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樣化產業對農業發展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村產業多樣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分析
(一)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于培養職業農民,實現農業集約經營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村產業形式單一,并對農業生產領域活動過分注重強調,使農民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表現為家庭經營性收入(務農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打工收入),這可以從表1得到說明。收入來源單一加重了農民對農業的依賴,導致務農的勞動力兼業化現象非常突出,而農戶兼業行為又易使農業出現粗放經營的現象。我國目前的農戶生產便具有典型的“農忙時種田,農閑時打工”的特征,這導致農業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農民無暇或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現代農業知識和先進技術,不利于職業農民的養成。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在勞動力方面的主要障礙,不是農業勞動力數量不足,而是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科技和經營素質不高。為了克服農業被邊緣化的狀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必須擴展思路,豐富農村產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穩定或徹底轉移,減少農民,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務農的農民愿意成為職業農民,學習專門農業知識和技術,推動農業技術進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于促進土地集中,實現農業規模經營
1980年代以來,家庭承包經營成為我國農業的基本經營制度,為解決長期未解決的農民溫飽問題、改善農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土地均分的家庭經營由于農戶規模太過狹小造成農業粗放經營甚至大片土地拋荒、農戶對農業產出的期望值降低,最終不愿意對農業生產進行投入,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為突破這種約束限制,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實行農業規模經營。農業規模經營是指根據耕地資源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物質技術裝備條件等確定一個適度的農業經營規模,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降低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農業規模經營通過對土地、勞動力、資本、管理四大要素進行有效配置,有利于實現管理的現代化。家庭農場經營和專業大戶經營都是農業規模經營涉及到的農業經營形式的選擇。豐富農村產業,一方面可以讓農民從土地上釋放出來從事第二或第三產業,讓農民自愿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逐步向種養能手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推進農業由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組織化經營模式轉變;另一方面,豐富農村產業形式,促成專業化分工,同類型的專業農戶通過一定的資源、生產要素集聚而聯合起來形成專業大戶,實現區域種植或養殖的專業化,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克服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缺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三)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于吸納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由于傳統農業中的投資收益率低下,長期以來一直廣泛流傳著農業低效產業論。但王杰(2006)的研究表明,農業低效產業論只有在諸多非價值形成因素不參與價值形成過程,又平均分割勞動價值的條件下才能成立;并從實踐經驗、現實及歷史和邏輯統一的視角考察得出農業是可與國民經濟中許多其他產業效益相匹敵的高效產業的結論。陳少強(2009)也指出,同工業行業勞動生產率相比,農業勞動生產率并不低。因為從事農業種植業的回報率雖然低下,但真正投入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力很少,嚴格意義上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并不低。那為什么我國傳統農業中的投資收益率低呢?除了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農業土地資源有限以及缺少相應技術支持外,更為關鍵的原因在于我國農村存在龐大的剩余勞動力。據統計,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只占總勞動力的5%左右,而我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50%左右。我國農村的“半工半耕”型的過密型農業,在人口的壓力下一直面臨“過密化”和“內卷化”困境:勞動力過于密集化從而使得勞動力的邊際報酬遞減。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一定要伴隨勞動力轉移,這是經濟發展中資源配置的內在要求。國外農業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即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農村內部非農產業和向城市轉移,是一個農業人口不斷向外轉移的過程。因此,只有豐富農村產業形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加快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才有可能“去內卷化”,才能提高農業投資收益率,更好地發展現代農業。
(四)農村產業多樣化有利于促進專業化分工,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分工和專業化程度不同,現代農業是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農業。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方式能發揮生產者專長、提高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生產率。荷蘭是世界上通過實行高度的分工與專業化(包括區域專業化和生產專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的典范。其人均耕地1.8畝,總耕地面積只相當于我國的2%,但該國農業的競爭力、土地生產率和設施農業的發展狀況,都位居世界前列,堪稱土地資源稀缺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典范。農村產業形式多樣化從兩個方面促進分工專業化:一方面,實現農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積極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專注于某一生產環節或者某一農產品,發揮生產者專長,提高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實現農村第一、第二、第三三次產業并存,將以前由單一生產者獨立完成的若干生產和銷售環節獨立出來形成專業化的具有一定規模、結構相對完整的產前、產中、產后產業,還包括一些提供生產配套服務的支撐產業,如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文化娛樂產業等。不斷豐富農村產業形式,深化農村專業分工,獲得報酬遞增的規模效益,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洞庭湖區農村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分析
(一)洞庭湖區農村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1.產業單一,農業所占比重較大,圍繞農業產前產后的服務業發展不足。洞庭湖區由于具有土地、氣候、水資源和勞動力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而成為湖南省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和養殖基地,每年出產大量水稻、蘆葦、苧麻、生豬和水產養殖品。盡管近年來洞庭湖區整體經濟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是湖區產業結構單一,仍然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地區,也是一個傳統的“糧豬型”產業結構地區,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體。洞庭湖區23個縣市區中,長沙市的望城縣、寧鄉縣農牧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89.94%、91.01%;岳陽市的岳陽樓區、云溪區、君山區、岳陽縣、華容縣、湘陰縣、汨羅市、臨湘市農牧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74.09%、71.03%、77.95%、85.99%、72.87%、70.88%、86.97%、80.33%;常德市的武陵區、鼎城區、安鄉縣、漢壽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津市市農牧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83.21%、79.06%、76.52%、84.86%、86.29%、91.04%、91.56%、86.98%;益陽市的資陽區、赫山區、南縣、桃江縣、沅江市農牧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88.75%、89.92%、80.32%、85.66%、73.53%。這種傳統的產業結構使得洞庭湖區農業所占比重較大,圍繞農業產前產后的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不足。農林牧漁服務業是指圍繞農、林、牧、漁業產前產后的相關服務活動,從農業產業鏈的上端開始,一直延伸到零售環節,包括提供金融服務、技術服務、咨詢服務等,是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的連續支持性活動。除常德的四個市縣和岳陽樓區以外,洞庭湖區其余各市縣的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所占比重均不到2%,具體如表2所示。
2.農業內部分工不細,社會化程度較低。洞庭湖區和其他農村地區一樣,一直以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家庭既是一個生產單位,也是一個分配單位,家庭與市場、社會的分工較少,專業化程度較低。從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來看,一般可以分為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洞庭湖區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分工程度都不高,主要體現在:第一,產前環節中,仍有部分家庭是自備種子,即以往年的產品作為第二年的種子;生產資料中肥料的籌集有些農戶家庭仍然是自產自用,基本不具備社會分工性質。這些都影響了生產準備環節分工程度的提高。第二,產中環節中農戶家庭與外部交流較少,社會化程度低。鄧大才(2006)對洞庭湖區224戶農戶家庭的抽樣調查顯示,湖區水稻生產環節中的播種、施肥、治蟲完全由農戶自己承擔,并指出湖區社會分工程度低的內在原因除了有技術進步緩慢外,農戶自己獨立完成播種、施肥、治蟲還是農民在工作與閑暇、資金與勞動之間的理性選擇。第三,產后環節中最重要的加工、運輸和銷售環節,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農民仍然是一家一戶完成加工、運輸和銷售,直接與市場打交道。
3.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洞庭湖區農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形成了一些具備自身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工的農產品有苧麻、棉花、蘆葦、木材、稻谷、柑桔、鮮魚、鮮肉、蔬菜、油料等,但是由于關鍵技術問題(如畜、禽肉類深加工)沒有重大突破,新技術的開發運用滯后,生產經營方式、裝備、工藝落后,產品精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而只能對農產品進行粗加工,部分農產品仍為產業鏈低端產品,競爭能力較弱,洞庭湖區農產品加工業難以真正發展起來。以洞庭湖區益陽市為例,截至2009年,益陽市共有農業產品加工業企業2520家,實現加工產值210.55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僅為0.97:1,遠低于國內先進地區的2:1、發達國家的4.7:1③。此外,從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規模來看,普遍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的問題,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輻射作用較弱。仍以益陽市為例,2009年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2家,僅占農產品加工企業的8.8%,而且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民的關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產銷脫節,沒有真正結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農民不能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④。
(二)洞庭湖區農村產業發展現狀產生的影響
洞庭湖區產業單一、農業內部分工不細、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的發展現狀會給洞庭湖區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傳統農業所占比重過高,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長。除了洞庭湖區長沙市的望城縣、寧鄉縣,常德市的武陵區三縣區以外(2009年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343元、8216元、7386元),湖區其余20個地區的農民均純收入均低于2009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收入7115.57元,且有12個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6000元。鐘甫寧教授曾提出,由于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彈性較低,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立的,難以同時實現。農業只能解決生存問題,不能夠解決增收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還在于擴大非農就業機會。第二,隨著信息和技術的獲得、生產資料的購置、產品的生產加工變得越來越難且市場環境越來越變化莫測,由農戶單獨完成某種產品生產經營銷售的全過程變得很不經濟,由“小而全”的農戶家庭生產格局導致的農業內部分工不細,不利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第三,由于農業產前產后的服務業發展不足,農戶產前無法獲得有效及時的生產信息,生產跟風效應嚴重;產后無法找到方便快速的銷售平臺,流通環節多、銷售成本高。因此,易導致農產品出現“滯銷賣難”現象。洞庭湖區因為產前產后服務業發展不足而屢次出現賣菜難、賣西瓜難、賣柑桔難等現象,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更是加劇了這一困境。由于食品精加工能力不足,無法對滯銷蔬菜和水果進行深加工轉化,制成腌制蔬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保鮮蔬菜與水果罐頭等,也就不能緩解蔬菜、水果集中上市的壓力,更不能增加蔬菜和水果的附加值,難以挽救農民的損失。
三、洞庭湖區農村產業多樣化發展的思路設計
(一)深化發展食品工業,引領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僅是生產原料、出售原料,更為主要的是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別是發展食品工業,參與市場銷售,形成產銷一體化,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消費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由此推動食品加工技術及加工方式不斷發展,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鏈條越來越長,加工環節越來越多,消費者最終支付的食品價格中,初級產品所占份額越來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額越來越大。因此,深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食品工業,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洞庭湖地區豐富的農業資源為該區域食品工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湖區各地區應依托地域資源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努力打造食品工業。具體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加快科技創新步伐。食品工業的發展必須有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可以通過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積極開發并運用新技術,著眼于新產品、新包裝、新風味的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第二,合理整合資源,培育一批龍頭企業。通過擴建、改造把零散的、小規模的食品加工企業在一定區域內集聚起來形成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和促進食品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第三,強化精品名品品牌建設。通過加強現有產品品牌的包裝、推廣和管理,以好的品牌樹立產品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譽度,努力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推廣設施農業,裝備現代農業
設施農業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通過實施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為動植物生長發育提供相對可控制的最適宜的光照、溫度、水分和空氣等環境條件,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農產品打破傳統農業的季節性,實現農產品的反季節上市,進一步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洞庭湖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地區,其產業結構形式主要表現為種植業和養殖業,因此洞庭湖區設施農業發展思路便可從設施種植和設施養殖入手。設施種植主要包括使用塑料大棚、地膜覆蓋、連棟溫室等智能化管理溫室,棚內的設計采用電控裝置控制光、溫、濕,蔬菜、花卉種植采用無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術,全程電腦自動控制,培育早熟、無菌、鮮嫩蔬菜和水果。目前在一些地區涌現出了一批較高水平的設施農業示范帶動基地,如長沙縣春華鎮西瓜基地、黎托鄉草莓基地,瀏陽市花木示范園,株洲縣設施農業建設基地,岳陽君山區的蔬菜、西瓜等設施農業發展示范區等,種植項目涵蓋蔬菜、瓜果、花卉、苗木⑤。這些都為洞庭湖區設施農業的推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設施養殖主要有水產養殖和畜牧養殖兩大類。在畜牧養殖方面,設施養殖主要體現在環境安全型畜禽舍建設方面,包括引入喂料機、糞便處理設備、空間電場防疫系統等。洞庭湖區畜牧養殖品種主要有牛、豬、雞、鴨、鵝等,對于大型養牛場可以引入自動擠奶、殺菌、冷藏等設備,而大型雞、鴨、鵝等飼養場可以配備自動孵化設備。在水產養殖方面,設施養殖主要體現在水體實時滅菌消毒和水體增氧,包括引入水體微電解自動消毒設備和增氧機等。
(三)大力發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保障現代農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農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生產專業化和提高生產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洞庭湖區發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的具體思路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由湖區相關部門組織實行統一育種和統一育雛。統一育種和統一育雛所供品種一般是由諸多專家組成評審團通過考察、審議等許多環節才確定的,統一供種從源頭抓起,保證了品種在產量和品質等各方面表現突出,能有效地凈化育種和育雛市場,改變農戶以前自留種(雛)的習慣,提高農戶購良種(雛)的積極性。第二,做好統防統治工作。病蟲害防治因為技術含量最高、用工最多、勞動強度最大、風險控制最難等原因而成為當前農業生產者遇到的最大難題。專業化統防統治具有技術集成度高、防控效果好、成本低等優勢,通過實行統購、統供、統配和統施,規范田間作業行為,能有效控制病蟲害暴發成災,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措施。第三,加快科技研發步伐,發展農村信息化產業。洞庭湖區相關部門應通過積極開發和引進農業專家咨詢系統、各類作物種植管理系統等各類農業應用和信息資源管理軟件,建立農產品市場動態數據庫,開通移動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設立農業信息網等手段為廣大農民及時準確地提供農業、畜牧、水產、農墾和農機等領域的政策、市場信息,提高農村信息服務水平。第四,發展金融服務產業,為農業生產提供融資、保險服務。洞庭湖區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較長的周期性,農戶和農業企業資金周轉慢,因此應通過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產業,為其提供信貸服務。而且,湖區洪澇災害頻繁,易受災害天氣、病蟲害的影響,保險公司理賠率高,難以承擔風險,應探索建立湖區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為湖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社會保障。
(四)積極建設生活性服務業,促進現代農業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其消費需求不斷增長,消費觀念不斷更新,農村地區的生活性服務業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洞庭湖區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的形式包括發展家政服務業(提供養老服務、衛生服務)、餐飲美發業以及文化娛樂產業等。湖區可以通過設立各種老年人活動和教育中心、殘疾人康樂中心等發展家政服務業,提供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日常生活服務、康復醫療等。在湖區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可以通過興建圖書閱覽室、電教室和一些基本的文化娛樂設施和場所(乒乓室、籃球場、健身場)發展文化娛樂產業,方便農民讀書看報、學習科技知識、進行高雅健康的娛樂活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值得說明的是,農村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雖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本身,但是它可以提高農民生活的質量,同時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最終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五)發展農村物流產業,提升現代農業
農村物流網絡是貫穿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橋梁和紐帶,發達的農村物流產業能保障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確保生產資料能夠質量可靠、價格穩定并且方便快捷地供應到農民手中,促進農產品能夠順暢高效地進入終端市場和消費環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前提條件。洞庭湖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生產基地,每年向全國提供大量的糧、棉、魚、油、肉、蛋、奶等農產品,為了使湖區農民獲得銷售農產品應有的利潤,增加收入,必須完善流通產業鏈條,進一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培育流通主體,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運輸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促其做大做強,提高競爭力。第二,依據洞庭湖區總體規劃和各縣市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并完善本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菜市場等鮮活農產品網點發展規劃,建立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市場格局。第三,積極推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批對接等多種形式的產銷銜接,鼓勵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等流通企業,學校、酒店、大企業等最終用戶與農業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降低對接門檻和流通成本,擴大對接規模等。
(六)發展農業旅游業,拓展現代農業
農業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活動形式,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作為旅游資源,通過科技成果展示、農事體驗與教育、農產品加工與銷售以及農村療養康復度假等農業旅游活動形式,為那些不了解農業、不熟悉農村,或者回農村尋根,渴望在節假日到農村放松心情的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設施與條件,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農業旅游通過旅游與農業的滲透結合,使旅游不斷向農業產業部門延伸,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農村建筑、農產品加工、農村餐飲、文化等事業的發展,豐富農村的產業形式,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更好地促進農業的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生產,從而實現農業的轉換和升級。洞庭湖區是我國少數幾個光、熱、水、土地資源都具有優勢的區域之一,特別是其深厚的農耕文化和豐富的農事活動所形成的秀美景色都可成為農業旅游的項目。且洞庭湖區潛力巨大的濕地生態旅游資源、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國家利好政策等都為其發展農業旅游提供了機遇。洞庭湖區發展農業旅游的具體思路可以為:提供農事體驗項目(土里種菜、地里采瓜、賞花采蓮、垂釣、摘蘆葦葉、包粽子等),設立農家賓館(形成以釣魚休閑、吃農家飯、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為主體的“農家樂”特色),建立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和建立農史館(展示古代珍本農業典籍和傳統的農耕農具等農耕文化和民俗風情)。
四、實現洞庭湖區農村產業多樣化發展的保證條件
(一)加快發展洞庭湖區小城鎮建設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在于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并第一次提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小城鎮是農村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務中心,是城市之尾和農村之首,是廣大農村和大中城市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小城鎮建設是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繁榮和發展,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依托。洞庭湖區是我省重要的城鎮群體之一,現有省轄市3個,縣與縣級市16個(不含7個市轄區),建制鎮227個,已初步形成了以岳陽、常德、益陽三個大中城市為中心、以縣和縣級市依托、以一大批建制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但是由于洞庭湖區河網密布、交通網絡斷點較多,以致城鎮集約化水平不高,規模偏小,且小城鎮農村化現象突出,服務水平偏低。洞庭湖區小城鎮建設應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將具有區位優勢好、經濟實力相對較強、人口集中等特點,并能充分挖掘和發揮洞庭湖區自然、資源、人文等優勢的特色小城鎮,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農村經濟文化中心,并帶動周圍其它小城鎮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比如,寧鄉———長沙的重要衛星城,該縣農業基礎好,養殖面積大,區內公路四通八達,水運以湘江為主,交通便利,工業生產中以銅官的制陶業和丁字灣的石材業聞名;桃源———位于沅水中下游,是我省糧棉油生產基地縣之一,全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之一,并且有“世外桃源”的美稱;沅江———屬于濱湖地區,域內水陸相間,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蘆葦種植面積大,是全國造紙原料的重要基地;華容———環洞庭湖區北部的地方性中心城鎮,農業基礎好,洞庭大橋的建成能為該縣的發展提供良好機遇。集中精力積極發展這些具有一定輻射帶動功能的地方性小城鎮,建成規模適度、規劃科學、功能健全的農村區域性中心,有利于促成洞庭湖區小城鎮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二)加大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洞庭湖區產業結構升級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農業資源,洞庭湖區在國家的總體區域發展戰略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中提出:“洞庭湖區應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帶頭地區之一,并將是國土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把洞庭湖區列為全國9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并提出建成具有全國意義的高產穩產淡水水產品基地。但是,洞庭湖區仍處于產業層次較低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農業所占比重較大,農業內部結構不優,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足等問題。為了促進洞庭湖湖區產業結構比例逐步合理化,國家必須進一步通過運用合理的政策對某些能夠吸納足夠富余農村勞動力的產業的經濟活動給予適當支持,比如,對具有高附加值、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實施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提高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實現產業結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演進發展的目的。此外,為調整洞庭湖區的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現代農業發展,必須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必須研發、運用和推廣新農機具,必須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需要國家政策與財政資金的支持。
(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我國農業勞動力數量充足,發展現代農業在勞動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礙是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科技和經營素質不高。農民是科學技術的直接應用者,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必然導致農業知識缺乏,制約農業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技術的快速推廣,制約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制約農民的創業能力,不利于農民收人的增長。因此,為了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用現代科學知識武裝農民。為了培養觀念新、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快對留在農村中的農民的教育、培訓和技術推廣,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專項投入,以項目為支撐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另一方面,要鼓勵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農技推廣部門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以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整體水平,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
作者:葉慧敏李明賢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湖南女子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