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牧區水利對草原環境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成福云單位: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
近幾年來,由于干旱少雨、超載過牧、濫墾亂挖以及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北方牧區草場退化、沙化、荒漠化現象進一步加重,春季沙塵四起,遮天蔽日,不僅威脅牧民的生存環境,危及牧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三北”地區生態安全。以沙塵暴為信號的北方牧區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普遍關注。加強北方牧區水利保障體系建設,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這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近幾年北方牧區連續發生嚴重旱災,加劇了草原退化、沙化和荒漠化,對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我國牧區總面積為42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44%,主要分布在祖國大陸的北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分地區,涉及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14個省(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牧區及半農半牧區。其中2/3的牧區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在200~350毫米之間,西北內陸地區和沙漠地帶只有40~60毫米,降水量少而且年內、年際分布極不均衡,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旱災是北方牧區最頻繁、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近幾年北方牧區連續發生嚴重旱災,造成河流斷流,水庫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牧場產草量下降,牲畜飼料短缺,引發了草場大面積退化、沙化、鹽堿化,使牧區自然資源承載力呈下降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牧區可利用草場33.7億畝,其中近60%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有的變成荒漠,失去利用價值。我國西北部草原、沙地和農牧過渡帶的植被退化與破壞導致的土地裸露已成為沙塵暴的主要沙塵源。從1999年以來,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北方牧區平均每年草場受旱面積達到-億多畝,累計有9億頭(只)牲畜受到影響,其中因缺水、缺草、缺料死亡1.6多萬頭(只)。內蒙古牧區有天然草原13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原10億畝,列全國五大牧區之首,也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然而,連續4年的旱災使內蒙古牧區牲畜存欄減少300多萬頭只。目前,全區沙化、退化草場面積已達4.8億畝,占全區可利用草場面積的48%,局部地區呈現“干旱"牲畜超載"草地‘三化’加劇"嚴重干旱”的惡性循環趨勢。
干旱缺水和掠奪式開發利用草場資源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加劇了草原生態惡化,形成羊吃草、人吃羊、風沙吃人的惡性循環干旱缺水是造成北方牧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但掠奪式開發利用草場資源等人類活動因素也誘發和加劇了草原退化、沙化。
在傳統的牧業生產方式下,牧民逐水草而居,畜牧業生產重數量、輕質量,重存欄、輕出欄,主要依靠增加牲畜頭數來增加收入,而不是根據水、草的承載能力,科學合理地確定牲畜的數量,導致牲畜普遍超載,草地資源過度利用。另外,80年代初開始的家庭承包草場雖然固定了牧場使用權,但由于家庭數量和牲畜放養量的增加,使放牧的回旋余地越來越小,大部分牧區季節倒場放牧制度被打破,走向不分季節的長年定居放牧,脆弱的生態環境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引起草原逐漸退化、沙化和鹽堿化,草原生產力下降,反過來又加劇了超載過牧的發展。據分析,我國牧區天然草地適宜載畜量為17225萬羊單位,而1989年實際牲畜飼養量為22480萬羊單位,牲畜超載量為5255萬羊單位,超載率達30%。內蒙古牧區2000年底牲畜總數達到2726萬頭(只),折算4089萬個羊單位,超過適宜載畜量(2716萬個羊單位)51%。甘肅省牧區2000年底牲畜存欄數達到693萬頭(只),折算1362萬個羊單位,草場適宜承載能力只有985萬個羊單位,超載率為38%。遇到干旱年份,牧草生長不良,產草量下降,枯草期延長,載畜能力降低,超載現象進一步加劇,對草原的危害極大。
掠奪式的牧業經營方式使草原畜牧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使草原生態受到很大破壞。據調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退化、沙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從80年代初的24%(2.4億畝)發展到現在的48%((4.8億畝),退化、沙化面積以每年近千萬畝的速度擴展,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6天左右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20天左右,2001年達到60天,成為我國重要的沙源區。2001年春季我國發生了32次沙塵暴,其中14次起源于內蒙古境內,“天黃黃,地荒荒,風吹沙子遍地揚”的荒涼景象隨處可見。近5年來,因草原退化、沙化,內蒙古牧區已有13萬人搬遷轉移,成為生態難民。
轉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加強牧區水利保障體系建設,是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的根本途徑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再造秀美山川,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穩定發展的大局。
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首先要求牧區改變傳統的粗放型、靠天養畜的放養方式,加快向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通過舍飼、半舍飼、圍封休牧、劃區輪牧等措施,一方面提高畜產品質量和生產率,另一方面保護草場資源,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實行圍封休牧等草原保護措施的前提,是通過引進農區種植業的先進技術和品種,建設優質高產的飼草料基地,提供充足、優質牧草,以緩解草牧矛盾,使大片天然草場得以休養生息。對于干旱缺水的草原來說,飼草料基地建設的關鍵,就是要首先解決水的問題。也就是說,牧區圍封休牧、輪牧、禁牧等戰略的實施,需要一定數量的灌溉高產飼草料基地建設作為支撐。
當前,我國牧區基本上處于靠天養畜狀況,灌溉草場不足可利用草場的1%,抗旱基礎設施十分薄弱,抗災能力極低。因此,牧區水利建設要以合理開發、節約保護、優化配置水資源為中心,以建設節水高產、優質人工飼草基地,實施大面積天然草場圍封、輪牧、休牧、禁牧為重點,以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質量為根本目標,促進牧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重點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牧區水資源。牧區水資源相對短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遵循合理開發、科學配置、有效節約、高效利用的原則,按照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搞好牧區水利規劃,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用水需求,合理確定人口、牲畜數量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真正做到以水定人、定草、定畜,通過水資源、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無水草場的開發,更要注重生態保護,適當開發一定的深層地下水或從外流域調水解決牧區人畜飲水問題,合理確定林草種類和種植密度,切勿搞一哄而上不科學的植被工程,避免造成新的生態災難。地廣人稀、抗旱設施投入大、缺少基本生存條件的地方,要采取果斷措施實施生態移民,選擇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集中安置-對原有草場實行禁牧、飛播等人工和自然恢復措施,修復植被和生態環境。
二是因地制宜興建各類水利設施,增強牧區抗御旱災的能力。牧區水利建設要按照充分利用天上水、科學引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嚴格控制開采深層水的原則。首先應搞好現有工程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管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其次是適當建設新的草原灌溉工程。在工程布局上,要盡可能相對集中,例如在沿河兩岸和地下水富集區,有利于實現規模效益。在已出現地下水超采的地區,不得再盲目興建新的灌溉工程。甘肅、寧夏等地的低山丘陵牧區,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要大力興建各種集蓄雨水設施和小型提灌工程,為人畜飲水和小規模的飼草料基地提供抗旱水源。人畜飲水工程和飼草料基地灌溉設施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更重要的是做好這些設施的運行管理。要根據中央、地方、牧戶的投入比例,建立合理的運行管理機制,確定經濟上合理、牧民能夠承受運行費用,才能使這些設施良性運行,長期發揮效益。
三是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保護草原生態環境。首先,要根據牧區干旱特點和旱災發展規律,建立牧區防旱減災信息系統,及時、準確地提供旱情預測和評價,為牧區防旱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最大限度地降低旱災對牧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其次,要加強草原科技隊伍建設,推廣節水灌溉、地膜覆蓋、旱地龍噴施、草田輪作、林草間作等先進抗旱技術和圍欄輪牧、圈棚養殖、補飼育肥、青貯氨化、草粉加工等現代養畜技術,提高牧區綜合抗災能力。第三,要加大執法力度,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等法律法規,制止毀草開荒、超載放牧、圍墾濕地、濫采濫挖等人為破壞草原生態的行為。
四是加大對牧區的扶持力度。牧區水利既能促進牧區經濟發展,更是草原生態建設、遏止草原沙化的關鍵措施,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近年來,國家在牧區水利和草原建設方面增加了投入,但與實際需求尚有很大差距。據估算,每建一個200~300畝的飼草料基地約需資金44%萬元,其中水利投資占’5000萬元,如果沒有國家補助,只是依靠基層財政和牧民自身的能力是很難實現的。因此,牧區水利投入要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分攤。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主要承擔公益部分,有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工程應由受益主體承擔,國家給予一定扶持。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與牧區水源和供水工程的開發。占國土陸地總面積44%.的牧區生態建設和養育著6~7萬人口的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大半個中國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應引起更大關注。恢復和改善草原生態系統一方面要轉變傳統的牧業生產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強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北方牧區的抗旱減災能力,真正做到以牧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牧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最終實現恢復和改善牧區生態環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