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營經濟存在問題原因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民營經濟60年多來的發展,已經與公有制經濟共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許多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家正在用他們的辛勤努力和不懈探索,詮釋著民營經濟在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說,民營企業家是中國社會的寶貴資源。現在,私營企業占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它創造了中國GDP的約40%,創造了中國GDP增量的約60%;它解決了中國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大半,解決了社會新增的非農就業的80%以上;它提供了中國稅收的約1/5、提供了地縣稅收的大半;它提供了中國出口的約1/5;它提供了商品與服務,成為徹底扭轉中國短缺經濟面貌的一個最重要力量,也是使中國人民生活質量得以根本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
(1)據銀監會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業銀行貸款額超過2.2萬億元,然而只有約3000億元落實到中小企業,僅占全部商業貸款的15%,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00億元,而來自國家發改委的分析報告則顯示,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型企業倒閉,其中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就超過1萬多家,三分之二的紡織中小企業面臨調整。中國原有的銀行體制是以國家壟斷、資金供給和準財政為特征運行的,這種機制的運行狀況就是“國家點菜,銀行付錢”,不僅排斥非國有經濟主體,而且長期以來培養了企業對銀行的依賴心里。中央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增加對民營經濟貸款”,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也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利率浮動措施。因為民營經濟的歷史短,資信度差,容易出現商業騙局,這就意味著銀行向民營經濟貸款的風險較大,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提高對民營經濟的授信利率(央行同意)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一來,民營經濟對信貸的需求就明顯減少,同時,因銀行的呆壞賬較多,提高利率并不能有效予以補償,因而無法從根本上增加民營經濟的融資。其次是授信規模限制。銀行授信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銀行授信的規模越小,其固定成本越大,自然獲利就小,因此,銀行希望每筆授信都能達到一定規模。一般來說大企業的貸款規模較大,民營經濟的貸款規模較小,有關部門估算,國有銀行向民營經濟貸款的成本是向大企業貸款成本的5倍,因而銀行一般傾向于向大企業貸款。同時,銀行的每筆貸款都有嚴格復雜的審批程序,而民營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希望抓住每一次市場機會,其申請貸款的隨機性強、時間緊,因而影響民營經濟向銀行融資。
(2)在國家政策方面,國家在外貿、金融和勞動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調整,直接給我市以外貿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服裝、箱包等傳統產業造成巨大影響。一是出口退稅率下調。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本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與以往相比,退稅率下調幅度之大,涉及商品種類之多,在歷次的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中都實屬罕見;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我市外貿出口企業的影響比較大,如服裝箱包出口退稅由原來的13%下調至11%,導致企業利潤減少。據有關部門測算,外貿出口退稅率下調1%對于部分服裝、箱包企業利潤影響達到20%。二是銀行存貸款利率提高。07年3月以來央行的6次加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6.12%提高到7.47%)大大提高了企業的財務成本。三是企業社會養老保險擴面。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不少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這對于進一步規范企業用工制度,構建和諧勞資關系,促進社會穩定是有重要意義的。
二、企業自身原因
(1)體制因素。全國民營企業大凡保留著初創企業的夫妻制、家族制或合伙人制的治理結構。這些治理方式在企業初創時期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創業的成功、利益的分配、性格的迥異及目標志向的不同等,內部矛盾不斷突顯出來,這種不規范的治理模式已成為企業成長與發展的瓶頸。
(2)決策因素。部分企業主的素質較低,一些民營企業主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草莽英雄”本色,文化素養較低,平時對生產經營方面的理論知識學習不夠重視,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情況缺乏了解、缺乏對市場科學系統的分析,在重大事務決策中又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決策程序,繼而在生產和經營中發生較大失誤,從而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當然,民營企業在面臨這些危機的同時,也在面臨著國有企業壟斷的危機。很多在國有企業產業鏈條下生存的民營企業,一次又一次的因為被壟斷價格或者提高成本失去了活力。唯一的結果就是被逼倒閉。例如我國的民營加油站,在兩大巨頭的時不時斷供以及批零倒掛的前提下大量倒閉死亡。十年來,中國民營加油站倒閉了近九成。而剩下的也面臨倒閉威脅。就在2011年的四月份,又再引發了民營企業無油可進的慘痛局面。一方面零售價格定死了,另一方面批發價大幅飆升還不一定能穩定供油。導致了民營企業被迫被兩大巨頭收購的情況一再發生。在這么多重重危機的包圍下,民營企業自然要在夾縫中求生存,怎么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是每個民營企業自身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