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學生語文學習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習資源
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每天進行“課前五分鐘”:周一“新聞回顧”,主要是回顧上一周的國內外重大新聞;周二“高考成語題”,主要是擷取各省市歷年高考中成語題,分析和講解;周三“詩歌欣賞”,主要是拈來古今中外各種主題的詩歌,進行品析和朗讀;周四是“好書推介”,主要推薦介紹各類書籍,以經典名著為主;周五是“自由演說”,分享各種話題和咨詢,主要是學生對該話題的思考和理解。這個“五分鐘”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全班學生按照班號的順序依次進行,學生借助互聯網,自主篩選資料,獨立制作PPT,并在解說過程中獨立操作和展示,教師只是進行指導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享受了信息技術的便捷,在搜索資料的過程中,制作PPT的學生無意間瀏覽了數倍于最后擇取和展示的資料,而其他學生又通過同學的展示了解了更多。這對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起了較大的作用,同時,這種方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每天的“課前五分鐘”已經成了學生每天最期待的時刻,而且,在同學的精心準備下,這個“五分鐘”往往變成了8分鐘,甚至10分鐘。雖然表面上看占用了課堂時間,但是,相對于學生學習資源的豐富、學生視野的開拓、學習能力的提升,這一點占用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作文交流
作文教學一直是讓語文老師頭疼的問題,且不說學生看到要寫作文就癟嘴,更可惜的是老師批閱幾十上百篇作文時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往往收效不大。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在人們生活和教學中的普及給傳統的作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傳統的作文教學僅僅局限于紙上交流:學生寫,老師批閱再講評,這樣的方式比較封閉,往往是學生和老師的單向交流,一篇文章交流的范圍多半局限于老師和單個學生之間,頂多也只是老師和少部分學生之間。但是信息技術的推進極大地拓寬了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途徑。比如網站、博客、QQ空間等,這些開放的空間為作文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它們使得作文修改和評價不再蜷縮于薄薄的作文本上,更不會因為紙質作業的損毀、遺失而完全消失,它們可以讓學生作文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呈現于所有人面前,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某篇作文的評價,或為其寫評語,或提出修改意見,或交流想法……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寫作者感受到真誠的關注,促使寫作者不斷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可以點評其他同學的作文,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和大家討論,自己的觀點會得到肯定和完善。作文修改和評價不再是老師的“特權”,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所有學生都有發言權,從內心深處被激發出來的表達愿望和渴望被關注的愿望通過這些方式得到了有效的實現。
2008年,我的“寫作指導和學生習作交流”博客誕生了。每周我把學生周記中的優秀作品挑選出來,修改之后寫好評語上傳至這個博客,任何學生都可以隨意閱讀。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點評任何一篇習作,寫下自己的讀后感。博客還設置有留言板,任何學生有關于語文學習和寫作的問題都可以留言,教師則在瀏覽后予以答復。到目前為止,博客已經有4萬多的訪問次數,平均每天就有接近40人次的瀏覽次數。特別是那些平時“訥于言”的學生或者自信心不足、口頭表達能力不強的學生,在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習作,有老師的評語,有同學的感言,自己也可以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激活學生參與寫作的熱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運用信息技術探究疑難問題
在信息技術逐漸普及的大背景之下,突破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化成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中,常會有“疑難問題的探究環節”,這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最能碰撞出思維火花的地方,也往往是課堂的亮點所在。但是,常規的課堂往往因為時間的限制,學生表達能力的高低不同,表達習慣的差異而使得很多隱藏在學生心底的美妙的想法沉寂于他們的內心世界,很多偏頗的想法也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糾正和引導。采用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疑難問題的缺陷和不足,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完全可以得到彌補。
其中,讓學生參與網絡交流平臺的互動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網絡平臺所創造的學習環境雖然被虛擬化,但是,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疑難問題的探討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完成學習和交流,很多傳統的課堂必須同步同地點進行學習和交流的內容就可以自由地放置在不同的時空去完成。如2011年高考前,我組織了關于“湖南省2010年高考作文題審題立意”的探討,把探究題目放進博客之后,同學們紛紛利用不同時間(課間、中午或放學回家后),在不同地點(學校、家庭等)進行了交流。學生們在瀏覽和發表見解的過程中思路被打開,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很多好的立意紛紛出現。如黃慶同學提出“‘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對于我們來說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成功的方法”;陳蘇同學則指出“‘早’有兩面性,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早起的蟲兒被鳥吃,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給自己準確定位,不要一味求‘早’”;吳學華同學圍繞著“早”提出了自己的幾點看法:“早,是一種有憂患意識的表現;早,是一種嚴謹的處事風格;早,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老師則通過留言的方式參與討論,對偏頗的立意提出建議,注意引導,對好的立意進行肯定和評價。這場討論持續了一個多星期,過后還有學生不斷去發表意見,更有以前發表過見解學生又提出新思路或修正自己原來的想法。學生們的思維在這種開放的平臺被激活,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引領思維向縱深處發展。
實踐表明,在汲取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優點基礎上,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的有效應用,在轉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也能夠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只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才能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提供有力的學習支撐。
作者:周彬單位:湖南省常德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