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文明建設中自然災害的應對方案范文

文明建設中自然災害的應對方案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明建設中自然災害的應對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明建設中自然災害的應對方案

1自然災害頻發是人類環境價值觀扭曲的結果

與人類活動相關的災害越來越多地發生,使人類不得不對人與環境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省,逐漸意識到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其實是人類無節制地掠奪自然的結果,是人類的環境責任的缺失和傳統的環境價值觀扭曲的結果。

1.1控制自然的價值觀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

人類對自然的觀念經歷了一個從“敬畏”到“控制”的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人與自然的和諧逐漸被人與自然的對立取代,自然災害的發生也日益增加了人的因素。古時候,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較低,對自然的認識與把握水平也極其低下,認為自然神圣不可侵犯,對自然保持著高度敬畏。孟子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應該“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自然作為控制和維護人的力量神圣不可侵犯。隨著人類生產與認識能力的提高,古代泛靈論的敬畏自然觀逐漸被人類中心主義的征服自然觀所取代。基督教強化了上帝對自然的統治權,作為上帝最得意的“創造物”,人類也獲得了對地球上生物的派生統治權,從而行使對自然的絕對統治。正是這一思想使人與自然分開并對立,對西方的自然觀產生重大影響。隨著18世紀西方啟蒙運動的深入,控制自然的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并通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現代形式體現出來。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霍克海默爾和阿多諾認為,“從進步思想最廣泛的意義來看,歷來啟蒙的目的都是使人們擺脫恐懼,成為主人”。理性在思想啟蒙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作為一種控制工具。在理性的作用下,科學和技術的相互滲透日益加強。精密科學與控制自然的意愿越來越緊密地結合。正如萊斯所言:“通過科學和技術控制自然的觀念,在17世紀以后日益成為一種不證自明的東西。”“控制自然”的觀念在人類力量還很弱小的時候,能激發起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使人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不斷深入,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是隨著人類自身力量的不斷增強,“控制自然”的觀念就導致形成了影響廣泛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造成人與自然的嚴重對立。

1.2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哲學加劇了災難的程度

基督教理論長期占據著西方思想的統治地位。傳統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所創造的事物中最高貴的生物,是大自然的主人。上帝賦予人類對一切存在物的主導權,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為人服務的,它們為人類的利益而存在。因此,人對自然的統治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笛卡爾等二元論者也認為人有不朽的靈魂與心靈,動植物只是有著客觀身體的存在,沒有靈魂與心靈,不能感受到痛苦,因而人類可以隨意處置它們。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才是理性的存在物,所以人類高出于其他存在物。康德就曾經明確宣稱:“就動物而言,我們不負有任何直接的義務。動物不具有自我意識,僅僅是實現一個目的的工具。這個目的就是人。”“我們對動物的義務,只是我們對人的一種間接義務。”這一系列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行為提供著理論的支持與辯護,將人類看做是具有主宰意義的存在,將自然看做是可以任意組裝的機械部件,割裂了人與自然的聯系。在人類中心主義理論的支持下,人類把對大自然的瘋狂掠奪變成自己的“神圣職責”。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越充分,獲得的物質利益和滿足感越多,就越能夠主宰、改變自然,也就越符合上帝的旨意,也因此是最應該鼓勵和提倡的行為。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加深自然災難的程度就不可避免。

1.3只顧當前利益的實用主義行動直接引發了自然的懲罰

自然災害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行為的道德失范。人類追求眼前利益的實用主義原則及由此引發的獲利沖動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進而增加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科技的發展雖然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但自然生態系統是由無數個變量組成的,其多樣復雜性常常超出我們現有的認識能力,只對其中單一變量的控制會產生不可預見的后果。其結果是,隨著人們認識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自然系統部分關系認識的精細化和現實利益的沖動,強化了人類控制自然的欲望和行動,也導致人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在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類為了向自然索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還往往利用科技改變生態系統原有的功能,加速了生態系統功能破壞的進程,造成人類對自然最深刻的破壞活動。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在消費主義觀念引導下,人們對資源的消費達到了貪得無厭的境地。為了追求所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人們習慣于侈奢消費、一次性消費甚至鋪張浪費。這種生活方式是破壞性的、不可持續的,已經對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近年來越來越嚴重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空氣污染和酸雨、森林面積的銳減、海洋的大面積污染、土壤的沙漠化、物種的日趨減少、淡水資源短缺及水質惡化等等,無一不是人類消費過度的惡果。在人與自然的對立中,人類不斷向自然索取,獲得巨大物質利益的同時,人類自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引發了嚴重的資源短缺與環境災難,給地球帶來無法承受的重負。人類面臨著超越環境資源承載力極限的危險,社會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同時又陷入加劇災害發生危機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每當我們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往往把失敗歸咎于自然規律的復雜性、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卻很少檢討人類自身的行為是否得當,其需要是否超出了自然的承載和恢復能力,很少反思是否由于我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偏離,是否是由于人類自身的短視行為及其行動導致了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2自然災害應對的倫理規范

當今世界多數自然災害的形成都與人們忽視環境自身存在的價值,對經濟利益的過分追求,導致無休止地對環境的掠奪相聯系。僅僅看重經濟利益,造成人類物欲的泛濫而不知節制的索取行為,大自然也以各種災難的形式對人類進行了反擊。為了應對災難,人類又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物質財富與精力,不僅犧牲了曾經和諧的生存環境,也進一步加劇了發展成本。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痛苦的反思之后,人們逐漸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環境擁有獨立于人之外的內在價值,自然存在物有其自身的權利。人們需要改變以往的思維方式,將道德調節的范圍擴大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擴展到非人類的存在。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同一個復雜系統中的成員,人應該與其他存在物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和諧共存。在這個系統中,一切都要遵循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的原則。合理發展自然中各類“主體”的利益,才能促進自然中所有生命家族的健康發展,減少不必要的生態沖突。為此,需要建立新的倫理原則,遵守新的倫理規范。

2.1尊重生命原則

生命倫理學創始人史懷澤指出:①尊重生命是基本的倫理信念,這應該成為人與自然關系的行動指南;②不允許無故造成有感覺動物的痛苦,這是基本的倫理態度;③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展,是善的本質;毀滅生命,損害、阻礙生命的發展,是惡的本質;④人類情感施予的對象應擴大到一切生命,不僅僅熱愛自己的寵物和為自己勞作的牲畜;⑤倫理學應擴展到對生命的尊重,不考慮對生命的倫理,這樣的倫理學是不完整的;⑥尊重生命的倫理學的基礎和最終根據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史懷澤提出尊重生命的信念、倫理態度和規范,與當代生態科學所得出的科學結論相一致:地球上生命的產生需要特定的宏觀生態條件和物理、化學基礎,是自然界增熵過程中所出現的減熵過程的集中表現,對整個自然界的進化和有序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每一物種的存在,每一種生命的展現,都值得尊重和愛護,絕不應該任意踐踏和毀滅生命。

2.2人對生態共同體的責任原則

“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等理論認為:人是生態系統、生物圈和生態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人的活動應該而且必須遵守生物共同體的行為規則,對生命共同體負有相應的責任。個體的存在離不開整體的存在環境,個體能夠持續地存在需要群體與客觀的環境條件。現代生態學認為,生物之間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生態系統不是僵死的,而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有著自我生命規律的系統。生物共同體是客觀實在的,人應該對物種本身和生態系統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從生態整體的角度限定人類的行為,為人類高速發展的經濟活動進行制約,也為人與自然新型倫理關系奠定基礎。這種觀點承認生態整體的存在價值,肯定了主體存在與自然客體之間的關系,而且把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生態“整體”視為擁有直接道德地位的客體。與傳統的倫理學相比,道德范圍更為廣闊,人也具有了更為深重的責任。

2.3環境正義原則

自然災難應對中,需要考慮到不同范圍的正義問題。在面對國際環境問題時,應該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之上。羅爾斯提出了兩個原則,第一原則是每個人都有自由平等的權利,而人人享有平等自由權利的社會本身,不僅是公平合理的,也是人們追求的目標;第二個原則需要:保證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無論人們職位地位如何,均享有均等的機會。根據環境正義原則,在全球范圍內,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的義務。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展階段不同、環境特點不同,環境資源豐富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都應享受環境開發的相應權利,也應承擔自身對環境保護的相關義務。環境開發不能以破壞當地生態與人文環境為代價,要遵循生態補償和可持續原則,不應一味占有該地區的資源,或耗盡該地可供開發的資源而影響到該地區后代對當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的能力。為此,應按照各國的具體國情確定該國人民發展的自由選擇權,堅持對地球公共資源的平等享用原則和環境成本按比例支付原則,在發展過程中按照本國經濟條件與因開發環境資源而獲利的程度來綜合考慮其對環境的恢復、保護應該支付的費用。國家在處理災情、預防環境破壞時,應牢牢抓住本國的環境問題和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盡到保護環境的義務。

3結語

自然災害是一個客觀的存在,防災減災工作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綜合社會、國家和個體共同長期的努力。因此,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以上述原則規范人們的行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保護自然資源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減少災害發生的條件,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和人類自身生命的健康發展。

作者:王全權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 456亚洲视频|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一| 欧美另类杂交a| 午夜寂寞在线一级观看免费| 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高清对白精彩国产国语| 天堂在线最新资源|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极品虎白女在线观看一线天| 偷天宝鉴在线观看国语| 美女视频黄.免费网址| 国产又黄又刺激又爽视频黄| 亚洲日本久久一区二区va|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进一出动态图|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浮生陌笔趣阁免费阅读| 免费一级大片儿|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91在线你懂的|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ntr出差上司灌醉女职员电影|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乌克兰大白屁股| 桃子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视频免费看| 兽皇videos极品另类| 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app| 另类小说图片综合网| 翁虹三级在线伦理电影|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