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識教育理念下的水產育種學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該文分析了目前水產動物育種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通識教育的理念下,結合高校教改的最新精神,提出從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學習能力、優化教學內容、注重知識拓展和實踐教學、變革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建議,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為水產養殖專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通識教育;水產動物育種學;教學改革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與高等教育相聯系,源于19世紀初美國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而我國現今的通識教育是始于20個世紀末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實踐[1]。對于通識教育的定義、目標、內涵、方式等,相關研究人員多有不同的表述或見解。張壽松、李曼麗等通過對通識教育較為系統的研究,認為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任的公民”,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1,2]。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理念和內涵,與我國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高度契合。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在全國教育系統聚焦于“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使命的形勢下,通識教育的相關教育理念對當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對具體的改革措施可提供有益的指導。水產動物育種學是研究水產動物選育和繁殖優良品種的理論與方法的科學[3],是水產養殖專業重要的專業課之一。水產動物育種學具有多學科交叉、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一方面,水產動物育種學與遺傳學、動物學、組織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等課程聯系緊密,需要學生具備較為豐富的相關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水產動物育種學課程涉及的主要是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旨在為水產養殖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因此課程中涉及大量的育種方法、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和生產實踐。這樣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求都比較高的專業必修課程,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新時代教育改革形勢下,如何結合該課程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行業特點,在提高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理念下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改革,從而為水產養殖行業提供基礎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的專業人才,具有較強的緊迫性和較大現實意義。因此,在通識教育理念的啟發下,筆者對水產動物育種學課程改革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水產動物育種學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仍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首先是課程涉及面廣、理論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煩躁、厭學情緒;其次,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參與度低,對基本的知識點和關鍵性的原理方法沒有內化,普遍存在應付考試的心態,所學知識考后即忘;再次,學習流于形式,缺乏勤奮刻苦、深入鉆研的精神。此外,從教學效果看,關于水產動物育種的理論素養差強人意,實踐動手能力較弱,從事水產動物養殖和育種工作的綜合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和完善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
2教學改革建議
2.1增強專業認同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專業認同是指學習者對所學專業在主觀上的意識態度與思想行為,反映了個人與所學專業的情感連接程度[4]。專業認同感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和核心素養的提升無疑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水產動物育種學課程中,可以從水產動物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育種工作的重要性、傳統育種與現代育種的聯系與差異、我國雜交育種工作的進展和緊迫性等方面講解,并結合雜交水稻、抗蟲棉、多利羊、中國對蝦“黃海1號”、“黃海2號”等典型案例,提高水產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認同感,增強學生專業學習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核心素養。
2.2重視交叉學科,不斷優化課程知識結構
學科交叉是水產動物育種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在學習本課程時,會很難理解掌握一系列的概念、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而出現厭學情緒。因此,該課程的開設和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遺傳學等課程應有較好的傳承性,在講授過程中還應系統把握相關課程在水產動物育種學中的應用,并將相互聯系、系統學習的方法講授予學生,既有對相關課程知識的回顧、反思,又有新的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學生更全面更系統地掌握相關概念和基本理論。
2.3注意知識拓展,關注前沿熱點和典型實例
由于育種工作和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水產新品種的培育和審定每年都在更新。因此水產動物育種學也需要緊跟學科發展,及時擴充內容,對分子生物學的最近進展、新審定的優良品種進行關注和講解,尤其是關于新品種的培養方法和過程。通過聯系課本相關章節,補充課本以外的、前沿的、真實的案例報道,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提高其專業素養。
2.4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教授基本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培養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授課教師要更好地制作教學課件,更多地采用啟發式教學、課堂討論、學生講授等方法外,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多思考、多交流、多查閱文獻、多利用慕課等公開課進行學習和探索,并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指導。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不僅僅對教師是一種挑戰,對學生同樣如此。因此,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表現和取得的進步,應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2.5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認知
在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下,實踐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對水產動物育種學課程來講,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在課程設計和教學環節,應重視實驗課在教學環節中的地位,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增加實驗操作、參觀水產相關企業和實習基地等方式,深化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專業認知和素養。比如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的水產專業,有廣西北部灣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重點實驗室、北部灣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等良好平臺,又地處沿海地區,大量的水產養殖企業和種苗公司為水產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踐提供了難得的社會資源。合理地設置實踐課程環節,充分地利用當地水產資源、學校的科研平臺和教師的科研項目,對學生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必定大有裨益。
2.6變革考核方式,逐步完善考核機制
考核是對學生課程學習效果的檢驗。根據培養目標建立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轉變。在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必然需要對傳統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最核心的一點是要打破以卷面成績決定課程考核結果的傳統,側重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包括紀律遵守情況、學習主動性、實踐操作能力、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在卷面設計中,除了考察關鍵知識點外,增加主觀題類型,考察學生對知識點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情況。此外,還可以靈活地設計考察形式,比如讓學生做簡短的學習匯報,可以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闡述,也可以就整個課程談一談收獲和感想??傊己朔绞降母母铮荚诳疾鞂W生對課程知識真實的掌握和內化情況,引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學習而非考前突擊,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同時,考核機制的改革和完善也應注重制度和程序,并根據實際效果進行不斷調整和優化。
參考文獻
[1]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2]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的八個基本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2005(4).
[3]范兆廷.水產動物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4]羅小芳,胡麗媛.大學生專業認同感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51).
作者:王華宇 王鵬良 許尤厚 朱鵬 吳海萍 郭杏 廖日權 單位:北部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