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保障事業是具有產業性質的社會主義公益事業,社會保障服務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可以成為商品,可以通過產業化的方式來提供。
一、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的內涵
所謂產業化是指把某種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提供、銷售等經濟行為系列化的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是以現代產業組織體系為依據,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化、規?;癁榛A;其主要目的是實現產業內部生產要素的重組,提高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全社會整體資源的帕累托效應。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就是建立社會保障服務產業組織體系,發展社會保障服務系列產品等主題產業和關聯產業,形成產業的專業化與規?;?,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日益增長的需要。其具體內涵包括實現“四化”:
1、服務主體多元化
社會保障服務產業主體不能只是政府,其他的社會團體、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均可加入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形成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多元化的管理格局。如果社會保障服務產業主體單一,勢必造成服務的“X非效率現象”。不擔心砸掉飯碗,因為吃的是財政飯;干活不計成本,因為用的是公款;自身缺乏監督,因為財政就是自己的主管。這種變相的壟斷,會導致權利尋租,產生腐敗。
2、產業競爭有序化
對付服務主體的單一導致的“變相的壟斷”,必須在各個層次的社會保障部門之間,引入競爭機制,積極開展有序競爭,打破壟斷,對社會保障系統中的人、財、物、信息、先進技術等各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深挖潛力,節約勞動成本,提高社會保障服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服務人才專業化
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社會保障服務事業應該培養或引進專門的經營管理人才。社會保障服務涉及社會保險、社會優撫、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諸多要素,對社會保障政策的理解、對保障項目的提供、對保障基金的營運等都必須要專門人才。應該建立一支精通社會保障業務、善于經營管理、熟悉通訊技術與網絡技術等先進科技、又有尊老愛幼良好品德,肯獻身于社會保障服務事業的隊伍,滿足社會保障服務事業的需要。
4、服務范圍擴大化
近些年,社會保障服務范圍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ㄌK濤,2004)。1999年國務院頒布《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后,很多人認為城鎮居民基本上被納入到了社會保險體系,社會保障提供服務的范圍在擴大,事實上,2億農民工并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由于教育、疾病、住房等因素,更多的人因病返貧、致貧而不再購買養老保險,一些民營企業也不愿替他們購買;農村參保人數下降更快(具體見下表):
城鄉社會保障覆蓋人數
(單位:萬人)
項目年度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城鎮參加養老保險人數(A)112031248613618141201473615506
農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B)802580006172599554625428
二者百分比B/A72%64%45%42%37%35%
從表中可以看出,城鎮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在逐年增加;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在逐年減少。1998年,農村參保人數占城鎮參保人數的72%,而到了2003年,下降到了35%左右。6年時間,下降速度之快讓人觸目驚心。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之后,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二、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可行性分析
1、法律法規日臻完善
自1951年2月26日,中國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涉及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各個領域的等幾十個法律法規,如《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1991)、《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餓決定》(1998)、《失業保險條例》(199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1999)、《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2005),使得社會保障制度的法治環境逐步完善,為社會保障服務的產業化奠定了法律基礎。
2、社會保障服務項目不斷增多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服務項目不斷增多。民政廣域網建成,民政公務平臺投入使用,城市低保、社區管理、救濟救災、基金運作、醫療改革、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等各個項目不斷發揮作用,僅2002年底,全國低保項目受益人數達到2053.6萬人,發放保障資金112.6億元;社區星光計劃第二批項目11163個得到實施;補助優撫對象459萬人;安置退役士兵、復員軍人54萬人,增加優撫性收養性單位床位72000張;福利企業36000個,實現利潤148.3億元。
3、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呈現多元化趨勢
除社會保障部門、保險公司等機構之外,還出現了一些半官方或半自治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甚至出現了私營、民營的社會保障服務組織,諸如養老院、托兒所、幼稚園。這些結構很多是依靠私有資金或向社會籌集資金創辦的,在農村一些地方,出現了互助基金會,通過互助合作募集資金,相互幫助,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有利補充了政府的社會保障服務功能。
4、服務手段逐步向產業化過度
產業化從某種層面來說就是專業化和規?;,F代技術的運用必不可少。目前,新的社會保障服務逐步走向信息化、網絡化,社會保障服務數據系統正在建立。傷害2002年建立了覆蓋全市市民的信息服務網絡,建立與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數據管理系統,在全市范圍內發放社保卡。先進技術的運用,為社會保障服務向產業化過渡做好了準備。
三、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策略
1、“一體主導”策略:一體主要指社會保障主體產業,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區服務;在三個主體產業中,優先發展社會保險業。社會保險是一個對普遍的市場缺陷最廣泛的反應。作為重要產業,一要不斷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在社會保障法的規定下,強制征收社會保障稅(費),每個公民都有繳納的義務。改變原有農民、農民工不在保險之列的錯誤做法;其次,在法定的參保對象和項目之外,還可以鼓勵發展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有效補充。福利產業帶有很強的公益性質,其宗旨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但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并不等于完全不盈利。諸如教育除9年義務教育不得盈利之外(由社會保障支出解決),其他形式的教育可以適當收費;醫療產業國家規定藥品、醫療器械、門診費用的最高限價進行控制,允許存在部分盈利空間;對房地產業,政府應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住房要求(如經濟適用住房)——或由政府出資建造公用住房,或提供財政補貼;社區服務產業應在自愿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兩者結合的前提下進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應擺在首位,可以有盈利。從提高社區服務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入手,建立一支專兼結合、長短結合、自愿與奉獻結合的專業化的高水平隊伍,向社區居民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符合群眾實際需求的各式服務,彌補政府失效空間。
2、“雙管齊下”策略:指服務機構和公共產品策略。政府應該關注社會保障機構的建設。關心除政府之外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走政府積極引導和自我發展相結合的道路;特別是政府無法辦理、商業又不愿意辦理的但群眾需要的,政府應從政策和資金上加以傾斜。對于社會保障服務產業提供的公共產品,稅務部門可以進行稅收減免或優惠,在“雙管齊下”策略之下,建立起一個全社會共同關心民生、民意、民權的環境。
3、“三改四建”策略:三改指改變社會保障舊的計劃體制模式、改變社會保障服務全部由政府給予的觀念、改變社會保障服務由政府獨家壟斷的格局。舊的社會保障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要建立符合國情的、覆蓋城鎮、農村、農民工所有公民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制,推動包括政府公益性機構(如民政)、非盈利機構、盈利性機構在內的多種產業形式并存的社會保障服務項目、產品、服務質量的向前發展;創造良性競爭環境,打破壟斷,使社會保障資源進一步優化。四建指建立社會保障法、建立新的社會福利制度、建立社會保障服務應急系統、建立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監管機制。社會保障法正在孕育之中,估計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出臺,它是制定社會保障政策、法規的基礎,是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經辦機構、監督機構管理權限的劃分的依據;是籌集社會保障資金和征收管理的法律依據;通過立法,可以明確各個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從根本上保障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與運用。建立新的社會福利制度根據新的社會保障法新設與實施;社會保障服務應急系統現在已經開始著手建立,如遭遇洪水、地震、SAS等,還有未來難以預料的自然災害或疾病,重點做好防范工作,當災害來臨時,損失降到最低。目前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監管職能過于分散,信息也不對稱,管理效率也成問題。實施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以后,一定要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用現代企業的產權制度、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現代企業組織制度來對社會保障服務企業,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用現代科技成果,進行企業的計劃、決策、指揮、控制、協調,做到管理高效,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獲得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總之,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政府應引起高度重視,在已經取得部分成功經驗的前提下,繼續擴大戰果,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來投身于社會保障服務事業,再逐步優化多員化的投資機制,使社會保障服務事業充滿活力,服務水平、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作為公共財政,具備“彌補上場失靈”、“為市場活動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非市場盈利性”、“法治化”四個特征(張馨,1999)。社會保障是公共財政的一部分,同樣具備上述四個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保障服務就是公共服務。這種服務,即在消費的非排他性和提供的非競爭性層面上,給社會公眾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
那么,什么是社會保障服務呢?社會保障服務指國家或政府及所屬社會保障組織,依照法律對其社會成員提供現金福利或實物福利,或以稅收減免優惠提供財政資助來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價值活動。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體制的影響,政府一直把社會保障事業當作是社會制度優越性的體現,多數人認為這是一種純公益事業。政府服務質量不高,服務環境較差,服務領域過窄、服務品種單
一、服務手段單調、服務技術陳舊,缺乏統一規劃與組織實施,造成社會保障服務效勞低下。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社會保障事業的屬性,并據此探索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