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刺激經濟政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斷宏觀經濟狀況的常用指標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著名經濟學家保羅·A.薩謬爾森(PaulASamuelson)認為,衡量宏觀經濟狀況最主要的指標有3個:
(一)GDP是衡量一國商品和服務產出總量的最綜合的指標
它是既定年份中一國境內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凈出口的貨幣價值的總和。GDP用途很廣,最重要的是衡量一國經濟的整體狀況。大蕭條時期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GDP從1040億美元下降到560億美元。美國經濟所生產的商品勞務的貨幣價值急劇下降,導致了生活艱難、企業破產、銀行倒閉、社區騷亂和政治動蕩。在過去的1個多世紀中,美國經濟已經證明了它本身就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強有力的發動機。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2008年全年GDP增長9%,與2007年調整后13%的增幅相比,大幅下滑了4個百分點,自2003年以來首個個位數增長。2008年各季GDP增長前高后低,且呈逐季加速放慢的趨勢。第一季度增長10.6%,第二季度增長10.1%,第三季度增長9.0%,第四季度增長6.8%。第四季度與第一季度相比,增長放慢幅度接近4個百分點,是2001年以來季度增幅新低。2009年第一季度GDP是6.1%,第二季度GDP是7%,這充分說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高就業、低失業
在所有宏觀經濟指標中,就業率和失業率是最直接地被人感知的指標。人們總是希望不用等太長的時間就能找到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當他們有工作時又希求工作的安全保障和福利條件更好。用宏觀經濟學術語表達,這個目標就是高就業,與此相對應的就是低失業。失業率的變動與商業周期趨向一致:當產出下降時,對勞工的需求下降,失業率上升。30年代大蕭條中,失業愈演愈烈,美國有1/4的勞動力處于閑置狀態。
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十一五”這5年,城鎮每年要安排就業的人數達2400萬,而在用人需求方面,按經濟增長保持8%-9%的速度,約為1200萬人,缺口1200萬人。更重要的是,農村還有1億-1.5億勞動力沒有出路。統計數字顯示,2008年上半年,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40萬人,為全年目標任務的6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28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77萬人。
2008年10月份以后,出現了3個變化:一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增速下降;二是企業的用工需求出現下滑;三是企業現有的崗位流失嚴重。還有一批企業現在處于停產、半停產的狀況,并沒有和職工解除勞動關系,但是職工確實是在放長假、等訂單,或者生產自救,處于隱性失業的。
(三)價格穩定
宏觀經濟政策的第3大目標是保持價格穩定。最常用的總體價格水平指標是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即人們熟悉的PPI和CPI。經濟運行狀況良好時,CPI保持穩定或溫和上升,經濟狀況惡化時CPI急劇上升或下挫。1929-1933年美國失業率迅速飆升的同時還有嚴重的通貨緊縮,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下降了27%,在股市最低谷的1932年指數水平只有崩潰前的12%左右。我國的CPI在2006-2008年2月一路同比上升達到8.7%,此后連續下跌至1.2%。2008年11月份我國PPI和CPI同創新低,超出人們的預期。顯示需求降低、通縮風險加大。構成PPI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價格、重要的生產要素價格在危機爆發前后會發生劇烈波動。
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7月11日達到創紀錄的147.26美元/桶,隨后,直線下跌,紐約商品交易所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美國時間2008年12月5日在盤中一度跌至40.50美元/桶,當天收于40.18美元/桶,創下自2004年12月10日以來最低收盤價。
英國央行2009年4月1日宣布降息0.5個百分點,下調后的利率為0.5%,是英國央行成立314年來的利率最低點。在英國央行宣布降息后不久,歐洲央行宣布維持利率在2%不變,與歷史低點持平。美聯儲和日本已提前實現“零利率”,美國的利率已降至0-0.25%的區間,而日本的利率則已重新回到0.1%的低點。從2008年9月以來,中國央行已連續5次降息。
簡言之,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高且不斷增長的國民產出水平(即實際GDP);高就業、低失業;穩定或溫和上升的價格水平。
二、我國刺激經濟拉動內需政策與羅斯福新政的比較
(一)我國刺激經濟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
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及服務業發展;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國務院于2008年11月10日宣布了一項在未來2年內(到2010年年底之前)投資4萬億人民幣財政刺激計劃。
(二)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內容
羅斯福在1933年3月就任美國總統,分兩階段實施了新政。1933年執行的第一輪新政,主要是實現短期經濟復蘇措施,包括銀行改革法令、緊急救助辦法、農業項目、工業改革和終止金本位體系。1935-1936年執行的第二輪新政,則包括工會支持、社會保障法令,以及幫助農民的項目。
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就職后的第3天,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3月9日,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采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13日至15日,全國絕大多數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核,在政府監督下,分批陸續恢復營業。6月16日,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由于采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復,銀行存款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增加了近20億美元。
大力整頓農業。從1932年到1936年農業總收入增加了50%,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包括政府補貼)幾乎翻了一番。保持平價的比例從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羅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頓工業的《全國產業復興法》,其內容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訂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競爭規約;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為此撥款33億美元。同年7月又提出訂立“一攬子規約”的想法,規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應保證遵守全國復興總署規定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標準。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面。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賑。羅斯福上任后從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力量興辦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以擴大政府開支來彌補私人投資下降而出現的空白,并解決部分就業問題。
三、中國刺激經濟拉動內需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的異同
我國政府吸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提早剝離了銀行不良資產并且向銀行大量注資,使中國金融系統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小,安全穩健并且盈利5834億元、資金回報率3.1%,因此,在我們刺激經濟的計劃中不需要重新樹立金融信心。
斯福新政和我們十項措施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共工程投入,從而帶動就業和消費支出。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除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為了就業,我們是建設首當其中,就業則是其次。
從保障措施層面上看,羅斯福新政是法律措施與市場規范相結合。如《緊急銀行法令》、《全國產業復興法》等法律及時出臺。在市場約束方面,訂立“一攬子規約”,提出如愿意合作的雇主應保證遵守全國復興總署規定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標準。我們的十項措施出臺后,國家也及時成立了多個審計小組和監督機構,確保資金真正用到實處。但是在具體約束方面,并沒有過硬措施。
羅斯福新政通過《社會保障法》、《公平勞動標準法》、《國家住宅法》、《財產稅法》等一系列涉及救濟政策和社會保障法案、公平勞動標準法規等措施,為提高低收入階層收入、縮小社會分配差距、促進需求增加、促使美國向福利化社會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住宅貸款、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等關乎民生民計問題的長效社會保障機制,促進了社會公正。我們十項措施很多條也涉及到了社會保障問題,但只是一時一事,沒有涉及制度性的長效機制、也沒有涉及到社會財富分配的公正問題。
四、我國刺激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實效及啟示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在經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1936年底,美國工業總產量超過危機前的年平均數,農業生產也有較大恢復。到1939年,GDP增至2049億美元,失業人口減至800萬。
羅斯福新政的最大貢獻,不僅幫助美國經濟復蘇,更是幫助美國民眾度過了大蕭條的艱難日子,促進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通過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過建立住房擁有者貸款公司,給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過建立新的勞工關系法,給勞工權益提供保障;通過農業調整法案為農民收入提供保障;通過建立社會保障法案,為長者和失業人士提供保障。
此次全球面臨的經濟衰退,危害性不亞于1929年的經濟危機。美國及很多西方國家采取的救市措施從本質上都是借鑒了羅斯福新政的思想。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深遠程度遠遠超過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但是由于全球主要經濟體一致協調行動和及早干預,衰退造成的損害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經濟衰退和經濟停滯的周期大大縮短,對人民生活和社會穩定造成的影響極大的降低。這充分表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資本和技術全球流動、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政府對宏觀經濟的主動干預不可或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連續高度發展,且在此次危機中率先回穩更加表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活力。
我國政府推出的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政策在半年的時間內就發揮作用、成效顯現。用電量、運輸量是研判宏觀經濟走勢“風向標”。2009年一季度以來我國發電量降幅明顯收窄,部分省份用電量恢復正增長,顯示經濟出現回暖跡象。從運輸指標看,3月份以來鐵路貨運日均裝車數量接近貨運高峰時期水平;港口貨物吞吐量止跌反彈;民航客運量出現大幅增長。股市的近期表現似乎也支持中國經濟走出寒冬。一季度關鍵數據向好,實際意味著中國經濟可能已開始企穩,二季度繼續好轉。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1.8%,環比持平;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8.2%,環比增長1.0%。同比降幅是在擴大,但要看到,環比出現上漲的現象。2009年3-6月CPI環比都是負增長,7月實現了環比持平。而PPI則是連續環比上漲了4個月。經濟的回升態勢仍在發展中,回升勢頭越來越明朗。下半年可能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