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對分類改革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校系上市公司是我國特有的產學研合作組織形式。全面觀察高校系上市公司與背景高校的關聯程度,客觀評價公司績效與產學研結合的實際效果,對當前高校分類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探討關聯高??蒲袑嵙εc高校系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關聯度,我們提出三個研究假設,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研發成果與背景高校的科研實力正相關,且具有學科優勢的高校對同行業上市公司研發成果的促進作用更明顯;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研發成果與其經營業績弱負相關;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與背景高校的科研實力顯著負相關。我國高校系上市公司與高校間的產學研合作效率較低,但學科優勢對高校系上市公司的支持作用明顯。
[關鍵詞]
高校系上市公司;產學研合作;面板數據;高校改革
高等院校(簡稱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經驗表明,圍繞國家創新戰略,高校通過組裝“高校+企業”的合作模式推動產學研相互結合,有助于高校獲取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支持,從而提升影響力與競爭力。①中國高校與產業間的合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但是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國內一部分校辦企業才通過直接發展上市,或借助于買殼、借殼、參股上市等渠道,從傳統的校辦產業發展到上市公司,并在中國證券市場上自成一派。這也就是俗稱的高校系上市公司。高校系上市公司因其高校背景而被視為高科技概念股的代表,同時在資本市場的持續發展中,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背景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動。全面觀察高校系上市公司與背景高校的關聯程度,客觀評價公司績效與產學研結合的實際效果,對當前高校分類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通過分析高校系上市公司促進產學研合作的內在機理,考察高校系上市公司與背景高校的關聯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高校系上市公司對產學研合作的意義,進而對深化高校改革提出相關建議。
一、產學研合作的機理分析
(一)高校的科研實力與企業的研發成果產學研合作作為一個概念在最近20年才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產學研合作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其概念和內涵有所不同。②實踐中,它是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效方法。對高校而言,與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是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企業而言,與高校的合作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先進的科研成果,通過成果產業化提升創新能力,增強競爭力。隨著產學研合作的不斷深入,產學研協同創新正在成為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的重要途徑。①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作為參與主體,以各自的優勢資源互補共享,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以高?;蚩蒲袡C構為技術供給方,打破主體間的體制壁壘,充分釋放彼此在“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從而達到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的目的。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亨利•埃茨科威茲(HenryEtzkowitz)、羅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Leydesdorff)提出三螺旋理論。他們指出,政府、企業與大學是知識經濟社會內部創新制度環境的三大要素,它們根據市場要求而聯結起來,并彼此形成三種力量交叉影響的三螺旋關系。②同時,他們認為只有大學、企業和政府交迭才是創新系統的核心單元,三方聯系是推動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重要因素,在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各參與方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創新螺旋上升。在《學術資本主義》一書中,作者希拉•斯勞特(SheilaSlaughter)和拉里•萊斯利(LarryL.Leslie)指出,大學已經從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轉向了“學術資本主義”模式,開始積極地介入到“市場偏好的努力”中,并將其作為彌補政府資助減少所帶來損失的一種途徑。2004年,斯勞特又在“學術資本主義”的分析中加入了新的因素,即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等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崛起,促進了基礎產業與大學之間的交互活動,大學也強化了對于效率、產出、回報等經濟指標的認同,資本的重要性逐漸影響到了大學內部結構的變化,甚至成為一些大學維系基本運行的關鍵因素。無論是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視角,還是基于三螺旋理論,抑或是“學術資本主義”模式,它們的理論邏輯都可以支持我們提出假設H1及其補充性假設:H1:高校上市公司的研發成果與關聯高校的科研實力正相關。H1':所處行業與關聯高校優勢學科相關的上市公司,其研發成果與關聯高??蒲袑嵙Φ南嚓P度更高。
(二)企業的研發實力與經營業績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在1983年提出了一種“新經濟增長理論”,在世界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的背景下,他認為知識可以提高投資回報率,而這又可以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法以及產生新的改進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上述目的。企業的研發投入可以形成異質性知識資源,在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業研發投入通過提高盈利能力,拓寬發展空間,從而提高經營績效,最終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持續發展能力。據此,本文提出假設H2:H2:高校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與其研發實力正相關。
(三)高校的科研實力與關聯企業的經營業績克萊因(Klein)和羅森博格(Rosenborg)(1986)的創新鏈狀結構理論認為,大學等學術組織在創新的過程中并非盲目的生產知識,產業部門也不是消極的接受被創造出來的成果,它們彼此之間更多的是充滿了互動與反饋,通過彼此間的合作產生新的知識。阿西斯(J.Assis)(2003)認為,當今社會的技術、產品以及生產的復雜性決定了創新不再是一個企業的單獨活動,而是建立在信任和規范基礎上的內外部實際和潛在資源的整合過程。較之于其他形式的合作,高校上市公司與關聯高校之間的人事、技術關聯更為密切,這十分有利于兩者之間的正式技術轉移和非正式知識擴散,通過專利權轉讓或專利實施許可,高校上市公司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最新的研發成果,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業務拓展機會。有鑒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3及其補充假設:H3:高校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與關聯高校的科研實力正相關。H3':所處行業與關聯高校優勢學科相關的上市公司,其經營業績與關聯高校科研實力的相關度更高。
二、上市公司與關聯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分析
高校系上市公司是指由高校直接或間接控股或參股(前十大股東)的上市公司,可以是經由校辦產業發展而來,也可以是通過買殼、借殼、參股形成。本文以2009-2013年期間滬深交易所內33家高校系上市公司(見表1)為研究對象,探討我國高校系上市公司與關聯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情況。相關數據為作者根據Wind數據庫和東方財富網公開信息整理得到。
(一)上市公司與關聯高校的合作概況1.公司高管的高校背景。人才交流是高校與高校系上市公司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方面,由于高校系上市公司每年接收的關聯高校畢業生數據難以獲取,我們僅從公司高管的高校背景,梳理上市公司高管隊伍與關聯高校的關系。通過梳理我們發現,大部分高校系上市公司的高管畢業于本校、具有本校教職工履歷和博士學位的比例較高,對照表1中高??毓?參股類型及行業與學科的相關性可以發現,比例偏低甚至為零的多是高校間接控股/參股上市公司,或者公司所處行業與高校優勢學科不相關的上市公司,如方正證券高管的三項數據均為0,其股東北京大學就是通過方正集團實現的間接控股,且所處的金融行業與北京大學的研發實力不相關。而比例較高的浙大網新、誠志股份、同方股份、東軟集團要么是高校直接控股/參股,要么是所處行業與高校研發實力較強的優勢學科密切相關,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2.高校源自上市公司的資金收益。高校控股/參股上市公司的一個重要動機,是希望通過企業的利潤分紅、捐贈為學校辦學和科研擴充經費。由于上市公司捐贈的數據信息難以獲取,我們此處通過比較高校源自上市公司的現金紅利與學校當年的研發經費,考察高校系上市公司對關聯高校的貢獻度。表2顯示,我國高校系上市公司對關聯高??萍冀涃M的貢獻度極低,在考察的5年時間里,貢獻度較高的華中科技大學有4年的比例超過了1%,東北大學有3年的比例在1.91%至4.20%之間。進一步分析發現,這兩所高校貢獻度比例較高的一個原因,是背景高??蒲薪涃M總體規模偏低,并非是高校從上市公司獲取了高額現金分紅。實際情況是,大部分高校甚至從未獲得過來自其背景的上市公司的分紅。換言之,除了資本增值,高校系上市公司對關聯高校的經濟貢獻可以說是微不足道。這與蘇竣等(2014)的研究結論一致。①同時,也為“非對稱收斂說”提供了佐證。
(二)上市公司研發成果與關聯高??蒲袑嵙Φ年P聯度分析為了進一步討論上市公司研發成果與關聯高??蒲袑嵙Φ年P系,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驗證假設H1。根據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我們以各高校系上市公司年度獲批的專利數替代上市公司的研發成果,以2009-2013年序列數據為基礎,建立灰色關聯模型。鑒于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是影響專利數目的直接而又重要的因素,故選取研發費用作為比較序列。設上市公司年度獲授權的專利數(CP)為X0序列,即母序列,又稱參考序列;高校已獲授權的專利數(UP)和研發費用(R&D)分別為X1和X2序列,即子序列,又稱比較序列。各自對應的灰色關聯度為r1和r2,各上市公司的灰色關聯度計算結果見表3。表3顯示,高校已獲授權專利數、公司研發費用與上市公司已獲授權專利數之間均存在正相關關系;有15家公司的r1>r2,并且Σr1>Σr2,說明其高??蒲袑嵙σ蛩貙ι鲜泄狙邪l成果的促進作用明顯高于公司自身的研發投入,支持假設H1。為了進一步區分學科優勢對上市公司研發成果的影響,我們以上市公司所處行業與關聯高校優勢學科是否具有相關性,將27家上市公司分為相關組和不相關組,分組結果如表4:由表4可見,無論是均值還是中位數,相關組都更為接近總體樣本,且r1>r2,而不相關組的均值則是r2>r1,說明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研發成果與關聯高校的科研實力正相關,且所處行業與關聯高校優勢學科相關的上市公司,其研發成果與關聯高校科研實力的相關度更高,即支持假設H1與H1'。
(三)基于面板數據的模型分析為了進一步檢驗H2、H3與H3',我們在33家高校系上市公司中剔除2009-2013年期間未披露研發費用的3家公司(工大高新、工大首創、博文股份),以剩余的30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2009-2013年期間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1.變量設定與模型說明。(1)經營業績。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的常用指標有市場績效指標(如Tobin'Q)與會計績效指標(如凈資產收益率ROE),考慮到Tobin'Q值計算時無法獲取非流通股的市場價格,本文采用會計績效指標凈資產收益率ROE衡量上市公司經營績效。(2)上市公司研發實力。借鑒國內外文獻,本文選擇2個變量衡量上市公司的研發實力:一是研發強度IR&D,以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之比來衡量;二是上市公司已獲授權的專利數CP,以中國知識產權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來衡量。(3)關聯高??蒲袑嵙?。根據研究目的,本文選取2個變量衡量關聯高??蒲袑嵙?一是高校年度已獲授權的專利數UP,該指標以“全國高校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系統”披露數據為準;二是高??蒲袃瀯輰W科與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的關聯度,該指標為虛擬變量,二者相關則取值1,否則取值0。其中,i代表樣本中第i個上市公司(i=1,2……,30),t代表第t個時間段(t=2009,2010……,2013)。由于本文數據為為期五年的短面板數據,解釋變量不宜過多,暫不加入其他控制變量??紤]到凈資產收益率與研發強度和已獲授權的專利數之間均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回歸過程中可加入變量IR&D和UP的高次項。2.因變量分組分年度描述性統計。表5列出了樣本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在30家樣本公司中,相關組公司ROE的均值、中位數各年度都顯著高于不相關組公司。3.基于面板數據的模型分析。在處理面板數據時,本文運用Eviews8.0軟件包進行模型檢驗及分析,回歸結果整理如表6。表6中,各模型是根據Hausman檢驗的結果對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選取結果,當Hausman檢驗值小于卡方分布的臨界值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的分析結果,反之,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的分析結果。鑒于模型的時間跨度較短,故不再對模型進行數據時間穩定性檢驗。①分析結果見表6:表6中模型一、模型三顯示的是相關組回歸結果,模型二、模型四顯示的是無關組回歸結果,由于篇幅所限表中不提供個體效應估計值。模型一與模型三給出了高校系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與其研發實力的效應估計結果。模型一顯示,相關組中IR&D系數為正,但顯著性水平較低;IR&D3系數為正,P值為0.0583,在0.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整體顯著性水平一般;IR&D2與CP的系數為負,顯著性水平較低。從上市公司研發實力對經營業績ROE的影響分布來看,僅10家公司的截面效應為正值,占比不足42%,其中300346南大光電、002030達安基因、300205天喻信息、300334津膜科技的正效應最強,說明這4家公司的研發實力對經營業績具有較明顯的支持作用;另外58%(14家)公司的截面效應都是負值,尤其是600067青鳥華光、000590紫光古漢、000836鑫茂科技的負效應最強,說明這3家公司的經營業績與其研發實力相背離。模型三估計結果顯示,無關組中IR&D與IR&D3系數為正,P值分別為0.0187、0.0175,在0.0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IR&D2系數為負,P值為0.0150,在0.0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CP的系數為負,顯著性水平較低。該組6家上市公司中,截面效應為正、負值的各有3家,其中600551時代出版的正面支持效應最大,而000931中關村的負效應最明顯。模型二與模型四給出了高校系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與關聯高校研發實力的效應估計結果。模型二顯示,相關組中UP系數為負,且在0.0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UP2系數為正,在0.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UP3系數為負,CS系數為正,顯著性水平均較低。該組24家上市公司中,截面效應為正的有11家,占比不足46%,其中正效應最強的公司為300346南大光電;另外54%(13家)公司的截面效應都是負值,但系數較為接近。整體而言,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與關聯高??蒲袑嵙Φ谋畴x程度不高。模型四顯示,無關組中UP系數為負,且在0.0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CS系數為正,但顯著性水平較低。該組6家公司中,截面效應為正、負值的各有3家,其中601901方正證券的支持作用最大,000931中關村的負效應最明顯。4.面板數據分析小結。第一,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ROE)與其研發投入強度(IR&D)呈弱正相關,與其已獲授權的專利數(CP)呈弱負相關,假設H2不能被證實。說明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未能有效的提升公司的業績。對具體公司而言,300346南大光電、002030達安基因、300205天喻信息、300334津膜科技的研發投入強度對其業績的影響具有顯著性。而這4家公司中,僅300205天喻信息5年的專利數接近100項(為95項),其他3家公司各年度已獲授權的專利數多為個位數,甚至為0,說明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高校系上市公司的專利均不足以對公司經營業績水平產生影響。這與江劍、官建成(2010)的研究結論一致。①第二,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ROE)與關聯高校已獲授權的專利數(UP)在0.05顯著性水平下呈顯著負相關,與關聯高??毓?持股類型呈弱正相關,假設H3與H3'未能被證實。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嚴重背離其關聯高校的科研實力,說明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專利為代表)未能得到有效地吸收利用,產研結合效率較低。出現上述高校與產業間合作效率偏低的原因眾多,我們認為以下幾點不容忽視:(1)我們在研究之初高估了高校對上市公司的創新支持作用與知識溢出效應,提出的研究假設與實際情況有所偏離;(2)研發投入周期長、收效慢,且不確定性較大,而高校系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過于追求短期收益,尤其是一些高校間接參股的上市公司,高校難以在公司發展決策中掌握話語權,部分高校系上市公司逐漸淡化直至退出了高科技行業,背離了關聯高校的科研背景,轉向了非技術密集型行業;(3)以專利為代表的高??蒲谐晒旧淼氖袌鰬脙r值不高,有的發明專利甚至不具備市場價值,自然就難以被上市公司吸收轉化。
三、研究結論與啟示
為了探討關聯高??蒲袑嵙εc高校系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關聯度,以及產學研合作效率問題,我們提出三個假設及相關補充假設,并利用樣本公司與高校2009-2013年期間的有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論如下:
1.從絕對數量來看,高校系上市公司以專利體現的研發成果較少,其研發能力有待于加強。與公司自身的研發投入相比,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研發成果與關聯高校的科研實力相關,且所處行業與關聯高校優勢學科相關的上市公司更具有顯著性,說明關聯高校在推動上市公司研發創新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且具有學科優勢的高校對同行業上市公司研發成果的促進作用更明顯,驗證了假設H1與H1'。這為我國高校與產業間的產學研合作方向提供了參考,今后應當積極鼓勵高校優勢學科研發創新成果的產業化。
2.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與其研發投入強度呈弱正相關,與其研發成果呈弱負相關,未能證實假設H2。盡管高校系上市公司參股/控股的高校多為國內較為著名的研究型大學,但這些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不足、研發成果乏善可陳,能稱得起創新型公司的更是鳳毛麟角。進一步的分析發現,研發投入強度對業績的影響具有顯著性的4家公司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這些公司所處行業與關聯高校的優勢學科具有高度一致性。如300334津膜科技專注于膜產品和水處理業務,其關聯高校天津工業大學的“中空纖維膜材料與膜過程”實驗室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其膜組件、膜法水處理等技術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這種高校優勢學科與公司經營業務的高度相關性對公司的研發能力與經營業績都具有顯著的影響。
3.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與關聯高校研發實力在0.05顯著性水平下呈顯著負相關,與關聯高??毓?持股類型呈弱正相關,未能證實假設H3與H3'。說明關聯高校的人才優勢、技術資源、科研成果未能被上市公司有效地吸收利用和轉化,產學研結合的效率較低。我們還發現,經營范圍背離關聯高校科研背景的上市公司,其經營業績與高??蒲袑嵙Φ牟黄ヅ涑潭雀?,如000931中關村、600551時代出版的截面效應為負,且較為明顯,前者所處的金融行業、后者所處的消費領域都明顯脫離了關聯高校的科研技術背景。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高校與其參股/控股的上市公司之間產學研合作效率較低,高校的人才、技術未能有效地轉化為上市公司的研發實力,從而難以推動高校系上市公司的業績成長,這與江劍、官建成(2010)、蘇竣(2014)等的研究結論相近。但是,我們也看到部分高校系上市公司的截面效應呈現正值,說明這部分關聯高校的科研背景對上市公司的支持作用明顯。而這也是高校系上市公司產學研合作效率令人感到欣慰的地方。
推進產學研合作與促進行業高校特色發展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要內容之一。綜觀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與特色發展狀況,盡管相當一部分高校通過建立資產經營公司、創辦高??萍夹推髽I、校辦企業社會化等形式取得了成績,但這種同質化及其由此引發的與社會適應性的矛盾也日漸顯現。從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看,高校產學研合作離開特色發展而追求一般化的發展模式,既不利于高校教學科研的進步,也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勢必會因同質化競爭而坐失發展良機。通過高校系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與關聯高校關系的實證研究,對于進一步深化高校分類改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首先,在學校層面,找準學科定位,確定合作面向領域。應該看到,不是所有高校,亦非所有學科都適合通過產業合作實現其社會服務職能,有的學科(如經濟、管理等)可以通過提供專業領域的服務或咨詢以及參政議政(如兩會議案)等途徑服務社會;有的學科(如數學、歷史、哲學等)立足于基礎教學與科研,不能勉強要求其與產業部門合作走向市場。對于單科性高校,如果學校所設學科的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為生產力,則應尋求產學研結合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并探索深度合作機制,創立協同創新中心,建立研發合作平臺,校企互動,輔以人才、技術、資本交流合作共享機制,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科技研發機構以及聯動發展機制,優勢互補,提高合作效率,并建立起績效考核的長效機制,促進高校與產業的雙向共贏。對于多科性和綜合性高校,則應根據學科特點,在校內層面進行分類管理。
其次,在校內學科層面(主要面向多科性與綜合性高校),挖掘學科優勢,支持特色領域合作。對于經濟、管理、哲學等科研成果難以市場化的學科拒絕產業合作;而對于材料、信息、生物技術等科研成果易于轉化的學科,則應支持與鼓勵產學研合作,充分挖掘校內智力優勢與科研優勢,面向市場、重點支持特色學科的產業化合作。再次,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當下,國內外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著“學術資本主義”的窘境:高校的科研投入與研究成果商業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之間被人為的劃上了等號,如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正在成為各綜合大學研究活動的中心,這些學科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不僅更加緊密而且擁有更多的資源;與此相對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因為無法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商業化,從而遭遇諸如科研撥款大幅下降、各種支持資源減少等。對此,作為主管高校的政府教育部門,在教育資源(如經費)分配問題上,應充分考慮到學科發展的差異性,科學合理的地兼顧人文社會科學和其他基礎性學科的發展需要,各類教育資源要向“教育”傾斜,不能唯利是圖、不能一切向市場看齊。避免在教育資源投入上出現急功近利式的偏差,高校內部也應如此。當然,這不能憑感情用事,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此引導教育資源向教育事業傾斜,推動高校分類改革目標的早日實現。
作者:宋希亮 劉曉紅 初宜紅 單位:山東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 山東政法學院 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