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從廉政文化和高校廉政文化的內涵入手,分析了構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必要性及原則,以期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改革創新提供依據.
關鍵詞: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1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要研究廉政文化,首先要明確文化的概念.從廣義上說,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在社會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社會的意識形態,并適應制度和組織,作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是政治經濟社會的反映,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作用.狹義上說,文化是指由思想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道德、科學技術等.作為文化概念的一個分支,古代和現代,人們從他們的文化觀上對廉政文化進行“解讀”,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內涵.所謂廉潔文化,是關于廉政建設和廉政文化,是人們對獨立知識、信仰、規范和生活方式和社會評價的總和.具體來說,從政治誠信的角度來理解,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中體現的政治行為,而概念是“廉潔”的特殊性和“文化”一般的有機統一;從廉政文化建設的角度看,廉政文化是以先進的思想為核心,以先進的獨立的文藝形式為表現形式的社會思想體系和相應的制度和活動,是廉政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廉政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廉政概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作為一個進步科學的概念,廉政文化的內涵在中國市的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長期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廉政文化建設的集中具體體現,體現了先進文化的本質特征.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領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創新.作為培養人才、傳承文明與先進文化、服務社會的多功能組織,高校是發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擔負著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歷史使命,同時也擔負著倡導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歷史重任.高校廉政文化的“高校”二字起到了限定、界定的作用,意在表明它是在高校領域內形成、發展和傳播的一種廉政文化形態,因而,它既是全社會廉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和行業特色.基于此,高校廉政文化可以定義為:清潔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通過傳播廉政知識、弘揚廉政精神,廉政制度的建立,為人們創造教育,教書育人,精致氣的積極的教育環境,用廉政信仰陶冶情操,推進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2構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2.1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加強師生自身廉政素養、培養合格人才、完善高校教育功能的需要
2.1.1構建高校廉政文化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教師是主角.教師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職責,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與道德水平與學生的德育發展息息相關,對高校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高校擴招、擴建工作的深入發展,高校違法違紀案件也時有發生.究其根本,長期以來,科學的廉政文化建設評價體系的缺失,使得廉政文化建設的價值無法得到客觀公正的體現和反映,廣大教師的頭腦中也沒有牢固樹立起廉政文化建設的科學地位,沒有做到真正的深入人心.然而,教師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對傳播科學文化、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帶動作用,進一步的,其所培養的人才素質必然對整個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積極培養廉潔的道德品質和誠信務實的工作作風,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傳播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內容.具體來看,通過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能夠使廣大高校教師及行政教輔人員既能從理論上真正了解把握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原理及內容,又能從實踐中揭示廉政文化建設的實際價值.這既是從根本上不斷加強高校教師自身修養的重要途徑,又是從源頭上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治本之策,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2.1.2構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學生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所受到的廉政文化熏陶對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導向、督促和規范作用,對其成長與成才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當前,由于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個別大學生出現價值觀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對于其個人自身乃至國家的未來發展都帶來了不利影響.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直接關系到其未來的行為模式,進而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積極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廉潔做人的價值觀念,增強大學生抵制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觀念,形成廉潔自律的良好品質,進而提升其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具體而言,構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高校廉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對培養具有廉政文化素質的高級人才,引領社會廉政風尚、凈化社會風氣具有重要意義.
2.2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發現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問題、加強管理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內,廉政文化建設的諸多方面依然存在問題,例如:缺少廉政文化宣傳的環境文化建設,忽略培養師生廉潔自主意識的精神文化建設,尚不健全、監督不力的制度文化建設,這些問題都成為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障礙.通過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的建立,全面收集三類高校主體有關廉政建設的信息,可以發掘具體建設領域存在的不足,進而解決問題,不僅能夠預防腐敗現象的發生,也能夠從源頭上治理腐敗,并提供相應的決策參考.構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有助于提高廉政文化建設的管理水平.在建設廉潔廉政文化建設的管理過程中,存在管理對象不強、方式單一、缺乏說服力和號召力等問題.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管理,就需要通過評價指標體系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評價結果是高校廉政文化各個層級、各個視角的具體表征,從這個角度來看,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能夠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還能夠提供具體可行的目標,形成廉政文化建設發展的智力支持和外在推動力.
3構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設計過程中,應制定一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從而達到科學、有效地調查廉政文化建設的目的.具體而言,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3.1系統性與完整性相結合的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在系統理論的指導下,將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看作是一個整體,對其其進行評價應當涉獵廉政建設的各個方面,而不能僅是考核其某一環節,確保評價的全面性,這也是完整性原則的要求和體現.完整性原則要求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全面地反映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各方面,避免評價的片面化與局部化.基于上述要求,在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上,應當力求全面、綜合,囊括廉政建設的各項主要內容;同時,各評價指標之間應當界限分明,且具備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保證不同層次指標能夠全面地共同反映廉政文化建設評價結果的客觀性,更好地發揮其導向與診斷作用.
3.2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
針對性原則要求各高校應當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廉政文化建設指標體系的設計,在同一所高校內,針對行政功能不同的各二級單位也應當進行分別設計,有所差異.與此同時,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指標體系的設計不是一勞永逸的,應當進行階段性的補充與修改,以適應各高校不同時期的新情況,從而推動高校的快速健康發展.這種針對性的設計也為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保障,由于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涉及內容繁多,覆蓋面廣泛,需要科學、適用、可操作性強的廉政文化建設指標體系從“聽”、“查”、“議”等多角度進行考核評價,以確保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效果的客觀與公正.
3.3循序漸進性與可評價性相結合的原則
鑒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工作的長期性與復雜性特點,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當立足當前、著眼于未來,增強指標的時效性和循序漸進性.評價指標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實現且與時俱進的,因而應當堅持邊制定邊修改邊完善的原則,力求評價體系的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在建立評價體系時,應當選取可量化的評價指標,細化評價機制、細化評價內容,將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任務具體量化形成評價指標,便于各指標之間的比較,優化評價方法,準確、客觀地反映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王微.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
[2]陳文斌,鄒麗梅.建立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評價的思考[J].學理論,2014,(7).
[3]許連純.廉政評價體系及考核機制的創新[J].學習論壇,2009,(3).
[4]閻現章.高等學校廉政文化建設體系的系統性與創新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5]夏秀芹.高校廉政建設考核探索———模糊綜合評價法在績效評價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6]王宇.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創新平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
作者:張慧一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
第二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摘要:
戰略管理能力是提高高校戰略管理水平,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開展科學、合理的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是提高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以能力結構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基礎,以扎根理論為方法論,提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然后將能力結構轉化為評價指標,利用層次分析的方法為評價指標賦權,構建科學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
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從當前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相關研究來看,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研究還停留在經驗研究狀態,缺少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研究,缺少戰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更加缺少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本文在明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基礎上,構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進行賦權,構建可操作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概述
(一)構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1.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豐富高校戰略管理理論。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于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特別是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的研究還比較少,缺乏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為高校綜合改革發展提供理論知識。
2.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能夠推動高校戰略發展與改革。我們以管理學、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結合若干高校的戰略管理實踐,在專家的建議和指導下,設計完成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構建為高校正確認識自身的戰略管理能力提供有效的工具,使高校可以更加科學、有效地分析戰略管理過程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合理定位,有利于提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推動高校的綜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
(二)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一是指標體系整體框架能夠反映高校戰略管理的實施過程;二是體系內各指標間要相互聯系,有明確的隸屬或并列關系,每個測量項內容清晰,沒有歧義。
2.全面性原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是一個綜合的能力系統,表現在高校戰略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需要全面完整地選擇指標,從不同層次與角度來揭示和描述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為全面衡量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打下堅實基礎,避免因遺漏信息造成指標體系評價結果不科學。
3.簡明性原則。在保證指標體系全面性的同時,指標的遴選應突出重點,簡潔明了,盡可能地保留那些可以反映戰略管理能力的核心指標,使評價簡單易行。
4.易于操作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遴選的指標一是要立足于高校戰略管理的實際工作,數據要易于獲得;二是指標含義要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三是指標尤其是測量項要與實際工作相銜接,通俗易懂,易于評估。
5.普適性原則。指標體系要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戰略管理能力的評價。選取的指標要盡可能地展現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特征,避免因學校層次、類型、所在地區等外在因素使得指標本身含義發生變化。
(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1.質性研究的方法。我們利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訪談記錄進行整理,提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范疇和結構模型,以能力結構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基礎,提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
2.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一種專家采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經過反復征詢和反饋,使專家組成員的意見趨于集中,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征詢專家的意見,然后經過幾次反復的征詢和反饋,使專家的意見區域集中,獲得認可的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3.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化的方法計算出層次單排序(權重)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本論文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體系內各指標項的權重。
(四)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指標體系獲取過程
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是由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轉化而成,結構中第一維度轉化為一級指標,子維度轉化為二級指標,將二級指標的內涵轉化為測量項,根據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訪談的內容明確測量項的內容(見圖1)。
二、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確定
(一)能力結構理論下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及要素
要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必須明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內涵及結構。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能力是指個體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對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的評述[1]。借用企業戰略管理的概念,將高校的戰略管理定義為高校組織為了創造并保持競爭優勢而采取的分析、決策和行動的綜合過程,該過程包括戰略的制定、實施、控制和評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戰略制定、實施、控制和評價一系列戰略管理活動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筆者借鑒心理學中的能力結構理論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進行分析。國外能力結構理論比較多,比如,桑代克的能力因素說、斯皮爾曼的能力兩因素說、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及吉爾福特的能力三維結構模型。其中,吉爾福特(J.P.Guilford)提出能力的三維結構模型,即內容、操作和產物,智力的內容包括聽覺、視覺、符號、語義、行為等對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動的過程,是由上述種種材料或對象引起的。智力活動的產物是指運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結果。這一模型同時考察能力的內容、過程和產品[2]。吉爾福特三維結構模型理論更符合高校戰略管理的結構邏輯,也能夠反映戰略管理的三個范疇,因而選擇吉爾福特的能力三維結構模型,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分為能力的內容、過程和產品等三個范疇。結合能力信息加工理論,我們認為戰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一系列戰略管理活動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戰略管理活動的開展必須有一定的資源作為基礎,高校開展戰略管理活動,展示戰略能力的一個重要硬件就是戰略管理的資源。在資源的基礎上,戰略管理活動的成功取決于一系列的完整行為,包括戰略制定、戰略規劃、戰略實施、戰略評價。而高校的戰略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夠有效完成這一系列活動的知識、技能、素質。高校的戰略管理并不是靜態不動的,戰略管理一成不變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和高校發展的現狀。高校必須具備良好的戰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通過不斷地更新戰略管理理念、學習新的戰略管理理論和思想,開展高校戰略管理研究,從而不斷地提升高校的戰略管理能力,為高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我們將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劃分為戰略資源儲備、戰略規劃、戰略決策、戰略執行、戰略評價、戰略學習等六個大維度,又將六大維度劃分為21個子維度。
(二)扎根理論下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及要素
前面我們在心理學、管理學理論基礎下,提出由資源儲備、戰略規劃、戰略決策、戰略執行、戰略評價、戰略學習等六個維度構成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為了驗證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我們訪談了一些高校的校長和書記,使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訪談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提煉出范疇,進一步佐證并確定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模型。扎根理論是社會學家巴爾•格拉斯(BarneyGlaser)和安賽爾姆•斯特勞斯(AnselmStrauss)最初使用的,是一種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并歸納式地引導出扎根理論的方法[3]。扎根理論就是將所收集或轉譯的文字資料加以分解、指認現象、將現象概念化,再以適當方式將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綜合為范疇以及核心范疇的操作化過程。扎根理論以經驗資料為基礎,自下而上,從實踐具體的事件中提煉理論,發展概念并建立理論[4]。該理論通過編碼進行分析,包括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開放性編碼是將資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疇化;主軸編碼是在開放性編碼基礎上,形成類屬、屬性和維度;選擇性編碼是將所有類屬選擇一個核心范疇,然后通過一個圖示將各種理論類屬整合起來。我們通過扎根理論,提煉出高校戰略管理的范疇,包括資源、戰略意識與愿景、戰略規劃與定位、領導者能力、戰略執行與控制、戰略研究等六個維度,該六個維度又分為18個子維度。
(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我們以心理學和管理學理論為基礎,提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假設,又從實踐經驗角度,使用扎根理論,修正并確認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的范疇,再將這些范疇轉化為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我們依據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和簡明性等原則,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高校戰略管理結構能力評價指標進行修訂(見表1)。一級指標“規劃能力”包括“機構與隊伍”“戰略定位”兩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機構與隊伍”包括“機構建設”“隊伍建設”兩個測量項。“機構建設”的評價標準包括高校內部是否有高效的職能機構來組織實施戰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決策機制和運行機制;“隊伍建設”的評價標準包括高校內部是否有高效的職能機構來組織實施戰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決策制度和運行機制來保障。二級指標“戰略定位”包括“確定內部優勢”“挖掘外部機遇”“愿景目標陳述”等三個測量項。“確定內部優勢”的評價標準主要體現在高校內部課程設置情況、師資、財政經費、傳統優勢、自身特色等;“挖掘外部機遇”的評價標準是能否對外部的宏觀環境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研判,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挖掘自身外在的發展機遇;“愿景目標陳述”的評價標準是在確定內部優勢以及外部機遇的基礎上,是否能結合高校自身使命,確定高校發展愿景使命。一級指標“決策能力”包括“決策者素養”“決策機制”兩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決策者素養”包括“決策意識”“決策擔當”兩個測量項。“決策意識”的評價標準包括決策者做決策時候的認知和理解;“決策擔當”的評價標準包括決策者的決策素質,果斷,有魄力,敢于擔當,有責任心。二級指標“決策機制”包括“制度體系完善”“決策流程科學”。“制度體系完善”的評價標準包括是否有相對完善的制度來保障決策實施;“決策流程科學”的測量項包括決策是否科學合理、流程簡化且銜接緊密。一級指標“執行與控制能力”包括“組織溝通協調”“評價調整”兩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組織溝通協調”包括“任務分配”“信息傳遞渠道”兩個測量項。“任務分配”的評價標準包括學校是否能將戰略規劃轉化成詳細的任務書,并加以細化;“信息傳遞渠道”的評價標準包括學校信息傳遞渠道是否暢通,是否能夠保障信息及時、高效的雙向傳遞。“評價調整”包括“改進措施”這個測量項,該評價標準包括考查學校能否對發現的偏差及時采取措施并予以糾正,保障戰略執行的順利進行。一級指標“學習能力”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兩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學習動機”包括“主動、明確”一個測量項,主要是考查學校學習目標是否明確,態度是否積極主動。二級指標“學習方法”包括“總結歸納”“交流共享”兩個測量項。“總結歸納”的評價標準包括高校內部是否能夠營造一種主動學習戰略管理、提升能力的氛圍;“交流共享”的測量項評價標準主要是考查學校能否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平臺進行戰略管理經驗交流。
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賦權
本研究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賦權,層次分析法是一種經典的科學賦權方法,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起來,能將人們的思維過程數學化、系統化,便于人們接受,且能把多目標、多準則又難以全部量化處理的決策問題轉化為多層次單目標問題。
(一)構建評價矩陣
根據重要性程度先為各指標設定五級重要性程度標度(見表2)。我們請專家根據重要性程度標度對各指標進行賦值,專家根據他們對一級指標重要性的理解在對比矩陣中賦值(見表3)。然后再按照指標重要性依次對規劃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與控制能力、學習能力等四個一級指標以及二級指標構成的對比矩陣進行賦值(見表4)。
(二)根據賦值進行層次單排序與檢驗
一致性檢驗的步驟如下:一是計算最大特征值λmax=1nΣni=1Aωiω()i;二是計算CI,CI=λmax-nn-1;計算CR,CR=CIRI,其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標準值,是固定值。通過一致性檢驗計算出各矩陣的層次單排序與檢驗結果。再根據一級指標層次單排序、檢驗結果和二級指標層次單排序、檢驗結果,再次進行層次總排序與檢驗,其步驟同層次單排序。經過上述計算可獲得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5所示。各測量項設定評分標準,以1、3、5作為分值,形成完整的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試評價。我們選擇三所戰略管理能力不同的地方本科院校,隱匿高校的名稱,向專家提供這三所高校的材料以及相關信息,委托專家對三所高校戰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測量結果分別為4.379分、2.9249分、1.5491分。這個結果與三所高校的戰略管理現實比較吻合,驗證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初步設定地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標準的區間,5-4分為優良,4-2.5分為中等,2.5分以下為差。將2.5分設定為地方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的預警值,一旦低于此值,高校必須提高戰略管理能力,防止高校戰略方向錯位,教育質量下滑。本論文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多種研究方法,結合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探索性地構建一個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嘗試性地利用該指標體系對三種類型高校進行闡釋性評價,既對這些學校戰略管理能力做出評價,也驗證該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還提出高校戰略管理能力評價標準的預警區間。該指標體系既可以為高校提供比較科學的戰略管理能力評價工具,也可以為地方部門提供評價和預警高校戰略管理能力水平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最終實現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楚旋,馮瑞華,吳宏元.高校戰略管理能力結構研究———基于能力結構理論[J].現代教育管理,2015(11):1-5.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97.
[3][英]凱西•卡麥茲(KathyCharmaz).建構扎根理論———質性研究實踐指南[M].邊國英,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7.
作者:楚旋 吳宏元 王永軍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第三篇:高校競爭性錄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摘要:
高校招生的公平性問題是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基于此,針對美國高校競爭性錄取制度在錄取比例和學生家庭收入方面產生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制訂配額制招生計劃,實行早期干預計劃并完善大學獎、助、貸制度,是完善美國高校競爭性錄取制度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美國高校;競爭性;錄取制度;評價體系
教育公平歷來都是人們倡導和追求的,競爭性錄取制度是美國高校招生最為重要的一項制度,其擔負著為美國頂尖高校選拔人才的重大任務,是實現美國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將從教育公平的視角對美國高校競爭性錄取制度展開探究。
一、競爭性錄取制度的界定
根據不同的錄取形式,美國的高校招生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基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需要的注冊性錄取制度;一種是基于精英文化的競爭性錄取制度。注冊性錄取制度的實行主體主要是社區學院,學制為兩年,教育質量比其他高校要低,學生通過注冊的方式就可以進入學校進行學習,學費由學生自己承擔。實行該項錄取制度的學院幾乎不設門檻,申請者只需要高中畢業,就可以注冊入學。競爭性錄取制度是美國高校招生最為重要的一項制度,該錄取制度的主要實施主體是四年制大學,其制度的核心是綜合評價體系。關于綜合評價體系,學術成就是核心部分,學術成就的評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中學成績(GPA)、標準化測驗的成績(SAT或ACT)、學術榮譽。
二、美國高校競爭性錄取制度產生的問題
1.錄取比例問題。數據顯示,印第安人、亞洲人、黑人、西班牙語人在大學中所占的相應比例是15.1%、24.4%、13.3%、13.3%,而白人的相應比例為24.6%,只有亞洲人(24.4%)接近白人的比例,其他人種的比例明顯少于白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這種錄取制度實現了招生多元化,體現了公平觀念,與以往直接剝奪其他種族大學入學的權利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各個種族之間的大學入學比例存在明顯差距,也就是說競爭性的錄取制度并沒有實現筆者所認同的教育公平,弱勢群體通過競爭性錄取制度進入大學的比例明顯低于白人的比例,這對于實現社會整體的一致性極為不利。
2.家庭收入問題。相關數據顯示,家庭收入在12500美元以上的學生大部分就讀于公立或者私立大學,家庭收入在12500美元以下的學生大部分就讀于二年制的社區學院或四年制學院。那些公立或者私立的大學的教學質量高、師資力量雄厚。也就是說家庭收入對于學生的進入何種類型的高校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綜合評價體系作為競爭性錄取制度的核心,就其本身而言,是一個極為多元、合理以及公正的體系,但是通過綜合評價而被錄取的學生群體仍然出現了如此極端的現象,以下將分析其原因。
三、原因分析
1.縱向上的原因。第一種不公平現象是競爭性錄取制度和縱向上的歷史因素相結合造成的。殖民時期,高等院校招生的對象主要是具有社會地位的白人子弟以及宗教子弟,平民、婦女以及奴隸被大學拒之門外,更不用提及此時仍處于被獵殺狀態的印第安人各部。由于此時的美國實行黑人、白人隔離上學的政策,高質量的高校一般都不招收黑人子弟,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處境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權運動以及婦女運動風起云涌,黑人、婦女以及少數民族都擁有了進入高等院校進修的機會。在這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黑人、少數民族等弱勢群體一直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而競爭性錄取制度沒有考慮到這種歷史因素,只是單純地將不同種類的人至于同等的競爭平臺上,從某種程度上這種競爭性的制度把弱勢群體的弱勢“暴露”了出來,而白人卻借助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優勢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也就是說競爭性的錄取制度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弱勢群體進入高質量的大學,這對于實現社會整體的一致性極為不利。
2.橫向上的原因。第二種不公平現象的原因是綜合評價體系所評價的內容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在橫向上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相互交錯。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家庭收入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家庭收入的差距會導致學生個人素質產生差距,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往往就讀于教學水平較高的小學和中學,在課外活動中也會獲得更多的鍛煉的機會,而家庭收入低的學生則只能就讀于一般的學校,這就直接影響了其課外活動的評價;另一方面這種差距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選擇,家庭收入高的學生往往不會考慮大學的費用,而家庭收入低的學生往往會選擇一些學費低、獎助學金高的院校。綜合評價體系使得弱勢群體在社會因素方面的缺陷更為明顯地表現出來,從而使弱勢群體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外部因素具有優勢的學生更容易通過競爭性的錄取制度進入質量高的大學。
四、應對措施
1.實行配額制招生計劃。配額制招生計劃是美國肯定性行動計劃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具體體現,肯定性行動計劃是美國肯尼迪發起的專門針對黑人以及少數民族的補償性計劃的一系列措施的總稱,其措施包含政治、經濟、教育等各個方面。配額招生計劃是指大學通過為黑人及少數民族學生預留一定的入學名額,降低少數民族學生的錄取標準,來增加黑人以及少數民族的比例。為促進該項計劃的落實,聯邦出巨資對實行該計劃的大學予以資助。因此,大學為了獲得聯邦的資助,紛紛開始實行該計劃,為黑人以及少數民族預留一定的入學名額,這為黑人以及少數民族進入高等教育提供了捷徑,使得黑人以及少數民族的接受高等教育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因歷史上教育不公平帶的競爭弱勢有所消減。基于社會群體的角度,配額制招生計劃對于社會的進步、文化的交流具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沒有降低高等教育的質量,相反其大大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使高等教育文化更加多元化。因此,配額制招生計劃是一項能使弱勢群體與社會整體素質相融的政策,這對于實現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實行早期干預計劃并完善大學獎、助、貸制度。針對以上家庭收入對于學生的影響,聯邦和州以及一些社會組織主要從兩方面進行解決。第一,實行早期干預計劃。第二,完善大學獎、助、貸制度。早期干預計劃的實施主體主要是美國和民間組織,其主要是針對因為各種因素影響而處于弱勢的學生群體,其中家庭收入低的學生是其資助的主要組成部分。該項計劃主要從三個方面提高弱勢群體的競爭力。其一,通過課外輔導的方式提高其學術水平。其二,資助其參加相關課外活動以提高其綜合素質。其三,提供大學入學前輔導,幫助其樹立信心,以提高弱勢群體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性。該項計劃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削弱了經濟因素對教育公平的影響,使一部分弱勢學生進入著名大學。
五、結語
為了削弱家庭收入對于學生入學選擇的影響,美國聯邦、州、大學以及跟教育相關的社會組織建立了完善的獎助學金和入學貸款制度。對于弱勢群體學生的資助其主要是通過直接資助、勤工儉學以及入學貸款等方式進行,通過這些形式減少了弱勢群體家庭的經濟負擔,使學生不再過分考慮家庭收入的現實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天賦從現實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教育朝著更為科學和公平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美]鮑爾斯.美國:經濟生活與教育改革[M].王佩雄,譯.上海:上海出版社,1900.
[3]唐瀅.美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美]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旭,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鄭若玲.我們能從美國高校招生制度借鑒什么[J].東南學術,2007(3).
[6]張玉.美國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動計劃”政策價值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6).
作者:王鑫 馬廣超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