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現狀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保護區周邊居住大量居民,居民迫于生存壓力,有占地開墾濕地的情況發生,致使保護區濕地面積逐漸縮小,保護區核心區又無法定“紅線”,造成強行“圈地”等情況發生。周圍居民在環境保護和生存壓力上有明顯矛盾,環境教育方面僅有傳統的派發傳單和懸掛條幅,在針對居民社區的環境教育上并沒有明顯的成績。通過對撓力河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深入調查,其中有一定的環境教育項目的基礎,但并沒有開展成功的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大型環境教育項目,僅開展過一部分宣傳教育活動:1)逢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環境保護紀念日,開展過掛條幅海報等小型的宣傳教育活動;2)出版印刷過保護區鳥類、風光以及植物的畫冊;3)在旅游景區(雁窩島、千鳥湖等)印刷與生態旅游相適應的宣傳手冊;4)特別是在每年的愛鳥周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等。但并沒有成體系、成規模、有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環境教育活動。
2游客感知環境教育調查研究
2.1研究地點與方法
撓力河自然保護區成長條形分布,核心區并不集中,與其他保護區界限明顯、入口明確相比,想要進行問卷調查并不容易,于是選擇雁窩島景區和千鳥湖景區兩個點作為研究地點,首先這里到了夏季有固定的游客,有統一的游客出入口,游人集中便于取樣;其次這里都是濕地景觀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典型之地,而且在雁窩島景區還有省級的環境教育基地,利于研究的可操作性。
2.2問卷設計
2013年4~5月,將設計問卷進行預調查,根據游客對調查問卷的反饋內容進行了整改,于7月旅游高峰期開始正式調查。問卷主要包括3方面的內容:1、游客的統計學特征;2、游客游覽的目的及吸引游客的資源3、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的感知情況;4、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成果的滿意度。
2.3調查方法
在雁窩島與千鳥湖旅游區隨機發放問卷,各310份,雁窩島收回298份,游客中途離開未收回3份,有效問卷295份,千鳥湖收回問卷302份,有效問卷300份,合計發放問卷620份,收回有效問卷595份,有效率達95.97%。
2.4數據分析
采用EXCEL和軟件包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結果與討論
3.1游客的統計學特征
統計分析顯示出:抽樣參與調查的游客基本特征中,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齡集中于20歲到60之間中青年人群,20歲以下及60歲以上老人僅占16.14%;教育程度較高,本科受教育人數所占比例在52.10%,與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數共占總調查人數的65.04%;參與調查游客中,月收入在2000以上的游客占主要部分;游客中機關事業單位、學生、公司職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相對較多;省內外游客都有,省內仍占偏大比重。
3.2游客動機以及吸引游客的資源
前來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的游客普遍是以親近自然為目的的旅游,此類游客占到了35.29%,其次休閑度假、觀鳥、攝影及接待親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前來了解環境教育或是有關環境教育的人數只占4.41%,比重很小。一般的游客認為:此保護區所擁有的濕地文化、鳥類資源、以及生態價值是最值得前來的旅游資源,分別占比例的31.43%、23.70%和17.82%,另外雁窩島和千鳥湖景區分別位于黑龍江省農墾八五二農場和紅旗嶺農場的轄區,所以前來了解農墾文化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從游客游覽的目的中,不難看出,了解環境教育或參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游客只占很小比重,只占參與問卷調查人數的4.2%,說明游客此番前來的主要目的與環境教育無關,而環境教育是自然保護區開展相關活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保護環境的一種教育途徑,對人們自覺、主動進行環境保護有著前瞻性的作用,因此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環境教育十分必要。
3.3環境教育對游客的影響
通過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感知情況的調查可以看出,在撓力河自然保護區中的游客,潛在意識里能感受到環境教育理念的人占到36%,主動感知占23%,被動感知占32%,而毫無感知的游客僅占9%。同時受教育程度也對游客感知環境教育的程度起到一定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主動感知環境教育的能力越強,反之毫無感知的比例越高。通過調查發現游客對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的感知情況并不樂觀,來到保護區的游客只有23%的游客可以主動感知保護區帶給他們環境教育的感受,而絕大多數游客只是在潛意識或者被動的感受,而且受教育程度也影響著環境教育感知的程度。這些足以證明游客無法在保護區內感受到應有的環境教育,而僅僅是把保護區當做一種掛著生態旅游頭銜的一般風景區,而非自然保護區,可能甚至還會失望于保護區的風光沒有峨眉般的秀麗、泰山樣的壯美。而且對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是能夠主動去感知環境教育,他們更能夠了解保護區開放生態旅游并不因為他們有著旖旎的自然風光,更主要的是他們有著天然的生態系統,是我們破壞過的土地上不再擁有的生態福地,這里可供我們研究、了解它,然后激發起我們保護家園的意識。因此開展讓游客可感知的環境教育是撓力河國家級保護區走生態旅游又有別于一般風景區的特殊之路。從游客選擇多項的保護區內開展環境教育的形式中,不難看出,游客普遍認為導游解說和親身參與到環境教育項目中是最佳的環境教育形式,另外觀看宣傳片、參觀宣教館和觀看宣傳冊也很有吸引力,環境宣傳圖版和其他形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游客喜歡在保護區內開展的環境教育形式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參與環境教育項目占有很大的比重,這足以說明,參與到群眾喜聞樂見的環境教育項目是環境教育的一種新體驗,是把傳統的被動式教學,轉化成“我參與,我了解,我保護”的一種積極主動的教育模式,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參與熱情。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本就是一種自然保護的主動戰略,是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將自然保護區中的環境教育項目和游客相結合,有利于環境教育項目數據的采集、反饋,更能把環境教育的成果帶回到各個地區,相比只在周邊的村落、學校來做有更為廣闊的社會效益;如果環境教育項目成果明顯,所帶來的口碑和品牌會通過游客精神層面的滿足而擴散,吸引更多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人們來參與,增加保護區的收益和經濟效益,從而更有利于研究、保護工作的開展。
3.4游客對環境教育滿意度調查
游客來撓力河保護區旅游觀光,對當地保護區環境教育的開展情況的滿意度并不樂觀,其中持一般態度的游客占絕大多數,比例在37%,對環境教育開展情況不滿意的游客占32%,滿意與非常滿意的游客僅占28%。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對保護區開展環境教育的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學歷越低對環境教育的要求越低,很容易滿足,相反,學習越高的游客,越不容易滿足于當前環境教育的情況,期望值越高。
4對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原因分析及發展建議
4.1原因分析
通過對以上的結果的分析與討論,不難看出,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環境教育的成果較少,成效不佳,游客對環境的感知及滿意度不高。產生當前環境教育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保護區的管理體制、保護區相關利益者之間的矛盾和資金緊張等幾方面原因。管理體制:《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未規定統一的執法主體,又無監督制約條款,保護區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多部門之間難以協作共處,導致保護區管理局綜合管理職能弱化。保護區涉及利益主體多元化(當地居民、當地政府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流域跨度廣,位處不同行政轄區,如此交叉的復雜背景下,無論在執法上,還是在業務上,都無法針對保護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監督”,于是形成了政出多門的局面。資金問題:世界各國經驗表明,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財政撥款是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主要經濟來源。資金投入不足,極大地制約了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區處于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政比較緊張,一些保護區甚至連基本工資都難以為繼,日常管護活動必須的運行經費沒有保障,尤其是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經費缺乏,嚴重影響了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撓力河自然保護區按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體制要求,保護區的人員工資和運行費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負擔,中央政府只負擔國家級保護區的部分基建費用和部分專項資金,由于各級政府投入到撓力河保護區的資金有限,為了維持日常管護開支,保護區開展了自營創收項目:一是開展生態旅游,二是蘆葦收割以及實驗區內部分土地的承包收入。其中生態旅游項目由于開展不久還不具規模,加上保護區位置較偏遠,游客認知度不高,致使保護區開展的生態旅游收入甚微;此外蘆葦收割和土地承包所獲得的資金也很有限。保護區管理局資金缺口大,運行和管理經費不足,制約著保護區管理職能的發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發展建議
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區管理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組織管理系統,在無法改變大的管理體制的環境下,落實保護區內領導責任制和崗位負責制。形成保護區內部責、權、利分明,團結協作,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將保護區環境宣傳教育管理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來抓,對周邊居民特別是對依靠濕地資源生存的當地居民,進行有針對性的“禁漁、禁墾”等教育,倡導居民向第三產業轉型,為居民提高經濟收入提供幫助。重視提倡當地傳統文化習俗中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思想進行宣傳教育。制定長期的社區、游客宣教計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式宣教活動,有目標的進行宣傳,保障保護區核心區的生態完整性,克服地方利益主義對保護區資源的破壞與掠奪。申請省級、國家級或國際環境教育項目,撓力河自然保護游客對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的滿意度調查受教育程度對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的滿意度調查區的濕地及生物多樣性非常好,并且十分有特色,在雁窩島和千島湖風景區這兩個重要的旅游景區開展生態教育型生態旅游,開展嚴格意義上的、以科學考察、生態教育為主的生態旅游活動對促進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利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景區都是帶有農墾文化的生態濕地,這是多數保護區所不具備的,發揮優勢的爭取環境教育項目是關鍵,通過有針對性的,參與性高的環境教育項目,既可以申請到環境教育項目資金,又可以通過項目的社會效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形成旅游收益,通過旅游的收益更好的對保護區的建設及保護進行完善,從而形成資金鏈,以便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5結語
改變單一的說教及傳統的僅僅發放傳單的原始教育模式。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是新環境實驗教學的核心內容,運用多媒體影像技術和現代聲光電等技術打造逼真效果的場景使宣教工作現代多媒體,多渠道、靈活多樣的模式發展,豐富教育內容。同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開展經過設計環境教育項目,讓他們從心里接受環境教育帶給他們的行為上的改變。
作者:鄒紅菲郝婧楊渺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