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摒棄落后的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在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思想轉變與技術創新大力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保證后世子孫能夠再開發利用的發展模式。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于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基于此,本文針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農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的眾多行業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供大量的綠色健康食品,滿足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需要,還能夠有效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實現土地資源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市場經濟的發展輸入更多的活力。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情況不容樂觀,污染嚴重、資源浪費、技術低下、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立足我國的實際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促進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1]。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內涵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改善和優化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在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思想和技術創新,完善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在滿足現代人需求的基礎上確保子孫后代再利用的新型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既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也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即生產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的可持續性[2]。總而言之,只有保證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傳統的農業思想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偏遠地區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地區的農民仍然采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產品產值不高,過度依賴勞動力,農業經濟發展速度非常緩慢,在無法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情況下,獲得額外的經濟效益更是枉談,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整個農業大環境的發展。部分地區由于缺乏科學的農業管理和技術指導,采取了偏激做法,通過破壞森林和植被來擴大耕地面積,這便嚴重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亟待解決如下問題。
(一)對生態環境破壞大,可用資源少
近年來,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相輔相成,這種生產模式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藥等含有有害化學物質等產品使用量大,由于缺乏科學的回收處理,對土壤和水源造成嚴重的污染;規模化生產下,企業制造的大量化工產品和廢棄物嚴重破壞了農業再生產環境;過度對地下水進行開發,引發土地鹽堿化、土壤酸化、地下水枯竭等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過度索取自然資源導致耕地破壞、水土流失等現象,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水土流失、全球變暖、耕地質量減弱以及其他人為因素導致我國自然資源大量銳減,土壤、植被、水資源等都遭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這些都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傳統農業思想占主導地位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在總人口中占據很大部分。雖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很多,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卻十分落后,甚至難以維持農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不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幸福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第一,我國農民人口基數很大,但是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思維狹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弱,而且缺乏創新思維,不能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第二,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業發展水平低,機械化推廣速度慢、范圍小,發展非常緩慢;第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壯年勞動力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出現大量耕地管理不善甚至耕地空置的現象,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第四,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不健全,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不合理性,農民種植的農產品缺乏增值途徑,增加了農民種植農作物的風險。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工業的發展,政府對工業、教育、科研、健康和服務業等的投入遠遠大于對農業的投入。雖然這些行業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相對來講,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為重要。然而,現階段我國對于農業的投入遠遠不夠,不管是重視程度還是資金支持上,都比不上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的投入力度。我國農業各方面基礎薄弱,加之政府建設中心的偏移,農業問題依然嚴重。農村道路普遍質量差,大型運輸貨車無法正常通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落后,利用傳統的澆灌方式,不僅造成水資源的浪費,而且灌溉效率很低,影響成本回收。
(四)農業產業結構落后,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發展需求
以個體為主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最常見的模式,簡單來講,就是農民自主種植、自主銷售、自負盈虧。但是,整個過程缺乏科學的指導和統一的管理,因此,就組織化和規模化而言,農業產業明顯低于其他產業。這種產業發展模式最大的弊端是農民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力,承擔更大的風險。一旦遭受自然災害,農民就要面臨巨大的損失,虧損難以估量的經濟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相統一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統一,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講,就是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這就要求政府等相關部門提高自身重視程度,關注農業經濟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通過有效的方式將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一方面,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充分了解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和自身特點,創新農作物種植方式,促進農作物資源的循環利用。比如,可以建立耕種、水利、畜牧相結合的綜合產業鏈。另一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土壤優勢的基礎上,挑選合適的農作物,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將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達到最大化,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向進步與發展。
(二)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大力推廣信息技術運用
信息技術來發展農業,必須建立在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吸引開發商的重要砝碼,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因素。我國大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在務農時通常采用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因此,要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培養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推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倡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度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打破了傳統單一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指出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建立了公平公正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國家和政府要出臺農業綜合開發計劃政策,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徹到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工作中。例如,出臺稅收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切實的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完善農業法律法規體系,指出農業經濟發展需要遵守農業環境監測制度、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等強制性要求。
(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農產品需求量較大的農業大國。要大力發展可持續農業經濟,除克服資源等因素制約外,最重要的是調整產業結構。因此,需要大力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發揮市場的核心領導作用,以優帶劣,促進其他農業產業的發展。要大力發展開放型產業,向縱深領域發展,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相互彌補,解決農業資源缺乏問題,拓寬農產品市場,促進農業產業一體化建設。
四、結語
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主要形式,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面臨著生態環境破壞、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業產業結構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發展需求等問題,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的措施,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申俊玲.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2):32-33.
[2]滿海力,周國華.淺析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J].中國農業信息,2015(14):14-15.
作者:王軍 單位:新鄉市輝縣市冀屯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