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四制(個體、集體、全民所有制和外資企業)生產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發展地區經濟服務。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與工業、交通、建筑、醫療等行業相比較有許多顯著不同的特點。
1.1農業生產季節性、周期性的特點
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生產均具有季節性、周期性,產學合作教育和教學進程、教學計劃必須適應這個特點進行合理安排。
1.2農業生產鏈條的特點
農牧業生產由產前、產中、產后相互銜接的生產鏈條構成。目前,農牧業生產多注意產中生產即種植、養殖,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產鏈條已向產前、產后拓展,向環保、加工業、綠色產品、有機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延伸,農業生產形勢變化為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產學合作教育內容和模式帶來機遇,也同時增加難度。
1.3農業生產分散規模小的特點
目前農牧業生產仍以分散生產經營規模小的千家萬戶為主體。全國養豬農戶1.35億個,其中養豬規模5頭以下的占77%,6一10頭占17%,n一15頭占6%,50頭以上占0.2%。我省奶牛85%以戶養為,戶均規模3一5頭,專業戶10一15頭。肉雞規模飼養占40%,蛋雞規模飼養占25一30%。分散、個體、粗放生產經營對產學合作培養學生創業能力有一定作用,也有不利因素。只有面對現實打破傳統的去大中型國有企業、牧場實踐內容項目好安排,學生好管理的觀念,采取積極措施開展產學合作教育。
1.4農牧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的特點
種植業生產一般一年見效益,養殖業2一3年見效益。學生參加畜牧業生產雖能產生積極作用,但也隨之為養殖業增加了風險,對個體養殖業主的追求利潤價值取向可能受到影響,學院必須面對現實,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合作。
1.5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生產方式的特點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人發展,農牧業生產出現承包責任制,生產商品化。縣鄉級的畜牧獸醫行政部門也在轉變職能,多數組成綜合服務體系。這同計劃經濟時期相比較出現了產學合作難安排的新問題。為了解決市場經濟要求既懂專業理論與生產技能,又會經營管理并具有創業意識的人才規格與出現新情況產生的矛盾,應面對現實,主動適應,加強教學與社會聯系,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與生產結合進行育人和服務。改變過去的教學驗證型實習為生產服務型實踐,增加學生參與意識;改變只面向全民型企業實習為面向全民、集體、個體和外資企業服務,擴大服務面向。實行產學合作教育,學生邊實踐邊服務邊做貢獻邊試聘就業,雙方互利互惠。基于上述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特點,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產學合作教育既有與其它職業院校實施產學合作相同處,也應有個性特點與規律。
2政、企、校各自定位,創建三位一體的產學合作教育戰略聯盟產學合作教育,合作是形式、手段、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就業、創業、競爭能力是目的。合作與教育,教育是目的,產學合作不只是產(企業)學(學校)兩方,還有政府和行業行政部門一方。政府和行業行政部門,企業和牧業生產業主,學校三者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方向一致,目標相同的基礎上各自定位,三位一體組成戰略聯盟。
2.1政府和行業行政部門—引導、協調、營造政策環境
產學合作教育是企業和牧業生產業主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教育,政府和行業行政部門應該充分利用、整合企業與學校兩方資源,推動經濟發展,這個重要舉措是政府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為產學合作教育造輿論,牽線搭橋,提供平臺,引導協調,指導服務,制定完善扶持政策,營造良好地政策環境。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中要求“努力改變教育與經濟,科技相脫節的狀況,促進教育與經濟、科技的密切結合,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要加強產學研結合,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和產業界以及科研院所合作”。2003年國家教育部在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將產學合作教育作為重點指標,要求產學研結合的理念、機制和途徑在辦學中得到體現,雙方合作成效顯著,但是目前缺少具體法律文件,傾斜政策。應當借鑒國外經驗制定符合國情的相關法律,強調和鼓勵企業支持合作教育。
2.2企業和農牧生產業主—更新觀念,支持參與合作教育
農業高等職業教育廣泛探人開展產學合作教育力度不夠,有學校原因,有政府原因,企業和農牧生產業主對人才效益認識不足,受利潤和風險趨動對合作教育支持不力,熱情不高,合作教育未人位是主要原因。企校雙方直接的價值取向不同,企業取向于經濟效益,學校取向于人才效益,從本質研究和深層次理解價值取向,企業獲取經濟效益,靠人才、科技支持;學校需要企業環境資源培養人才,投人科技為企業服務,二者在經濟、人才效益相互支持依托是相輔相承的形成良性循環。目前農業企業、農牧業生產業主過分重視短期經濟效益,忽略長遠,人才效益,生產經營理念未能換位,因此對產學合作教育未能積極人位,缺乏積極性,應該更新觀念,支持和參與合作教育。
2.3院校—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合作產學結合教育是學校與企業或單位通過兩種不同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高職學生在學校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進行實習實訓練達專業操作技能既便是模擬實訓練達專業生產技能,也僅限于學院內的環境和資源條件。學校單一培養模式,難以實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和培養目標,學校為行業、企業培養人才,必需涉足于社會、行業、企業,親臨其境,熏陶磨練。社會、行業、企業不教學可以提供生產、管理、服務、銷售、利潤、公共關系、人才市場變化等大環境;生產結構調整的形勢和速度;生產技術改革創新和設備更新等資源條件。生產工作現場是培養人才綜合素質的必需環境條件。這些是高職學生在學校內難以尋覓而又必需具備的培養職業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基本條件,解決這個難題的唯一有效途徑—打破封閉式辦學,走向社會,走向企業,直接參加生產建設主戰場,為合作伙伴提供人才和技術資源,勞動力資源;學校與企業共同承擔因學生參加實踐造成的經濟損失。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合作,并且認識到位,行動到位。實行產學合作教育,在學校人才培養與農牧企事業人才需求之間架起橋梁。
3產學合作教育的基本方式
產學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是培養人才,產學合作教育的關鍵與基礎是學院與企業或單位尋求“聯姻”結合點,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建立比一般的聯誼交往關系更為深層次的合作關系,根據合作教育的目的,雙方的具體情況和可能性、可行性,選擇學校與政府、與事業單位、與企業、與種養殖大戶業主等不同合作方式;從教學進程的學段劃分可采取2+1模式(2年校內,1年校外實踐實訓),2.5+0.5模式(2.5年在校內完成理論授課模擬實訓,半年校外實訓)或幾上幾下工學交替模式(農閑時校內,農忙時校外)。
3.1工學交替
3.1.1校鄉村結合模式。多年來我院的教學與省內一些鄉級單位保有聯系。近些年在原來基礎上進一步發育成包括村政府和養畜個體戶之間的聯合體。譬如,學校與雙城市聯興鄉寇家村,由學校出頭,將草原專業、畜牧專業、獸醫專業有關課程的教師和班主任、學生和雙城畜牧局、鄉村領導共同組成教學、生產實踐、技術服務三結合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長期結合,固定聯系。近五年,全校有30多名教師下鄉蹲點,學生下到鄉村戶3,000多人次進行教學實踐,參與科技咨詢與推廣工作為社會服務。師生通過教學活動,一方面進行學習、實踐,同時將科學知識、先進技術在農村推廣,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收到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1.2校處站結合模式。學校各專業主動與省畜牧局的草原、畜牧、獸醫等業務處,省家畜繁育指導站對口結合。業務處站交給學生工作任務,學生邊實踐邊完成工作任務。一畜牧專業師生與省局畜牧處結合,參加全省牧業縣調查與規劃工作,富裕縣黃牛改良調查工作,還參加部分縣的人工授精站綜合服務工作。獸醫專業師生與省局獸醫處結合,參加我省西部地區13個市縣的畜禽疫病調查工作,主要傳染病的防疫和治療等綜合性服務工作。畜牧獸醫專業的師生參加省畜牧局提出“五項綜合技術”推廣工作,使每只蛋雞獲利10一20元;肉雞的飼養周期由56天縮短到50天左右每只盈利2一3元;每頭豬純利可達100一200元;奶牛單產提高0.3一0.5噸;肉牛集中育肥2一3個月可盈利200一300元。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十多年來,省局草原處撥款20余萬元用于草原專業學生實習費和實驗室建設。畜牧處獸醫處為學校新建家畜繁育站、易地修建獸醫院共3,000多平方米,調撥X光機等貴重儀器新裝備實驗室,加強校內基地建設。
3.2訂單培養
合作雙方根據人才培養的要求實行六訂,即:①訂培養專業根據合作伙伴的需求設置專業,或專業方向分流(小專門化);②訂培養計劃雙方共同研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采取“雙元制”或,’2十1”的培養模式;③訂生源數量企業或單位推薦生源,通過參加省統考錄取,或者提出需要數量,由學院的招生部門在年度招生計劃中落實;④訂質量考核雙方共同制定考試考核內容、重點、方式方法,共同驗收學生學習質量;⑤訂共管共育雙方制定對學生全程共管共育的實施方案;⑥訂培養協議雙方簽訂培養協議書。
3.2.1校縣局結合培養。我院從我省的農區,半農半牧區和牧區選擇雙城、綏化、五常、明水、拜泉、木蘭、慶安、勃力、阿城、大慶、安達、泰康、林甸、富裕等14個市縣做為校縣穩定的結合基地,開展教學、生產實踐和技術服務活動。以縣定班,訂單培養,共管共育。安達市是我省牧業生產重點市縣,學校與市政府、市畜牧局簽訂培養人才、技術服務協議。由安達市提供生源,以縣定班,校縣雙方按需制定教學計劃,學員邊學習邊到崗實踐。即“兩定學用結合共管模式”學習班。師生共同參加安達市肉牛的飼養,屠宰、加工生產。教師定點指導,結合現場進行專題講座。學生定期輪換,把教學、生產融為一體,既有利教學與學習又增加經濟效益。再如,學校與大慶市農牧漁業局簽訂教學技術服務合同。學校為大慶市每年培養草原、獸醫和畜牧專業畢業生,分期分批對全市草管員進行崗位培訓。草原專業師生利用實習為大慶市進行草原普查,采集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各200盒,并幫助設計和建設大慶草原標本館,受到大慶市政府和參加全國飛播現場會議參觀人員的好評。大慶市為學校教學、學生實習提供交通工具、場所、實習補助費。
3.2,2校企結合訂單培養。學院與鐵力、桃山林業局和寶清縣政府簽定訂單培養協議,由鐵力、桃山林業局和寶清縣政府推薦生源,學院與兩個林業局和縣政府實行全程共管共育,在林業局和寶清縣現場授課,到學院內做實驗實習就近實踐。目前這項教改正在進行中,受到林業局、寶清縣政府領導、學員和家長的歡迎。
3.2.3試聘頂崗實踐。用人單位與學生簽訂試聘協議書,學生到用人單位頂崗實踐,試聘單位支付學生補助費。學校與用人單位制定實踐培養計劃,共同負責指導生產實踐和學生就業。學生畢業時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決定聘用或拒聘。我院畜牧獸醫專業05屆畢業已奔向伊利集團、大慶銀鑼集團、沈陽乳業和伊春林業局各企業進行頂崗實踐。
4產學合作教育的管理與保障措施
4.1由省業務主管部門、企業、牧業發達市縣的主管領導、專家和學院領導共同組成產學合作教育指導委員會做為組織保障。
4.2雙方簽訂聯合辦學協議書,協議書中有形式方面的表述,更有實質結合項目內容。
4.3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互動發展,學院為伙伴提供人力、技術和設備,培養人才。伙伴為教學提供實習實訓場地、設備,推薦生源,安排學生就業。合作雙方興衰榮辱與共,建立穩定的伙伴關系,并肩發展。
4.4共管共育,伙伴雙方共同視培養學生為己任,共同參與辦學、教學、管理全過程。
4.5共同建立教學質量檢查、評定指標和實施辦法。
4.6學院根據產學合作指導委員會的意見,調整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其中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和教學組織安排是關鍵,即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又必需順應市場的實際需要。
4.7實行職業資格證書。1998年初,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在我校建立“特有工種職業技術技能鑒定站(農業-習48)”,承擔在校學生和全省畜牧獸醫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自建站以來,按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劃分職業(工種)、農業部編制的考核標準和大綱,對在校生開展8個職業(工種)中、高級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鑒定,對合格學生,發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印制、農業部驗印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擇業的適應和競聘能力,許多用人單位憑職業(工種)資格證書優先錄用;也有的做執業資格領取執業證照。學院被評為全國農業系統“優秀職業技能鑒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