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風險與微型金融發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理論框架
有融資需求的農戶、微型金融機構和微型金融機構資金原始提供者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經濟領域,風險中性是這些主體的特性。有融資需求的農戶是農業生產者。農戶有資金缺口時進行資金籌集,選擇從國有商業銀行或微型金融機構進行資金融通。假設國有商業銀行和微型金融機構是完全競爭的角色。為了簡化,假定農戶僅做一種方式融資。
(一)微型金融與農戶融資行為理論關系分析微型金融的歷史使命是以貧困人口和低收入者尤其是農村農戶以及微型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包括貸款、儲蓄、保險和租賃等,涵蓋了金融服務的全部范圍。在我國,微型金融目前主要以小額信貸的形式存在著,其服務范圍目前正逐漸擴大。微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模式也有了飛速的變化,依靠各種渠道投資設立的非政府金融機構,一些帶有集體性質的組織機構,甚至還有一些非正式的類似于被授權的中介機構一樣的金融機構,都是提供微型金融服務的主體。微型金融服務的對象一般是那些無法獲得正規金融機構服務的低收入人群,不過這些群體必須擁有相對較好的償付能力。農戶融資需求源于收入不能維持家庭消費和其他支出的需要。農戶本身的償還能力、生產規模、家庭成員的結構、和所處地域環境的不同,農戶融資有通過非農就業(如外出打工)收入獲得家庭經營之外的報酬,達到收支平衡,即內源融資;當工資性收入仍不能滿足農戶資金需求時,農戶就只有選擇信貸支持方式獲取資金或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借款,即外源融資。農戶融資主要渠道有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兩種。正規金融包括國民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農村信用社和中國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非正規金融主要包括親戚朋友之間的個人借貸等民間借貸形式。外源融資的次序表現為優先考慮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但正規金融機構要求貸款的強抵押、強擔保,很多農戶達不到貸款條件,這些農戶只能通過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
(二)農業生產的融資過程農業生產融資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業生產資料(如種子、種苗、地膜等)購買前,為補充資金缺口額的融資期。農戶與微型金融機構約定利息的支付額和支付期及擔保。微型金融機構或資金提供者是否愿意借款。若農戶從微型金融機構融資,第二階段農產品收獲期,微型金融機構則有權力對農戶收獲的農產品進行處置。第三階段為來年農業生產資料的準備期,農戶支付上一年度貸款利息和本金或給資金提供者支付利息和本金。假設,農戶在第一階段投入自有資金α<λ,資金缺口為λ-α,標準化為1,需要從國有商業銀行籌得。第二階段,農戶的農產品是否獲得收獲具有很大的風險,即農戶的農產品收益為R是隨機的。如果農產品收獲較好,農戶付息還貸;如果農戶受災或農產品價格很低,則農戶虧損。第三階段,如果農業保險給予補貼和賠償或國家政策給予一定的扶持和擔保,農戶可以獲得私人收益α<β≤1,但是這部分收益不能向外部轉移。農戶選擇國有商業銀行融資,第二階段,機構有權對農產品處置,獲得農產品的處置收益為γ<1,農戶等同于血本無歸。如果國有商業銀行在第三階段仍然選擇給農戶提供貸款,可以享受國家給予的政策支持,農戶來年收獲狀況較好,歸還所有貸款,實現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作用。農戶選擇微型金融機構,在第二階段,如果農戶沒有收獲或處于嚴重虧損狀態,若處置農戶的農產品將在執行上會存在很多障礙,故要么債權人收不回借款,選擇不再給農戶借款;要么債權人繼續給農戶借款,則利息會更高,農戶來年收獲,債權人收回全部借款和利息。
(三)農戶融資投向風險與三農政策環境1.農戶融資投向風險農戶融資投向面臨的主要風險有:農業生產風險和農產品價格風險(或市場風險)。農業生產風險是指與農戶所選擇種植農作物品種有關的風險,即農戶選擇的農業生產能否滿足需求者的要求以及在生產過程中面臨的自然氣候、旱澇災害等的不確定性;后者是指農戶生產的產品是否供大于求的不確定性。農業生產風險多方面受農戶對農作物的選擇及對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對于選擇常規農作物,農戶融資投向的成功更加取決于對農作物生產種植的規模的選擇及對需求者的需求把握,風險較小。對于選擇非常規農作物或農產品,農戶防范風險的難度更大,不確定性更大,規模的把握、市場上量的認知無歷史數據參考,對需求者的需求不了解,則農戶融資投向的風險較高。假設存在兩種選擇———低風險的選擇A和高風險的選擇B。A在第二階段一定是獲得收益,B在第二階段無獲利或微小獲利。在第二階段,A和B由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則兩個選擇是否獲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選擇A有Pa的可能性獲益,收益ηa>λ;而B獲得高額收益ηb>ηa的可能性為Pb。這兩類選擇如果失敗了,都是虧本的。假設σ代表農業生產風險,σ表示選擇項B的概率大小。σ越高則選擇項B的成功越需要依靠對市場上較冒險的嘗試認知、非常規作物風險防范的措施、作物技術支持等,農戶對非常規作物認知、作物技術風險、市場風險明顯突出,農戶融資投向的成功概率就低,但高風險有可能帶來高收益。2.三農政策環境農戶有著“能力強”和“能力弱”的區別。能力強的農戶融資投向其收益與風險如上所述。令C表示三農政策環境狀況,體現農戶中“能力強”、融資投向好的比例。三農政策環境反應了金融體系中支持三農發展的規定、信用建設及對農戶融資投向的引導和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完善狀況,良好的三農政策環境能夠有效減少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約束農戶的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對完善農戶增收創富的環境提供保障,農戶中存在更多能力強的進行好的融資投向選擇。為了研究將農戶總數標準化為1,只對能力強的農戶的融資進行分析。(四)信息要素融資的第一階段,農業生產風險和三農政策環境不存在信息不公開現象,農戶融資所涉及的主體都最大可能的確定σ和C的大小,但是資金提供者對農戶融資的具體投向不了解。一個普遍的現象,農戶融資所有涉及方無論是能力強還是能力弱者,在第一階段對農戶具體投向的標的是A還是B,所能確定的是概率分布為σ。第二階段,農業生產收獲農戶獲得收益,則確定為低風險的A,反之就是B選擇。低風險的農戶融資投向一般為規模小、人工投入多的經濟作物(如蔬菜大棚等)或者為多年技術管理風險防控成熟的作物,農戶融資的投向在農業經濟市場中是存在的,農產品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收益,風險可以防范,資金的提供者也容易對農戶進行監督;在生產技術和市場難把握的高風險農戶融資投向中,農戶通常較難在短期內對投向標的獲益狀況進行確定,同時,資金提供者在對農戶獲益的把控和識別上也無經驗和借鑒。
二、國有商業銀行融資和微型金融機構融資可得性分析
根據文中的理論分析,探討農業生產風險和三農政策環境如何影響農戶能否從國有商業銀行或微型金融機構獲得融資。仍假設國有商業銀行與微型金融機構是處于完全競爭的角色,假設不存在無風險利率,所有的投資收益都為風險收益。下面對國有商業銀行融資、微型金融機構融資進行探討,進而將兩者比較分析。
(一)國有商業銀行融資存在資金缺口的農戶向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借款,銀行是一個“經濟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放貸之前會權衡分析收益和風險的狀況。風險均衡的條件下,國有商業銀行的放貸期望收益會高于收益的平均水平1時,國有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第二階段,國有商業銀行對農戶的農產品不會去處置,在此階段對該項放款可以確定為A,但銀行對農戶來年的融資投向及風險的狀況無法確認。推論1:銀行一定會選擇繼續給融資投向A的農戶放款。農戶融資投向A,是技術成熟、風險的不確定性小,同時農戶在第一、二階段的能力和水平銀行可判斷;如果銀行選擇不給該農戶貸款,則只能確認當前的收益,來年放款的對象銀行還要花費成本和時間去考察農戶的能力及農戶的具體投向作物的風險性,在次年的凈收益就會因成本的增加而減少。銀行確定農戶融資投向A且選擇來年即第三階段繼續放款,則在次年的國有商業銀行的收益中在同樣條件下確定性地獲得S>1。國有商業銀行不會拒絕農戶繼續借款的要求。第三階段,銀行對次年農戶融資投向的選擇無法辨識是高風險高收益的作物還是高風險無收益的壞選擇,為確保放款的回收,銀行對來年未投向A的農戶拒絕繼續放款。對于高風險損失大的投向,農戶沒有機會獲得私人收益,投入的自由資金也無法收回。在第一階段投向將不會獲得資金,市場中只能存在“能力強”農戶且是好的融資投向。能力強的農戶且投向A,會選擇國有商業銀行融資,國有商業銀行放貸的規范性和謹慎制度,使得高風險低收益或無收益的農業投向能夠被隔離,也就意味著對于能力強投向風險低的農戶借款,國有商業銀行所要求的信息不對稱的風險補償會降低。無論能力強或能力弱的農戶改變了融資投向,意味著項目獲益的因素發生變化,是否獲益有很大風險,國有商業銀行則都會拒絕繼續放貸。農戶選擇國有商業銀行融資期望的收益目標:農戶不僅有條件按時付息還本而且達到預期的收益水平。約束條件的說明:第二個條件,國有商業銀行對于不是投向A的農戶,在次年將拒絕放貸,國有商業銀行的潛在收益M一定不小于高風險投向的期望收益PaS。如前文所述,農戶采用從國有商業銀行籌集,高風險低收益或無收益的農業投向無法在市場中存在,能力強投向風險低的農戶就可以成為國有商業銀行的“好客戶”,他們還可享受少支付或不支付借款成本中額外的風險補償。選擇國有商業銀行籌資,農戶在融資投向確受到限制,即不能選擇高風險有可能帶來高收益的項目,會使其面臨失去獲得高收益項目的機會,導致農戶的機會損失s[E(ha)-PaS](即高風險可能帶來的高收益)。第一條件是國有商業銀行給農戶放貸的前提條件,σM+(1-σ)PaS是國有商業銀行銀行在第一階段的預期收益,其中M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潛在收益,(1-σ)PaS是在第二階段選擇A,成功后如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總額。根據我們的假設條件,則農戶從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借款的前提為。推論2表示當農業投向生產風險較低時,農戶可以進行銀行籌資。當融資投向的生產風險變大時,國有商業銀行放貸的利率水平會逐漸提高來取得因多承擔風險獲得補償。國有商業銀行放貸的規范性和謹慎制度,使得高風險低收益或無收益的農業投向能夠被隔離,好的農戶融資投向其融資成本因三農政策環境不理想而產生的溢出利息可以通過選擇國有商業銀行借款而減少。當農戶融資投向的農業生產風險隨著技術、經驗和市場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增大,且風險防范措施缺失,就構成國有商業銀行確認的無法辨識是壞項目還是高風險高收益項目的特性,國有商業銀行會選擇拒絕繼續放貸,農戶選擇國有商業銀行融資是不可行的。
(二)微型金融機構融資農戶選擇從微型金融機構融資并可獲得高收益。附加條件是微型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的前提條件,其中σl[sE(hb)+(1-s)E(ha)是微型金融機構在第一階段預期的獲益。l表示農戶從微型金融機構籌到貸款利息(含有較高風險補償金)占到農戶總資金的比例。農戶融資投向有選擇A或B的自由。因此,推論3給出了農戶從微型金融機構融到資金的前提條件。推論3說明良好的三農政策環境是農村金融市場得以發展的必要支撐。當三農政策環境不足以打消相關主體的顧慮時c<C,微型金融機構由于本身存在的使命和特征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則不會或較少的介入農戶投向于農業生產的借貸。只有三農政策環境達到微型金融機構的預期水平c<C,農戶才有可能從微型金融機構籌到錢。三農政策環境越不夠理想,農戶需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籌到錢,農業風險的天然性、政策的不完善會使農戶付出額外的貸款成本。微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對農戶放貸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三農政策環境的好壞,但是微型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的特殊性和高額利潤目標的驅使會對高風險高收益的農業投向予以放貸,農戶的融資在此種情況下更容易可得。分析說明,當農戶投資投向選擇B時,尤其B的風險水平較高時,農戶只能選擇從微型金融機構籌到資金。
(三)國有商業銀行融資與微型金融機構融資比較經過對比國有商業銀行融資和微型金融機構融資的可行條件,在三農政策環境不理想的狀況下,國有商業銀行能夠利用自身體制、制度規章的完善可以有效克服其缺陷,農業融資投向的生產風險的增大時國有商業銀行放貸的可行性會減弱。微型金融機構放貸較顯著的依賴于三農政策環境的好壞,但政策的扶持和自身機構利潤目標最大化的特征對農戶投向生產風險的有較大的容忍度。得出以下結論。X4={(σ,c)|σ〉s^,c〈C}表示農業生產風險較高、三農政策環境較差的情況,此時國有商業銀行融資因為農業生產的高風險降低了可得性,同時如果三農政策環境不足以吸引微型金融機構,則該種融資也行不通。農業生產、國家農業政策環境處于該狀況,實現農戶融資的需求、發揮金融服務三農的作用,必須從宏觀層面完善政策環境,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提高降低農業產業風險的水平。國家保持原有的三農政策環境,而農業產業風險能夠有效降低,則農戶可以從國有商業銀行籌得資金。防范農業風險水平不能有效改變,而國家積極改善了三農政策環境,則農戶可以從微型金融機構籌得資金。防范農業風險水平提高了,同時國家積極改善了三農政策環境,則農戶在資金短缺時可以選擇國有商業銀行或微型金融機構籌資。
三、農戶融資投向與微型金融的協調發展
文章下文考察農業生產風險和三農政策環境對農戶融資投向與微型金融的協調發展的影響。
(一)農業生產風險的影響當三農政策環境不理想時(c〈C),好的農戶融資投向希望通過國有商業銀行放貸的規范性和謹慎制度,使其與高風險低收益或無收益的農業投向有所區分,可享受少支付或不支付借款成本中額外的違約風險補償。農戶融資投向不確定因素增加風險加大,國有商業銀行降低給農戶放款的意向。當三農政策環境得到改善時(C>珔C),微型金融機構能夠運用逐漸改善的信用體系、公開信息、政策支持等提高保護自身權益的水平,良好的三農政策環境是微型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的有利支撐。當農戶融資投向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大時,農戶更加偏好與微型金融機構融資。
(二)三農政策環境的影響金融體系中支持三農發展的文件、信用建設及對農戶融資投向的引導和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完善狀況不能夠使微型金融機構冒險時,則低風險的農戶融資投向σ〈,在國有商業銀行發揮放貸的規范性和謹慎制度的作用下,可以少支付信息費用,貸款成本減少,農戶貸款的需求就會增加。隨著三農政策環境改善,微型金融機構的加入,農戶期望獲得更高收益,選擇高風險有可能帶來高收益的投向,會增加對微型金融機構融資的需求。當農戶的能力都在不斷提高,期望獲得更高收益的期望增強時,高風險有可能帶來高收益的投向會使國有商業銀行放棄繼續給農戶放款,微型金融機構資金供給對農戶的農業投向非常重要,要達到農戶融資投向與微型金融的協調發展,三農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是其必不可少的前提。五、結論與政策建議農業經濟的發展一直在我國處于重要的地位,幫助農民增收創富也是國家不斷努力實現的方向。農業產業的風險始終影響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投入農業生產的資金缺口問題困擾著農戶。根據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他們的融資渠道無非是國有商業銀行、微型金融機構和民間非正規渠道。農戶融資后的農業投向,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部分風險大小,也影響著他們各種融資方式的可得性。不同的三農政策環境顯著影響著農戶的融資可實現性的大小,微型金融機構和農戶融資投向能否協調發展對未來農村金融市場、對中國農業經濟的生態增長,廣大農民安居樂業是非常重要的。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必須與農戶融資的需求發展相一致。本文結論及建議如下:第一,國有商業銀行的農村金融供給適宜于中國農民脫貧階段的需求。風險可控、農業生產技術成熟、收益較穩健的農業投向符合農村勞動力較多而資金短缺的情況,在農業生產領域是處于優勢地位。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特點和在金融領域的地位與角色決定了在風險可控、農業生產技術成熟、收益較穩健的農業投向上的放貸具有突出的優勢。在農業生產的創新和突破中,能力強、敢嘗試的農戶在高風險的農業投向中是最具潛力的主體。國有商業銀行的放貸規定,在規避貸款風險時,將該部分農戶的融資需求也擋在了門外。優化我國的三農政策環境,積極支持微型金融發展,更加有利于農業的創新發展。第二,微型金融機構在農業創新、農戶脫貧致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敢于創新和突破的農戶越來越多,他們不滿足于穩扎穩打農業投向,慢慢轉向了帶有技術挑戰、能力挑戰的投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對農村的放貸模式不轉變,則農戶對微型金融機構的資金需求將不斷增多。充分利用本土化資源微型金融機構需結合其比較優勢,對目標客戶進行細分,以需求為導向,設計高利差及靈活多樣的金融產品,體現出差異化競爭,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研發產品并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微型金融相對正規金融有“軟信息”生產成本低、融資效率高等優勢,發放“關系型貸款”有助于發揮其比較優勢。微型金融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管理體系,立足長遠,追求適當的收益率,主動提升規范化經營意識。在金融服務中,推廣信用文化,在自身規范發展的前提下,加大對投資者和借款人的宣傳,營造有利于行業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第三,有效展現微型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內部投向的發展的資金流的功能,需要三農政策環境的不斷改善。相比較國有商業銀行的放貸保障,微型金融機構的放貸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微型金融機構面臨著高壞賬的風險。國家三農政策環境改善之前,微型金融機構在支持三農融資方面缺少必需的激勵條件,因此,他們會很慎重的介入該領域,好的農戶融資投向,在具有很大風險的時候很難得到外界資金的支持,就無法發展。完善三農政策支持環境,可以使農業領域的創新項目得到發展的機會,同時微型金融機構也會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實現農村微型金融的良性發展。完善的監督與激勵機制增強各微型金融的規范化經營意識,加大行業協會及評級機構等的社會化監督力度;更需要監管方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和監管機制的建設。在提升監管效率方面,監管層可借鑒國外的分級持牌銀行監管模式,對行業實施差異化監管,使微型金融真正成為實現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①。
作者:孫志紅 單位:石河子大學兵團金融發展研究中心 石河子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