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就業困境及應對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處于就業頂端的碩士研究生也遭遇了就業困境,并有日益突出之勢,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面對碩士研究生就業難問題,在理清社會原因、高校原因和研究生自身原因基礎上,國家應在政策和市場方面加強宏觀調控的前提下,各高校應應對市場需求,提高研究生質量,作為研究生,則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努力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努力提高自身創新創業的能力。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就業困境;核心競爭力;創新創業;高等教育改革
曾幾何時,讀研究生是一件頗為榮耀的事,意味著擁有美好的前程,有較高的收入和優越的社會地位。隨著國家發展對高等人才需求的增大,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碩士研究生也不斷擴招,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為51.7萬,較2003年的22萬增長了2倍多,大幅度的擴招導致就業困境上移,碩士研究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所以,正確認識碩士研究生目前所面臨的就業困境,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而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已成為解決當前碩士研究生就業困境的迫切需求。
一、新時期碩士研究生面臨的就業困境
(一)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整體呈下滑趨勢
碩士研究生總體就業率持續走低,到了上不如博士生下不如本專科生的狀況。就業報告顯示,2015年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2.22%,其中碩士研究生畢業生為90.99%,本科畢業生為92.47%,專科畢業生為92.16%。與此同時,與就業質量相關的一些指數也有所下滑,碩士研究生畢業時簽約勞動合同和就業協議的比例在減少,簽就業證明等靈活就業的比例在上升,碩士研究生就業專業對口度和就業滿意度也在下降。
(二)“不就業”“慢就業”等“主動失業”現象日益嚴重
由于不斷擴招,目前的碩士研究生教育已經非昔日的“精英化教育”,但碩士研究生普遍自視較高,特別是一部分學生選擇讀碩士研究生本就是為了謀求更好的職業,所以碩士研究生畢業就業期望值普遍偏高,絕大多數學生多愿意選擇去事業單位、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且工作地點在大城市從事比較舒適的工作崗位,不愿意去經濟欠發達地區或民營企業。進而導致一方面是有用人需要的單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有求職需要的碩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造成“結構性失業”。
(三)就業技能不足致使在求職中的劣勢
加大碩士研究生雖然學歷較高,在就業時有學歷優勢,但因在校學習期間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就業能力的培養相對不足,加之很多學校把重心都放在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上,認為碩士研究生不愁就業,對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重視不夠,加上碩士生自身也未注重在這個環節上的能力培養,以致缺乏職業規劃和求職技巧,致使他們在求職環節處于被動。同時,由于目前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部分高校因實際培養條件限制無法實施碩士生實踐環節教學,致使碩士研究生動手能及較差,缺乏實踐經驗,因而碩士畢業生普遍難以順利就業。
二、當前碩士研究生就業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原因
一是國家為緩解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從2003年起實施碩士研究生大規模擴招,雖然當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但急劇增長的碩士研究生數量終究加劇了就業市場供方的壓力。二是碩士研究生大規模擴招后,數量迅速增長的同時,卻未能及時為高校提供市場需求導向供高校調整學科專業方向,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畢業生,供需脫節造成“有業難就”。三是國家的就業促進政策落地難。如:國家一直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但畢業生認為這些地方幸福指數不高,效果一直不佳。近年來,為緩解就業壓力,國家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但終因各地優惠政策未能落實到位,創新創業空有激情且缺乏有效的指導,所以實際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二)高校原因
1.高校培養模式有待改進。一是高校不能關起門來辦學,否則學校的學科專業設置難以及時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因此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滿足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不能主要以專業知識教育為主而很少涉及人文素質、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教育。三是與大規模的擴招速度相比,學校的軟硬件建設的速度應與社會需求同步。諸如學校的校舍、實驗室、教室等硬件建設應能盡快滿足碩士培養的需求,尤其是提高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實習實訓場所。在師資方面,因碩士擴招規模過快,一方面學校的碩士導師數量不足,一個導師帶的學生太多,無法做到對每一個學生進行精細化指導。另一方面,碩士導師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不足,有些導師雖然能勝任理論教學,卻難能指導學生實踐,這種“雙師型導師”不足的狀況必須盡快解決。
2.高校就業指導不完善。一是高校對就業工作重視不夠。以前,碩士研究生規模小,就業狀況好,大部分高校重心放在碩士研究生招生而很少關注碩士研究生就業,但隨著碩士研究生“就業難”的到來,學校未能及時制訂應對措施。教育部2007年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要求高校將就業指導課設置為研究生的必修課,但很多高校并未按時落實。就業指導和管理機構不健全,就業經費得不到保障,管理機構的工作也僅限于做一些就業統計和畢業生派遣工作,尤其是不注重就業市場的開拓,只是被動等待就業單位上門招人,因而不能主動開拓有價值的就業崗位;二是一些高校盡管設立了就業指導課,但一般只是與本科生使用相同的指導體系,就業指導教師也基本上是同一套班子,未能根據碩士研究生的特點設置專門的課程體系和指導方式,存在系統性不夠、指導性不強等問題。
(三)個體原因
1.專業技術能力不足。一是隨著碩士研究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碩士研究生導師一個人帶幾個碩士研究生甚至十幾個研究生,再加上自身的科研和教學,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指導碩士研究生,很多碩士研究生只能處于“放養”狀態,加之部分碩士研究生選擇讀研的目的不是專心科學研究,只是暫時逃避就業壓力,以期碩士研究生畢業憑“高學歷”再去找工作,所以在校期間他們并未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上,只一心期待拿到畢業證。二是碩士研究生缺乏實踐鍛煉,實踐能力不足。企業希望招聘有一定實踐能力且能直接上手的碩士研究生,國家也要求碩士研究生應積極進行實踐鍛煉,特別是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至少要在企業從事6個月到1年的實踐鍛煉,但在事實上,不少碩士研究生不愿下企業去基層,往往是混一個實踐學分,而高校對這類學生的畢業要求普遍不高,學制也相對較短,相當部分學生雖然取得了碩士學歷,但實際能力卻嚴重不足。
2.就業期望值過高。碩士研究生認為自己經過碩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高學歷,且上學時間長投入成本較高,畢業后理應找個好工作,“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使他們一般都把目光鎖定在事業單位、大型國企、高校和研究機構,再加上他們大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家長也普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碩士研究生畢業,理應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好工作,如果暫時找不到理想中的崗位情愿選擇不就業,也不愿“屈就”,勢必造成“不就業”和“慢就業”等“主動性失業”的現象逐年發生。
3.求職能力不足。企業在招聘學生的過程中考察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但碩士在求學的過程中多重視專業能力、科研能力等專業素養的提高,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可遷移技能的培養,須不知,在當下的就業競爭激烈環境中,就業的核心能力已由原有的學歷證書變為個人綜合能力,學歷不再是就業的萬能鑰匙。碩士研究生忽視自我能力的整體提升,以為拿到學歷就萬事大吉,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對于自己想去哪里、能去哪里心中沒數,到畢業階段只能隨大流在人才市場盲目投簡歷。同時,不少碩士生求職態度不嚴謹,求職過程中對就業的準備過于簡單,面試材料的準備千篇一律,不能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設計不同的簡歷,以充分展現自身的優勢,在面試環節因技巧不足,在規定的時間內要么有話說不出,要么話太多都詞不達意,不能給面試考官留下深刻印象,這些都導致碩士研究生在就業大戰中失勢。
三、解決碩士研究生就業困境的路徑
(一)國家應在政策和市場方面加強宏觀調控
一是進一步放開國家的供給促進政策,進一步擴大崗位供給,開發科研型就業崗位,引導碩士研究生重點面向科研型企業就業,鼓勵引導,使政策真正落地。同時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指導和投入,真正實現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目標: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二是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盡快建立基于全局的權威的市場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的預測機制,從整體上改變目前高校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搭起高校和市場信息對接的“橋梁”,為高校合理設置學科專業,改革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提供“方向標”,以提高高校培養人才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三是在用人企業和畢業生之間建立充分、通暢的市場信息傳遞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既能反映用人單位對畢業碩士研究生的需求狀況、工作崗位、等需方信息,又能全面反映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意向、高校專業特點及服務方向等供方信息的統一、開放、全面、共享的就業信息網絡平臺,暢通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渠道,使“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更加透明化、高效化。
(二)高校應應對市場需求,提高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
高校在碩士研究生就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解決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困境高校應有所作為。一是應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培養出市場需要的“產品”。高校應提前預測市場的需求信息,根據企業的需求及時對學科專業設置進行動態調整,將招生和就業掛鉤,使畢業生的專業與企業的崗位需求對口。二是應不斷改革教學模式,更新課程設置,根據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學位型碩士培養目標的不同實行分類教學,學術型碩士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以為社會提供科學研究型人才;專業學位型碩士應側重于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實施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可邀請企業高管和技術人才擔任校外導師,在專注碩士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充分利用碩士研究生工作站和碩士研究生實習基地,對部分碩士研究生實行“訂單式”培養,使碩士研究生能體現學歷和知識優勢,幫企事業單位解決技術難題,能在技術型就業崗位“站穩腳跟”。二是應重視就業工作,健全管理機構,實施全員育人,將就業引導教育貫穿到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發揮碩士研究生導師在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合理規劃,引導學術型碩士將就業目標定位為進一步深造或去企事業單位從事科研工作,引導專業學位型碩士研究生去各類企業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應加強就業創業指導,適當引入專業培訓機構根據碩士研究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盡量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軟實力”,轉變碩士研究生“僵化”的就業觀念,拓寬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崗位和渠道,鼓勵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為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場地、經費等全方位的支持。
(三)碩士研究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要開闊思路,丟棄就業的“官本位”的僵化思維。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認清目前的就業市場和就業形勢,分析自身的優劣勢,設立合理的就業目標。抓住時代機遇,響應國家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真正能發揮自身就業優勢的企業去,將“個人夢”與“國家夢”統一起來,借助國家的高速發展成就個人的理想。二是專注主業,練就企業需求的“硬實力”。碩士研究生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利用“產學研”合作機會積極投身企業實踐,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三是注重綜合素質培養,提高就業“軟實力”。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因用人單位不僅有專業技能等智力因素要求,還有口頭表達能力、協調應變能力、創新革新能力、抗挫抗壓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不斷學習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綜合能力要求,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勝,碩士生必須豐富知識儲備,不斷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的各項基本就業競爭力,努力成長為備受企業青睞的人才。四是應抓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良機,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大潮,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積極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在解決自身就業的同時創造就業崗位。碩士研究生是國家戰略發展所需的較高層次人才,碩士畢業生能否就業是事關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事關國家科技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所在。習在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所以,我們應多方共同努力提高碩士研究生就業競爭力,解決碩士研究生就業難問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育生力軍。
[參考文獻]
[1]陳星.高校研究生就業問題的分析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16).
[2]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J].2002,(3).
[3]衛言.高校研究生就業的困境與對策[J].教師-新管理,2016,(10).
[4]楊翠屏.碩士研究生就業問題分析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5,(10).
作者:左輝;王濤;謝姍姍 單位:武漢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