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向的改革紅利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制度基礎
1978年,中國嘗試商品經濟的運行,進行對外開放的努力。經過10多年改革經驗的積累,最終形成全社會的共識,1992年我國正式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為這一經濟體制建設內容的基本概括。通過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放松計劃經濟的各種經濟管制,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和經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活企業、刺激經濟增長;利用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途徑,不斷吸收世界各國經濟的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為國內市場經濟改革提供經驗。因此,國內市場機制功能的持續張揚和對外交往約束的不斷松弛,即這種“一張一弛”式的漸進式市場化改革,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道路最顯著的特點。
人口紅利、資源和環境紅利、全球化紅利和制度紅利是總結30多年改革開放成功的四大主要經驗,但其中最重要經驗的是制度紅利的產生。馬克思經濟學認為,生產關系(廣義的經濟制度)是生產力的基礎,其同一語也即西方經濟學所言“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前提”(諾斯)。由此可說,生產關系變遷所導致的制度變革,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趨向的改革,是產生其它要素紅利的前提,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制度基礎。
中國市場化改革之前,人口規模是世界第一,沉寂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環境容量,都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難以比擬的。但是這些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并沒有實現經濟合理增長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同樣,世界上許多擁有各種經濟增長稟賦優勢的國家,也沒有成功地進入全球有競爭力的經濟體范圍。如有的國家國土面積大于中國或者接近中國,各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人口稀少、勞動力短缺;有的國家人口眾多,高達數億、甚至接近中國10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也沒有帶來有效的經濟增長;有的國家資本豐厚,但是長期依靠出賣資源換取各種商品,人均富有,但工業落后。包括中國在內的這些國家,盡管有著不同的資源稟賦優勢,但經濟增長緩慢,其共同原因都在于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存在嚴重不足,導致要素資源優勢難以轉換為經濟優勢,長期停留在發展中國家水平。
這些國家為了實現發展,都進行著各種經濟制度的選擇和競爭。其中很多國家,選擇采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對世界市場全面開放,妄圖實現完美理論模型中的理想愿望。但事與愿違,由于這些國家都忽略本國的歷史條件,不能把市場機制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即丟掉了社會民眾的信任,又沒有發揮出市場機制的效率,成為失敗的市場經濟。相比而言,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基礎,高度結合中國國情,把調動各種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經濟的積極性作為首要目標,創造出生機勃勃的活力。不同所有制、不同國家、不同區域都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獲得了發展空間。中國國內長期具備的資源、環境和人口的稟賦優勢,在市場機制的催化作用下,借助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遇,開創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壯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獨樹一幟
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抗打擊是一個機體是否健康的標志,經濟危機是對一種經濟制度是否有競爭力的真正考驗。1992年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后不久,遇上了席卷東亞的金融危機,這是對于一個僅有5年市場經濟發展歷史的經濟體的巨大考驗。在這場危機面前,中國融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輔之以一定計劃調控手段,成功地讓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經濟舞臺進行了初演,被各國刮目相看,也讓中國繼續進行市場化改革奠定了信心。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的標志。自1992年以來,短短10年的市場化改革,讓中國在剛剛步入21世紀時,就獲得了跨越式發展的強烈引擎。中國經濟總量從2000年全球第6位,出人意料地在2011年上升至全球第2位,外匯儲備從2000年的1656億美元,迅猛增長到2011年的31811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體上從進口替代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方式,從低經濟水平的封閉落后經濟轉型為一個高度開放的中等收入國家。這其中增長奧秘只能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奇跡來解釋。
2008年底,世界經濟地爆發了始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中國經濟不得已從調控經濟過熱緊急轉至保增長。盡管目前看來,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遺留了不少宏觀經濟問題,但是“穩、準、狠”的應對措施,讓中國再次經受住了嚴峻考驗,率先成功渡過金融危機。相比增長乏力的美國經濟和深陷歐債泥潭的歐盟經濟,中國式危機應對方式,再次顯露了計劃與市場手段相得益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越。
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提高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持久動力
盡管中國30多年市場化改革、20年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成就巨大,但是初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也日益顯現出來。為了推進市場化改革,對于經濟激勵手段的傾斜式運用,使社會規制、法治和道德等非經濟手段發育嚴重滯后,由此導致自然資源消耗過度、生態及環境破壞缺乏有效治理、勞動者權利得不到合理保護,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得不到根本扭轉,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進展緩慢,中國的產業競爭力由底端制造向高端創造發展困難重重。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繼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用改革的二次紅利再次催生出中國新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轉變。第一,應當增強價格機制的基礎性作用。
著力推進土地、水、礦產、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以及利率、匯率制度改革,逐步矯正價格扭曲,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第二,完善政府公共財政體制。要改變政府激勵,從保證經濟增長的財稅體制徹底轉型,盡快實現向公共服務型體制的轉換,通過增值稅轉型來大幅降低企業稅負,減輕企業成本的壓力,并輔以財政補貼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產業升級轉型。要削減經濟建設費和壓縮行政管理費支出,加大財政對于基本醫療、基礎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投入,實現公共投資帶動社會消費的目標。第三,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在資金總體過剩的條件下,要通過發展中小型金融機構和創新各類金融工具,徹底解決中小型企業、個體工商業戶和農民發展融資難的長期問題。要盡快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各類所有制企業同等進入壟斷與非壟斷行業。第四,切實加強政府社會規制的管理職能。增強社會性規制執法的約束力和嚴肅性,嚴格執行節能減排、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等相關的法律法規。
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技術、社會、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它既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更需要尊重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只有堅定不移推進相關領域市場化改革,才能讓中國經濟在全球競爭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李鵬單位: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經濟學說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