,內蒙古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長7.5%,而第二產業增長20.5%、第三產業增長15.5%,第一產業增長速度比第二、三產業小得多: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而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4%、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6%,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約4%,而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797億元、同比增長19.2%: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農牧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而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046.1億元、同比增長18.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319.9億元、同比增長14.2%。
(二)農牧業結構趨向合理,農畜產品的質量有所提高
“十五”期間,在內蒙古農業部門結構中,種植業的比重由56.8%下降到48.3%,畜牧業的比重由37.8%上升到45.4%,林業和漁業的比重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種植業內部糧、經、草結構協調,集約化、優質化水平逐漸提高;草原畜牧業特色化、綠色化的優勢明顯,農區畜牧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有所拓展:林業特別是生態林草業加速發展,生態環境局部得到改善:漁業的養殖規模擴大、捕養技術提高、產品品質優化。
2008年,內蒙古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的比重達到61%,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推廣地膜覆蓋面積1531萬畝,比上年增加143萬畝;坐水點種971萬畝,比上年增加346萬畝:間套復種面積1155萬畝,比上年增加110萬畝:推廣配方施肥面積4251萬畝,比上年增加1064萬畝。2008年,畜牧業占第一產業的比重為45.9%,農區牲畜存欄占全區牲畜總存欄的70%牲畜良種及改良種比率達到93.3%,畜種、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大牲畜總量增加,肉牛、乳牛均保持增長勢頭,羊存欄總量小幅下降,優勢畜產品保持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
2009年,內蒙古繼續優化農牧業布局,加快東部玉米、中部馬鈴薯、西部農區肉羊和東部草原肉羊、肉牛以及城郊奶牛產業帶建設:科學合理布局糧食生產,集中建設東部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和西部黃河流域兩大糧食核心產區;在全區54個旗縣(場)落實100萬畝糧油高產作物示范田,同時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全區設施馬鈴薯面積新增40萬畝、達到100萬畝。設施蔬菜面積新增26萬畝、達到100萬畝,大力實施百萬肉牛、百萬奶牛和千萬只肉羊高產創建工程。畜牧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牲畜的良種化、改良化水準提高,截至2009年6月內蒙古家畜改良比重達到95%,目前全區家畜改良配種總規模達3000萬頭只,其中牛改良配種270萬頭、冷配220萬頭,綿羊改良配種2000萬頭只、人工授精1035萬只,山羊改良配種720萬只、人工授精2213萬只,馬、驢、駝改良配種10萬匹(峰)。推廣良種豬660萬口,推廣良種家禽3800萬只。
農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目前,全區無公害農畜產品達到851個,產品生產總量達到1787.74萬噸,產值達到80.89億元;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達到571個,產品實物總量達到488.3萬噸,產值達到76.7億元,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達到2900多萬畝:有機農畜產品達到226個,產品實物總量達到20.1萬噸,年銷售額3.68億元。全區動物防疫監測預警和應急快速反應能力進一步提高,重大動物疫病始終處于穩定控制狀態。
(三)糧食總產量增加,但小麥、稻谷的產量減少
2008年,內蒙古農作物播種面積686.0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9.93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25.4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5.27萬公頃。2008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首次達到2130.23萬噸(420多億斤),比上年增產319.16萬噸,增長17.6%,實現改革開放以來首次連續5年增產;其中,玉米、大豆和薯類產量分別增長21.5%、23.8%和26.4%。全年油料產量117.54萬噸,甜菜產量170.04萬噸:蔬菜產量1360.84萬噸,增長6.5%;水果產量238.16萬噸,增長15.4%。需要特別關注的是,2008年內蒙古小麥的產量為154萬噸、比上年下降了12.5%,稻谷的產量為70.5萬噸、比上年下降了13.4%,小麥和稻谷產量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糧食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粗糧”增多了,而“細糧”反而減少了;為了滿足消費的需求,我區小麥和大米的購入量要相應地增加。
內蒙古的糧食內部結構不合理,在2007年1750萬噸的糧食總產量中,“粗糧”占85.8%、特別是玉米占64.1%,小麥、水稻僅占14.2%;這就使玉米、粗雜糧等嚴重過剩,小麥、水稻等的缺口增大。糧食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加劇。
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春耕所需要的農用生產資料即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種子等貨源充足,價格回落幅度較大,從而降低了種植業生產成本,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區糧食播種面積增加較多。2009年上半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8137萬畝,比上年增加255萬畝。內蒙古玉米播種面積比上年
增加了4%左右,連續9年穩步增加。
(四)大部分畜產品的產量增幅較大,但牛奶等的產量下降
2008年,內蒙古牲畜存欄10677.2萬頭(只),比上年下降1.6%;其中,大牲畜存欄達到1063.8萬頭,比上年增長3.0%,而羊的存欄為8442.9萬只,比上年下降了3.8%。全區肉類總產量219.37萬噸,比上年增長6.3%:牛肉產量43.1萬噸,增長6.1%;羊肉產量84.8萬噸,增長4.9%;山羊絨產量6890噸,增長3%:牛奶產量912.2萬噸。2008年內蒙古部分畜產品產量增速回落的幅度較大,如牛奶等;特別是小畜羊下降的幅度較大,需要引起注意。
2009年上半年,全區牲畜總頭數達10852.6萬頭只,比上年增加174.8萬頭只,連續7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牛羊生產持續增長,出欄肉牛93.7萬頭,肉羊1614.3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3.9%和2.2%;牛肉、羊肉產量分別達到17.1萬噸、25.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5%、1.6%;全區奶牛存欄313.8萬頭,同比減少1.3%;牛奶產量324.5萬噸。同比下降14%。可以看出,牛奶等畜產品的產量及奶牛存欄數出現了大幅度下降;說明“三聚氰胺”事件,對我區奶牛養殖業、乳制品產業的影響是很大的。
(五)農田、草場基本建設加強。農牧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施用量等增長
2007年,內蒙古農牧業機械總動力2209.2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6%;機耕地面積518.61萬公頃,增長6.6%:機電井數量38.51萬眼,增長0.3%:年內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7.73萬公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62.47萬公頃:全年農村牧區用電量34.10億千瓦時,增長6.7%;化肥施用量(折純)140.29萬噸。增長10.5%。2007年,內蒙古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為60.1%,進入全國中級機械化水平省區行列:內蒙古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43.16%。
2008年,內蒙古農牧業機械總動力2779.4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5.8%:機耕地面積523.33萬公頃,增長0.9%:機電井數量39.31萬眼。增長2.1%:年內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64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54萬公頃:全年農村牧區用電量36.50億千瓦時,增長7%;化肥施用量(折純)154.10萬噸,增長10.1%。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2.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41%。
內蒙古農業綜合開發工程開始于1989年,到2008年,全區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資金124.52億元。20年來,開發范圍不斷擴大,項目和投資逐年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范圍已由最初東四盟市的12個旗縣,發展到12個盟市的81個旗縣、6個國有農牧場管理局。累計改造中低產田2028.35萬畝,開發利用鹽堿及沙荒地154萬畝,營造防護林293.31萬畝,草場建設1407.42萬畝,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7億公斤。
內蒙古河套灌區由于水利設施老化,有灌無排或排水不暢,灌區內土壤鹽堿化嚴重,現有787萬畝引黃灌溉農田中,中低產田面積占65%。1992年,內蒙古河套灌區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15年來,共投資13億元,累計完成土地治理項目263.9萬畝,占全市現有耕地面積的28%。2008年1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再次立項,從2008年起至2017年止,改造中低產田500萬畝,每年安排實施50萬畝。
(六)集約化、技術化水平有待提高,現代農牧業的發展速度需要加快
盡管內蒙古農牧業機械化、水利化等的水準有所提高,但是農牧業的科技貢獻率較低,集約化、技術化水平不高,農牧業水利、電力、防護及機械等的設施、設備的建設、更新、維護滯后,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
在內蒙古的農牧業機械設備中,20馬力以下的拖拉機占拖拉機總數的76%,且40%多的拖拉機超期服役,玉米的機收面積只有5%左右:全區74%的農田沒有灌溉條件,灌溉飼草料地面積僅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0.4%,設施農業面積占種植業面積的不到1%;一些作物品種已經推廣使用了20多年,變雜退化現象非常嚴重,沒有有效地提純復壯和更新。
內蒙古農牧業的科技貢獻率緩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漸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又增加到“十五”期末41%左右,2007年為43.16%,2008年達到45.41%;然而,我國“十五”期末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8%以上,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升到了60%―80%的水平,相比之下,內蒙古農業的科技進步水平還比較落后。農業科技研發機制、服務機制、推廣機制及創新機制等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要重視農牧民、農牧業與農牧業技術、農牧業科技人員緊密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內蒙古農牧民文化素質低,具有一定技術、技能的人才嚴重短缺,阻礙了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據內蒙古第二次農牧業普查資料。到2006年底,內蒙古農牧民家庭勞動力中文盲的比例高達7.4%,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的比重明顯高于發達省區。
(七)農牧業生產資料價格回落,糧食價格變幅不大,畜產品價格下跌
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0.8%;其中。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同比下降0.9%,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同比下降0.7%??梢钥闯?,農村居民消費價格的降幅要比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的降幅低0.2個百分點。 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呈全面下降的態勢。如。呼和浩特市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總體下降了12.57%,其中復合肥下降26.1%,尿素下降8.51%,農用薄膜下降14.19%,農藥下降13.96%。種子下降13.39%。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回落,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成本,加之各項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2009年全自治區的糧食播種面積又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農牧民出售糧食的綜合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2%,其中稻谷平均每公斤1.71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玉米每公斤1.1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2009年第二季度,內蒙古糧食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2.0%。第一季度略降,第二季度微漲。主要糧食的價格變幅不大、比較平穩。
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畜產品價格同比下降了6.1%;其中,活豬的價格
為每公斤11.8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1%,去骨豬肉每公斤17.21元、比上年同期價格下降6.8%:牛肉每公斤21.81元、比上年同期上漲10.5%,羊肉每公斤23.67元、比上年同期上漲了0.3%:山羊絨的價格為每公斤186.15元、比上年同期價格下降15.0%,綿羊毛每公斤6.3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內蒙古畜產品價格下降的幅度較大,特別是山羊絨、活豬的價格下降超過兩位數,綿羊毛價格的下跌也接近10個百分點,這會使草原畜牧業及農區養豬業的收益銳減、甚至出現虧損,農牧民特別是牧民的收入增長更加艱難。
(八)農牧民生活改善,但城鄉差距繼續擴大,牧民收入低于農民收入
1.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逐漸增長,恩格爾系數大幅度下降,說明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90年為647元、1995年為1300元、2000年為2038元、2006年是3342元、2007年是3953元、2008年是4656元。2008年比2007年實際增長11%: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06年為2772元、比上年增長13.3%,2007年為3256元、比上年增長17.5%。2008年為3618元、比上年增長11.1%:改革開放30年來即從1978―2008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31元增加到4656元、后者是前者的35倍多,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38元增加到3618元、后者是前者的26倍多。農民恩格爾系數,1995年為59.7%、2005年為45.1%、2006年為41.0%,2006比1995年下降18.7個百分點:牧民恩格爾系數,1995年為48.1%、2005年為34.3%、2006年為30.8%,2006比1995年下降17.3個百分點:農牧民恩格爾系數,2007年為39.3%、2008年為41%。
2009年第一季度,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672.4元,同比增加242.8元,增長17%,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6.5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現金支出1461.3元,同比增加237元,同比增長19.4%,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10.7個百分點。2009年上半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達3362元、同比增長12.9%,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達2476元、同比增長8.1%;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617元,同比增長12.3%。
2.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均呈擴大的趨勢,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出現了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的現象。內蒙古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牧民純收入的比,1990年為2.2:1,2000年為2.52:1,2005年為3.06:1,2008年3.1: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等,實際上城鎮居民的收入是農牧民收入的5倍甚至5倍以上。
1985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為325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95元,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比為1.83:1;2006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為2771.97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7666.61元,前者比后者少4894.64元;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9281.5元,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256元,前者是后者的2.85倍: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0827.04元,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618元,前者是后者的2.99倍。2008年,內蒙古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8%,農牧民恩格爾系數為41.0%,前者比后者低8.2百分點。說明農牧民消費水平、生活水平與城鎮居民的差距還較大。
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1990年,全區為647元、全國為686元,全區比全國低39元;2000年,全區為2038元、全國為2253元,全區比全國低215元;2005年,全區為2989元、全國為3255元,全區比全國低266元:2006年。全區為3342元、全國為3587元,全區比全國低245元2007年,全區為3953元、全國為4140元,全區比全國低187元2008年,全區為4656元、全國為4761元,全區比全國還低105元。
據內蒙古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的統計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內蒙古牧民的人均收入一般要低于農民的人均收入。2001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61.6元,2002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99.3元,2003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97.2元,2004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25.7元,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98.4元,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農民人均收入124.6元。原因主要是:草原嚴重退化。產草量減少、載畜量下降,牧戶牲畜牧養量的增加受到了限制;圍封、舍飼,禁牧、休牧等實施后,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了,而近年來畜產品的銷售價格穩中有降,特別是山羊絨等的價格下跌的幅度較大,這樣草原畜牧業的經濟效益不良,牧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減少:由于受專業技能、語言交流等方面的影響,牧民輸出勞務的困難更大一些,這樣牧民的工資性收入也不會多;農民種糧已享受到了一系列相關的補貼,牧民養畜幾乎沒有補貼,當前牧民享受的政府補貼僅相當于農民的大約1/66;牧民為有效保護、永續利用草原資源,為恢復、維持、擴大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效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草原生態補償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牧民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
(九)不合理開礦、辦廠,已造成一定程度的農牧業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
不適當地開礦、建廠、修路以及城鎮建設等對農村牧區特別是草原及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污染。截至2007年,內蒙古全區礦山開發占用破壞土地75801.27公頃,其中占用破壞草地占44%,林地占3%,耕地占9%。其它地類44%:內蒙古東勝礦區面積348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面積占57%,且沙漠化土地還以每年0.5%的速度擴展。內蒙古的霍林河煤田、神府煤田、準格爾煤田等開發過程中,造成了較大面積的綠色植被的破壞,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沙漠化:如,準格爾煤田建設區的沙化面積以每年大約4%的速度增長。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部分旗近年來加快了工業化的步伐,開礦、建廠愈來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壞、生態環境污染也不容忽視。如。二連油田開發區。開發前草地生產力為21105公斤/公頃,開發后變為1095公斤/公頃左右,蓋度由原來
的45%―55%降為28%――38%。
二、發展展望
由于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農牧民生產積極性的空前高漲,對農牧業與農村牧區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如2009年上半年涉及農、林、水的財政支出資金達54億元、同比增長75.2%。高出地方財政支出速度32.4個百分點,所以,雖然受旱災、病蟲害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2009年內蒙古的農牧業經濟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2009年內蒙古農牧業(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預計為5%左右,增加值達到950億元左右。2009年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比2008年增長6%左右,達到4900元左右。2009年全區牲畜總頭數達10852.6萬頭只,比上年增長約1.6%。盡管2009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542.4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7萬公頃,其中玉米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4%左右:但是由于全區局部遇到了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特別是全區大部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旱災,截至2009年8月10日全區農作物受旱面積達4727萬畝,其中重旱2050萬畝,因旱造成189萬人以及427萬頭只牲畜飲水困難,自8月17日10時起全區啟動了抗旱Ⅲ級應急響應:所以,2009年內蒙古的糧食總產量要比2008年有所下降,預計保持在360億斤左右。
如果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2010年內蒙古的農牧業經濟形勢估計要好于2009年,農牧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發展的質量也要有所提高。2010年,內蒙古農牧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預計比上年增長6%左右,內蒙古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比上年增長7%左右:全區牲畜總頭數預計比上年增長1%左右,達到1.09億頭只左右:全區糧食總產量預計比上年增長5%左右,達到380億斤左右。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農村牧區實際的農牧業補貼制度和保護制度
當前正在實行的對生產銷售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農民的直接補貼,還增加了購買農機補貼、購買良種補貼等,這是很好的辦法。其實,既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農牧業的保護價制度,也應該制定實行對農民與牧民的直接補貼制度;除了糧食的直接補貼等,還可以嘗試根據農戶與牧戶承包經營的耕地、草場的面積,按畝制定標準定額,由政府給予農民家庭與牧民家庭直接的現金補貼。
要建立牧民養畜的直接補貼制度。比照農民種糧的直接補貼制度,根據牧戶承包經營的草場面積和飼養牲畜的情況,由政府財政每年給予直接的補貼,從而建立牧民養畜的直接補貼制度。
要建立生態草業發展制度。牧區應發展一批生態草業戶。以維護、培養所承包的草場為主業,政府或基金會根據維護草場的面積、草的生長情況等給予草原生態效益補償費,從而使保護草原、恢復植被成為牧民的自覺行動。
要建立草原生態補償制度。草原畜牧業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的先河,綠色大草原是在廣大牧民世世代代的維護下才保留到了今天。要根據牧民為有效保護、永續利用草原資源,為恢復、維持、放大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效能做出的貢獻,進行長期的生態補償;可按照戶(牧戶)、人(牧民)、承包草原的面積與等級等。每年進行一定金額的補償。
要建立牧區大宗畜產品的政府儲備制度。牧區的羊肉、牛肉、山羊絨、綿羊毛等大宗畜產品,要建立國家或省級政府的儲備制度:通過政府的購入或發售,調節這些畜產品的市場價格,使其維持在比較合理的水平,從而保障草原畜牧業的收益水準,保護牧民的利益。
進一步完善退牧還草制度。既要按照牧戶禁牧草場的面積,分年度連續性給予足夠的糧食與現金補償,根據牧戶休牧的時間與規模給予充足的飼草料補償:也要對于禁牧、休牧的模范戶給予獎勵:還要適當延長對禁牧、休牧的補償時間,下一步可考慮延長3-5年。
(二)拓展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增加對農牧業及農村牧區的投入
各級政府要繼續增加對農牧業基本建設、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財政投資,且隨著GDP的增長、財政收入的增加,用于農牧業與農村牧區的財政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要以一個科學合理的速度不斷增大,而不是減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的建設。要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牧區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牧區的公共服務,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強化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牧區通信,繼續完善農村牧區電網,逐步解決人畜的飲水困難問題。
加速推進農村牧區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增強其生機活力,特別是對“三農”、“三牧”的信貸支持能力。規范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為_農牧業與農村牧區服務的職能,開拓農村牧區、農牧業、農牧民的保險業務,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牧區商業性與政策性相結合的金融體系,從而大幅度增加農牧業與農村牧區金融資金、信貸資金的投入,使農牧業與農村牧區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的不良局面有所改觀。吸引社會各界對農村牧區進行資金、技術、人才的投人,鼓勵其到農村牧區發展第二、三產業,發展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第一產業。引導、激勵農牧戶自身增加生產性的投入,提高其發家致富的積極性。
(三)發展綠色、安全的農牧業,繼續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等
綠色農牧業的核心是在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的前提下,以標準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品牌建設為突破口,提高農牧業綜合經濟效益。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綠色環境優勢和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優勢,積極實施綠色品牌戰略,加強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和認證。當前最受消費者青睞、最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畜產品主要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非轉基因食品等。內蒙古農牧業資源環境受污染的程度不大,符合生產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基本條件的地域很多,只要生產過程與加工、運輸、包裝、儲藏等按照規范的要求進行,完全可以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高質量產品。
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要注意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小麥、水稻等精細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隨著糧食播種面積的擴大,小麥與水稻播種面積也應該相應地拓展,從而使全區的糧食結構趨于合理,減輕購入細糧的壓力和出售粗糧的難度等。
(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選擇新型工業化和科學城市化的發展路徑
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提高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努力在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農村牧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城鎮化水平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爭取到2020年,內蒙古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基本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昂舭酢钡貐^2015年基本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內蒙古農牧業發展承擔著保障農牧民收入、保障國家和自治區的糧食安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等重大責任。但是,內蒙古農牧戶缺乏對現代種植、養殖技術的應用,科技創新推廣機制滯后,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不利于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基于此,我公司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依托現代化、科學化的技術,改善了傳統農牧業的缺點,堅持集約化、產業化、規?;瓌t,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著力幫助提升農牧民收入。
2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內蒙古農牧業發展承擔著保障農牧民收入,保障國家和自治區的糧食安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等重大責任。內蒙古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牧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有諸多問題值得關注,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緩解。
2.1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現狀
第一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2006年――2013年內蒙古農牧業的年增長率均處于較高的水平,同自治區整體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保持一致,第一產業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穩健增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平穩運行。農業產值所占比重下降,畜牧業產值所占比重上升。內蒙古初步建成了區域化、規?;?、專業化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農畜產品加工水平已經處于國內前列,牛奶、羊絨等部分農畜產品生產加工保持國內領先。
2. 2內蒙古農牧業存在問題
農牧業的物質裝備水平較低,機械化程度尚不能滿足現代農牧業發展的需求,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科技貢獻率不高。目前,我區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0%,進入基本實現農牧業機械化階段,但屬于低層次、簡單機械化階段,主要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程度仍然較低,特別是牧區畜牧業機械化長期處于低水平發展,只有一些打草、捆草等簡單機械。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狀況和科技基礎的不同,全區各地農機化發展不平衡,根據有關資料,呼倫貝爾市的農機化綜合水平已進入比較高級的階段,達到70%以上,而呼和浩特市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還在初級階段,僅38.6%。內蒙古農牧業機械服務體系發育不全,服務能力較低。首先,農機生產企業一般把維修站設在市一級農機銷售單位,縣鄉兩級維修站很少,農牧民為修理農機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財力。其次,農機具品牌和配件品種多,更新換代速度快,而現有維修服務網點設備簡陋、規模小,不能從事大型農業機械的大修保養,只能以換件維修為主。最后,農牧戶家庭經營、分散生產的經營模式不利于耕地資源的整合利用、草牧場連片經營,那些已經習慣于個體、家庭經營的牧民大多擔心合作帶來的潛在或不可預知的風險,不利于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
3基于內蒙古發展背景的設施農牧業產品初探
3.1施農牧業發展策略
1、提高對設施農牧業重要性的認識
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設施農牧業,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助推現代農牧業發展。既不能“一窩蜂”式擴大設施農牧業的規模,也不能“蝸牛式”發展設施農牧業。要正確認識設施農牧業,要結合實際,要用發展眼光、超前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2、加強生產隊伍素質建設
設施農牧業對從事設施農牧業生產和開發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進設施和技術只有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生產者運作,才能充分發揮設施和技術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巨大的增產潛力。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思想、熟悉現代農業理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且具備創新能力的精干的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究開發人才隊伍,提高生產隊伍的素質。
3、制定優惠政策
要制訂扶持設施農業發展的產業、人才、金融等優惠政策,要設立發展設施農牧業專項資金增加投人,解決農牧民的資金投入問題。對于內蒙古中東部地區,給予政策和資金適當支持,重點發展溫室、大棚,積極發展大中棚;對于經濟薄弱的西部地區,要給予更大政策傾斜和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同時引導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三資”投向設施農牧業,重點發展標準化節能型設施農畜牧業。
4、推進設施農業規?;?/p>
連片成規模,規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設施農牧業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只有進行規?;a才可能形成品牌效應,占領市場,使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優勢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持續利用,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要培育一批重點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扶持和培育規?;脑O施農業基地,加快設施農業企業的發展。
5、培育專業合作組織
實踐證明,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開辟農產品銷售渠道、有效增強農民市場競爭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個體農民的市場力量較弱,缺乏競爭力。要引導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產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場地位的農戶組成利益共同體,大力培育適合市場競爭的共同利益集體,促進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同時,建立相應的政策與法規,規范各類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健康運行。
6、加強技術創新研究
要加強技術創新研究,加大科研開發力度,解決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特別是加強基質栽培、節水滴灌、營養液配置及管理、生物防治、環境、計算機控制等技術的應用和研究;重視協作攻關,積極開展配套技術開發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施農業設備和技術,形成集成優勢,促進設施農業的技術。
3.2設施農牧業產品模式初探
本產品是鉸接鏈式三角形模塊相拼接的凸圓形、多功能鑲嵌式、一體化的設施農業建筑,主要分為農業與畜牧業兩大部分,運用高科技進行牛、羊、雞等多種養殖以及各類植物和有機農作物的種植,改粗放型傳統農畜牧業為高度集約型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經濟型的設施農畜牧業也是我國農牧業發展的一個趨勢。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集中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為主要特征的集約型、高效型產業。本產品最大單體設施面積達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點,體現了集約化、產業化、模塊化等理念。
公司產品根據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不同,分為家庭型、集體型以及企業型,規??纱罂尚?,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各類需求。另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制定了設施農業的財政、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公司產品價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進設施農業協調有序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本產品具有如下優勢:
第一,結構現代化、模塊化,易拆卸,易拼裝,不損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風光互補的自然能源方式,獨自供電供熱,其風電達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頂部,同時可以起到遮陽調節作用;
第三,采用養殖的糞便沼氣發酵處理,沼氣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氣,發酵糞便可直接還田;
第四,考慮到地區太陽直射角1.7,采用逐步退臺,可保持光照,同時頂部采用集約化噴灌,起到了頂部與支撐作用;
第五,產品結構輕型穩定,造價低,通風自如,整體具有合理力性結構,空間大且適于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種養殖,頂部用PE薄片安裝,具有透光性好,不易破碎,使用年限長等特點。
3.3產品簡介
本產品是鉸接鏈式三角形模塊相拼接的凸圓形、多功能鑲嵌式、一體化的設施農業建筑,運用高科技進行牛、羊、雞等多種養殖以及各類植物和有機農作物的種植,最大單體設施面積達到463平方米,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特點,體現了集約化、產業化、模塊化等理念。
3.4產品分類
公司產品根據目標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不同,分為家庭型、集體型以及企業型,規模可大可小,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各類需求。另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制定了設施農業的財政、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公司產品價格合理、收益高,可以促進設施農業協調有序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3.5產品優勢
本產品具有如下優勢
第一,結構現代化、模塊化,易拆卸,易拼裝,不損害土地,可以因地制宜搭建;
第二,采用風光互補的自然能源方式,獨自供電供熱,其風電達到2000瓦,且光伏搭建在建筑頂部,同時可以起到遮陽調節作用;
第三,采用養殖的糞便沼氣發酵處理,沼氣可用于民用生活燃氣,發酵糞便可直接還田;
占農業總產值的的1.8%;牧業產值1894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3%;
副業產值904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7%;漁業產值292.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3%。
2、農作物生產結構情況
××縣主栽農作物有大豆、玉米、馬鈴薯。版權所有
200*年三大作物占總播面積的73.5%,200*年占85.8%,平均年遞增2.2%。
200*年,三大作物總產占糧食總產的81.0%,平均單產212.8
斤/畝,200*年三大作物總產占糧食總產的99.2%,平均單產403.1斤/畝,平均年遞增9.6%。
200*年三大作物平均畝生產成本144.3元/畝(農業經營管理總站4
個鄉鎮上中下農戶平均數,下同),200*年三大作物平均畝生產成本123.9元/畝。200*年,糧、經、飼種植比例為85.5:13.5:1,200*年為89.2:9.8:1。
3、農民人均純收入及其構成情況分析
200*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490元(90年不變價,下同),2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82元,平均年遞增8.2%。200*年從種植業收入1028元,
從養殖業收入149元,從加工業收入224元,從其它收入89元。200*年從種植業收入1968元,從養殖業收入301元,從加工業收入198元,從其它收入115元。7年中,種植業收入平均年遞增9.7%,養殖業收入年遞增10.6%,加工業收入呈負增長,其它收入年遞增3.7
%。
4、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及其構成情況
200*年,××縣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7456.4萬元,其中,油脂加工業產值5914萬元,占79.3%,淀粉加工業產值509.5萬元,占6.8%,其它加工業產值1032.9萬元,占13.9%。200*年,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0135.5萬元,其中,
油脂加工業產值7264.9萬元,占71.7%,淀粉加工業產值1702.6萬元,占16.8%,其它加工業產值1168.0萬元,占11.5%。7年中,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4.5
%,其中,油脂加工業平均年遞增3%,淀粉加工業平均年遞增18.8%,其它加工業產值平均年遞增1.8%。
5、養殖業生產情況
200*年,××縣牲畜存欄31.8萬頭(匹、只),其中:大畜5.6萬頭,小畜10.
8萬只,生豬15.4萬口。200*年,全縣牲畜存欄76.2萬頭(只),鄉鎮部分牲畜存欄60.5萬頭(匹、只),其中:大畜3.8萬頭,小畜39.
7萬只,生豬17萬口。從200*年到200*年的7年中,
牲畜存欄年遞增9.6%,其中:大畜近幾年逐年增長態勢,小畜年遞增20.4%,生豬年遞增1.4%。
6、農機具狀況
200*年,××縣大中型牽引動力機械1342臺/54426千瓦,200*年,
大中型牽引動力機械779臺/25275千瓦,呈下降緩升趨勢。小型牽引動力機械從200*年的10881臺/97929千瓦,增加到200*年的18517臺/197976千瓦,臺數和動力分別平均年遞增7.9%和10.6%。200*年,大中型配套農具2971臺,配套比為1:2.21,200*年,
大中型配套農具1302臺,配套比為1:1.67。200*年小型配套農具16453臺,配套比1:1.67,200*年,
小型配套農具46940臺,配套比為1:2.53
7、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投入情況
200*年以來,××縣從中低產田改造、農田防護林建設、農田道路建設、
小流域治理和水源井建設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0*年到200*年,共改造中低產田17.
5萬畝,累計投資4310萬元,80%屬農民自己投資。共營造農田防護林1.55萬畝,投資194萬元,60%為農民投入。共修建農田道路286公里,投資509版權所有
萬元,均為農民出義務工完成。從200*年開始,共新打水源井445眼,投入69萬元,絕大部分為農民自己投入。
8、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投入情況
棚圈建設2001年2400個,投入11萬元,200*年3000個,投入14.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