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環保論文:農校資源與環保項目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靖白輝羅玉芬單位:云南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突出亮點,黨員先行,在學科專業、師資建設上抓住科教興農切入點
學院本著“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合作方針,重點利用學院的專業知識背景和人才資源,以解決對口的大理州劍川縣、楚雄州姚安縣、曲靖市會澤縣“三農”工作中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一體化建設及建筑人才培養等關鍵問題,以推進對口相關單位的農村改革工作為重點,以學院的專業人才為支撐,利用雙方的資源條件,發揮各自優勢,探索學院與地方職能部門雙向互動的合作發展新模式。
(一)開展城鄉統籌及新農村建設規劃、特色民居設計
從城鄉統籌及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出發,組建村鎮規劃及城市設計項目組、特色民居規劃設計項目組、村莊規劃設計組等技術團隊,與縣建設局等職能部門合作,確定工作內容,對新農村建設規劃關鍵問題進行攻關,完成并提交相關成果。
按新農村建設標準和地域文化特色要求,開展特色民居調查、收集、整理、標準圖集的制作設計和相關推廣工作;與三縣建設局、鄉(鎮)相關人員共同組成項目組,對農村集鎮規劃進行技術指導、協助相關單位完成農村集鎮規劃;2011年3月,受西雙版納州景洪市規劃編制協調領導小組委托,學院將為景洪市1327個村莊開展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二)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高等學校,特別是農業類院校和師范院校,在科教興農中要起重要作用,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培養各類專門人才。要重視年輕新秀培養,造就一批熱愛農業的學科帶頭人與骨干人才。學院組織教授、博士每年安排3~4次講座和培訓,對三縣建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與省級相關單位和部門合作,對三縣農民工開展建筑業專業技術工人培訓;在三縣建立教學實習實踐基地,安排學院師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到三縣進行專業實踐鍛煉。
(三)推進師資隊伍建設
作為高校黨組織的重要教育使者———教工黨員是教師中的優秀分子,充分發揮教工黨員的模范作用,是高校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使命的關鍵所在。學院黨總支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緊密結合學院實施科教興農服務新農村建設為切入點,致力于培養一大批黨性強、師德好、業務精的青年骨干教師。
廣大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對待工作從來一絲不茍,不計得失,不講條件,任勞任怨。通過科教興農活動,利用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是黨員帶頭將創先爭優落到實處的具體表現,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力促進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了參與生產實際的最好機會,使學院的教學不僅只停留在書本上,更深入于實踐中。學院磨礪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教師,讓這些教師找到了實踐和提升理論知識的平臺和戰場,并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提升了業務能力。
雙向互動,狠抓落實,在工作實效、互惠共贏上扣住科教興農落腳點
學院不斷完善“3+3”聯合行動工作責任制度,成立各專項的項目工作組,抽調和選派社會服務意識強、業務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骨干教師進入工作團隊及項目組,確保任務到崗、責任到人、人員到位、措施到點。明確和細化具體工作任務后,由聯系人負責每個月定期上報工作進展和下一步工作計劃,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學院將“3+3”工作考核納入學院教學工作考核管理內容,分別制定聯合行動進展督查制度和考評制度,加強對項目組工作及責任人的績效考核,組織管理及督導檢查,真正做到工作方案明確、目標具體清晰、組織保障有力,工作過程中任務到崗、責任到人和檢查考核到位。對在校縣聯合行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團隊和個人學院給予表彰和獎勵。
為了落實好科教興農戰略的各項任務,學院認真總結工作經驗,切實把工作做好,不作秀、不忽悠、逐步推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在劍川縣馬登鎮、姚安縣前場鎮、會澤縣待補鎮開展的新農村城鄉統籌試點建設及整鄉推進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一體化建設等實際項目齊頭并進,均取得顯著成績,得到當地縣委、縣政府及對口鄉鎮的充分肯定。在會澤縣,先后完成實地踏勘、資料調查收集、問卷調查、居民走訪功能需求分析、集鎮建設概念設計、集鎮平面規劃設計、民居單體設計等城鎮規劃設計工作,完成會澤縣待補鎮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試點建設方案和會澤縣待補鎮河灣新村建設規劃設計任務;在姚安縣前場鎮,開展小城鎮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形成《姚安縣前場鎮總體規劃編制程序》、《姚安縣前場鎮詳細規劃工作步驟》、《姚安縣前場鎮規劃工作主要步驟》等三個技術材料,并完成前場鎮總體規劃修編。
在劍川縣馬登鎮及劍川縣甸南鎮獅河村,項目的地址踏勘、資料調查、地形測量、集鎮建設功能劃分、民族建筑風格、民居單體設計形式等各方面的工作進展順利,基本實現預期目標,順利完成馬登鎮概念性規劃。在進行規劃過程中,項目組注意把當地的民族文化和傳統風格較好地融入到規劃的單體建筑設計,就特色小城鎮建設風格理念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民居單體的設計取得較好進展,設計出美觀、大方、易建、實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單體設計圖深受當地干部群眾的好評。
學院從上到下都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科教興農的每一項工作,使學院贏得贊譽。學院完成的設計成果,會澤縣縣委陳國寶書記給予“規劃成果水平高,農大老師水平高,看了令人震撼、令人激動,這將成為會澤一大亮點”的高度評價。2010年學院被評為學校2010年度科教興農“3+3”校縣聯合行動先進集體。“3+3”校縣聯合行動培育成了溝通聯系社會各行業各部門的一個良性互動平臺,打造成了展示學校社會服務功能的一個極好舞臺,爭取到了社會各行業各部門的極大信任與支持,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對于高校,以“3+3”校縣幫扶共建活動為契機,發揮學科專業資源優勢,重點推進以項目形式的合作,讓一部分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做出一些有深度和高度的成果,過程中鍛煉一批人、提高一批人,知識和經驗反饋于教學,最終反饋于社會。為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使人才得以在實踐中鍛煉,科研在實踐中完成。
從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角度看,這是一個“走出去”、“廣接觸”、“出成果”、“創局面”的切入點,從方方面面讓此項活動綜合效益最大化。對于地方,在科教興農戰略中可以享受到高校的科技資源,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雄厚的學術科研實力,并培養了大批農村實用人才,促進了地方農業科技創新,為地方農業發展指明方向,為破解“三農”難題打下了堅實基礎,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與幫助,注入了新的動力,實現了縣校雙贏的良好局面。
做好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工作是農業院校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創新之源。教育系統,特別是農業類院校和其他院校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學科,要把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放在突出地位。根據國家對農業經濟和科技的總體總署,利用本系統科技力量相對雄厚,地域分布廣而均衡等有利條件,以農業類院校為骨干力量,以農村各類教育為廣泛基礎,實行農科教結合,培養和組織宏大隊伍為全面振興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全方位地投入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工作,充分發揮一支重要科技方面軍的作用。
隨著國民經濟穩步增長、解決“三農”問題力度加大,全國重點鎮建設的不斷推進,村鎮建設發展將日益提速,尤其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全省133萬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工作,全省村莊規劃覆蓋率達到100%,更是為農業建筑類院校的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農業院校培養建筑類應用型人才的學院,建工學院科教興農的最大著力點在農村,做好小城鎮規劃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是學院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平臺。學院將堅定不移的在科教興農實踐中,為高等農業院校如何服務社會、如何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做貢獻進行積極有益的探索,為新的歷史時期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