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貨幣政策有效性實證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主要是看貨幣政策對經濟產出和價格水平等經濟變量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總量達到頂峰,引發學者對這種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質疑。為此,有必要對金融危機期間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為貨幣政策的操作提供參考建議。
(一)指標的選取與說明。本文選取實際貨幣供應量(M2)作為貨幣政策的變量,剔除物價變動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民價格水平(CPI)作為實際經濟變量。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數據的時間跨度為2007到2012年,為季度數據。本文運用Eviews6.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包括單位根檢驗、VAR模型檢驗、脈沖響應與方差分解。
(二)實證分析過程1.ADF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方法,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得到的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看出,在10%顯著水平下,M2、GDP、CPI的ADF值均高于其臨界值,接收原假設,這三個序列均含有單位根,因此都不平穩。經過一階差分,在10%的顯著水平下,D(M2)序列是平穩序列;在1%的顯著水平下,D(GDP)序列、D(CPI)序列式平穩序列.2.VAR模型檢驗。如圖1所示,AR特征多項式的根的倒數位于單位圓之內,這表示所估計的VAR模型是穩定的。3.脈沖分析與方差分解(1)脈沖分析。圖2、圖3分別表示由貨幣供應量M2的沖擊引起GDP、CPI變化的脈沖響應函數圖。由圖2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貨幣供應量一個單位沖擊后,實際GDP立即增長,在第三季度達到最大,之后逐步下降。在第一年到第二年,沖擊的影響為負。二年之后,沖擊的影響為零。這說明,貨幣政策對實際GDP的刺激作用在短期是有效的,在長期是無效的。由圖3可以看出,在本期給貨幣供應量一個單位的沖擊后,在第二季度(半年之后),CPI才開始上升,在第三季度達到最大,之后逐步下降。由圖3可以看出,在本期給貨幣供應量一個單位的沖擊后,在第二季度(半年之后),CPI才開始上升,在第三季度達到最大,之后逐步下降,在15個月之后,沖擊的影響開始為負。兩年之后,貨幣供應量對CPI的影響幾乎為零。這說明,貨幣政策對CPI的作用存在時滯作用,效果不明顯。(2)方差分解。圖4、圖5分別表示貨幣供應量M2對GDP、CPI的貢獻率。由圖4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M2對實際GDP的貢獻率呈現先增長后平穩的趨勢。在前三個季度,貨幣供應量M2對GDP的貢獻率逐步增長,在第三季度達到最大為13%,之后維持在13%左右。這說明,貨幣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是比較有效的。由圖5可看出貨幣供應量M2對CPI的貢獻率在半年之內是為零的,在半年之后開始增長,在第四季度達到最大13%,之后維持在13%左右。這說明,貨幣供應量M2對CPI的具有時滯,貨幣政策對CPI的作用效果較弱。
二、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期間(2007—2012)我國貨幣政策的對經濟的影響是有效的,對CPI的作用效果較弱。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得出以下建議:1.謹慎使用增加貨幣供應量這一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只能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要想保持經濟在長期中的增長,必須持續增加貨幣供應量。長此以往,必然會帶來流動性過剩,引發通貨膨脹。2.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搭配使用。貨幣供應量對CPI具有滯后效應,為了及時對CPI進行有效的控制,貨幣政策要搭配財政政策使用。在CPI居高不下時,減少貨幣供應量。反之,在CPI很低,甚至為負時,增加貨幣供應量不能立即刺激CPI上漲。
作者:朱潔 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