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多樣性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文獻綜述
針對單一學科跨學科屬性或幾個學科之間互動規律的研究已十分普遍,學者們對基于引文的學科交叉程度的評價主要從引用(被引)率(引用與被引互為逆過程,分別代表學科知識的輸入和輸出,以下綜述部分僅以引用過程作為說明,被引的情況反之即可)、h度、領域多樣性三個角度切入。(1)引用率側重跨學科引用的強度,早期研究始于Porter和Chubin依據ISI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提出的跨學科引證指數(Cita⁃tionOutsideCategory,COC)【9】。該指數意在將學科引用的文獻分為隸屬本學科和隸屬其他學科兩類,某學科引用其他學科占總引用量的比例越高,則該學科的跨學科程度越高。跨學科引證指數的不足是無法區分本學科之外涉及的其他學科數目的多寡,無法衡量學科交叉的廣度層面以及引用頻次在各學科中分布的均勻性。如果研究對象為單一學科,分別計算該學科對其他各學科的引用率即可同時展示學科交互的強度、廣度、均勻性。引用率是引文分析中的常用指標,其概念為對某一學科的引用量占總引用量的比例。Yu等【10】使用引用率研究N&N(NanoscienceandNanotechnology)領域的跨學科知識交流情況,指出N&N的發展既依托本領域內部知識,同時還吸收了來自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電氣電子工程、冶金工程等領域的研究成果。(2)h度的概念來源于h指數,加權網絡中某節點至多與dh個節點保持至少等于dh的節點度聯系,則dh是該節點的h度【11】。由于引文具有方向性,由此提出有向h度的概念,引用和被引分別由出h度和入h度表示【12】。h度同時照顧了學科交叉的強度和廣度,將其應用于評價學科交叉程度時,有望探測出與較多學科均存在一定強度聯系的學科。然而該指標雖然在均勻性上加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濾除了引用頻次小于dh的學科),依然無法衡量引用頻次大于或等于dh的學科的頻次分布均勻性。(3)多樣性概念起源于生態學中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13】,學科領域多樣性與生物分布多樣性具有諸多共性,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鑒。Steele和Stier使用布里淵指數(Brillouin’sIndex)考察學科領域多樣性【14】,布里淵指數是衡量多樣性的經典指標,它依據信息熵的計算原理,最初用于對單條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進行測度。該指標將總引用頻次以及對每一個學科的引用頻次都計入算式計算,得出的指標數值真實地整合了每一個學科通過引文產生的影響,能夠綜合表達學科交叉的豐富性和引用頻次在各學科中分布的均勻性。
2研究設計
2.1數據來源本文選取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CSSCI)作為中文社科數據的采集來源。該數據庫啟動于1998年底,只收錄中文社科期刊,來源期刊總量控制在全國中文社科期刊總數的20%,對歸屬自然科學、二次文獻、通俗、文學原創、譯文為主或不規范出版期刊不予收錄。依據“他引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兩項指標及專家評審遴選來源期刊【15】。CSSCI收錄中文社科期刊數據的針對性、權威性和完整性優于國內其他數據庫,且提供引文數據下載,參考文獻原文可從下載題錄中獲得(中國知網(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近年也開發了自己的引文數據庫【16】,但該服務僅提供最終統計結果,原始引文數據難以獲得,統計過程也對用戶透明,這兩點不利于研究者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對結果進行有效性驗證;此外,CNKI對中文社科代表性期刊的收錄并不完整,如未予收錄情報學權威期刊《情報學報》2002年以后發表的文章),選取CSSCI作為數據來源能夠最好地適應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
2.2學科劃分與期刊選取本研究綜合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表(GB/T13745-92)【17】和CSSCI學科劃分規則,設23個中文社科一級學科類別。CSSCI數據庫每兩年更新一次來源期刊列表,目前2012-2013來源期刊文獻數據尚未收錄完畢,本文根據2010-2011來源期刊列表選擇期刊及期刊所對應的學科歸屬,學科之間的引證關系由其下屬期刊之間的引證關系表示,時間跨度為1998-2011。根據上節所述來源期刊遴選方法,CSSCI每兩年更新期刊列表時,上一年段已不符合入選標準的期刊會被剔除,同時補充符合標準的期刊進入名單,因此每年段的來源期刊列表各不相同。為保證本研究數據的完整性以及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我們從1998年起,將各年段的來源期刊列表與2010-2011來源期刊進行對比,增補該年段收錄而2010-2011未收錄期刊(僅增補收錄年段的數據)。2010-2011年段23個學科共收錄407本來源期刊,各年段增補期刊189種,合計596種。學科類目及下屬期刊數量見表1。3.3數據處理與指標設計從CSSCI下載的數據為原始題錄,每一篇文獻由包含“參考文獻”在內的多個字段組成,為獲取由期刊引文所代表的學科引證關系,我們對數據進行如下處理(見圖1)。引文具有方向性,本文從引用和被引的兩個角度分別考察中文社科的學科多樣性,選取布里淵指數測度學科交叉程度,使用引用(被引)率指標分析學科間交互的詳細情況。布里淵指數計算公式如下。HB指代布里淵指數,若從引用角度(被引反之)計算學科a的HB值,N表示a引用所有學科(包括學科自引)的總頻次,ni是a引用學科i(i可以等于a)的頻次。HB的值域為0到正無窮,如果學科a的引用聯系全部為自引,則HB等于0。在衡量學科交叉程度時,跨學科引用的學科數目越多,引用頻次在各學科中分布越均勻,引用強度越大,則HB值越高,多樣性越強。該公式涉及對數運算,本文取自然對數,因評價的是各學科HB值的相對大小,對數底取多少無關緊要,當然也可以取10或其他數字為底,本文取自然對數只為方便計算和比較。布里淵指數與跨學科引證指數、h度指標相比,更為均衡地考慮了學科引用強度、廣度,及引用頻次分布的均勻性對學科交叉程度的影響。事實上,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同樣計算了23個學科的跨學科引證指數和有向h度,兩者的測度效果均不理想。首先,跨學科引證指數從定義上便無法區分學科交叉的廣度和均勻性;而h度方面,本研究樣本量較大,但學科數目只有23個,大部分學科的引證頻次都要遠遠大于學科數目,因此在本研究的情境下,使用h度對強度和廣度的區分效果不佳,至于均勻性,如綜述部分所闡釋,對均勻性的區分本身就是h度指標的弱項。引用(被引)率用于具體測度指定學科與外類某一學科的交叉程度,引用率反映指定學科受到外類某一學科的影響程度,被引率反映指定學科對外類某一學科的影響程度,算式如下。CRij指代學科i對學科j的引用率(或被引率),nij是學科i引用學科j(或被學科j引用)的頻次,Ni是學科i引用所有學科(包括學科自引)的總頻次(或學科i的總被引量)。由于可以獲得完整的引用數據(即參考文獻),對學科引用多樣性的考察除包括對596本社科期刊的引用外,還包括對自然科學、農業科學、工業技術等非社科期刊的引用情況,非社科期刊的選取依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18】,學科劃分同樣依據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表,下設37個非社科類一級學科,另增加“自然科學總論”和“醫學綜合”兩個學科類別用于囊括綜合性自科期刊和綜合性醫學期刊(本文考察中文社科的學科多樣性,對綜合性非社科類期刊的引用也屬于跨學科的外類引用,因此考慮了對這部分期刊的引用情況,而并未考慮對綜合性社科類期刊的引用)。相比于引用數據,中文社科期刊被自然科學等非社科類期刊引用的數據則難以獲得,因此在被引多樣性上,本文測度中文社科23個學科之間的被引情況。事實上,社科期刊被自然科學等領域引用的比例較小,且規模遠小于社科內部的引證情況,這部分的被引數對社科領域被引多樣性的統計結果影響不大。綜上,本文從引用和被引兩個角度分別考察中文社科23個學科的多樣性,以中文社科23個學科596種來源期刊的參考文獻數據作為研究基礎,1998-2011年共計878,449篇來源文獻。在引用方向上,包括對23個社科學科及39個非社科學科的引用;在被引方向上,探討23個社科學科之間的被引;共計有效期刊類引文記錄1,189,609條。
3結果分析
3.1學科引用與被引多樣性中文社科各學科引用與被引多樣性分別以布里淵引用指數和布里淵被引指數反映(見表2),本文中多樣性的具體含義是跨學科引用或被引強度、廣度、均勻性的綜合強弱程度。布里淵引用指數表征參考其他學科知識的多樣性,平均值為1.414;布里淵被引指數表征影響其他學科知識的多樣性,平均值為1.246。布里淵指數越高,則對應學科的多樣性越強。以引用指數為例,民族學布里淵引用指數最高,則可推斷民族學的跨學科引用情況具有以下特點:①與其他22個中文社科學科相比,民族學的自引占總引用的比例不高,換言之,民族學研究除參考學科內部知識外,同時大量參考了其他學科的知識;②與其他社科學科相比,民族學與較多數目的外類學科保持著強引用聯系,且非自引的引用頻次較為均勻地分布于各個學科當中。事實上,民族學的自引頻次為9,364,總引用頻次為23,446,自引率39.94%,跨學科引用率高達60.06%.在對其他61個學科的引用中,引用率在1%以上的有15個,其中對語言學、考古學、經濟學、歷史學(降序)的引用最多,引用率均高于6%,對語言學的引用率為6.76%,歷史學為6.03%,第一名到第四名之間相差不多,可見強引用聯系的分布也是均勻的;民族學對外類學科的引用比例高,高強度引用的學科種數多,引用頻次較為均勻地分布在各學科中,反映在布里淵引用指數上為其值較大。相比之下,布里淵引用指數最低的語言學,總引用頻次55,721,其中含自引51,615次,自引率高達92.63%,跨學科引用率僅7.37%.在對其他61個學科的引用中,引用率在1%以上的只有2個,分別為教育學和心理學,對教育學的引用率最高,也僅2.11%.語言學的學科引用多樣性較低,其研究絕大部分參考學科內部知識,反映在布里淵引用指數上則為其數值較小。對布里淵被引指數的解讀可類比引用指數,被引指數越高,說明相應學科被其他學科引用的多樣性越強。被引指數最高的政治學,跨學科被引率55.48%,在被其他22個社科學科引用的情況中,被引率在1%以上的有12個,被經濟學引用最多,被引率高達15.8%.其次也被馬克思主義、管理學、歷史學(降序)較多引用,被引率均在5%以上。被引指數最低的體育學,跨學科被引率僅2.63%,其中被教育學引用最多,但也只有0.54%,體育學的被引多樣性低,因而其布里淵被引指數值小,其被引多樣性在中文社科各學科中處于低水平。綜合表2數據,引用多樣性較高的學科為民族學、環境科學、統計學、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宗教學,引用多樣性較低的學科為語言學和考古學;被引多樣性較高的學科為政治學、哲學、馬克思主義、宗教學,被引多樣性較低的學科為體育學和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對布里淵引用指數和布里淵被引指數進行相關性分析(見圖2),兩者在99.9%(雙側)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正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為0.7254,說明跨學科引用程度較高的學科也傾向于在較大程度上被外類學科所引用。
3.2學科綜合多樣性與結果驗證學科綜合多樣性,即綜合考慮學科引用多樣性和被引多樣性。在布里淵引用與被引指數散點圖中添加兩條直線,x=a為各學科布里淵引用指數的平均值,y=b為各學科布里淵被引指數的平均值(見圖3)。兩條代表平均值的直線將坐標區域分為4個部分(Ⅰ,Ⅱ,Ⅲ,Ⅳ),從右上到左下,學科綜合多樣性依次降低。依據學科綜合多樣性的高低,23個中文社科學科可劃分為以下6個多樣性水平。圖3布里淵引用與被引指數散點圖(1)高水平:馬克思主義,民族學,哲學,政治學,宗教學。這些學科處于Ⅰ區右上方,布里淵引用和被引指數均較高,學科綜合多樣性在23個中文社科學科中處于高水平。(2)中間偏高:管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統計學。這些學科集中在Ⅰ區左下方,比高水平學科的綜合多樣性稍弱,但同屬Ⅰ區,學科綜合多樣性在中文社科各學科中處于中上水平。(3)中間水平:經濟學,人文、經濟地理,外國文學,心理學。這些學科位于均值線a和b的交叉點附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經濟學,其坐標位置十分接近均值交叉點,布里淵被引指數(1.238)與被引指數均值(1.246)基本重合。這些學科的綜合多樣性在人文社科領域處于平均水平,跨學科知識交流在引用和被引方向上都比較均衡。(4)中間偏低:法學,教育學,考古學,新聞學與傳播學,藝術學,中國文學。這些學科處于Ⅲ區右上方,比中間水平學科的多樣性弱,但在Ⅲ區范圍內屬于領先水平,其綜合多樣性在整個人文社科中處于中下水平。(5)低水平: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語言學。這兩個學科在Ⅲ區左下,也是整個坐標區域的左下方,它們的引用多樣性和被引多樣性均較低,學科綜合多樣性在23個中文社科學科中處于低水平,引用和被引方向上的知識交流大多發生在學科內部。(6)離群點:環境科學,體育學。布里淵引用指數與被引指數的較大差異使這兩個學科的坐標位置發生偏移,成為離群點,兩者均為引用多樣性遠高于被引多樣性,分別討論如下:環境科學是綜合學科,在國家標準學科分類中被列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而在CSSCI的收錄分類中,將其歸為社會科學;該學科在引用人文、經濟地理,經濟學,管理學等社科學科的同時,也較多引用了地球科學、生物學、農學、水利工程、林學(降序)等非社科學科,因此引用多樣性較強。體育學對醫學領域的引用較多,對特種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基礎醫學(降序)的引用率都在1%以上,其中對特種醫學的引用率達到6.10%,在體育學對外類學科的引用率中排名第一。為驗證布里淵指數對學科多樣性評價的可靠性,從綜合多樣性高、中、低三個水平中依次取政治學、經濟學和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作為代表學科,統計它們對其他各個學科的引用率和被引率,將三學科對外類各學科的引用率和被引率分別降序排列,為將三學科的趨勢差別明顯呈現,選擇繪制累積折線圖(見圖4、圖5)。圖4與圖5三學科的相對位置均為政治學最高,經濟學處于中間水平,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最低。政治學與最多學科保持較強的引用和被引聯系,因此在前半段上升最快;后半段趨于平穩,三學科在最末點的累積y值表示的是跨學科的總引用率和總被引率。無論是在跨學科的總比率上還是分別與各個學科的交叉程度上,三學科均保持由布里淵指數反映的高、中、低水平。引用率和被引率的統計結果與布里淵指數分析結果一致,驗證了布里淵指數對學科多樣性程度的評價是可靠準確的。
4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分析1998-2011年中國人文社會科學23個學科的期刊引文數據,對相關學科的跨學科屬性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布里淵指數均衡考慮學科交叉的強度、廣度、均勻性,能夠較好地反映跨學科知識交流的多樣性;中文社科各學科綜合多樣性有所差異,可據此劃分出6個多樣性水平,1-5水平的多樣性依次降低,對離群點則做特別討論。一個學科的開放程度與學科多樣性密切相關,跨學科的交融能夠有力促進學科生長和創新力的提升。在當今成熟的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日益增進,但依據多樣性測度結果,其跨學科程度依然較低,且很少向其他學科提供研究方法,在中文社科各領域中相對封閉。互聯網思維與大數據思維是圖情領域的發展前景,此情境下對數字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和共享管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從學科跨學科多樣性發展的角度出發,應綜合借鑒與本學科關系較密切的信息科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新聞傳播學等領域的原理方法,促進與各學科間的交叉互滲,充分吸收其他學科優勢的同時,鞏固自身的方法論體系,也向其他學科輸出理論方法,達到協同進步的良性循環。本文從宏觀角度進行了大范圍學科層級的跨學科屬性探討,對學科交叉情況的細化分析、對產生學科多樣性的動力機制進行探索可作為后續的突破方向。
作者:馬費成陳柏彤單位: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