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創新平臺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分析各大院校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的基礎上,論述協同創新理念下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從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的行為優化、資源整合以及對外開放等提出具體的構建思路。這將有效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校企雙方合作關系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環境設計;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種植花卉和綠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追崇,環境設計類專業(園林、園藝和環境藝術設計)也隨之得到各院校的重視。隨著各院校環境設計類專業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該類專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需要社會實踐。即有效實現理論和實踐的高度融合。對此,作為一個社會新興和熱門的專業,需要構建一個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協同創新為導向的平臺,從而促使環境設計類專業在院校以及社會的發展之路越來越廣闊。[1]院校協同創新范圍比較廣泛。一方面是院校內部知識資源的共享。比如不同部門、不同院系間的技能、技術以及思想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是院校與其他主體之間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比如校校合作、“校企業、行業”合作等。基于協同創新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發展的重點。校企合作是院校與企業利用不同的方式、理念以及需求等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崗位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協同是手段,實現是目的。通過校企合作協同創新不僅可以促進環境設計要素的優化配置,而且可以滿足校企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和互利共贏。對于院校而言,可以提高教師提升實踐能力的積極性,進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對于企業而言,可以有效轉化院校科研成果,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院校對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很多院校已經開設了環境設計類相關的專業,但是主要以招生為目的,一味地響應社會的人才需求和就業潮流。有較多的院校對該專業校企合作平臺的構建沒有足夠地重視,僅僅將環境設計相關課程踐。[2]環境設計類專業是一個與實際花卉和綠植緊密關聯的專業。其課程與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院校在發展環境設計專業時需要引導學生走出去,幫助學生走進企業、走近實踐,實現院校與外界的融合,讓環境設計類專業學生通過實踐或者校企平臺促進與社會的交流和學習,提升專業綜合素質。
(二)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不夠完善環境設計類專業構建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初衷是形成一個多資源的實踐操作基地。學生可以借助于該平臺完成社會的實踐和操作的創新。環境設計的相關企業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實操,最終完成面向崗位或者創業就業能力的培養。然而,當前眾多院校的環境設計類專業雖然加深了與相關企業的關聯和融合,但是校企雙方協同創新平臺的完善程度依然不夠,校、企、學三者缺少交流和互動。學生的實踐需求不能得到較好地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也不能得到較好的補充。有的學生即使有創新創業的想法,也只能通過自身的力量去尋找可以實習的企業。由此可見,學校企業協同創新平臺功能的不完善給環境設計相關的學生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三)環境設計類相關企業校企合作參與熱度不夠當前有著較多的開設環境設計類專業相關院校都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構建方便學生創新創業和就業的新平臺,然而,當前的現狀是很多環境設計的企業不愿意和院校合作搭建學生的實踐教育基地和平臺。[3]企業大都以盈利為目的。如果參與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就意味著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那么這對企業的成本投入勢必帶來一定的影響。如果校企雙方通過該平臺培養的學生將來不能到自己企在積極地推進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但在簽完校企合作協議以后,大都選擇不作為,缺乏后期的助推力,不斷澆滅相關企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協同創新理念下環境設計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一)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理論支撐協同創新應該貫穿整個校企合作全過程。合作的校企雙方利益訴求各不相同,在合作中難免會出現零和博弈的不利局面。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協商,比如以資金的形式解決企業的成本問題,以制度的形式保證院校實踐基地的構建,從而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促進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持續、健康發展。具體理論支撐如圖1所示。由理論支撐的框架圖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的協同創新過程中,企業和院校雙方需要在效益、行為、資源以及技能等方面進行協同合作并加強交流和溝通,實現雙方信息互利共享互用、雙方資源最優配置、雙方行動合理同步以及合作平臺協同匹配,最終實現校企雙方協同創新的真正目的。
(二)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模式架構隨著各院校科研資源投入的持續增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教學+生產+科研”的新融合模式正在不斷深入,“產學研”模式成為校企雙方合作的新方式。在該理念下,該類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雙方資源互補、共享、優化的基礎上實現協同創新,以互利共贏、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為基石,做到院校為企業供給人才,企業為院校提供技術和經驗,從而達成雙方的共同體,實現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育。[4]具體模式架構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院校和企業部門之間的協同和融合是維持校企合作以及協同創新的關鍵所在。其中,環境設計企業的生產實踐部門、技術科研部門以及后勤保障部門等都可以實現與院校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等部門的對接,形成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模式的主體。另外,院校與企業的各個部門和院系之間可以實現交叉融合。比如,院校的科研成果可以促進企業生產效率提升、院校的服務部門可以為企業科研做好人力、場地等資源的服務保障。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的實踐部門和院校的教學系部通過不斷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協同創新平臺的不斷提升。
三、構建環境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研究
(一)宏觀方面:優化校企協同創新行為通過院校與企業之間融合的不斷加深,促進環境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就業發展的創新,實現優質的人才培養。[5]為確保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健康持續發展,政府相關部門需要起到銜接和樞紐的作用,即給予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主動聯系環境設計企業、協會以及院校,促進各方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牽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院校承擔學生的理論傳授和學術資源的提供,環境設計相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和就業崗位,政府為平臺的構建提供政策保障,確保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有效運行。首先,在院校教學方面,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創新教學模式,由企業和院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及科研項目的申報等,確保院校系部和企業部門之間有效對接;其次,由政府部門牽頭搭建以及全程監管,有效做好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服務保障,減少校企雙方的利益沖突;最后,以“問責制”協同校企雙方的關系。通過過程性監管完成對雙方的評價,為校企協同創新提供服務支撐。
(二)中觀方面:推動校企協同創新資源整合首先,深入整合校企合作資源。由院校與環境設計的相關企業一起搭建綠植和花卉實訓中心,實現雙方的共贏和資源的整合。院校為企業提供環境設計的工作間及場地,企業為院校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讓專業師生共同參與進來,完成環境設計項目。其次,有效推動學科專業的發展。校企協同創新平臺不僅為院校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場地,也為環境設計類學科提供了資金等軟件方面的支持。在協同創新理念下,院校學生不再僅僅接受空洞無聊的純理論知識,而是更多地實現全面素質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價值應用。最后,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在校企雙方利益對等的前提下,制定一定的準則和制度,對校企合作企業給予優惠補貼等,并加強雙方的交流,讓企業技術人員到院校擔任兼職教師負責實踐課程的教授,讓企業員工到院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院校教師可以到企業通過掛職鍛煉的方式提高自身素質,有效提高企業、院校的人力資源力量。
(三)微觀方面:促進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的開放化在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過程中,院校和企業應該在原有的合作單位基礎上,不斷吸引新的院校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的大組織,實現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等新模式。校企合作的開放化可以使更多的院校、企業重視環境設計,看到社會環境設計的契機,借助校企協同創新平臺促進技術的交流和人才的培養,從而實現雙贏。同時,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的開放化可以使得區域環境設計行業進行學術整合,通過人才培養和人才輸送,有效推動區域綠植、花卉行業的蓬勃發展。首先,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得益于院校具備一定的知識服務能力。在該基礎上,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的開放化可以提升學科建設的水平和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其次,在開放化程度逐漸提高的同時,實現校企雙方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院校科研成果借助于平臺實現轉化,不僅可以促進企業生產力的提升,還可以有效提高院校的綜合實力,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再次,在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的開放過程中,受益于平臺利益雙方的協議,避免出現成果轉化中利益分配的沖突問題。平臺的契約關系可以有效維持校企雙方的利益。最后,校企深度融合是雙方協同創新平臺構建的必然途徑。院校在后期的校企合作中,需要堅持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以及科研創新三個關鍵性的任務。在與企業協同發展中,需要搭建健康的合作關系和運行體制,有效推動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提升院校以及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麗貞,陳慧敏.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3(6):55-57.
[2]劉華強.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協同創新[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4):43-45.
[3]楊彬.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繼續教育校企聯盟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9):65-68.
[4]張明艷,孫曉飛.協同創新理論與校企合作實踐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3(3):74-77.
[5]董馨,吳薇,王奕衡.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7):59-62.
作者:劉廣軍 單位: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