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礦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隨著大規模的開采,其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對煤礦資源進行開采的過程中,極容易導致地面裂縫及塌陷等地質災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該開采區的地質,造成水土環境污染等,給企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鑒于此,對采煤塌陷區存在的災害進行簡要闡述,在此基礎上探討地質環境治理策略,旨在更好地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
煤炭屬于非常重要的能源資源,且社會經濟發展對其具有非常大的需求量,但過度的開采也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采煤塌陷區的出現。這些地質災害的存在可能會形成地質災害鏈,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在不同地區及地質條件下治理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時,為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調整治理模式。因此,本文的研究對于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的環境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現對采煤塌陷區存在的災害及相關的治理措施進行如下探討。
1采煤塌陷區災害
1.1不穩定邊坡
采煤塌陷區在采空塌陷以及工程井兩者的共同作用下,存在較多的邊坡,并且大多數的邊坡屬于巖質邊坡與黃土邊坡。通常情況下,巖質邊坡的坡體主要由砂巖與泥巖等構成,由于坡面具有相對較高的風化程度,從而導致裂隙具有較快的發育速度,且穩定性有所欠缺。其災害主要體現在邊坡遇到地質活動或大雨天氣時,極容易導致局部崩滑狀況的出現。
1.2泥石流
采煤塌陷區存在松散狀的堆積體,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廢渣與煤矸石棄渣等,若遇到大風、暴雨等較為惡劣的天氣,極容易導致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泥石流不僅會嚴重危害周圍環境,同時也對附近居民生命與財產安全造成影響。
1.3滑坡
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采煤塌陷區因挖掘因素會導致滑坡的出現,通常情況下,滑坡類型主要包括黃土滑坡、楔形體巖質滑坡及巖質滑坡,且穩定性不好。因此,在遇到惡劣天氣與采煤工況改變情況下,極容易導致邊坡滑動等問題的出現。
2治理模式
我國對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屬于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出現此類狀況的原因在于開采與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工作,從而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鑒于此,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需要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礦區和諧目標,不斷更新環境治理理念,盡可能確保礦山地質環境、經濟及社會效益的三者統一。具體來說,采煤塌陷區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策略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2.1開發養殖業
一般情況下,采煤塌陷區可能會存在大量積水區域,對于積水較深的區域,可以充分地清理。但是在積水較淺的區域,應將水產經濟作物停止,同時還可以創建一系列的生態蔬菜種植基地。此種方式能夠有效改善采煤塌陷區的地質條件與生態環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創造經濟效益。在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治理及保護過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能夠確保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提高。
2.2植樹造林植樹造林
在煤礦塌陷區的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屬于非常常見的治理方式,具體方式是在塌陷的區域利用閑置的土地進行樹木種植,以起到加固風沙和環境治理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塌陷區域的水源較少時,可以利用先進的滴灌技術解決干旱問題。
2.3創建生態農業園區
對塌陷槽、地裂縫隙及波狀地貌等地質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恢復耕地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此類地質區域的回填工程量不大,因而若在該區域創建生態農業園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工作,能夠為當地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2.4創建礦山地質公園
對于鄰近城市與礦山塌陷區域面積不大的區域,且該區域的塌陷區表現為多樣化的地表形式,在對該區域進行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要盡可能保留具有代表與教育意義的塌陷場景,結合當地的城鎮建設規劃要求,開發旅游資源,創建一個具有特色的礦山地質公園。
2.5開發旅游資源
在環境治理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點、文化與歷史,對塌陷區地表形成的大面積、較深的積水區域進行最大限度地利用,然后將其打造成一個集歷史文化、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濕地景觀城市。除此之外,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還需要大力發展歷史文化名城,在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與保護的同時,還能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
2.6積水治理
對于有積水的采煤塌陷區,其環境的主要特點是裂隙發育較差、降水量大、地表彎曲變形、地表為黏性土及滲透性相對較差。因此,表現為該區域存在大量的積水,其地表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無裂縫、地面呈現彎曲狀態、地表為黏土及滲透性差等。在采煤塌陷區域遇到雨水天氣時,會在一定時間內聚集大量的水資源,同時由于塌陷區域形狀與深度的差異,使得積水區域的形狀與深度也不同。相關人員在對采煤塌陷區域地質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應根據積水區域的深度與大小等特點實施規劃,要根據當地歷史與人文特征,對該區域進行改造,使其形成不同功能與不同風格的土地重利用區,具體來說,可以將其改造成湖泊、水庫、濕地公園及魚塘等,還可以在改造的基礎上發展養殖業與旅游資源,這樣不僅能有效改善當地的地質環境,也能為當地創造客觀的經濟效益。
2.7未積水治理
對于沒有積水的采煤塌陷區,其環境的主要特點是土地疏松、滲透性能好、降水較少、蒸發性強以及氣候較為干旱的地區。此種氣候條件的采煤塌陷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同時不存在積水的狀況,因此若在該區域種植大量的樹木,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未存在積水的采煤塌陷區進行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第一,在治理環境前,要根據采煤塌陷區的范圍確定實際工作量,然后在此基礎上實施回填處理措施,主要目的在于將其恢復成為耕地。第二,在耕地上可以種植各種類型的樹木,大力促進林業資源的發展,盡可能地將該區域發展成為綠洲帶,還可以創建生態農業園林及礦山地質公園等多項工程。
3結語
在對采煤塌陷區地質環境進行治理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理模式,如此才能確保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提高,最終確保取得良好的環境治理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友寧,李玉武,張江華,等.寧夏石嘴山采煤塌陷區地質環境治理模式研究[J].西北地質,2015,(04):183-189.
[2]莊廣民.地質環境治理模式在采煤塌陷區礦山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1):7170.
[3]喬岡,徐友寧,何芳,等.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J].中國礦業,2012,21(11):55-58.
[4]秦朝亮,龍建輝,經明,等.采煤塌陷區內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方案[J].煤炭技術,2015,34(3):320-323.
[5]黃博文.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7):1951.
[6]李道進.采煤塌陷區地質環境評價中ArcGIS的應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5,(04):155.
作者:王小寧 單位:吉林省第二地質調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