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低碳技術應用行為影響因素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依托江西省規模農戶農業低碳技術應用微觀調研數據,將農業低碳技術分解為化肥、農藥、柴油、農膜四個維度,以農業主要碳排放源所占比重為權數,構建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指數,作為因變量;選取規模農戶家庭特征、生產特征、互聯網特征以及政策特征相關變量作為自變量。回歸結果表明:年齡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種植規模越大,接入互聯網的規模農戶具有較高的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政府農技人員的推廣培訓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從關鍵驅動變量出發,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低碳技術;應用;驅動;江西省
1引言
當前,全球氣候逐漸變暖。2017年4月4日,哥倫比亞南部城市莫科阿遭遇洪水并引發泥石流,造成至少254人死亡,有學者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是其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對嚴峻的形勢,應對氣候變化,延緩并阻止全球氣候變暖逐漸成為一項世界性議題。人類歷史上三次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性文件分別為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和2015年的《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積極參與相關協定并主動承擔減少碳排放的責任。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實現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業作為現代社會的第二大碳排放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框架下,我國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關鍵歷史時期。傳統農業技術含量低,產量低下,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農業生產的要求,但是化肥、農藥和機械等要素投入少,對環境的影響很小。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危害環境的高碳農業(如化學農業等),不僅造成了污染環境,還帶來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要推動現代農業的低碳化,發展既利用了先進技術,又減少了碳排放量、增加收益的低碳農業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必由之路。支持農業進行低碳技術應用、提升農業新技術應用的能力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實證明,高碳農業已難以實現國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農業推行低碳技術才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學術界對農業低碳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1)農業碳排放量的測算。以宏觀數據為依據,通過測算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碳排放源,并進行結構、強度等分析,以此引出推廣農業低碳技術發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并為農業低碳技術的劃分與界定提供基礎性支持[1-4]。(2)農業低碳技術的概念界定與維度劃分。由于農業低碳技術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在劃分和界定上存在分歧。因此,作為基礎理論性研究成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學者對于農業低碳技術的概念界定和維度劃分大都基于化肥、農藥等重要碳排放源[5-11]。(3)農業低碳技術的影響因素研究。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特征、農戶特征、生產特征等因素。農業低碳技術具有多樣性,并且應用程度很難度量,社會科學類文獻對農業低碳技術的驅動因素研究存在四種范式:一是從理論上分析農業低碳技術應用的影響因素,例如采用經濟學理論深入探討可持續農業技術的影響因素[12-14]。二是將農業低碳技術(或者是類似于農業低碳技術的環境友好型技術)作為簡單的名義變量處理,以0/1來表示用或者不用,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進行研究[15-20]。三是以一種農業低碳技術為例(譬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節能節水技術以及“兩型”農業技術等),分析該技術的驅動因素,具體的技術變量選取也采用名義變量來處理[21-25]。四是以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數量作為應用程度的替代變量,分析低碳農業技術的驅動因素[9]。國內外對于農業低碳技術的研究,一方面在碳源測定和概念研究上,另一方面在研究農業低碳技術的驅動因素。研究農業低碳技術的驅動因素是將農業低碳技術作為名義變量,或取一項具體的農業低碳技術進行驅動因素探討,對農業低碳技術的系統性與多樣性缺乏代表性。以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碳排放源為權數,界定微觀主體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水平,構建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指數。
2指標構建
為了提高農業低碳技術指標的科學性,需要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主要碳排放源進行清晰的界定。學術界對農業主要碳排放源的研究較多,普遍認為種植業中主要的碳排放源為化肥、農藥等。
3研究假設
作為理性經濟人,推動規模農戶采用農業低碳技術的主要因素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農業低碳技術相對于傳統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產生更高的收益,是其獲得推廣的根本動力。在農業低碳技術相對于傳統技術具有比較優勢的前提下,研究農業低碳技術的影響因素,對于推動低碳農業具有重要意義。較多學者對農戶采用新型技術的影響因素進行過研究,主要的研究視角有特征視角,即家庭特征、生產特征、農戶特征、認知特征以及環境特征等[13,22,32-33];對象視角,如自身因素、經濟效益因素、政策因素、技術因素等[34];資源視角,如人力資本資源、社會經濟資源、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以及信息資源等[19]。鑒于已有研究視角以及問卷數據的可獲取性,考慮采用較為主流的特征視角。同時,互聯網在農村的大量普及可能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增加互聯網特征作為影響規模農戶農業低碳技術應用的假設維度。主要包括規模農戶的家庭特征、生產特征、互聯網特征以及政策特征。反映了主要變量的定義與對農業低碳技術影響的預期方向假設。圍繞家庭特征、生產特征、互聯網特征與政策特征選取了10個明細變量。規模農戶的家庭特征較為復雜,可能會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影響方向不一。由于家庭人口的增加,規模農戶可能會更加注重增加產量,減少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較大年齡的戶主可能更為保守,在新技術的應用上較為滯后;較高教育程度和黨員干部可能會較早展開農業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規模農戶的生產特征包括種植面積、地形、土壤肥力與產糧區,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可能具有不同影響。較大種植面積的規模農戶具有較強的實力,可能應用更多農業低碳技術;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區化肥用量可能較少,傳統產糧區在接受新技術上比較滯后,農業低碳技術應用可能較少。規模農戶的互聯網特征包括是否接入了互聯網以及是否有意愿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應用互聯網可能會使規模農戶在環保意識等方面得到加強,提高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水平。政策特征包括當地政府是否有鼓勵農業低碳技術(或者某一項)發展的優惠政策,同時,是否具有農業低碳技術的推廣活動,預期會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產生正向影響。
4實證分析
4.1描述性統計分析
課題組選取江西省規模農戶集中地區(贛州、撫州、九江等地)規模以上農戶(種植面積在100畝及以上),于2016年7—8月實地入戶調研,獲得問卷總量350份,其中有效問卷322份。根據構建的農業低碳技術指標進行數據梳理,數據處理采用Excel2010、SPSS22。
4.2實證分析
在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構建線性模型回歸分析,其中家庭人口、年齡以及種植規模不同,相差較大,統一進行對數化處理。
4.3分析總結
結合實證結果與理論分析,規模農戶的家庭特征、生產特征、互聯網特征以及政府的政策特征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水平具有顯著影響。第一,從家庭特征來看,規模農戶戶主的年輕化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具有驅動作用。較為年輕的戶主可能具有較為開放的意識,更容易接納與采用新技術。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規模農戶戶主的環保意識和科學經營意識也在提升,對農業低碳技術的采用更為認同。家庭人口與是否為黨員干部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水平沒有明顯影響,可能相對于年齡與受教育程度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影響較小。第二,從生產特征來看,土地的集中規模化經營是農業低碳技術應用的重要驅動因素。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對化肥、農藥、灌溉等農業資源的科學利用的需求在增加。種植面積較大的規模農戶采用農業低碳技術的邊際收益在增加,更有動力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新型灌溉技術、農藥控制釋放制劑等技術。地形、土壤肥力以及是否處于傳統產糧區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沒有顯著影響。第三,從互聯網特征來看,接入并使用互聯網是農業低碳技術應用的重要驅動因素。2016年11月底,我國農村光纖網絡接入比例達到了82.2%,同時工信部提出2017年實現3萬個以上行政村增加寬帶接入,越來越多的規模農戶接入了互聯網。互聯網的接入,有助于規模農戶了解到低碳農業的發展趨勢,增強低碳意識,提高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率。互聯網銷售意愿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沒有顯著影響,可能是因為在實際農業生產中,采用互聯網銷售的規模農戶還非常少。第四,從政策特征來看,政府農技人員的推廣培訓是農業低碳技術應用的重要驅動因素。農技人員的推廣培訓是規模農戶接觸新技術、新方法的主要途徑,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政府的農業低碳技術政策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沒有顯著影響,可能是因為在實際生產中,政策對農業低碳技術尚沒有明確的界定與支持,零散的新技術推廣政策對規模農戶也缺乏區分度。
5結論與建議
將農業低碳技術分解為化肥、農藥、柴油、農膜四個維度,以農業(種植業)主要碳排放源比重為權數,構建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指數,作為因變量;選取規模農戶家庭特征、生產特征、互聯網特征以及政策特征相關變量,作為自變量。實證結果表明,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受多項因素影響,主要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種植規模、聯網狀況以及推廣培訓。從關鍵驅動變量出發,得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推進并完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建設,鼓勵青年投身農業建設。規模農戶的受教育程度對于提高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實現低碳農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農業從業人員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平均處于初中和高中之間。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一些規模農戶知識技能跟不上科學經營的要求,因此需要提供繼續教育的平臺。2011年江西省政府出臺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政策,自2012年開始以江西農業大學為依托,計劃以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式培養1.8萬名大學生,實現全省行政村全覆蓋。“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招收的學員主要為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具有一定經營規模,并具備高中或同等學歷的人員。課題組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農村建設人才,提升了農業中堅力量的受教育程度和認知水平。但是也存在寬進寬出、部分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完善“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制度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水準,實現農村人才建設制度化、常態化。除此之外,青年一代接受新知識、新思想較快,在農業生產中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較為開明,鼓勵年輕人到農村創業發展,對實現低碳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降低土地流轉成本,推廣規模經營。土地經營的規模化對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水平具有顯著影響。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對各項農業低碳技術產生了新的需求。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當種植面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對土地進行測土施肥能夠防止化肥濫用,顯著節省用肥,降低成本,并提高收益,采用農藥控制釋放技術也能夠節省大量成本。2004年頒布《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開始將土地流轉合法化。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開始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承包經營權確權。十年間土地流轉發展迅速,出現了一批家庭農場、合作社、專業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也出現了大量的土地流轉平臺。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制度化、規范化、減少線下“人情承包”的比例,為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提供支持。同時,加快土地確權工作,保障土地承包者的基本權益。
第三,提高規模農戶互聯網接入與利用水平。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時代,實現農業生產的“互聯網+”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規模農戶的互聯網特征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水平具有顯著影響,互聯網應用較多的規模農戶一般對新技術、新方法的接納程度較高。調研過程中發現,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接入互聯網的規模農戶較多,但是真正利用互聯網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較少。主要是因為規模農戶戶主年齡、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對互聯網的利用程度較低。在互聯網應用上,一方面要提高規模農戶互聯網接入比例與接入速度,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進行宣傳教育,引導規模農戶通過互聯網進行咨詢、預測、購買與銷售。
第四,加強推廣培訓,制定差異化政策。政府農技人員的推廣培訓對農業低碳技術應用具有重要驅動作用。在農村地區,農技人員的推廣培訓是規模農戶接受科學經營知識的重要途徑。圍繞主要碳源對應的施肥、施藥、農膜、柴油等農業低碳技術進行針對性培訓,有利于提高農業低碳技術的應用率。在政策制定上,要系統提出農業低碳技術優惠政策,對農業低碳技術在政策層面進行界定。學術界對農業低碳技術尚沒有統一的提法,也為政策制定帶來了較大障礙。一方面,要加強農業低碳技術基礎理論研究,為政策制定提供基礎;另一方面,以農業主要碳源為依據,制定差異化政策,如化肥(測土配方施肥,深施肥,使用控釋肥、復合肥等)、農藥(生物農藥、新型農藥控制釋放技術)等。
參考文獻:
[1]李波,張俊飚,李海鵬.中國農業碳排放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8):80-86.
[2]謝淑娟.低碳經濟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探討[J].廣東社會科學,2012(5):17-25.
[3]周曉盼.江西省低碳農業生產效率分析[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6.
[4]張小有,黃冰冰,張繼欽,等.農業低碳技術應用與碳排放結構、強度分析——基于江西的實證[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6):710-716.
[5]趙其國,錢海燕.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5):1609-1614.
[6]宗浩,游燕,鄭鴿.低碳農業的技術體系構建初探[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8):75-79.
[7]魏國強.關于發展低碳農業的思考[J].種業導刊,2010(5):5-7.
[8]李雙喜,鄭憲清,袁大偉,等.農業低碳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J].上海農業學報,2011(4):129-132.
[9]米松華.我國低碳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10]秦軍.低碳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C]//成都:2014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2014.
[12]張巨勇,張欣.可持續農業技術采用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4(10):91-94.
[13]趙麗麗.農戶采用可持續農業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議[J].經濟問題探索,2006(3):87-90.
[14]胡保玲,顧善發.農戶采用低碳農業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6):6-8.
[15]高雪萍.水稻種植大戶應用低碳農業技術的行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113-116.
[16]王奇,陳海丹,王會.農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和山東省250戶農戶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2(2):99-103.
[17]李光明,徐秋艷.影響干旱區農戶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的因素分析——基于新疆三縣812份問卷調查[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2(2):94-98.
[18]姜天龍,趙娜.農戶清潔生產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吉林省水稻種植戶為例[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5(6):746-750.
[19]朱萌,齊振宏,鄔蘭婭,等.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基于蘇南微觀數據的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5):735-742.
[20]朱萌,沈祥成,齊振宏,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蘇南地區種稻大戶的調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6(18):92-99.
[21]張成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中農戶行為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0(8):76-81.
[22]葛繼紅,周曙東,朱紅根,等.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行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0(9):57-63.
[23]韓會平.農戶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0.
[24]張小有,劉紅,賴觀秀.規模農戶化肥施用與碳減排關系及其路徑選擇——基于江西省的調研數據[J].江蘇農業科學,2018(6):279-284.
[25]杜婷婷.農戶采用節水、節能、節肥低碳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1077戶種稻農戶的調查[J].新疆農墾科技,2013(4):48-50.
[26]文長存,吳敬學.農戶“兩型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遼寧省玉米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9):179-187.
作者:張小有1,劉紅1,黃冰冰2 單位:1.江西農業大學,2.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