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災害發生規律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氣候類型上看,我市介于暖溫帶和亞熱帶過度地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長,無霜期短,適宜發展種植業。但氣溫、降水、日照各季節分布不均勻,并且年度間差異很大,從而導致多種自然災害發生。冬季,在蒙古高壓和阿留申低壓的控制和影響下,常有來自北方冷空氣的侵襲,氣候寒冷,降水較少。據1954-2000年的46年氣象資料統計,12月、1月和2月三個月平均氣溫分別為6℃、3.5℃和5.1℃,月平均氣溫低于0℃的分別有6年、6年和3年,出現頻率為20%、20%和10%,極端最低溫在-10℃以下,最低為1969年2月5日的-12.5℃,低于-5℃的日平均氣溫出現頻率高達26.7%。這三個月平均降水量分別為36.2毫米,40.8毫米、72.9毫米,整個冬季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0.86%,1963年1月出現月降水量為0毫米。干凍等自然災害對果樹、油菜、麥類等經濟果林和在田農作物有較大影響。春季,印度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形成并發生影響,氣候上為冬轉夏過度季節,春溫回升快,雨水增多,而且由于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天氣多變,時晴時雨,時冷時暖,常出現低溫連陰雨天氣。據統計,3、4、5三個月平均氣溫分別為9.8℃、16℃和21.1℃,但分別低于8℃、15℃和20℃的年份有4年、6年和6年,出現頻率為13.33%、20%和20%,月平均氣溫最低的1970年3月為6.8℃、1965年4月為14℃和1956年5月的19.3℃,同時還伴有陰雨寡照天氣。
據氣象資料記載,這三個月連續3天陰雨出現的年份種類5年、10年和6年,出現頻率為16.67%、33.33%和20%;連續5天陰雨出現的年份分別為3年、5年和3年,出現頻率為10%、16.67%和10%;這三個月日照時數分別為121.6小時、143.8小時、165小時,而分別低于80小時、120小時和130小時(對農作物生長有一定影響)的年份有4年、7年和5年,其發生頻率與低溫陰雨出現頻率基本相同。這三個月大于8級以上大風出現的月日數分別為2.1天、1.7天和0.6天,占全年發生大風天數的41.58%,這期間還常發生冰雹、龍卷風天氣。夏季,增溫強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達到鼎盛時期,盛行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往往伴有暴雨和高溫天氣發生,6、7月份為雨量集中的梅雨季節,在田水稻、棉花等作物易受洪澇災害。梅雨過后,天氣炎熱,常有伏旱和高溫,影響單季稻、棉花的生長和雙季晚稻栽插。由于每年夏季風來臨和退卻時間遲早不同,降水時間長短不一,雨量大小各異,致使雨水失調,從而形成旱或澇災。
據氣象資料,我市歷史上有80%的洪澇災害發生在6、7月份,特別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生約占60%以上,1996年6月15日至7月15日的1個月時間內,全市各地降水均達1000毫米以上,相當于正常降水量的2倍多。由于雨量大而集中,水利設施不配套,造成大面積農作物受澇。秋季,大陸低熱氣壓迅速消失,副高壓隨之南撤東退,蒙古高壓逐漸加強,阿留申低壓又重新出現,氣候上為夏轉冬過度季節,天氣以晴為主,秋高氣爽,但在夏季風后撤和冬季風加強的過程中常有不同天氣過境,會帶來秋風、秋旱(或秋雨)。據統計分析,9、10、11月份降水分別為81.8毫米,56.4毫米,53.5毫米,為我市第二個降水少的季節,三個月降水之和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3.8%,但各月最多和最少降水量差異極大,如9月份降水最多年份為1973年9月份298.3毫米,最少年為1974年9月份僅5.3毫米,10月份降水最多年為1972年10月的240.7毫米,最少年為1979年10月的0毫米,11月份降水最多為1967年的212.2毫米,最少的1956年11月份僅1.3毫米。據近1970-2000年30年氣象資料平均,9月份高于100毫米和低于60毫米降水的年份分別為9年和12年,10月份高于80毫米和低于30毫米的降水各有7年和12年,由此可見,秋季降水極不穩定,非旱即澇。秋季氣溫由高轉低,特別是9月份氣溫變化極為劇烈。據資料,影響雙晚安全齊穗的臨界溫度23℃(秈稻)和20℃(粳稻)出現的初日(80%的保證率),一般分別是9月13日和9月20日,但最早的年份是1980年9月5日和1958年9月18日,最遲的年份分別為1955年10月3日和1951年10月19日,如果寒露風來得早,則影響雙晚安全齊穗。
2.我市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和發生頻率:
我市是一個多種災害并發地區,如洪澇災害、干旱、低溫陰雨、冰雹、臺風等,這些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1978-2000年,全市平均每年農作物受災面積在20萬公頃以上,成災面積約10萬公頃,占農作物面積的10-20%,其中澇災占受災面積的50%,旱災占30%、低溫陰雨占10%、凍害占5%,風雹災占3%,其它災害占2%。據1951-1996年的46年氣象資料統計分析,各種災害發生頻率(含1年中受多種災害)是:旱災發生18次,為39.13%;澇災17次,為36.95%;低溫陰雨15次,為32.61%,冬季干凍8次,為17.39%,一般年減收糧食5-20萬噸,皮棉1500噸-7500噸,水果0.1-0.5萬噸,經濟損失達數億元。
3.災害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安慶每年都發生一些自然災害,有普遍受災的,也有局部地區受災的,各種災害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有造成不同程度減產的,也有造成絕收的。這主要是由于自然災害影響各種作物正常生長和發育,進而對這些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造成一定影響。冬季作物凍害是由于低溫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產影響。受凍作物部分細胞死亡,生長受阻,嚴重時植株死亡。如果農作物越冬前溫度較高,生長旺盛,突然低溫凍害,受凍則更重;當出現-9℃以下極端低溫時,無保護的作物、蔬菜、茶樹、柑桔樹等亞熱帶林木均發生嚴重性凍害,1991年底,我市就發生了這種凍害,茶樹、柑桔樹遭到毀滅性打擊,有果園實行重剪修后也沒有出葉存活,1992年果樹產量比上年減產70%-80%。當早春氣溫上升時,作物開始正常生長發育,這時因氣團活動頻繁,往往出現強冷空所南下,剛開始生長的農作物抗寒力差,造成受凍減產。1987年3月份,我市出現一次低溫導致油菜死苗和分段結莢,減產嚴重,同時對已開葉含苞的果林也造成較大的影響。如果冬季干旱少雨,則會形成干凍,對午季作物所造成的損失更大。進入3-4月份后的低溫冷害對農物產量也有重要影響,它既影響午季作物灌漿結實,又影響春耕春種,若與連雨及寡照等相伴發生,則會造成水稻、棉花爛種、爛苗,秧苗素質差,抗性弱,易遭受病害侵襲,移栽水稻和棉花發棵遲、生長慢,影響其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對果樹開花掛果也有很大影響。進入4、5月份后,洪澇則是制約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據統計,4-7月份洪澇災害發生頻率34.7%,僅最近6年,我市便有4年5-8月份發生不同程度的澇災,而此間正是早、中稻生長、收獲期和雙晚秧苗移栽期、棉花發棵現蕾期。這樣,早稻灌漿結實受阻、棉花僵苗遲發、單季稻受澇化棵嚴重、雙晚秧苗水沖沙,大田用秧壓嚴重短缺,影響移栽面積,旱地的花生、芝麻生長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果樹落花落果嚴重。這期間還常有冰雹、龍卷風等不利天氣變化對農作物造成毀滅性的打擊。7、8月份的持續高溫,使農作物生長停滯,造成減產,蔬菜等夏播作物難以立苗,禾谷類作物受精結實受影響。9月份以后開始秋收和秋種,這期間的寒露風、持續干旱或連陰雨影響雙季晚稻安全齊穗和秋種正常開展,對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也有較大的影響。
4.避災防災策略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對大部分的自然災害,特別對氣象災害是可以預測的。但是,人們對其危害的認識總不充分,防御計劃往往著眼當前,缺乏長遠憂患意識和相應準備。解放近60年來,通過大量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我國已從70年代以前人口死亡、財產損失同時增加階段,步入“死亡減少、損失猛增”的新階段。但是,災害損失增長速度竟與經濟增長相接近。要使我國減災事業進入“死亡減少、損失減少”的新時期,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因此,防災減災任重道遠。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季節性和持續性,受自然條件影響極大,也就是說,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發展的威脅是長期存在的。因此,農業生產又是一種戰天斗地的社會實踐活動,要加強對不利天氣發生規律的研究,大搞水利興修和農業綜合開發,從工程措施和技術措施上研究總結出有效的避災防災措施,強化人類對付惡劣或突發性天氣變化及其對農業生產影響的能力。在指導思想上,要增加投入,加強領導,做好服務,提高防災避災的能力。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
4.1建立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提高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4.1.1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氣象部門要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特別要做好農村洪澇、干旱、高溫、低溫等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4.1.2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建立和完善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臺風、暴雨(雪)、干旱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4.1.3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抓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的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建設針對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完善和擴充氣象頻道、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臺風、暴雨(雪)、大霧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對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行業和領域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農村鄉鎮自動氣象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完善海洋氣象廣播系統,進一步暢通農村、牧區、山區、海上等預警信息渠道。
4.2制定災害性天氣應急預案,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4.2.1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4.2.2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各級氣象部門要在干旱缺水地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在做好傳統農業防雹工作的同時,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減輕雹災對農作物和農業設施的損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4.2.3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設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要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的辦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4.3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
安慶市地處沿江,但水利設施不配套、排灌能力弱,加上從1978年以后連續20多年沒有很好地、合理地、全面地疏浚河道、溝渠,有些地方還把河流作為丟棄秸桿、固體廢物的垃圾場,這樣,一旦遇到旱、澇災害,水利設施難以發揮作用,造成大面積受災。因此,要在鞏固長江堤防的同時,抓好境內大河及其區域的綜合治理,拓寬疏浚舊河道,開挖新溝渠,山區要開好引洪溝,提高泄洪和蓄調水能力。坡地要用石塊堆壘,林果區要有配套泄洪和灌溉設施,并種好綠草等護坡植物,防止泥石流和水沖砂壓;圩畈區結合農業開發,建好農田林網、排灌溝渠及機耕公路,并興建排灌電站,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抵御災害能力;丘陵地區以防止干旱為中心,大興當家塘,清理排灌溝渠;花涼亭灌區要確保主渠道暢通無阻,支干渠及毛管渠能及時灌水抗旱。在農田基本建設中,既要加快建設速度,又要確保工程質量,同時不斷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努力實現“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的標準。
4.4調整作物布局,增加農作物避災保收能力
在作物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實行糧經輪作、水旱輪作,間、混、套種和農田多熟制等技術措施,實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建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沿江洲圩區,水資源豐富,以糧、棉、油作物為主,增加飼料糧比重,擴大蔬菜面積,對易澇不保收的耕地應退田還漁或還林;丘陵地區易旱易澇,只要有一定的水利條件,則以糧、油、飼料作物為主,水條件好的地方可適當發展棉花生產;山區要在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同時,重點發展茶葉、蠶桑、水果、藥材生產,對易旱絕收的耕地,應退田還林或種草;城郊要搞好土壤改良,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具體布局上,雜交秈稻側重在宿松、望江、太湖、潛山等縣發展,優質粳稻主要在樅陽、桐城、郊區和懷寧等縣、市、區發展;棉花要鞏固沿江老棉區,新棉區重點在沿江、沿河、沿湖等灌溉條件優越、土質好的地方發展,切實抓好望江、宿松和樅陽棉花基地建設和管理;蠶桑要鞏固發展山區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丘陵地區和洲圩區的蠶桑生產。要合理利用大別山腹部和南麓地帶的較好的溫、光、水資源發展名優茶生產,抓好岳西、太湖、潛山等縣名優茶生產基地建設。柑桔重點在花涼亭水庫周圍發展,逐步形成規模較大的柑桔生產基地,在丘陵區和洲圩區可以發展適度規模的梨、柿、棗、石榴等較耐貯藏的果品基地,在城郊、小城鎮地區可以種植水蜜桃、葡萄、草莓等高檔新鮮水果。也就是說,各作物的種植均要以避災減災為前提,因地制宜,實行規模開發,批量生產,提高經濟效益。
4.5加強對自然災害的測報工作,及早做好預防
搞好天氣預測預報是防災抗災的前提,災害性天氣信息要早且準確,即氣象部門根據氣象資料和先進設備綜合分析,及時、準確地預報出可能出現的各種自然災害,并要迅速確定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區域,及時動員千家萬戶進行避災、防災和抗災。如預報凍害,可采取增加覆蓋物、包扎、鎮壓、噴施抗寒劑等;預報旱災,可推廣節水栽培技術和應用旱地龍等措施;在澇災發生前,可將農作物提前收獲;在寒露風來臨前可噴施“九二○”等作物生長調節劑或進行深水保溫灌溉,待寒流過后再放水管理。同時,大力開展人工消雹和降雨,努力做好預防工作,盡量避免或減輕自然災害對農作物影響,確保農業均衡穩定增長。
4.6合理搭配品種,實行保護性栽培
由于不同類型作物、不同品種的生育期、抗性均不同,災害所造成的影響也就各異。因此,在品種選擇安排上也要適當。如水稻品種選擇既要高產優質,又要能安全齊穗,既要早、中、遲熟期配套,又要秈、粳稻搭配。棉種選擇既要品質優良,又要生育期長短搭配。小麥品種要半冬性和春性配套。油菜要大力推廣育苗移栽技術、免耕栽培技術等,大力推廣雜交甘蘭型品種。果樹品種選擇既要考慮其早熟性,又要兼顧抗逆性。在栽培上,要大力推廣保護性栽培。早稻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因其苗體組織結構緊密,細胞質濃度增大,抗寒性、抗旱性增強,這對早稻抵御早春干旱和4-5月份低溫陰雨是較為有效的;合理安排播栽期,避開或減輕不利氣候對產量的影響,應用乙烯劑、縮節胺、九二0、烯效唑等作物生長調節劑亦可起到抗災效果。另外,實行農膜育苗、大棚覆蓋栽培等措施,可預防凍害、連陰雨、低溫等災害性天氣的危害,也有利于適時播種栽插。要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做到適時快速播種、收獲,減少和避免災害造成損失。
5.抗災救災技術措施
5.1加強救災物資和技術貯備
要把農業自然災害的預防和補救作為經常性的工作來抓。抓好救災種子、器械的生產和儲備,一旦發生災害,就能及時提供補種所需種子和管理所需的工具、農資等。儲備種子主要是早稻早熟品種、玉米、綠豆、蕎麥、棉花、馬鈴薯、蔬菜、油菜等作物的良種;工具主要是翻耕工具、修剪用具、收獲器械等;農資主要是速效化肥、農藥、作物生長調節劑等。同時抓好對農民抗災種植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抗災救災的技術水平,使農民對常發性自然災害如洪澇災、旱災、連陰雨、低溫冷害、風雹災等災害能及時運用科學手段進行抗災補救。對發生較為頻繁的災害如洪澇、干旱要制定抗災救災預案。各級黨政領導也應把抗災救災列入議事日程,做到思想上、行動上、物資上三個早準備,在多災中發展農業生產,在大災中奪取農業豐收。
5.2根據受災類型和程度,確定補救措施
由于作物不同,受災類型各異,受災時間不同,因而受災程度也不一樣。因此,要因時因地因作物制宜,災后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補救。冬季凍害,對果樹、茶、桑等經濟作物和在田的午季作物影響最大,對受凍作物要及時修剪并增施營養肥料。春季低溫陰雨,對春耕春種和午季作物生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要搶晴耕作,搶墑播種,并大力推廣水稻旱育稀植、軟盤育秧、工廠化育秧和棉花營養缽育苗移栽技術,確保播種面積和質量,對受影響的午季作物要及時補施磷肥、鉀肥,確保粒重和結實率。夏季洪澇災害對水稻、棉花及掛果的果樹(如梨、桃等)有重大影響,對在田和在地的水稻、棉花災后應及時排澇、洗苗、扶苗,對經濟果林則千方百計減少落果,力爭正常生長。秋季寒露風來得早則影響雙季晚稻安全齊穗,連陰雨對棉花收獲及其品質和秋收秋種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要審時度勢,合理調控,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補救措施,力爭災年不減產和少減產。
5.3根據災情及時改種,并確定災后恢復計劃
根據地區類型、災害發生時間和災情解除遲早,確定改種或災后恢復對策。做到能救一塊就救一塊,能補種一處就補種一處,力爭當季豐收,確保全年增產。對因災需要改種的糧油棉作物,首先要考慮能否補種生育期短的同種作物,然后考慮種植生育期適宜的經濟效益好的其他作物。如洪澇或干旱影響雙晚栽插的,只要在7月底,甚至8月初能栽水稻的,都要不失時機地栽插水稻,對于分蘗力強的前茬早稻品種(組合),也可留一季再生稻,其次,還可改種秋玉米、豆類、馬鈴薯、山芋等秋糧作物或蔬菜,對于秋種時不利天氣,可實行油菜育苗移栽,大、小麥免耕栽培等方式及時進行搶種、補種或改種,不留空白田。對受凍果樹、茶葉、桑樹等在重修剪,深施、重施肥的基礎上,精管細管,做到一年恢復生機,二年恢復掛果,三年奪取豐收。因災死亡的果樹,應立即重新栽苗或改栽其它經濟果林,力爭減產不減收,頭年損失來年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