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集體經濟的障礙及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集體所有制的內涵及理論淵源
恩格斯最先使用了“集體所有制”的概念?!凹w所有制”的概念由恩格斯在1843年《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中首先使用?!皻W洲三個文明大國———英國、法國和德國———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來改變社會結構的那種急劇的革命,現在已經是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了。”“只有經過以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革命,才能建立符合他們抽象原則的社會制度?!瘪R克思在《哈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中也曾多次提到集體所有制?!翱傊Y本主義制度正經歷著危機,這種危機只能隨著資本主義的消滅、現代社會的回復到‘古代’類型的集體所有制和集體生產的最高形式而結束。”“農村公社的這種發展是符合我們時代歷史發展方向的,對于這一點的最好證明,是資本主義在它發達的歐美國家中所遭受的致命危機,而專制危機將隨著現代社會回復到古代類型的最高形式,回復到集體生產和集體占有而結束?!笨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集體所有制是他們所構想的理想社會中的制度形式,是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他們所指的“集體所有制”與“社會所有制”、“共同占有制”是同義詞,都是指在理想社會中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我國使用的集體所有制概念來自斯大林。我國的集體經濟分為農村和城鎮兩個部分,農村部分是指鄉鎮及其所轄村組的集體經濟,城鎮部分是指縣鎮和上級城市及其所轄街道的集體經濟。
二、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必要性
1.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是對其歷程理性反思的結果。
回顧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歷程,大體經過兩個階段:一是產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二是發展完善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新中國成立后開展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全國初步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根本特征的村級集體經濟;而后,又實行了20余年的體制,這期間基本消除了農村的絕對貧困人口,村級集體經濟得到長足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農村開始廣泛實行“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雙層經營體制”,打破了以往農村集體經濟運行中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并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農村“打白條”、“空殼村”等現象的不斷增多,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受到嚴重沖擊。因此,面對挑戰如何作出理性選擇至關重要。
2.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
當前,我國一些地方的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問題較多、發展也比較遲緩,進一步發展步履維艱。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在“必須健全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尤其進一步強調“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這一論述,更具有現實針對性。因此,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
3.發展完善農村集體經濟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之法寶。
為解決“三農”問題,《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思路、新舉措;其中之一則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顯然,“農村制度建設”也包括村級集體經濟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因此,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既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是我國徹底解決“三農”問題之法寶。
三、當前我國村級集體經濟面臨的突出障礙
1.村級集體經濟的弱化成為其發展完善的主要障礙
第一,近年來一些村級集體經濟通過所謂的“改制”,將原有“效益不好”的集體企業出售給個人,在集體資產價值流失的同時,村民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相反卻使自身利益受損。這種做法,使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在利益受損村民的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消除的陰影。
第二,由于受到來自諸多專家、媒體等對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過度宣傳,使得一些農村干部尤其是村民,思想認識及行為逐步發生了逆轉,出現了“三少三多”傾向:想集體的少,想自己的多;關心集體的少,關心自己的多;做集體的少,做自己的多。長此以往,逐漸使農村干部群眾失去了對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認可和行為動力。
第三,不少村在以往發展集體經濟時非但沒有增加村級積累,反而出現甚至加重了債務負擔,使人們對集體經濟的優越性產生了懷疑。其結果,不僅影響了基層黨組織、村委會在村民中的威信,而且挫傷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甚至動搖了農村干部群眾的發展信心。
2.來自村級生產經營投入乏力的障礙
第一,缺資金。一方面處于逐步成熟階段的村級集體經濟,面臨著進一步完善,進而做大做強的問題,需要“完善性”資金;另一方面處于較為薄弱的“空殼”村級集體經濟,更是需要“發展性”資金。上述兩種情況,如果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名義進行貸款融資往往比較困難,甚至遭遇“零允許”困境。
第二,缺勞動力。當前農村“空心化”現象(即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現象)相當嚴重,由于我國諸多地區地少人多,務農收入相對較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市打工的數量劇增,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大多為五六十歲的老人、婦女和兒童,被人們戲稱為“563861部隊”。
3.來自村級組織疏于經營管理的障礙
第一,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十分匱乏。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并允許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其中有不少村級集體經濟的帶頭人通過改制,當上了改制后企業的“老板”;有的則自己另起爐灶,興辦了新的個體私營企業。由于帶頭人的“流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逐步難以為繼,其結果不言而喻。
第二,管理水平不高。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大多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模式滯后等問題。主要表現為:管理思路狹窄,管理方法單一;管理模式落后,程序煩瑣,決策不科學;管理機制千篇一律,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制度;管理水平滯后,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來自國家惠農政策結構性失衡的障礙
最近一個時期,國家出臺的惠農政策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宏觀性惠農政策,如前所述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政策等,這些政策針對的對象主要是那些較大的區域和較大的項目;另一類則是微觀性惠農政策,主要包括取消農業稅、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業技能培訓等種植業領域,而且政策對象主要是針對一家一戶和勞動者個人。但專門針對農村基層發展集體經濟方面還缺乏啟動性和促進性政策的扶持。目前,我國的惠農政策存在著結構性失衡問題。這種惠農政策的結構性失衡,雖然在短期內對于改善農民生活、提高個體生產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但從長期看,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面將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四、發展完善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1.統一思想是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前提基礎
第一,將思想統一到憲法上來。我國憲法第八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
第二,將思想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上來。這些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惠農政策,成績斐然。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深刻認識農村集體經濟的極端重要性,堅定不移地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把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落到實處。
第三,將思想統一到集體主義上來。從意識形態角度看,集體主義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村級集體經濟的靈魂。沒有集體主義作支撐的村級集體經濟,很快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第四,重振并堅定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信心。我們應該看到,一方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總體上獲得了較大發展,總量有所增加,實現形式呈現多樣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近年我國已涌現了近萬個集體經濟搞得好的村莊,為各地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樹立了榜樣。還應該看到,做好“統一思想并堅定信心”工作絕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須要有各級黨組織及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分步驟地做好宣傳、宣講和培訓工作,尤其要切實提高并統一廣大農村干部、農民及相關人員的思想認識,切實堅定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信心。
2.培養好基層組織“帶頭人”是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舉措
這里的基層組織“帶頭人”是指廣義的帶頭人,不僅是指實際的村級集體經濟帶頭人,而且還指該人所在的基層黨組織。培養好基層組織“帶頭人”的關鍵,在于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
第一,培養好基層組織“帶頭人”,需要統一認識。1987年《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一文中,就曾要求村級黨支部、村委會和經濟組織的干部,要由具有開拓和獻身精神、辦事公道、能帶領群眾致富的人擔任。如吳仁寶、王宏斌等每一個人的名字都與一個聞名全國的村級集體經濟密切相連。這些帶頭人用自己獨具特色的發展思維、創新能力和奉獻精神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村級集體經濟的傳奇。
第二,培養好基層組織“帶頭人”,需要由村級黨組織作為支撐。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完善,不僅需要有一個致富能力強又甘于奉獻的帶頭人,更需要由帶頭人參與其中的村級黨組織。需要明確的是,沒有一個堅強有力、求真務實的核心班子作支撐,僅僅依靠帶頭人的“單打獨斗”,村級集體經濟很可能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卻很難長期持續下去。這方面的教訓十分深刻,值得汲取!
第三,培養好基層組織“帶頭人”,需要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村級黨組織是黨和國家在農村所有工作的組織基礎,是集體經濟發展完善壯大的政治保障。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對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密切黨群關系,引導并帶領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2010年12月17日,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所做的報告中指出:“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基本政策,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來抓,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提高村級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
第四,培養好基層組織“帶頭人”,可以循著“四培養”途徑。在實際工作中,村級黨組織可以立足于本地,對全村所有“帶頭人”后備人選,開展思想政治和能力素質方面的考察,在此基礎上,通過“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黨員致富能人培養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養成“帶頭人”的“四培養”途徑,著力培養好基層組織“帶頭人”。進而,為“帶頭人”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充分發揮其對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領導及帶動作用。
3.出臺有針對性的國家級扶持政策是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力保障
近四年,我國政府又出臺了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強調了“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政策”。例如,2013年出臺的政策多達38項。但是這些政策的對象,沒有一項是針對農村或村級集體經濟的。因此,出臺有針對性的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的國家級扶持政策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第一,需要在國家法律層面上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重新定職和定位,并明晰與村委會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二,在對各地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近期發展完善村級集體經濟所面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重大共性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政策方案,并盡快出臺專門針對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完善的國家政策。同時,這一舉措也為地方政府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提供可以依據的范本。
第三,定期指導、考核和總結各地對于國家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并不斷加以完善。
五、結語
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的建立及其發展,是由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所決定的,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公有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理應不斷堅持并完善。它關乎農村基層政權的穩定及績效,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的破解。因此,發展完善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意義重大而深遠。
作者:伊全勝萬興亞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齊齊哈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