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經濟的規劃重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性
縣是一級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區域,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經濟總量看,整個國家的GDP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由縣和縣以下的經濟活動創造的,絕大多數的人口也是居住在縣和縣以下地域之內,因此,發展縣域經濟不僅對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關系到地方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科學的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或者好的發展思路,才能從總體和長遠把握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次序和相應的政府措施。
1.區域競爭的要求。目前,全國有2052(2001年底)個縣級行政單位,每個縣都存在著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而面臨的市場、資金、資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別是隨著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整合,縣與縣之間的經濟競爭必然會加強,這就要求各個縣必須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研究,確定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競爭戰略。一個科學和合理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對確定發展戰略,形成特色經濟,增強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長遠發展的要求。目前很多縣域經濟的發展缺乏長遠的、明確的發展規劃,主導或者優勢產業的確定沒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簡單地模仿其他縣的發展,要么閉門造車,沒能將縣域經濟的發展,立足于國際和國內大市場中,尋找發展機遇?;臼且粚妙I導一個發展思路,整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盲目性。
3.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縣域經濟的發展會受到諸多不確定性的因素的影響,比如,前幾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一些以出口為導向的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致命的打擊。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只有制訂明確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排除或避免各種風險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擾動。
4.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將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來,凡是市場機制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參與;凡是企業能辦的事,政府就不干預;凡是中介機構能辦的事,政府就不包攬。政府的工作應該主要是從戰略層面進行科學規劃,制定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指導各個層面的經濟活動。因此,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和實施應該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規劃基礎上,重點搞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引導和扶持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編制的程序
縣盡管是一級最基本的行政區域,但縣域經濟的發展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和就業問題、城市發展以及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各個方面。因此,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建立在系統性、綜合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的規劃理念基礎上,設計規劃程序和規劃藍圖。
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一是分析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現狀;二是確定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目標;三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具體內容的編制;四是監控和跟蹤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實施效果,并且及時調整有關內容。
1.現狀分析階段。在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調研的基礎上,要系統和綜合分析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態與趨勢、實力與潛力、優勢與劣勢、挑戰與機遇等各方面,為編制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詳細提綱和具體內容做好準備??h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本縣在全國或省域范圍內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判斷;
(2)本縣的人口、資源與環境狀況分析;
(3)本縣發展的優劣勢、有利條件與制約因素及潛力剖析;
(4)本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發展實力評估;
(5)本縣經濟結構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分析;
(6)本縣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2.目標確定階段。在對本縣經濟發展現狀了解基礎上,立足于“現實”和“未來”,按照動態和發展的觀點,確定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等。
戰略目標的確定是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核心,其準確或者合理與否,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因此,戰略目標的確定要廣泛征求內外專家、公眾以及地方各級官員的意見,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礎上,可以提出多種方案,供規劃領導小組和研究小組選擇和決策。
3.具體內容編制階段。按照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確定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構建適合本縣經濟長遠發展目標的產業結構體系,做好各行業發展規劃和重大問題專題論證,并確定合理的空間布局思路。最終完成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總報告、各行業發展戰略分報告、縣域重大問題專題論證報告等。
4.監控和調整階段。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最終是實現所規劃的戰略目標。因此,要使戰略目標變為現實,必須要求總體戰略部門、各行業制訂出相應的戰略實施方案,把戰略的基本思路、內容和主要指標體系分解成年度計劃或5年計劃,并確保各方面年度計劃和規劃相協調。在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當地實施部門、專家和領導要及時發現和反饋規劃存在的問題,并能夠及時調整和解決問題,以保證發展戰略在動態中提高和完善。
三、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編制的內容
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編制內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內容:戰略定位、戰略優勢、機遇與挑戰、戰略指導思想、戰略原則、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產業、戰略布局、戰略方向、戰略措施、戰略決策等。
1.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定位是準確確定該縣在全國、省、地區中所占據的地位、發揮的作用、承擔的功能等??h域經濟發展定位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有層次性,由大而小層層定位;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不拘泥于當地的資源情況,即跳出本縣來看縣域經濟的發展;三是要進行分類定位,即經濟性質定位、社會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發展階段定位等;四是要準確、精煉、全面、通俗。
如筆者對河北省黃驊港開發區產業發展的基本定位:(1)東北亞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輸出大港;(2)中國東部地區節水型臨海產業體系建設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務晉陜蒙等中西部地區的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兩環”開放帶動戰略的重點實施區域。
2.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優勢。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經濟基礎優勢、科教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優勢等進行全新審視,分析哪些是絕對優勢、哪些是比較優勢、哪些具有巨大潛在優勢、哪些優勢正在喪失或者已經變成了劣勢(如表1)。戰略優勢分析要以動態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在明確優勢的同時也要分析清楚制約因素。
3.縣域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機遇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分析一個縣發展的機遇,要立足于該縣發展所面臨的宏觀和微觀背景,從國家或大的區域政策、產業政策、投融資政策、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周邊地區的發展態勢等各個方面來發現和把握機遇,尋找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挑戰與機遇相伴而生,機遇越大,挑戰也越大。分析挑戰重點在于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以及可能對本縣發展帶來的壓力,如環境問題、三農問題、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等等。如我國的許多縣城還處在半工業化階段和現代化的邊緣,這應該說是一種壓力和挑戰,但同時也說明,這些縣經濟發展具有廣闊的空間,仍有較大的可塑性。
4.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原則和指導思想。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原則是制訂縣域發展戰略時所必須遵循的宏觀原則,戰略指導思想是制訂戰略規劃必須遵循的各項宏觀方針政策等。如我們可以把某縣的戰略指導思想按照下列思路來確定:即“以對外開放為動力,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特色經濟為依托,以縣城為發展中心,推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5.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縣域經濟的發展目標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總量、經濟增長目標、經濟結構目標、經濟運行質量目標等;二是社會發展目標,包括基礎設施發展目標、人口發展目標、科技教育發展目標、生活質量目標、社會保障目標等;三是資源環境發展目標,包括資源開發利用目標、環境保護目標等。按照時間尺度,每一項具體戰略目標又可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
6.支柱產業的選擇與特色經濟的培育。支柱產業是指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帶動和主導作用的產業,一般具有技術水平高、規模大、創匯能力和競爭力強、產業關聯度大等特征。支柱產業的選擇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
支柱產業的選擇不僅要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而且還要從全國乃至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尋找自己的定位;支柱產業的選擇要避免與其他縣域產業出現同構現象,要實施錯位競爭發展戰略,構筑起分工明確和聯系密切的特色產業群。
如筆者針對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方向為:一是打造臨港工貿型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制定各項優惠政策,積極鼓勵發展非國有經濟,重點培植石油化工、機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產品加工為主的綜合發展的偏重型加工業;通過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漁港的建設,帶動旅游、商貿、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打造臨港工貿型的產業結構,實現開發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二是構建外向型經濟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將有利于我國引進外資,擴大對外貿易的契機,積極發揮京唐港腹地廣闊的優勢,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與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集團進行嫁接,推進海港開發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進程。三是建設一流的現代化港口。通過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務的現代化水平,增強港口的輻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設成為一流的現代化港口,真正實現“以港促區”的基本思路。
7.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編制中,一定要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進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設,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如有的縣制訂了“工業強縣”戰略,而有的縣則制訂了“旅游富縣”戰略,我們可以把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經濟民營化等“四化”戰略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加以落實。筆者針對黃驊港開發區提出了四大發展戰略:即港口牽動戰略、大項目拉動戰略、物流中心促動戰略、外向型帶動戰略。
8.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和發展模式。戰略布局是將戰略產業和戰略重點在空間上的具體落實,實施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優化配置,通過空間結構的合理化提高區域競爭力。戰略布局要根據縣的發展布局現狀,結合增長極理論和點軸開發理論,確定能夠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極核和增長軸線或經濟區,形成點、線、面有機結合的空間發展結構體系。
空間發展模式可分為:按照空間組合格局可分為據點開發模式、點軸開發模式和網絡開發模式;按照縣域主導優勢又可分為資源開發模式、區位發展模式、市場發展模式以及相互間的組合模式,一般根據每個縣的發展階段、經濟特征、資源情況、區位優勢等選擇和確定不同的開發模式。
9.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政策保障是縣域經濟發展目標、戰略產業和戰略重點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社會等方面的措施和手段。(1)法律手段。通過立法程序,使縣域發展規劃具有法定效力,即通過立法形式來實施縣域發展規劃。應及時將縣域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體系,并及時制定相關實施條例,并且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將縣域發展規劃納入法制軌道。(2)經濟手段。即指運用一系列經濟手段,來組織、調節和影響縣域經濟活動,促進縣域發展規劃的實施,包括運用政府投入、設立基金、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獎勵與罰款等經濟杠桿、價值工具、經濟責任制與經濟合同等方式。(3)行政手段。即指依靠行政組織,運用行政方式來實施縣域發展規劃,依靠各級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威,采用行政命令與指令、規定和下達任務指標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統、行政層次、行政區劃來促進縣域發展規劃的實施。(4)公眾參與。公眾參與是實施規劃的關鍵,除在編制階段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外,通過媒體等大眾傳播手段廣泛向公眾宣傳,使公眾熟悉規劃意圖,將其實施變為公眾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