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及路徑選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人民幣已經廣泛運用于跨境貿易結算,但是還未成為支付貨幣和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資本項目尚未開放、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不暢和國內金融改革滯后等問題。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應加速資本項目開放,構建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的融通機制,推動人民幣區域化。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實現路徑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在國際市場被廣泛的接受充當結算貨幣、計價貨幣和儲備貨幣的職能。2009年以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長期維持緩慢發展狀態,人民幣國際化表現為邊民互市貿易和邊境小額貿易形式,每年人民幣結算額度為100多億元人民幣。2009年由于次貸危機對美國和歐盟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美元和歐元面臨貶值壓力,人民幣處于升值空間。我國經濟總體平穩高速運行,2010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對人民幣產生了巨大需求。我國在資本項目尚未充分開放的前提下,通過“跨境貿易+離岸市場”模式,啟動了新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一)人民幣跨境結算功能規模不斷擴大我國2009年6月實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流動規模發展迅速。2015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金額突破7萬億元,17萬家境內企業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人民幣跨境結算已經由最初的跨境貿易結算擴展到跨境直接投資、跨境融資和跨境個人匯款業務。2015年7月31日,人民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投入運營,截止2018年6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直接參與者數量增加到31家,間接參與者增加到738家,全球共有155個國家和2395家法人金融機構參與到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統計,2016年我國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市場占有率為1.68%。2018年2月底,境外人民幣債券、存款及貸款的資產規模達到4.47萬億元。截止2016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9.85萬億元,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金額的25.5%,已經連續6年成為僅次于美元的中國跨境收付第二大貨幣。
(二)離岸人民幣市場已經形成由于人民幣跨境貿易的發展和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人民幣資金池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已經形成中國香港、新加坡和倫敦三大市場為主,多點并行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債權、股票、期貨、期權、基金、信托、保險、貨幣互換等金融產品相繼在人民幣離岸市場推出。2017年第一季度,香港人民幣存款余額超過50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中國銀行的2017年4季度離岸人民幣指數(ORI)為1.25%,表明離岸人民幣市場交易活躍。我國央行也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契機與各國央行和貨幣當局開展雙邊貨幣互換業務,截止2017年底,已經與35個國家央行和貨幣當局簽署總額為3萬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
(三)逐步成為儲備貨幣與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等國的本幣國際化路徑不同,其他國家是在資本項目已經基本開放后,逐漸被國際社會接納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我國人民幣是在資本市場尚未開放的條件下就開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并被逐漸接納為世界儲備貨幣。2016年10月,IMF將尚未實現可自由兌換的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IMF將貨幣幣值的穩定性、普遍接受性和官方儲備作為一國貨幣是否能納入SDR貨幣籃子的重要參考因素。人民幣被納入SDR表明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已經得到廣泛認可。2017年人民幣已經超過瑞士法郎成為全球第七大國際儲備貨幣,占全球儲備貨幣份額超過1%。截止2016年底持有人民幣外匯資產的中央銀行達到50家,持有的外匯資產超過5635億元人民幣。2017年上半年,歐洲中央銀行公布持有5億元人民幣外匯資產,成為第一家儲備人民幣資產的國際主要中央銀行,表明國際社會對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信心上升。
二、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問題
(一)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尚未實現可自由兌換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仍未實現自由兌換,我國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行渠道和額度的雙向管理,允許外資通過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進入國內進行證券投資,實施滬港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的7大項40小項的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項目中,我國完全不開放的項目占10%,主要涉及非居民參與國內貨幣交易、基金信托市場和衍生金融工具買賣。允許部分可兌換的資本項目有22項,占比55%,主要涉及的領域有債券交易市場、股票交易市場、房地產交易和個人資本交易,人民銀行對允許部分可兌換的項目實行額度和渠道雙向管理。
(二)離岸人民幣市場回流機制不暢,限制人民幣流動。人民幣正在由貿易貨幣向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轉變,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的不順暢,將影響境外投資者投資和儲備人民幣的信心。離岸人民幣投資境內人民幣業務渠道非常狹窄,主要投資于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債券業務,人民幣清算業務還受到參與主體和投資額度的限制。人民幣清算業務參與行局限于境外貨幣當局、港澳人民幣業務清算行、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結算行、國際金融組織和主權財富基金等。QFII、RQFII和人民幣清算業務參與行是離岸人民幣投資我國境內債券市場的主要方式。在我國債券市場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結構中,QFII、RQFII和人民幣清算業務參與行的比重不到2%,低于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的5%~10%的比重,遠低于美、日、英、德等發達國家境外機構債券持有量15%的比重。由于回流機制不順暢,離岸市場人民幣在套利機制下往往會對在岸人民幣市場形成順周期沖擊,當在岸人民幣出現單邊升值的預期時,離岸人民幣市場會通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方式,形成巨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加劇在岸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升值。當在岸人民幣出現單邊貶值的預期時,離岸人民幣市場資金池會大幅縮水,加劇在岸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貶值。2015年8月人民幣匯改后,在岸人民幣匯率出現顯著貶值預期,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成為國際資本做空人民幣的投機市場,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縮水50%以上,香港人民幣點心債的發行額也減少50%以上。
(三)國內金融市場改革落后制約人民幣國際化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不開放資本項目的前提下,實現貨幣的國際化。當一個國家國內金融體系尚未完善,利率和匯率尚未實現市場化的條件下,開放資本項目會造成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資金的大規模雙向流動,造成金融危機。因此應當盡快實現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制度改革。我國匯率形成機制尚未實現市場化。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實行新的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由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的做市商參考上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將人民幣日區間浮動率由±1%調整為±2%,之后人民幣匯率出現顯著貶值。2015年12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了參考13種貨幣的一籃子貨幣指數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2016年2月明確了新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形成機制“上日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2017年5月,為了對沖市場情緒的順周期波動,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再次調整為“上日收盤價+一籃子子貨幣匯率變化+逆周期因子”。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干預、管制外匯政策工具的組合使用在加強。自1996年我國實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以來,本著“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的原則,在2015年基本實現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目前利率市場化存在的問題是利率雙軌制和利率上限問題,存貸款利率存在基準利率,貨幣市場利率完全由市場決定,尚未實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的統一。央行仍舊沒有放開全部存款利率,只是把存款利率上限調整到基準利率的1.4倍。
三、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
(一)加快資本項目開放,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的證券市場首先,要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制度。按照“先長期后短期,先機構后個人”的原則,在資格門檻、投資范圍、額度審批和資金匯兌方面不斷簡化手續,推動境外人民幣投資國內證券證券市場。完善滬港通和深港通制度,引導香港證券市場資金與大陸證券市場資金進行合理流動。將滬港通的投資者由機構投資者和賬戶資金不少于50萬的個人投資者擴展到所有投資者,擴大滬港通的每日交易額度和年交易額度。推進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范圍,借鑒國際慣例,將境外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養老基金、證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境外機構投資者納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對象范圍,增加RQFII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額度,實行RQFII總量控制,取消單個機構投資者的RQFII的額度限制,增加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品種,在目前債券現貨交易、回購交易的基礎上,擴展到債券期貨交易、期權交易和掉期交易。其次,推動人民幣計價的期貨交易,實現我國在大宗商品的議價權。2013年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但是在大宗商品上仍然缺乏議價能力,我國企業在進口商品時每年要應對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大規模的套現保值又將增加企業的進口成本,應當實現以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實現我國在大宗商品的定價權。2018年3月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期貨交易品種——原油期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按照“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人民幣計價”的原則進行交易。人民幣原油期貨的推出,有利于在大宗國際商品交易中實現人民幣計價,有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目前我國境內的包括大豆、銅、鐵、黃金在內的期貨交易品種有數十個,應當選擇時機,逐步按照“國際平臺、人民幣計價”的原則對外開放。
(二)構建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的雙向融通機制內外分離型人民幣離岸市場既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又能有效的阻止離岸人民幣對在岸人民幣市場形成的沖擊,保持國內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和在岸匯率的相對穩定。我國在上海自貿區實行自由貿易賬戶和分賬核算制度的內外分離型人民幣離岸市場,有利于實現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的雙向融通。自由貿易賬戶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模式,區內境外的一線人民幣資金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流動,實行宏觀審慎管理原則,區內和境內區外的二線在資本項目下仍舊實行有管理的流動,實行有限滲透的管理原則。目前對自由貿易賬戶的開戶個人仍存在一定的限制,企業在境外發行債券的籌集的可以通過自由貿易賬戶回流到自貿區,但是要從自貿區回流到在岸市場還需要政府部門的審核。
(三)加強區域性貨幣合作機制,走區域化——國際化道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我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快速發展,人民幣在東盟國家享有廣泛的運用,已經成為邊貿結算的主要貨幣。應當強化人民幣雙邊合作清算框架合作,與各國簽訂人民幣互換協議。推動邊貿發達省市與東盟國家的商業銀行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建立銀行間本幣清算機制。鼓勵在自由貿易園區內采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和直接投資。構建區域性支付清算系統,使人民幣成為區域性可以自由流動的貨幣,最終形成國際化貨幣。
(四)完善國內金融體制改革在上海自貿區試點利率市場化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將成熟的經驗向國內推廣。在上海自貿區離岸市場應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擴大人民幣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直至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推動商業銀行差異化定價機制和利率衍生產品的定價機制,完善債券市場改革創新,推出債券的期權、期貨交易品種,實現債券市場利率形成機制與銀行間存貸款利率形成機制的融通。自貿區可以通過自由貿易賬戶實現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創新人民幣匯率金融交易衍生品。
參考文獻:
[1]黃衛平,黃都.“一帶一路”作用人民幣國際化路徑研究[J].中國物價,2019(04).
[2]陳雨露.“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J].中國金融,2015(19).
[3]張俊.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跨境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03).
[4]李國輝.人民幣國際化:與改革開放相伴而行[J].中國金融家,2018(12).
[5]嚴佳佳,郭明華,何樂融.人民幣國際化的制約:資本賬戶未開放還是金融市場欠發達[J].經濟學家,2018(08).
作者:姚文寬 單位: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