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與策略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引言
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農業作為直接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的基礎性產業,是人類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影響與依賴性最大的產業,其可持續發展對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物質基礎。但在全面推進農業發展同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也日益明顯,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1998年中國首次提出循環經濟思想,并于2002年正式接受。2005年“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方案”頒布[2]。2006年國家首次將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2007年,國家強調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并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來強調[3]。2009年“循環經濟促進法”正式開始實施,為全面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法律保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諸多學者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原則、立法和發展模式等進行了大量研究[4],但是以縣域為單位進行農業循環經濟的系統性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筆者以縣域為單位,針對縣域農業經濟的特點,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對策進行相關研究,以期為解決縣域農業經濟粗放型發展的現狀,實現構建循環型社會提供參考依據。
1縣域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縣域農業循環經濟是針對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經濟增長新模式,它的核心是運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循環經濟理論和產業鏈延伸理念,通過對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優化和調整農業內部生態系統產業結構,并延長其產業鏈,同時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多層次生態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其外部農業廢棄物及有害物質的產生,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減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做到較好的利用農業資源,使農業生產真正納入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去,以實現農業生產各個不同環節價值增值,從而進一步實現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和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5-7]。縣域農業循環經濟主要分為以下4個層次[8-10]:(1)農業產品生產層次中推行清潔生產模式,做到污染排放最小,實現全程防控污染;(2)農業產業內部層次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實現物質能量互惠互利;(3)農業產業間層次做到互相之間交換廢棄物,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4)農產品消費過程及過程后的層次,實現物質和能量良好循環。
2.1東阿縣概況
東阿縣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部、黃河下游,處于山東丘陵與魯西平原交界地帶,總面積799.21km2,轄11個鄉鎮、辦事處,559個行政村,41.83萬人,耕地面積4.76萬hm2,是聊城市農業大縣,有著較好的生態建設基礎。
2.2東阿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分析
東阿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全縣人均土地經營規模一般只有0.06~0.13hm2,由于經營規模小,不僅直接影響到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以及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程度,而且污染監控成本太高,循環型農業技術推廣成本也較高。(2)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低。龍頭企業發展總體上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等問題。企業多是停留在農產品初級生產、加工與原材料交易上,工業反哺農業能力弱。(3)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容樂觀。廣大農業生產者、企業特別是農民作為市場主體,對農產品質量建設尚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突出表現在對有關農產品質量建設方面的知識掌握不多、不準,農產品無標生產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產品質量標準不健全,與國際不接軌,質量監督檢測體系不健全,缺乏檢測保障措施。(4)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在農業生產中仍占主導地位。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由于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對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產品質量潛在著巨大的危害,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環境;反過來,惡劣的農業生產環境又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東阿縣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要減少對資源過度消耗的依賴,保護生態環境,使東阿縣的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尋求新的發展道路,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成為東阿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2.3東阿縣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選擇
2.3.1在農產品層次中施行清潔生產模式
農業清潔生產要在東阿縣得到推行,應該廣泛開展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產品的生產,建立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該縣現在已經創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品牌6個,并逐步提高良種覆蓋率。施行農業清潔生產模式,能夠大幅度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強度和使用量,從而降低土壤水體養化、重金屬等的污染程度,提高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新建和擴建有關的食品加工廠,真正建成一批優秀、知名的品牌;同時改進管理、組織和檢測監測體系,促進縣域農業向產業化、標準化和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實現農村和農業的環境保護以及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生產。
2.3.2循環型種植業
東阿縣的農業資源比較豐富,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是聊城市農業大縣,同時也開展了許多綠色生態種植業的嘗試。境內盛產玉米、小麥、棉花、大豆和蔬菜等農產品,有一些已經成為山東省名優特產。
東阿縣循環型種植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當地水土和氣候優勢,綜合利用生態和高新產業技術,首先要選育良種、套種、間種和輪種等方式。如該縣輪作方式主要有:1年1作,主要指花生、棉花和麻類等;2年3作,棉花后種小麥,小麥收后種夏作物;1年2作,主要是小麥和谷子、大豆、玉米等夏作物;1年多作,主要指瓜菜田。實行輪作換茬,能夠有效避免有害微生物的滋生蔓延以及土壤單一養分的流失,可以利用不同土層的養分,實現防病、養地和多收的目的。混作、間作,如高粱和谷子混作,麥藕間作,元蔥、馬鈴薯和大蒜間作,玉米和地瓜間作等。不同的高矮農作物調節種植可以做到充分利用土地空間,達到高產量的目的。套種主要是麥田里套種棉花、地瓜和小麥套種等。在田間的過道、渠、溝的空間里搭設一些棚架,用來種植蕓豆和葡萄等爬蔓作物,也可以使用蔬菜大棚和溫室等,采用無土栽培的模式,進行高產量和多層次生產。
2.3.3循環型畜牧業
東阿縣是魯西“桑蠶”之鄉,是魯西黃牛的重要產地。目前,該縣畜牧業基本還是農戶式的、小型的畜牧業養殖方式,盡管也取得了一定發展,但這種農戶式的小型養殖方式存在著很多不足,主要是形成不了規模化養殖,這樣就不容易進行管理,而且成本很高。因此,東阿縣首先應該建立一批優質的畜牧產品基地,實現養殖的規模化,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同時養殖場產生的廢水和糞便等廢棄物,能夠被草牧場及農田充分吸收利用,既做到廢棄物合理利用,又保護了生態環境。再次,可以利用該縣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生豬、驢肉、牛肉等為主要方向的肉類產業,擴大養殖基地的規模,培育一批優良品種,逐步形成以牲畜屠宰、分割、速凍和包裝等產業鏈的肉類深加工龍頭企業。
同時,可以利用該縣便利的黃河水資源,在黃河邊的鹽堿地上種植相應品種的牧草等植物,利用牧草作為飼料大力發展養牛業,產生的牛糞可以還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促進花卉苗木和牧草等植物的生長,同時糞便還可以發展食用菌以及養蚯蚓、魚等,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出的肉類和皮制品做到綠色環保消費,消費過程后的廢棄物又可作為牧草等植物的肥料,這樣就形成了較好的良性循環發展,如圖1所示。
2.3.4循環型漁業
東阿縣漁業發展迅速,主要魚類有鯉魚、白鰱、草魚等,但目前大多數仍是采取小魚塘放養模式,成本較高,污染難以治理。因此,東阿縣應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漁業,對現有的漁業生產模式進行改造,采用規模化養殖模式,凈化養殖環境,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有規律的進行水產品捕撈,以保持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植物和水生生物生態食物鏈的特點,利用生物控制的方法使各主體在循環中共生共利,互補互助。如利用濾食性魚類(鰱魚等)吃食分布在水域中的藍藻會減輕水體富營養化,通過調節放養肉食性魚類比例,減少浮游生物,改善水質。水域和陸地兩系統互相配合,實現物質環境和能量流動,形成傳統的桑基魚搪,魚牧,魚禽綜合經營等形式,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另外,進行健康養殖,安全生產,使用無公害魚藥,根據東阿縣的漁業特點,推出具有東阿縣特色的無公害水產品、綠色水產品。
2.3.5循環型林業
東阿縣現有用材林面積3.3萬hm2,林網面積3300hm2,豐產林面積1.3萬hm2,以及數量較多的木材加工企業。東阿縣林業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該縣樹種較為單一,且密度較大,成片種植,導致病蟲害等疾病容易迅速傳播;木材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小,且不集中,較為分散;木材加工企業產品附加值較低,沒有很好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因此,針對這些情況該縣發展循環型林業應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樹種種類,優化樹種,積極做好病蟲害的防治,預防大規模病蟲害的發生。
(2)木材加工業分層次發展。應該重點發展中型膠合板企業,來生產裝飾、建筑模板以及家具用膠合板等產品,在鄉村發展小型膠合板和板皮加工企業,同時引進大型木材加工龍頭項目,以帶動當地加工企業的發展。注重研發的投入,特別是對可持續發展有較大影響的關鍵技術的研發,以提高產量和加工利用率,要充分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和林業資源采伐的廢棄物,
大力發展人造板和造紙的生產。
(3)建立木業工業園區。廣開融資渠道,利用招商引資的有利政策,借鑒其他發展較好地區的成功的經驗,大力建設木材加工工業園區,也可以在科技工業園里面劃定一部分區域,用來建設園中園,從而帶動木材加工業的發展。
(4)盡可能的節約使用資源,加強木質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消費環節中提倡健康文明、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念,有利于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同時,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量,抵制過度包裝等浪費行為;在生產環節中延長木材使用壽命,加強木材保護;發展低毒、多品種和高效的木材產品,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材料來替代現有木材產品;同時,林木砍伐產生的木屑等物質,可以作為該縣造紙廠、木炭場的原材料;樹葉、樹枝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的燃料,也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樹木下面可以種植牧草等作物,牧草又可以作為驢、牛等牲畜的飼料,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經濟效益;該縣果林面積較大,生產出的產品可以加工成多種種類的水果產品,如果汁、果片、罐頭等,產生的果渣還可以用作牲畜的飼料,見圖2。
2.3.6循環型加工業
東阿縣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同時構建生態保護、生態產品開發性的技術體系和技術先導、精品開發型的技術體系。可以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生態工程、特色產品開發工程以及農產品產業化工程和高新技術應用生態工程等。因此,農產品的加工業,也將成為下一階段東阿縣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重要環節。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改善農產品的最終產品結構,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業產出效益。東阿縣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主要是:(1)從簡單加工向深加工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東阿縣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水平仍然較低,多數屬于低級、初級加工,加工產品附加值低,造成物質投入的大量損耗和農產品原料的浪費,勞務投入比重偏高,因此,須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引進現代化技術,提高加工業的技術含量。(2)加工產品結構的調整。目前,東阿縣的農產品加工主要以傳統產品為主,附加值不高,特色不鮮明,須發展為以特色綠色農產品為主,宣傳具有東阿特色的功能型農產品,提倡生態飲食理念,促進加工農產品結構的調整。
2.3.7建立“種養加”一體化循環型農業模式
東阿縣種植業生產出的玉米、小麥、秸稈粉等可作為養牛、養驢等畜牧業以及漁業的飼料,而畜牧業和漁業產生的廢棄物如動物糞便可以作為種植業、林業的有機肥料,林業的樹枝、樹葉通過發酵除了產生熱能、電能外,廢渣也可以作為種植業的肥料。種植業的糧食等作物、畜牧業的畜產品、林業的木材和果品以及漁業的魚產品等都可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同時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出的產品通過消費后產生的垃圾、廢棄物等也可以作為種植業、林業的肥料。這樣不但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時還保護了生態環境,并最終形成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農產品加工業之間的大循環。
2.3.8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的利用
東阿縣有豐富的玉米秸稈、小麥秸稈、棉花秸稈等,秸稈資源非常豐富。目前主要利用措施是:小麥高留茬、青貯氨化、秸稈氣化和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4項措施,下一步應加強沼氣利用并引進技術利用秸稈發電,秸稈發電項目是再生能源項目,在當前能源緊缺的形勢下,作為內陸農區開發秸稈發電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他農業廢棄物,也應該進行循環利用,如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就地利用,加工廠產生的廢棄物可分為固體廢棄物和液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可用作畜牧業的飼料、種植業的有機肥等;液體廢棄物需要通過生化處理,其中的污泥可以作為有機肥,其余的則達標排放。
3東阿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對策
3.1構建農業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
縣政府應制定循環經濟的相關法律,使發展循環經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過廣泛宣傳,例如把有關循環經濟法條制作成廣告宣傳牌,使有關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深入人心[11-12]。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有關法規的單位和個人嚴肅查處,還可以設定反饋系統,使下情可以上達,增強民眾守法的自覺性,保證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3.2提高農民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識和生產技能借助各種媒體,如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廣泛宣傳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各種適應本地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自覺按照農業循環模式進行生產;同時,借助各培訓、教育機構對管理者及生產主體進行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及企業的生產技能,規范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體系。
3.3建立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縣政府應努力規范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的行為,激發他們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比如,對投資農業循環經濟開發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提供信貸擔保;建立農業循環經濟開發專項基金,支持各種農業循環經濟項目的開發;對農業循環經濟產品生產和銷售給予減稅讓利等。通過建立激勵機制,扶持和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型農業生產經營實體,提高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13-14]。
3.4加快循環農產品的市場化步伐
進一步拓展循環農業產品的市場,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產品的營銷策劃。市場對生態農產品的數量需求越來越大,意味著農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應樹立循環經濟生態產品品牌,加強產品的宣傳力度,實行循環農業產品品牌化的營銷策略,加快循環農業產品的市場化步伐,以更好的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3.5加強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的,發展循環經濟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可持續的現代農業。因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也需要以現代科學技術作支撐[15]。可以考慮將農業循環生產實踐與產學研結合起來,對于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方法、新技術要加快其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以此達到資源、技術的持續投入,維持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結論與討論
(1)縣域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以及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增加了縣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展模式,它的核心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節約,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以達到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可見,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縣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以東阿縣為例,通過對該縣農業經濟總體現狀的調查和分析,找出了東阿縣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并從農產品生產、農業產業內部、農業產業間、農產品消費過程及過程后4個層次,提出了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可參考的模式,構建了初步的產業鏈條和產業網絡共生模式。
(3)為了給縣域農業循環經濟的構建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保障。本研究從農業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構建、農民的意識和生產技能、激勵機制的建立、農產品市場化和農業技術的研發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當前,中國以縣域為單位的農業循環經濟系統性研究還相對較少,筆者所做的一些工作,在某些程度上豐富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對于中國縣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由于篇幅原因,僅對農業內部循環進行了探討,今后還需進一步對縣域農業的大循環進行研究,以實現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大循環,最終推動縣域整體循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