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銀行金融管理問題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對商業銀行金融管理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簡要分析金融管理重要性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金融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對策,旨在為促進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管理步入科學化水平、提升商業銀行經營能力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管理模式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商業銀行,如何更有效的開展金融管理工作,對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盡管從總體上來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都高度重視金融管理工作,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重視。這就需要我國各級各類商業銀行,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視金融管理工作,特別是要從有利于促進商業銀行科學、健康、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以提高服務能力、盈利能力、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努力探索出一條金融管理的有效路徑。
1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國金融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要想更好的落實黨的提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戰略要求和部署,至關重要的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金融管理工作。商業銀行通過加強金融管理,不僅是落實國家政策的需要,而且也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自身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金融管理模式,能夠使金融管理融入到方方面面,使商業銀行內部管理體系更加完善,進而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這一點需要引起商業銀行的高度重視,大力加強金融管理工作,使商業銀行經營活動更具有規范化。加強商業銀行金融管理還有利于提升競爭力,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商業銀行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大、中、小型商業銀行之間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通過加強金融管理,不僅可以使金融服務更具有規范化和系統性,而且也能夠不斷創新針對性、特色化、個性化金融產品,進而使自身的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總之,金融管理是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很高的地位,通過加強金融管理,對于促進商業銀行整體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商業銀行自身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2商業銀行金融管理存在的問題
作為商業銀行管理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管理發揮著越來越重視的作用。從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的整體運行情況來看,與過去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別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在這方面更具有效性,有力地促進了商業銀行科學和健康發展。但目前一些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型商業銀行在金融管理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到位的方面,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當前商業銀行金融管理存在的問題來看,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金融管理缺乏系統性。隨著商業銀行發展模式的不斷改革和創新,特別是隨著商業銀行市場主體意識的增強,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已經步入了改革和創新的軌道,這就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提高金融管理的系統性,使其發揮綜合作用。但從當前商業銀行開展金融管理的整體情況來看,仍然有個別商業銀行特別是地方性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缺乏對金融管理的高度重視,因而在系統性建設方面比較薄弱。比如個別商業銀行還沒有將金融管理納入到整體管理體系當中,“價值鏈”管理模式還沒有形成,金融管理內容仍然比較單一,其關注點仍然放在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方面,缺乏對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創新、戰略發展能力的支撐。還有個別商業銀行金融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規范化,比如有的商業銀行缺乏金融管理制度建設,相關的制度已經十分落后,還不適應互聯網金融和電子化業務發展的需要等,需要認真加以改進。二是金融管理缺乏融合性。當前我國有很多商業銀行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金融管理融合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還沒有進行有效融合,導致金融管理無法起到促進發展的重要功能。比如個別商業銀行不重視將金融管理與企業管理進行有效融合,這也直接導致商業銀行各個部門之間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相互之間缺少協調性和協同性,金融管理作用十分有限。再比如還有一些商業銀行沒有將金融管理與“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進行有效融合,缺乏對國家政策的深刻認識,導致一些商業銀行面臨著一系列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投資風險等。還有一些商業銀行盡管高度重視金融管理工作,但在金融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相對比較薄弱,整個金融管理工作與金融服務工作缺乏融合性,客戶服務管理、市場調查機制、產品創新體系缺乏整合性,導致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缺乏針對性等。 三是金融管理缺乏效能性。商業銀行開展金融管理工作,至關重要的就是要發揮綜合作用,使金融管理能夠在促進商業銀行科學發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從當前我國一些商業銀行開展金融管理的整體情況來看,盡管已經步入了創新發展的軌道,而且也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式,強化金融管理的功能。但一些商業銀行的金融管理缺乏效能性,特別是金融管理在促進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資產管理、信貸管理、業務管理等改革、創新方面缺乏有效性。比如個別商業銀行缺乏對金融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金融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金融管理的深度和廣不夠,既缺乏對國家政策的深入研究,也缺乏對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導致商業銀行金融管理效能較低。還有一些商業銀行缺乏信息技術與金融管理的有效結合,“互聯網+金融管理”模式還沒有得到推廣,在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方面不夠到位,大數據、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十分有限。
3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的借鑒對策
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加之國家對“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高度重視,對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商業銀行要將金融管理上升到戰略層面,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創新模式,著眼于解決金融管理出現的各類問題和矛盾,以改革創新精神,大力推動金融管理上臺階、上水平。具體來說,重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化金融管理的系統性。商業銀行在未來開展金融管理的過程中,要把系統性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特別是要從推動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創新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強化金融管理的系統性建設,努力使金融管理步入良性循環軌道。要將金融管理納入到商業銀行戰略發展體系當中,研究制定《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發展戰略(2018—2028年)》,對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的指導思想、工作思想、管理領域、管理模式以及保障措施作出科學的部署和安排,為全面、深入、系統、持續開展金融管理奠定基礎。要大力加強金融管理改革和創新,構建“價值鏈”管理體系,強化金融管理的滲透性,使金融管理能夠為商業銀行經營、發展、創新服務。要進一步轉變金融管理理念,從傳統的監督管理向現代的服務發展轉變,將“管”與“理”結合起來,在管的基礎上重點要發揮共理的積極作用,比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不斷強化金融管理的拓展性,已經在各個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地方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應當進行學習和借鑒,努力提升金融管理的系統性。二是強化金融管理的融合性。在當前金融改革持續深化的形勢下,金融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因而加強金融管理融合性至關重要,只有將金融管理滲透到商業銀行經營、創新、發展體系當中,才能發揮金融管理的綜合作用。這就需要商業銀行要著眼于強化金融管理融合性,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比如國外商業銀行普遍建立了金融管理協調機制,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建立“金融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將金融管理與各個部門、各項業務進行有效的融合,將各個部門負責人納入到金融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當中,共同研究金融管理工作,共同解決金融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共同推動金融管理創新等。要進一步強化金融管理與商業銀行內部業務的深度融合,比如通過將金融管理與風險管理進行有效融合,建立金融服務、金融產品“風險點”監測、分析、防范體系,并不斷優化和完善金融風險管理制度;再比如可以將金融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有效融合,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和自我規范的意識和能力等,對于拓展金融管理領域、提升金融管理能力具有重要價值。三是強化金融管理的效能性。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開展金融管理工作絕對不能走形式、走場所,而是要實實在在開展工作。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要把“效能”作為重要目標,不斷優化和完善金融管理模式。要大力加強對國家金融政策的研究工作,使金融管理更具有針對性,這就需要商業銀行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既要研究國家政策,又要研究金融管理創新模式,努力使其發揮積極作用。要大力加強科技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行“互聯網+金融管理”模式,強化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將大數據技術、電子商務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應用于金融管理當中,比如通過建立金融管理網絡平臺、大數據平臺、APP平臺的方式,努力強化金融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金融管理效率。大力加強金融管理人才建設,既要引進專業化人才,也要對現有人才進行教育和培訓,使他們認識到金融管理的重要性,并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參與金融管理,比如可以將金融管理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體系當中,加強教育和引導,形成商業銀行金融管理的強大合力。綜上所述,金融管理是商業銀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金融管理,不僅有利于優化和完善商業銀行管理體系,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努力為商業銀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經營與發展的過程中,加強金融管理改革和創新,特別是要借鑒有益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經驗,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重點要在強化金融管理的系統性、強化金融管理的融合性、強化金融管理的效能性“三個強化”方面努力,使商業銀行金融管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為促進商業銀行經營、改革、創新、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紀樹言.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現狀及建議的探索[J].納稅,2018(15).
[2]龍澤瓊.商業銀行金融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民商,2018(4).
作者:袁嘉禾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