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調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農業標準化體系不斷健全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我市近年來著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力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全市已制定省、市農業地方標準19項,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4個,涵蓋了園藝、糧食、水產、蔬菜等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努力推行品牌戰略,推動農產品向更高層的發展,全市共有21件農產品注冊了商標,獲江蘇名牌產品稱號2個。農產品質量論證步伐加快,5個農產品獲國家有機食品認證,8個農產品獲綠色農產品稱號。
1.2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為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起“政府投入為導向,鎮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農業多元化投入機制。全市各級投入資金達4.56億元,先后完成沿江大堤防洪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8條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點農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產農田652hm2,加上沿江一帶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20多個,構建了揚中現代農業的新格局。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發展現代農業理念落后目前我市多數農戶習慣于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對高效農業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緊迫性認識不足,缺乏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和品牌意識。滿足于自產自銷的傳統農業生產經濟模式,缺少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系統培訓,應用先進技術成果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
2.2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重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農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飼料添加劑、生長激素、防腐劑等化學合成物質的普遍應用,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形成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等各個層面的污染,農村水源部分地域有害物質殘留超標,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挑戰,影響城鄉居民的消費和健康水平。
2.3農產品缺少品牌形象功能效應農業標準化普遍存在重標準制定,輕標準實施,致使已有農業標準推廣范圍不大,建設速度不快,科技含量低,標準化程度差。目前農產品經營分散,規模偏小,大多農產品檔次低下,知名品牌不多,馳名商標尚未實現零的突破,制約市場有效競爭力。
2.4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近幾年的農業生產實施表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農業結構的調整。無公害蔬菜是我市地方農業特色產業,目前仍然以鮮銷和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成為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由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資源利用率低,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和附加值提高,影響了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步伐。
3加快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對策
3.1創新機制,培育主體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要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堅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原則,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提高農民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中的組織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農業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提高高效生態農業規?;?。
3.2依靠科技,提高質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利用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必須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新路子。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應用為重點,實行產學研相結合,開展科技攻關,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和投入產出率。依托我市實施農業部新時期農民培訓工程和江蘇省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為抓手,加強對農戶的科技培訓,造就一大批具有現代農業素質的新型產業農民。
3.3改善設施,營造環境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方針,根據我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大力實施生態農業示范工程、平原綠化工程、沿江防護林工程,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繼續以重點水利骨干工程為重點,帶動面上農業基礎設施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發展后勁。以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為契機,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保持生態平衡,實現生態安全,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路子。
3.4健全制度,規范管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制度建設是關鍵,規范管理是保證。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大農業標準化的制訂和推廣,建立“政府推動,市場拉動,企業帶動,農民主動”的農業質量標準運行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和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建立農產品準入制度和質量可追溯系統,保證綠色、生態、安全農產品進入市場,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消費要求。
作者:薛鋒薛安生王允榮單位:揚中市油坊鎮農服中心揚中市蔬菜技術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