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國內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較范文

國內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內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較

國內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

(一)國外理論

劉易斯理論。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指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兩部門,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傳統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低,擁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現代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高,對勞動力需求大,有較強的吸納能力。因此,隨著工業部門規模不斷的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會被完全吸收,二元結構消失。

舒爾茨理論。舒爾茨認為,農村存在剩余勞動力是由于對農業的投入不夠,對農業投入各種先進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在更高層次實現資源優化組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剩余勞動力會內部吸收。

費景漢—拉尼斯理論。該理論強調在擴張工業部門的同時,應推動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平衡,一方面農業對工業可以為工業部門提供所需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為工業部門提供農業剩余。當農業剩余不能滿足工業部門的需求時,勞動力轉移就會停止。

喬根森模型。喬根森認為,只有當農業剩余大于零時,才有可能形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當農業總產出和人口增長相一致時,農業技術不斷發展,農業剩余規模不斷擴大,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會轉移到工業部門。

托達羅理論。托達羅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正加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的主要原因是城鄉實際收入差異、城市失業率和就業率的大小。只要預期的城市實際收入大于農村實際收入,勞動力就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反之,勞動力就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二)國內觀點

國內有學者認為,經濟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勞動力轉移越活躍,經濟結構與就業結構越是適應,勞動力轉移越靈活。在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中西部向東部轉移,從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轉移,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東部地區及其周邊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快,西部不發達地區轉移速度較慢。對教育在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是以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主體從農業向非農業轉移。

有觀點認為,鄉鎮企業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轉移區域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轉變,東部沿海地區以網帶面,整體吸納,中部地區轉向帶狀吸納和極點吸納并重,西部地區據點發展,城鎮吸納、就地轉移、外推流動相結合,轉移規模和回流創業并存,其中“外出轉移—回流創業”是我國未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模式。

我國學者還從制度角度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行了分析,如戶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制度上的約束致使我國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流動遠遠滯后于其他要素的流動,從而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國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模式及經驗

(一)英國

英國的勞動力轉移從15世紀末開始,到19世紀50年代基本完成。15世紀的圈地運動是農村勞動力發生轉移的重要因素,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導致大量農民失去生產資料變成無產者,因此提供了大量的有較強流動性的勞動力。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農業基礎地位不斷下降,工業、服務業在城市中發展迅速,大中型城市的不斷建立等都在不同程度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及轉移方式的改變,總的來說英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基本流向第

二、三產業,由農村流向城市。制度方面,早期英國人口流動受舊有法律制約,如《濟貧法》,之后的工業化過程中原有法律不斷修改,最終這些限制都被取消。英國勞動力轉移中另一典型特點就是英國大量海外殖民地使本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得以對外轉移。總之,英國的國家政策、工業革命、城市化、農業現代化、海外殖民地從各個方面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二)美國

美國勞動力轉移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到20世紀70年代基本完成。美國地多人少,工業化初期不存在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具有自發性。19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工業化,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與其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同步。交通現代化是美國勞動力開始加速轉移的重要因素。19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全國開始興修筑路,從公路到運河再到鐵路一系列的筑路工程,使美國交通條件有益于勞動力轉移,如19世紀30至50年代的西進運動,美國第一次大規模地區人口轉移。內戰之后,黑人奴隸得到解放,北方資本家到南方投資,南方開始工業化,19世紀70至80年代,南方農村黑人農民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業人口向非農業轉移。19世紀末,美國全國基本實現工業化,這期間的農村人口轉移數量多,地域跨度大,歷時久,同時美國基本實現了城市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農業也開始了現代產業化,商業性大農場的超強競爭力,使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場數量減少,農業的現代技術、高科技含量,使農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農業剩余勞動力最后一次大規模轉移,之后人口開始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農村轉移。

(三)日本

日本農村剩余勞動力從20世紀初開始,到20世紀末基本完成。日本地少人多,其轉移模式具有很強的政策性。日本政府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行干預,采取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轉移相結合,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大城市轉移。二戰初期,日本城市及工業受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集聚農村。二戰后,日本積極進行,重新分配土地,建立小土地私有制,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日本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第

二、三產業就業人口上升。日本政府積極推進城市化,20世紀50年代開始合村并鎮,建立新城市,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內部轉移。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重點扶持規模較大的自立經營農戶,鼓勵小農脫離農業往非農業轉移,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大城市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制定一系列促進農業和工業,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的戰略,既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又有利于吸收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另外日本教育優先的發展戰略也促進了日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1965年至1973年,日本公共教育投資年均增長速度為17.6%,這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可以和非農產業發展相適應,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轉移提供有利條件。

(四)印度

印度是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5%以上,并且還伴有較快的人口增長速度。印度的人口壓力巨大,土地稀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突出。印度的工業化道路強調發展資本密集型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占比例較小,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對農業的不重視,使農業發展一直處于滯后狀態。城市第

二、三產業也不能有效的吸收勞動力,為此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吸納勞動力。凡是可以在農村生產的工業項目都留給農村發展,同時為了保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印度政府實行了大型就業計劃,通過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培訓,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由于城市工業吸納勞動力有限,不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印度政府重點扶持農業發展條件好的地區,鼓勵這些地區優先發展,吸納農業劣勢地區的剩余勞動力,農村區域間的勞動力轉移,一方面促進了先進農業地區的農業和非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為其他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轉移條件。

從這四個不同國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可以看到,政府政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市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

(一)當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初是就地轉移,離土不離鄉,改革開放后,大部分是異地轉移,離土又離鄉,1982年出鄉就業人數為200萬人,到2004年出鄉就業人數達10260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來源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2004中西部外出勞動力占全國外出勞動力的70%以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輸入地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轉移產業方面,在20世紀80年代以第二產業為主,20世紀90年代后以第三產業為主,2003年,轉移到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占40%,第三產業占60%。未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將大量向第三產業集中;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是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其平均年齡在31歲左右,70%具有初中及以上水平;在組織形式上,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目前多是通過親友、同鄉介紹外出,但隨著我國政府農村勞動力就業部門等各方面的完善和努力,農村剩余勞動力有組織的外出就業成為未來趨勢。

(二)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相關對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大力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作為我國的特色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要吸納單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我國宏觀調控,取消了對鄉鎮企業的減免稅等優惠政策,使鄉鎮企業籌資難度加大,其有機構成和吸納勞動力的成本不斷提高,再加上我國鄉鎮企業絕大多數分散在鄉鎮一級,難以產生城市化的集聚和輻射效應,在激烈競爭中,生存及發展空間有限,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逐漸下降。因此,作為農民就業的重要渠道和載體的鄉鎮企業必須進行相應改革,在考慮地區優勢的同時,改革其融資方式、生產方式、產品種類創造,擴大其規模,提高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

我國小城鎮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上有限,我國小城鎮起點低、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第

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在我國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加大小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優勢產業,如印度方式,凡是可以在小城鎮生產的工業項目都留給小城鎮發展,積極推進小城鎮經濟發展,使其成為未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方式。

我國大中城市具有優勢條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但我國大中城市擁擠的交通條件,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相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大城市配套的勞動用工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而且我國城市內部失業現象嚴重也部分的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應當加大對大中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大中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我國應加快制度上的創新,盡早實現全國戶籍制度的統一。

目前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不能較快的轉移到第

二、三產業。因此應就我國實際情況加大對中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投資,積極推行陽光計劃,為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如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免費法律援助等。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該如何轉移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通過國外與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比較分析,簡要論述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問題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剩余勞動力,勞動力轉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好吊妞在线播放|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添网站| 黑人巨大sv张丽在线播放| 日本黄大片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a级毛片| 边吃奶边扎下很爽视频| 国产真实系列在线| 91精品导航在线网址免费|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视频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4480新热播影院|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不卡|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 黄色a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qvod小说区图片区亚洲|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草草影院第一页|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六月丁香色婷婷|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男女同房猛烈无遮挡动态图|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男男| 麻豆三级在线播放| 嫩草影院www|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视频|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一看就湿的性行为描写大尺度 | 欧美精品videossex欧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