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殘疾人救助民間力量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構建“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殘疾人救助新格局是我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殘疾人工作的基本原則。然而,當前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積極性與效果仍不十分理想。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民眾觀念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等,其中經濟社會經濟因素是最直接、最長期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殘疾人救助;民間力量;慈善經濟學;社會經濟因素
在我國殘疾人是一支數量龐大的群體。他們相比健全人在生存發展上存在著更多的困難,需要國家、社會給予更加多元化、精準化的救助。而民間力量在滿足殘疾人多樣性的需求、彌補政府財力不足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激勵、引導、支持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是推進我國助殘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就目前情況來看,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民眾觀念因素、社會環境因素等,其中經濟社會經濟因素是最直接、最長期的影響因素。本文從分析激勵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必要性出發,梳理當前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從個人、企業與慈善組織三個視角分析制約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進而提出引導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建議。
一、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殘疾人數量龐大,據2018年最新統計總人口數已超8500萬。據2019年中國殘聯的調查,其中貧困殘疾人數量為169.8萬。可見殘疾人作為一支數量龐大的弱勢群體,需要國家、社會給予充分的救助。殘疾人救助作為公共產品,其提供主體主要包括政府與民間力量。其中,政府是殘疾人救助的首要提供者,民間力量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別是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提出了構建“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相結合”殘疾人救助新格局的要求,為今后我國的殘疾人救助事業指明了方向。因此,充分激勵調動廣大民間力量積極參與殘疾人救助,成為了推進我國助殘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
總的來看,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既有主觀上的觀念因素(包括政府對民間力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公眾對救助存在認識偏差等),也有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我國民間組織發育不完全、政府與民間欠缺合作等)。但筆者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存在問題的民眾觀念因素與社會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要追溯到社會經濟因素。因此,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最直接、最長期的影響因素。以下,筆者將從個人、企業與慈善組織三個視角分析制約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
(一)個人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分析首先是民眾個人收入。根據劉鳳芹、盧瑋靜(2013)的研究顯示,工作收入與個體的捐款額度呈正相關關系。不難理解,社會公眾收入水平不高,則其愿意拿出來救助殘疾人的資金與提供殘疾人救助志愿服務的時間必然受到限制。其次,慈善經濟學與身份經濟學還證實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進行救助殘疾人等慈善行為,但在公開捐贈的情境下男性往往捐贈數額更多(Andreoni,J、A.A.Payne,2011)。
(二)企業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分析首先是是企業營收狀況。企業營收狀況是企業捐贈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MarkS.Leclair等,2000),與其捐贈數額呈現正相關關系(McGuire,J.B,1988)。這也與阿奇•卡羅爾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理論”相一致。但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收入還很有限,出于節約成本考慮往往難以拿出有限等的營收用于殘疾救助。其次是企業財務治理、資本結構。通常捐贈也被企業視作一種廣告效應,可以提升企業聲譽(山立威、甘犁、鄭濤,2008)。最后是國家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會根據相關政策制定捐贈策略,選擇最佳的捐贈途徑、捐贈形式、捐贈方式促進企業利潤最大化(Boatsman,J.R、S.Gupta,1996)。
(三)公益慈善組織參與殘疾人救助的社會經濟因素分析根據2000年清華大學NGO研究所的調查顯示我國41.4%的公益慈善組織調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缺乏問題(鄧國勝、王名,2010),這也是困擾我國各類公益慈善組織開展公益活動的首要問題。由于資金問題,我國部分公益慈善組織甚至幾年間都沒有開展任何實質性的項目與活動(郭劍平,2013)。這嚴重影響到了公益慈善組織各項目運作能力,自然也包括了其參與殘疾人救助的能力。深究下去這與個人捐款比例較低背后的公益慈善組織服務質量、人員素質、績效和組織形象不甚理想不無關系(石國亮,2015)。
三、完善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的建議
(一)不斷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提高民眾個人救助殘疾人的物質基礎據林欣(2010)通過對我國各省市的GDP與人均慈善的回歸分析發現,表明在我國各省人均GDP每增加10000元,該省人均慈善捐款就會上升27.2%。可見只有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群眾有能力拿出一定財富或精力去救助殘疾人群體時,殘疾人救助的范圍和質量才能得以提高。
(二)優化企業參與殘疾人救助的政策這就要求我們在出臺引導民間力量參與殘疾人救助政策時,要充分利用溫暖理論及身份經濟學相關理論,設計最有助殘稅收補貼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目標與課程目標不到位,還需要作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和歸納凝練工作。首先應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明確,真正體現“以應用為本”,“學以致用”的理念。旅游管理教育培養能夠服務于旅游行業的應用人才,包括導游講解、旅游線路規劃、旅游產品設計、旅游品牌營銷、旅游市場開拓等旅游服務。其次,學生畢業后能盡快轉換自己的角色進入企業,需要培養學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管理的方法及技能,更要求打下堅實的學科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國內外旅游業發展現狀,在擁有相當的旅游業實踐經驗后,將理論靈活地運用到實踐當中,能夠解決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再者,培養其相當的管理才能,能夠做到科學地分析旅游這個復雜市場的動態,把握市場變化規律,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有效地管理企業和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他們今后能夠更快進入企業角色而不與企業相脫節打好基礎,為旅游行業培養改革旅游事業和產業的創業者。
(二)培養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強調在人才培養中不能局限于單一專業,應在培養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學習與能力的培養。隨著國家旅游業迅猛發展和旅游市場國際化,旅游市場對集知識型、溝通型、協調型于一體,并能站在國際化高度洞察國內外各方面旅游動態的高層次綜合能力的復合型旅游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以適應旅游市場日新月異的轉型發展需求。由于旅游者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國外,他們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和不同的文化修養,他們在旅游活動中,會呈現出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性。旅游行業是一門服務性行業,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這樣就要求旅游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相當豐富的知識,還要在實踐中保證業務熟練的情況下,能與顧客溝通良好,提高服務質量,又要與同事和領導溝通,以形成具有良好團隊合作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培養好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是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
(三)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所具備的素質應該包括扎實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創新的思維和積極探索的精神。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及以更加實踐性、個體性和多樣性的方式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這一目標。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大學生優化知識結構、適應未來不斷創新的社會并實現自我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個企業想要獲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就必須有新的血液注入。在傳統知識傳授的灌輸式模式中,只有老師在講授,同學們傾聽,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忽略了學生和老師的能動性,也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評價體系上只重視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未能反應出學生的真實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當代的高等教育中,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的惟一場所,入學學習階段也不再是惟一的培訓時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從事旅游行業研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關仲和.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06):7-11.
[2]謝健.地方本科高校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教育理論與踐,2017,37(36):3-5.
[3]宋志敏.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實證研究———基于開封市應用型人才需求調查[J].中國高校科技,2018(03):58-60.
作者:曾琪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