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模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方面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這離不開農業科技應用和創新,在農業產業鏈中從種植到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更是需要科技的支撐和引領;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要培養新型農民,推進新民居建設和環境生態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這同樣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意義重大。
1邢臺市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制約因素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至少包括以下四個層面:
1)農業研發體系,包括科研機構、實驗室、測試基地、技術開發中心等;
2)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包括完善的公益性的服務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教育和培訓機構;
3)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包括把農業科技信息入戶的政府層面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連接市場和農戶的中介協會和龍頭企業;
4)科技投入體系,主要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資金投入。當前制約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因素:首先,創新主體動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科技成果量少質低,并且轉化率不高,科技與生產脫節的現象,許多科研人員很少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為論文而科研、為職稱而科研、為經費而科研”的現象比較嚴重;其次,農業科技人才資源的數量少,尤其缺少高層次人才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第三,農業科技投入不足,難以支撐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相關服務的展開;第四,目前我國農民較低的科技需求和意識嚴重制約農業實用科技成果轉化與現代農業發展;第五,體制性障礙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這主要表現在對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及其特殊性缺乏正確認識,導致對農業科研院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夠;農業科研機構多頭管理、力量分散,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科技資源難以共享和流動。
2邢臺市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實踐框架
2.1構建市域農業創新推廣體系,支撐新農村建設
2.1.1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以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為主體,借助國家和省科研院所智力優勢和技術優勢,并對具備研發能力的龍頭企業及推廣單位進行建設,大力扶持農業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以多種形式投資參與農業科技開發,鼓勵企業以購買成果、專利、合作研究開發等形式從事農業科技開發與產業化工作,促進多主體、多層次、分工有序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在動植物遺傳改良、節本增效、農產品加工增值、動植物疫病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關鍵技術領域有所突破。
2.1.2構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體系
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和機制創新力度,重組農技推廣隊伍,優化知識結構,逐步構建起以國有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與經濟結合,引導科技型農業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增強其對農業科學技術的吸納和應用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2.1.3構建農業科技培訓體系
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加強基地建設為重點,以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涉農企業為依托,以對農民進行終身職業培訓和教育為抓手,圍繞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民知識化目標,加大農村職業教育的力度。
2.1.4構建農業科技信息體系
用信息技術裝備農業,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健全農業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農信息資源,推動農業信息數據收集整理規范化、標準化。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農業信息網絡互聯中心。建設標準統一、實用性強的公用農業數據庫。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的作用。探索采用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管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為農業生產服務。
2.1.5構建農業科技投入體系
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加強農業科研中心創新能力建設。設立農業科研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科技項目,扶持對現代農業建設有重要支撐作用的技術研發。合理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建立鼓勵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引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企業與科研單位進行農業技術合作,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發生的有關費用,享受企業所得稅的相關優惠政策和補貼。
2.2提升品牌農業科技內涵,助力現代農業發展
2.2.1農業新品種選育與示范
采用傳統育種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開展單倍體育種等技術研究,加強農業新品種選育與種質資源創新。重點選育高產、節水、抗逆、優質糧食新品種和高產、優質、抗病蟲棉花新品種;優質、抗病、專用干鮮果品和蔬菜新品種;加強主要畜禽水產新品種引進、改良和選育技術研究。
2.2.2現代農業技術研發與示范
種植業,開展不同類型區農作物節水豐產高效和產后減損增效、農作物高產高效種植與增值轉化技術研究,加強枸杞、金銀花、名優花卉等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發展特色種植業。蔬菜業,開展工廠化育苗、設施結構優化、高效栽培、生產過程和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研究,推動蔬菜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果品業,開展品種改良、省力化栽培、生產環境監測控制、采后儲運技術研究,發展壯大核桃、蘋果、板栗等優勢果品業。養殖業,開展標準化集約化健康養殖、重大疾病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新型飼料研究,建立標準化健康養殖模式,推動畜禽水產業健康、高效發展。
2.2.3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發
圍繞主要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增值轉化及產業化,開展特色農產品加工、功能食品加工、貯運保鮮、在線快速檢測和質量安全追溯控制、標準化技術和設備研究,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條,打造農業品牌產品。
2.3依靠科技培育特色農業,打造區域特色經濟
促進特色產業大發展要緊緊依靠科技支撐和引領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要以龍頭帶產業,打造龍頭企業進而推動“一縣一業一園”、“一鄉一品”科技富民強縣富民工程。不斷推進以邢臺縣、內丘為中心的“A”級綠色蘋果生產基地、以邢臺縣“A”級綠色板栗生產基地、以臨城縣、內丘縣、邢臺縣為中心的“A”級薄皮核桃產業帶、以巨鹿縣金銀花、枸杞等為主的中草藥生產基地、以南和為中心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以寧晉為中心的食用菌基地建設。不斷完善產業體系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三者之間的利益聯接機制,延長產業鏈條。按照“培植龍頭、壯大規模、建立基地、帶動農戶”的要求,要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全面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上檔升級。
2.4加強科研攻關和技術集成,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2.4.1組織農業科研攻關
圍繞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培育動植物新品種。特別是在優質專用小麥、高產多抗玉米、雜交抗蟲棉、優質蔬菜、大棗、薄皮核桃等方面取得突破;在豬、牛、羊、禽和水產等優質種培育上取得明顯進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監控。在農產品無害化生產關鍵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以及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等技術開發方面,引進、開發一批生物農藥、新型肥料、生物飼料添加劑新產品。圍繞提高肉蛋奶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開展畜牧水產優良專用品種選育、疫病綜合防治、畜產品防腐保鮮、新型安全飼料、生產設施設備研制等共性技術研究,建立完善的畜禽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圍繞小麥、玉米等主要農產品開展深加工技術開發,提高生物膠、飼料等加工產品科技水平,促進食品加工等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面向市場,以農產品加工增值為中心,研制開發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新技術、新設備和包裝新材料。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在繼續保持我市名牌農產品的基礎上,開發一批具有邢臺特色的享譽全省乃至全國的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干鮮果品、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名牌”農產品。把我市具有傳統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做強做大。譬如平鄉、隆堯縣的辣椒,寧晉、新河縣的食用菌,威縣的“三白”西瓜等。在工程節水、生物節水、農藝節水、水安全高效利用及雨水收集等節水與節約農業關鍵技術方面,開展開發研究和技術推廣,節水農業與地力培育。突破能源作物品種引進、能源作物資源開發轉化、秸稈類原料沼氣發酵利用等關鍵技術,帶動生物質燃料產業發展。
2.4.2開展核心技術集成示范
圍繞現代農業的產業需求,以農產品生產和開發為主線,進行技術熟化、轉化和集成,延伸農業產業鏈,壯大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加強糧田優質技術集成與示范。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生產潛力土地的地力水平和生產條件,確定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及技術配套開發。通過品種選擇、水肥調控栽培和病蟲害防控等技術的集成應用與示范,實現良種、良法配套,促進糧食的穩產、增產。加強現代畜牧養殖集約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在生豬、蛋雞、奶牛、水產等主要畜產品優勢產區或養殖小區規劃布局飼(草)料保障、疫病防治、糞便無害化處理等技術進行配套集成和示范。建設一批畜禽現代養殖技術小區示范樣板。加強設施農業技術集成示范。主要針對蔬菜、花卉、水果等不同設施農作物不同區域、不同種類農產品生產需要,以設施農業可持續生產技術為核心,將新型覆蓋材料、優良品種、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設施專用作物商品化育苗、無公害高效栽培、設施土壤障礙控制與改良以及設施環境控制技術等進行組裝集成和示范。加強新農村建設技術集成示范。圍繞新農村建設對科技工作的需求,強化農村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培育一批農村科技型企業和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集成開發一批特色產業生產開發規范化技術體系,轉化應用一批成熟、先進、適用技術,推廣一批重大農業科技成果,促進農業科技貢獻率、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生物質利用率較大幅度提高。
2.5創新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2.5.1通過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增長方式
轉變重點推廣一批優質、高效、高產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在優良品種推廣、病蟲害防治、旱作農業與節水灌溉、先進農機具應用、節本增效、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實現技術更新。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投入,改善工作條件和手段。同時,依法穩定和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立起分別承擔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服務的農技推廣隊伍,逐步形成政府興辦和扶持、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2.5.2實施“科技落戶”工程解決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難題農村技術指導員要直接到戶,把科學知識直接送到農村,把技術和生產品種直接送到農戶。市科技局要發揮重要作用,作為科技知識和技術的普及推廣,不是一陣風似的做,要采取跟蹤式的服務,選定一個村、一個鄉,進行生產規劃,是一整套的全年跟蹤的服務,并形成長效機制,真正實現科技入戶。
2.5.3創新工作方式提高科技推廣的實效性
要根據農民需求,將成熟的單項科技成果組裝配套,形成易被農民簡便操作的“傻瓜式”技術,向農民展示并傳播。要建立一批承載科技成果展示與轉化的基地為農民提供可看、可學、可選的平臺,從而加速先進實用技術與成果的轉化與推廣。要組織一支從事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專家隊伍,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技術,開展技術培訓,接受咨詢,實現科技與農民的零距離接觸,讓農民逐步掌握農業科學種田技術。
2.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環保型農業
2.6.1大力開發和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
開發運用各種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普及節水灌溉技術,啟動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實施范圍和補貼規模,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等先進施肥技術。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普及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水產養殖技術,降低飼料和能源消耗。
2.6.2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減少生產環境污染
一些新的生產資料在農村生產應用,使土壤遭受到嚴重污染,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白色污染,進入農業生產中的白色塑料在土壤中分解的時間可能需要一百年,這種資料的不斷使用,造成了農田塑料殘渣大量的積累。這極大的破壞了農業生產環境。要采取技術使塑料成為生物可降解的塑料,這樣才能使土力得到改善和恢復。研究推廣施肥新技術,使土壤結構得到改善,提高農業產量。要開發和推廣環保型農藥和生物除蟲技術,減少對農村自然環境破壞,促進生態良性循環。
2.6.3推廣應用新技術實現廢物循環再利用
我市是畜禽大市,每年有大量廢棄物,同時每年農業生產還會產生大量作物秸稈,其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可以說是寶貴的有機肥資源。要引進和研發利用微生物將畜禽糞便、作物秸等廢棄物發酵轉化為有機肥的相關技術,這樣生產的肥料不但能改良土壤而且還可以防治土傳病害。利用我市豐富的養殖資源,大力推廣沼氣技術。如利用小規模的雞養殖場產生的糞便建供家庭日常生活使用或供蔬菜大棚的能源消耗沼氣廠。大型成規模養殖場通過沼氣產業化,實行規模生產沼氣罐裝,沼氣池產生的沼渣、沼液又可以當作肥料用于農田,形成閉合的循環。
2.7創新和推廣民生科技,不斷改善農民生活質量
2.7.1醫療衛生技術研究與應用重大疾病防治,圍繞重大慢性病、重大傳染病、常見多發病、地方病、職業病、出生缺陷及遺傳病等領域,開展社區預防、早期診治和康復技術研究,提升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水平。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開展避孕節育新技術、妊娠和生殖檢測技術、出生缺陷早期篩查檢測及診斷技術研究,提高人口素質。公共衛生,圍繞食品、藥品、環境安全等公共衛生領域,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系統、公共衛生服務平臺研究,為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7.2生活環境治理研究與應用
針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生活環境相對較差等問題,以農村為平臺,統籌城鎮建設科技與農村科技的發展,推進農村技術研發和應用。要積極開發和應用以飲水安全、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利用為重點的農村生活環境綜合整治技術、以節水節地節能、太陽能利用、風能利用為重點的農村資源循環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以綠色節能建材、特色化民居、住宅開發建設標準為重點的農村住宅建設技術、以農村社區規劃和設計、道路建設和社區建設配套設施為重點的規劃與建設技術,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8培養農村科技人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保障
2.8.1加強培訓、實施農業科技傳播工程農村基層干部、青壯年農民、農村婦女以及農民企業家等培訓對象,圍繞各地的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農業,采取形式多樣、內容各異的分類培訓。在加強技術培訓的同時增加農業政策法規和經營管理的內容,培養一大批覺悟高、懂科技、善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建立覆蓋全市的農業科技傳播站和12396星火科技服務熱線。
2.8.2完善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創業工程
結合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大農業科技專項等項目的實施,發現、培養和集聚高素質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完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根據縣域產業特點,合理選派科技特派員。鼓勵科技特派員在基層創業,興辦合辦科技企業、科技服務組織,轉化推廣科技成果。支持科技特派員創建科技示范基地,幫助培育科技示范戶。
2.9立足邢臺地理特點,發展山區農業科技,促進山區綜合開發
2.9.1加大對山區扶貧開發支持力度
要建立生態功能區經濟轉型基金,用于支持山區進行產業的生態化改造、生態型產業開發;要設立山區經濟技術開發支農專項資金,調動科技人員進山的積極性;加大山區創業獎的力度,鼓勵各類人員參加山區的開發建設。建立生態工程長效管理體制和機制,將生態建設延伸到生態產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領域。
2.9.2加大對果品提質增效力度
利用山區果品資源“種類多、潛力大”的特點,重點開發核桃、酸棗、甜柿、桃、杏等小雜果,將小品種做成大品種。采用推廣提質增效技術,對傳統優勢品種進行改造,通過優良品種選育、標準化生產栽培、個性化功能食品培育、早中晚熟市場化果品開發;利用現代高技術果品深加工,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綠色食品、健康食品;延長產業鏈,深度拓展果品生產的發展空間。
2.9.3加大山區農業生產的科研開發與應用
要積極研發稀缺果品資源的功能開發與規模化生產技術,構建果品安全生產的標準化體系和綠色生態環境建設。開發設施農業與高價值農產品生產技術、錯季菜生產技術、果樹生態需水與干果經濟林結構節水技術、水———肥———能———體化管理與水肥耦合技術、雨水資源利用與工程———生物———化學綜合節水技術,實現農業發展與山區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加大生產環節關鍵安全技術研究與突破,推廣應用病蟲害與天敵的拮抗機制及生態防治技術、生物制劑和生物農藥研發技術,綠色生態環境控制技術、農產品產后儲運保鮮與加工技術,完善果品標準化安全生產技術體系。要加大對生態養殖技術、優種雞兔引種與健康養殖技術、藥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與無公害加工技術、多功能營養食品開發技術、耐儲藏果樹新品種培育技術、適宜機械化采收與加工品種的創制技術、果品產后儲運保鮮與加工技術的研發力度,提高山區農業的科學發展水平。
3邢臺市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3.1制定促進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政策
3.1.1建立人才專項資金,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在人員編制、高級職稱職數等方面適當放寬政策,給予充分的用人自主權。設立農業科技人才專項資金,用于引進農業科研高層次人才。改善農業科技人員待遇,激發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
3.1.2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確保重大科技專項資金向農業科技傾斜
支持和改善農業科研院所科研條件建設。加大財政專項支持力度,尤其對科研試驗基地建設、實驗室正常維護、種質資源保護、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建設。確立申請國家省級專項資金良種培育及轉化科研單位技術性收入減免政策,支持補貼科技龍頭企業認定。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引導基金作為配套,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業科技創業風險投資的企業。引導金融機構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開展融資、擔保和保險等服務。落實有關稅收支持政策,降低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廣服務的成本。繼續支持組織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示范縣項目、農業科技轉化資金項目、省科技項目,以爭取更多國家和省級支持資金。
3.2創新推動新農村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的機制
3.2.1完善農業科研投入機制確立農業科研單位社會純公益性性質的定位
農業科研周期長、見效慢,服務的對象是“三農”,體現的是社會效益,投入必然是要以政府為主。同時要發揮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完善企業實施涉農科技計劃和相關科技計劃課題的配套投入制度,引導企業對農業科技的研發投入。農業科研機構是農業科技成果創新的主體,企業是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的主體,農民是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主體。完善現有農業科研經費投入機制。要保障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增長與政府財政收入同比例增長,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持續的經費,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要完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方向選擇,真正使資金流向“三農”真正需要的領域,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要增加投入改善鄉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條件,以吸引人才,穩定隊伍,提高農村科技服務水平。
3.2.2突破體制局限,逐步形成科研推廣一體化的科技支撐體系
1)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整合農、林、牧、漁、農機科技資源和力量。打破部門利益,建立大農類綜合性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實行市政府直接管理,建立市科委、發改委、教委、財政局、農口各局、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多部門協作機制,增強綜合創新服務能力。
2)以建立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為突破口,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立足邢臺農業產業發展需要,構建以市農科院為骨架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3.2.3創新培訓機制,提高基層技術推廣隊伍的業務能力
以各級農業院校和培訓中心為基地,結合農業科技項目推廣,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培養和培訓,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對農業生產的全程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能力。通過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圍繞重點推廣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進村入戶,做好農民特別是對有志于在發展的農村青少年的技術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科技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