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經濟拓展轉型的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中國經濟也進入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強度的階段,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關注。本文立足于低碳經濟。探討了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必要性、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并對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經濟發展;轉型;低碳經濟
一、轉變方針
自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方針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免費論文網提供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12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產品在全球產品份額占9%左右。對外貿易總量穩居全球第二。2009年中國汽車累計產銷1300多萬輛,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和消費國。中國2007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并預計今年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中國人均gdp約上3000美元臺階,達到3266.8美元,2009年超過3500美元。
但是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并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主要表現在內需、外需投資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不協調、城鄉與區域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態環境的壓力日益增大、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等。
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其核心是建立經濟高效、能源節約、低碳排放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形成可持續的能源系統、技術體系和產業結構。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過去65萬年的最高值,比工業革命前高35%。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工業革命前升高了0.74攝氏度,氣候變化是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引起的(90%可能性),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公共健康保障都將帶來重大威脅。根據世界各國科學家開發的氣候模型估算,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升高1.8℃-4℃,海平面將升高18厘米到59厘米,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生物安全,人類至少要將溫度升高控制在2℃之內。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據統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驚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煤炭產量與消費量(40%多)、溫室氣體排放量(24%),石油探明儲量僅能用13年。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能源需求呈現強勁增長的態勢。2008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28.5億噸標煤,較1990年9.9億標煤增長近2倍。據海關總署統計,中國前11個月的累計進口原油數量達到1.83億噸,已超過2008年全年1.7億噸的進口量,2009年將成為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50%的標志性年份。從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看,中國人均化石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已探明的常規商品能源總量僅占世界總量的10.7%,而人均能源資源探明量僅為世界人均量的51%,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我國在碳排放強度方面處于特別不利的地位。按照中國2002年到2008年的能源消費增長趨勢,中國到2050年的能源消費量將超過1000億噸標準煤,遠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如果延續1978年到2008年的增長態勢,也要達到270億噸,超過去年全球161億噸的消費總量。
發展低碳經濟,將是我國參與國際行動且符合國情的雙贏選擇。由于未來國際經濟競爭很可能是低碳的競爭,超前部署才能確保在未來經濟競爭中贏得先機。而且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遏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中國在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從中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
從國際來講,“碳排放”將成為今后重要的國際戰略資源,過去大家爭奪的是土地、石油、煤炭、礦產等,將來就會爭奪碳排放權。而現在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位于產業鏈低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占較大比例。我國能源消耗占世界總最的25%co2排放占總量的20%,這將擠占本土戰略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有助于調整產業結構與擺脫鎖定效應,有益于提高低碳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三、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英文為low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因為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日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已經迫在眉睫。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操作性詮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綜合創新與實踐,完全符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思路,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轉的劃時代潮流,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經濟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產業領域。著名學者林輝稱之為“第五次全球產業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內涵延展為: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學、低碳藝術、低碳音樂、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