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產業演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引言
本世紀初,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并將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他特別強調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社會創新和技術創新之間的聯系。熊被特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可以歸結為三種理論,即技術推動說、創新與企業規模的關系、以及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毫無疑問,熊彼特的工作構成了現代創新研究的基礎和起點。[1]現代經濟增長已從自然資源時代、資本時展到了創新時代,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在產業的成長過程中,創新活動影響著產業的市場結構與技術結構的演進,而創新的模式與特點在不同的產業演進階段又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析研究創新與產業演進的作用機制,對制定產業發展戰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2創新推動產業市場結構的演進
2.1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的變化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企業的發展、行業的演化都伴隨著市場結構的演進。根據克拉克森的定義,市場結構是指:“市場或產業結構涉及影響競爭過程性質的那些市場屬性,因此,市場結構包括企業的規模及規模的分布、壁壘和進入條件、產品差異以及企業成本結構和政府管制的程度”。[2]
市場結構具有整體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整體性是指每個產業從整體上表現出區分于其他產業的競爭屬性,我們通常所說的市場集中度、進入壁壘和產品差異等就是指市場結構的整體性而言的。動態性是指產業是不斷演化的,企業的競爭優勢的演變,推動了市場結構的動態變化。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目前的技術創新活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未來的市場競爭地位,所以可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是導致市場結構變化的核心要素。[3]市場結構一般用市場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以及產品差異化程度度量。產品差異主要是由企業造成的,所以一般主要探討市場集中度以及進入和退出壁壘。
2.2創新與產業進入壁壘
最早系統地對進入壁壘進行分析和論證的是貝恩(J.Bain),他首次把進入壁壘視為決定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貝恩將進入壁壘定義為:“允許市場上在位企業賺取超正常利潤,而不受威脅的一切因素。”[4]斯蒂格勒(G.J.Stigler)則從市場上在位企業與潛在進入企業成本不對稱性的角度對進入壁壘做出了定義,他認為:進入壁壘是市場上在位企業相對于潛在進入企業的成本優勢。
貝恩將進入壁壘的因素分為以下四種:絕對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資本要求。[5]資本要求作為進入壁壘的要素,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對于許多市場潛在進入企業來說,融資問題可能并不構成進入市場的障礙。
絕對成本優勢是指市場上在位企業能比潛在進入企業以較低的單位成本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貝恩將絕對成本優勢的原因歸結為在位企業具有生產技術上的優勢,在位企業控制重要生產要素的供給來源。市場在位企業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經驗的積累和R&D的投入,使在位企業能夠保持一種成本上的優勢。由于生產經驗的積累,干中學的成本優勢依賴于企業的累計產量和時間,由于市場在位企業比市場潛在進入企業早進入市場,那么在位企業就會享有干中學的成本優勢。
貝恩論證,如果最小經濟規模是行業需求的重要部分,那么市場上只能維持少量企業的存在,這些企業能獲取超常利潤而不會引起新企業的進入。如果市場容量不變,在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力度越大,它實現規模經濟的程度就越高,使新企業的進入也就越困難,那么進入壁壘也就越大。市場上同一行業的產品,都不會是完全可替代的,消費者對不同企業的產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好,即表現出產品差異的特性。企業間的競爭往往表現為產品的競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結果必然也會表現在產品上,即通過技術創新產生差異化產品,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3創新與產業市場集中度
產業市場集中度反映產業市場集中狀況,最常用產業主要企業集中比率指標來衡量。企業競爭優勢體現在產品成本優勢、產品差異化程度等方面。產業演進過程中,企業間相對競爭優勢在企業創新過程中會不斷地發生變化,引起產業內主導企業、競爭企業、跟隨企業、補遺企業等市場地位的相對變化,主要企業市場份額的相對變化,以及產業在位企業的退出與新企業的加入。在創新過程中,產業市場集中度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3創新推動產業技術結構的演進
技術結構指各種技術在各產品生產和工程中的運用規模以及基本生產資源的相應分配。[6]技術結構是導致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演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是技術結構演進的根本動力。對應于不同的創新特點(漸進性創新與根本性創新),技術結構的演進將分別處于漸進狀態與跳躍狀態。在產業技術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特別是處于跳越式演進狀態時,會引起產業市場結構的劇烈變動。
4產業演進狀態影響創新的模式與特點
4.1模式與特點
美國哈佛大學的阿伯納西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厄特拜克通過對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組織結構之間的關系作了一系列的考察,發現它們三者之間既遵循著不同的發展規律,又存在著有機聯系,它們在時間上的動態發展影響著產業的演化。通過引入主導設計概念,以產品創新為中心,提出了產業創新動態過程模型,簡稱A—U模型。其主要特點是引入了主導設計的概念,揭示了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他們把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及產業演化劃分為流動階段、轉換階段與特性階段,認為產業的創新類型、創新程度和創新特征取決于產業的成長階段。[7]厄特拜克以汽車行業為例進行了說明。福特汽車公司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先是新產品創新層出不窮,從1905年到1909年,該公司先后生產出從2缸到6缸共5種不同的引擎,到1909年推出了主導設計——T型車,在以后的15年中,盡管企業生產規模不斷地擴大,它們只有漸進性的創新。
A—U模型反映了許多產業成長的創新演化規律,也構成了產品生命周期的理論基礎,然而A—U模型并不適用于所有產業的成長過程。程源等分析了美國、日本與中國電視機產業演化特點,認為A—U模型代表了一種發達國家產業演化中的創新規律。但是對于像日本和中國這樣的后起直追國家,由于產業的發展必須從引進、消化吸收開始,具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后才能開始進行產品創新,因此表現出工藝創新在前而產品創新在后的發展模式。就是對于中國和日本的情況來說,也有明顯的差異,例如市場集中度的狀況和創新的側重點和創新的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考察不同產業的創新演化規律應該結合產業的屬性和特定的國家和歷史階段進行具體的分析。[8]
4.2影響創新模式的其它因素
產業由于處于不同的演進階段會對創新模式與特點有重要影響。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具體產業自身特點對創新模式選擇的影響,其中主要是產業所處技術系統及產業所處區域創新環境的影響。
4.2.1產業所處技術系統的影響
美國管理學家圖西曼把產品從簡單到復雜分成四類:非組裝型產品、簡單組裝型產品、組裝但系統封閉的產品與組裝但系統開放的產品。不同產業處于不同的技術系統中,技術系統的差異決定了不同產業的技術進步方式,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后發工業國家的追趕模式與發展模式。我國學者柳卸林按照產業所處技術系統的復雜性和與產業所處環境有關的技術范式的復雜性,把產業創新分為:傳統的分包契約型、模塊組裝型、復雜產品型與以技術為基礎型幾類,并論述了不同技術系統對產業創新的影響。[9]
4.2.2產業所處區域創新環境的影響
不同創新環境中,創新資源的分布特點、創新主體地位及創新制度環境不同,使得創新的互動效果、創新主體、創新導入技術類別及創新的主動性有很大的區別。陳松舉例說明了我國輕紡工業的技術導入以購買含新技術的關鍵設備(占17.8%)和成套設備(占17.4%)并結合技術培訓(占16.3%)為主,原材料工業以技術培訓(占22.3%)為主要技術導入形式,化學工業的技術導入以購買含新技術的圖紙、技術手冊和軟件為主要方式(占70.4%),機械工業導入技術的主要方式為購買含新技術的設計圖紙和軟件(占19.8%)、技術培訓(占18.8%)、購買含新技術的關鍵設備(占18.0%)和購買R&D成果(占15.8%),電子工業主要采用技術培訓(占33.5%)和購買R&D成果(占22.3%)導入技術,供氣供電行業主要通過購買關鍵設備(占28.9%)和成套設備(16.5%)以及技術培訓(占14.9%)導入技術。[10]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創新與產業演進的作用機制如圖2所示。
5結論
創新是產業演進的核心動力。基于企業的微觀創新行為,促成了產業壁壘的形成、市場集中度的變化、產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它們整體促進了產業的演進過程。不同的產業演進階段、產業技術系統、產業市場結構及區域創新環境等因素,又制約和選擇了不同的創新模式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