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女性科技創新能力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管理研究雜志》2015年第三期
公眾科技創新能力,按照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副院長米勒創造的體系分析一般應包括3個方面:①對基本的科學術語和科學概念的理解。比如:分子、計算機或DNA等科學基本術語和基本概念;②對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的理解。這是分析公眾是否具備分辨科學和偽科學的能力,是否具備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是否具備用科學方法思考和解決社會與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能力;③科學技術對社會影響的基本理解程度。世界許多國家都開展了“公眾理解科學”的調查,理解科學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公眾科技創新能力,其水平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發展的至關重要因素。中國對公眾科技創新能力的理解是有爭議的,國內對女性科技創新能力的調查,基本上采用了美國等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標準,但也依據我國基本的情況作了較少的修改。這樣,就可以把中國的調查結果和國際上進行對比。歸納起來這樣的“女性科技創新能力”,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①了解具體的科學方法。如:“科學研究”、“實驗數據”、“概率”等;②對科學術語(比如DNA、Internet之類)和科學理念和觀念(比如“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一年”之類)的了解;③對封建迷信(如:求簽、相面、星座預測、碟仙或筆仙、周公解夢)的認可程度;④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包括對諸如“我們過于依靠科學,而忽視信仰”、“有了科學技術,我們就能解決面臨的所有問題”這種的表述的態度)。在第③、④點上,其實不僅是用相信程度來表達,而是辯證的態度,科學的分析,理智的處理。中國公眾科技創新能力和西方國家相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這也意味著中國進行全方位的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局面還沒有形成。根據國家和各個省市做過的調查顯示,盡快提煉出客觀反映中國女性科技創新能力的定性和量化標準是本文的一個工作。基于此,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應該這樣理解: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是在信息社會對女性整體科學素養的普及,這種普及工作將會改變由于傳統性別差異而導致的男女兩性在科學中的不平等地位,針對社會不同女性群體要做不同的科技普及工作,力爭作到不同女性群體在其視野所及的范圍內達到對科學及與科學相關的領域有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從而達到破除迷信普及科學的人文教化功能,在普及及其人文教化之后推進對科學及其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具體可以包括這樣幾個方面:①認識科學工作的社會意義;②了解科學的歷程及其對人類的影響;③掌握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四是提高吸取最新科技知識及整合其的能力;④在前3點工作基礎上的推進工作。
2女性科技創新能力養成的途徑
2.1女性掌握獲得科技信息的渠道除了在高等學校獲得教育以及進一步學習提升之外,新聞媒體是女性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傳播渠道。調查顯示,在包括電視、廣播、圖書雜志、科學期刊、互聯網、報紙雜志等各種信息渠道中,電視是我國女性科技信息的最主要來源,高達91.0%。女性通過“電視”獲得科技發展信息;“報紙雜志”也是我國女性獲得科技發展信息的重要渠道,所占的比例為44.9%;女性通過“廣播”獲得科技信息渠道的比例為22.4%;通過“圖書”、“科學期刊”和“其他”途徑獲得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別為10.2%、9.5%和7.9%;通過“互聯網”獲得科技發展信息的比例達到57.4%,另外,有28.7%的女性還通過“與人交談”的方式獲取科技信息。基于女性獲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研究,加強女性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提高科普工作在電視等傳媒的推廣力度,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女性對科普知識的吸取,同時在新媒介中,如電子媒介信息、手機中推廣。
2.2女性對一些科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女性參加科普活動的比率很低,一方面我們科普場館和科普活動受限,另一方面是普遍沒有接受科學熏陶的習慣,社會也沒有形成這種氛圍,相關的科技展覽、科普講座和科技培訓幾乎是并不多見,除了極少數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高知女性,絕大多數的女性對科技的新發展和新動向并不十分了解。
2.3女性對神秘現象的科學認識在調查中還發現女性對神秘現象盡管并不完全是頂禮膜拜,但她們所受的教育有時并不與對神秘現象的認識成正比。在她們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幼年到少年時期形成的對世界的認識觀念非常牢固。母親對神秘現象的認識在下一代身上潛意識烙印深刻,在她下一代人生成長關鍵的時期形成的世界觀直接關乎到她們對未來事業、家庭的選擇,使她們在處理人生重大問題時不總是科學地處理而是聽憑超感知現象的不知覺指引,這與女性的社會角色的附屬地位有很大關系,往往釀成人生導向的失誤,教訓是深刻的。因此,女性科技創新能力的普及直接關系到她們的下一代的未來的人生命運的幸福,也許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命運,是我們民族命運的幸福與否。女性科技創新能力的養成要從確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開始,破除迷信思想,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通過總結上述數據和圖表,女性科技創新能力和國家的科技教育普及程度密切相關,我們發現歐洲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普遍比我國女性高,與她們國家科技教育的普及有密切關系,若要提高女性的科技創新能力,教育讓女性接受正規的現代教育是重中之重,2003年以來我國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有普遍提高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有很大關系。另外,獨生子女的成長讓城市中和絕大多數條件的鄉村父母給予他們的下一代同樣的受教育的機會,也是不容忽視的值得考量的一個原因。但我國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普及程度遠遠不及男性則是事實,當然這有社會的深層原因。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改變就是難事。在調查中發現女性科技創新能力在不同人群中發展狀況很不平衡,不同年齡段、教育程度、職業、城鄉差別、發展的不同區域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差異。相比較之下,年齡成熟辨別能力強,有自己獨立的思維,不易受外界誘惑;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地位越高,居住在資訊發達的、交通便利的城市,科技創新能力水平越高。我國女性獲得科技創新能力的途徑除了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電視是最主要的依靠對象,其次是報紙雜志,再次是在與人的交流中獲得,其后是互聯網,廣播,手機的影響力排在互聯網的后面。電視作為媒體時代的生力軍,具有絕對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城鄉老少,女性在電視中更多喜歡情節輕松歡快的節目,只有一些高知女性才會被科教類節目吸引,所以,電視傳播科學的工作需要以更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淺出的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這需要加大國民經濟中GDP的科技含量,而且應該是實質的含量。在這一過程中受惠的不僅是知識女性,將是絕大多數女性,是女性大眾,是女性整體命運的改變。互聯網作為后起之秀,2003年以來在呈現上升趨勢,我們預期互聯網的影響將會逐步提高,尤其是通過手機上網,但它不僅是傳播科學的工具還是傳播各種文化形態的工具,只有成熟理性的女性才會在這里真正成熟。這樣一個平臺如果能夠為科普提供舞臺,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女性科技創新能力養成的社會價值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科學知識的創造、生產、傳播和學習將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對科學的學習是終身的社會教育。女性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伴隨女性終身成長的過程,應當成為一種社會習慣,有規劃、有目的、有意識、有效率地進行。
3.1關注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是女性自身文明素質所向在女性群體中把相信科學、崇尚科學的意識深深地扎根生長,是社會德性追求的表現,在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過程中,把科學精神注入給女性文化,為建設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新奉獻,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價值。先進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科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精神缺失和壓抑嚴重,對女性表現的就更為嚴重,男尊女卑,女人在參加社會活動、接受教育、從事政治以及其他各種文化活動中處于從屬地位。女性占人口比重的一半,這一半人口比重的科學水準如果持續徘徊不前,我國科教興國的戰略規劃就是一句空話,如此大的群體科技創新能力偏低,將成為阻礙公眾整體科技創新能力養成的一個重要因素。重視女性科技創新能力,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家庭和社會風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2關注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是創新型人才養成的需要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是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的科技創新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才的文化軟實力,從基礎上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21世紀國與國競爭不斷加劇下,如何體現出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上就是科技和人才的較量。女性在其中就扮演半邊天的角色,不僅是半邊天,還擔負著后續生產力的培育。全面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有賴于女性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既要傳播科學文化,又要反對封建迷信和偽科學及非科學,讓學習型社會成為人全面提高的社會基礎和成長發展的空間。提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是實現女性自身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利國利民的一件好事。在全球化的當代知識經濟時代,提高女性科技創新能力就顯得更加緊迫。如何把我國女性培養成具有一定科學知識和理性精神的公民群體,既是時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才發展的目的。
3.3關注女性科技創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女性幸福感女性素養養成及女性科技創新能力關乎女性本身幸福具有重大意義。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是點點滴滴滲透在女性的日常生活中的,妥善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妥善處理日常思想問題和觀念意識,無不需要對其背后的科技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解讀。女性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最低層面,是人人必須知曉的科學常識,其次是應該掌握的基本科學原理和方法,最上層才是科學的社會和文化意義。在科學日益社會化,社會日益科學化的今天,基本的科學素養如同說話走路一樣,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為了社會的科學發展,為了女性的幸福,任重而道遠,如此方為馬克思所強調的“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3〕列寧的:“從一切解放運動的經驗來看,革命的成敗取決于女性參加運動的程度。”〔4〕視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高度重視女性在創造歷史、推動社會偉大變革中的重要作用。今天,更多的女性開始走到社會生活的前臺,修正著傳統的理論,書寫著屬于女人的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美國學者指出,男女主要是合作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實際上社會權力絕大部分與性別無關,而與個人能力有關。女性整體幸福最終也與女性整體能力提升有關,包括女性科技創新能力。
作者:呂富媛 李兆友 單位:東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