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扶持經濟發展轉型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2010年3月16日美國參議院多位議員聯署發起“舒默議案”的前一天,提出該草案的幾名主要議員聯名向總統奧巴馬寫了一份名為《美國需要一個制造業政策對抗全球競爭》的信件,要求政府盡快出臺一項政策,恢復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2010年3月18日工信部舉行的《中國工業經濟運行2010年春季報告》會暨轉變發展方式研討會上成為專家和記者們議論的重點。中國企業的確是遇到了新的挑戰,這涉及到能否做全球創新領導者的地位問題。以全面創新為核心內涵的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發展發展服務型經濟已經顯得異常緊迫。工信部為此指出,要在鞏固回升向好基礎的同時,把大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放在2010年工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工業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教育因其全局性、先導性和基礎性地位,必將要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而高等教育義不容辭地承擔著深化自身改革,使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適應經濟轉型要求的任務。具體來講,高等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改革,服務于當前經濟發展的轉型任務。
1、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適應經濟轉型
實際上,現代高等教育從起步開始,就以服務于工業化、現代化為自己的使命。例如,英國在17世紀興起的現代大學制度幫助英國成為持續300年的世界強國;德國19世紀的“洪堡改革”所彰顯的現代大學制度,開創了大學制度發展的新紀元:以知識、科研為中心的內統籌制度是現代大學的立身之本,以自由、自治為核心的外規劃制度是現代大學的安身之道。正是由于“洪堡改革”所彰顯的現代大學制度,不僅促進了德國的學術、文化、經濟等繁榮,而且推動了全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改革,為德國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因此推動了德國的迅速崛起;20世紀美國東西部相繼形成的兩個世界一流大學群支撐了美國近百年世界超級強國地位。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同樣是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引領力量。我國高等教育要始終緊隨國家戰略、城市發展和時代要求。在全國率先進入大眾化、普及化階段,其鮮明特征之一是實施教育結構調整,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同時,從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轉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轉型的問題在全球化逆轉之時更加凸顯,積極深化全國高等教育的地域結構、專業結構、生源結構等全方位的調整,擔負起變革時代構建中國內生增長動力的偉大職責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總的來講,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以全面創新為核心內涵,以發展服務型經濟為重心,為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培養模式調整、人才能力結構調整帶來了新機遇、新動力。面對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新要求,我們要本著著力提升勞動者素質,提高人力資本在收入分配上的內生談判力為初衷,在高等教育的地域結構、專業結構、生源結構等調整方面有重大沖破。
1.1協調高等教育地域結構與區域經濟結構重新布局和調整方向。重新認識“產業梯度轉移論”,正確認識市場力量與經濟組織在促進要素生產率上的不同效應,將研發中心、高科技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配置到中心部地區以發揮經濟組織和政府在創造內生技術進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東部沿海則積極利用市場力量,繼續著力提升企業的規模效率、決策效率和外向型經濟的競爭力,以實現市場力量所指引的帕累托效率。全國區域產業布局一盤棋,努力發揮市場、經濟組織對生產率提升的雙重作用,為內生發展方式的建立奠定基礎。與此相適應,高等教育布局以及中西部高等學校之間的協作與幫扶方式就要面臨類似的重大變革。國家重大的教育資源有意識的利用創新性的高校協作與幫扶政策來重新配置,其目的是技術創新基地要力爭在西部落地,以此為產業的區域布局做支撐。
1.2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要著力于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此引領新型產業、朝陽產業的發展。進來教育部關于新型本科專業的設置通知和申報就是有力的舉措,但是,我們仍然在許多學科上面臨著專業方向的調整和轉型,教學計劃、內容、教材的改革和創新,科研重點方向的延伸和轉變,師資隊伍知識和技能結構的優化和重組,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構建和拓展,實驗實訓軟硬件的改造和更新。這樣的變革涉及理工類學科,也涉及經管文類學科。高校急需將適應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落實在學校規劃綱要、建設計劃等頂層設計中,落實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
1.3生源結構調整不僅是教育公平的保證,更是服務于發展方式轉型的前提。積極將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逐步面向致力于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學生,擴大東部地區和教育部所屬著名高校在西部地區的招生數量,為中西部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逐步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價值鏈層次做人才準備。
2、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之道以服務經濟轉型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創新型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是生產率提升的重要保證,因而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定位之一,當是提升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則應當是“為變革著的工作世界輸送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顯然,面對變革中的社會,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善于調整、適應變化、超越現狀的創造力”是最重要的,我國)現在的應試教育與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城市的要求嚴重不符。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階段意味著上大學和接受高等教育將成為人們必然要經歷的“成長階段”,甚至是一種必須的“生活方式”之一,對高等教育的評價也應逐漸從學術水平如何、能否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上升到對學生“個性創新發展程度”的考量。近來重慶市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所實施的應用性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就是一個好的探索。在創新型人才的教育過程中,必須充滿人文關懷,重視對話、理解、激勵和共享,因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學生對教師的敬愛,是推動教育創新和發展的原動力,有了情感交流和教學互動,才有創意融合和創新成果。創新人才的培養絕非狹隘的急功近利所能完成。
3、積極開放式辦學以加快經濟轉型
開放式辦學,要著力于對內和對外開放。對內開放要以形成支撐經濟結構調整的科技和人才體系為目的,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和教育創新體系,促進創新因素向企業集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產學研合作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需要協調各方目標價值的差異、利益的分歧,從現在松散、自愿的合作,走向“法律保障、政府推動、戰略牽引、市場導向、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在合作模式上,由單一技術、項目、課題攻關的短期合作,發展為共建開放型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實訓室、雙向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等;要在可能的各個合作主體之間形成“共贏”的合作辦學愿景,合作各方不簡單地以單項成果轉化、提供學生實習等為目的,而要形成能促進產業改造升級、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性、整體性、長期性的戰略聯盟。另外,我國高等教育還要加快發展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合作辦學、合作項目等形式,創造機會讓更多學生接觸世界科技前沿和先進產業,培養師生的全球視野、世界眼光,拓展創新能力,這是提升人才國際競爭力進而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是一次全球的盛會,也是高校開放式辦學的一次大好機會。我們要動員組織師生帶著熱情和智慧參與、服務世博,把世博會期間的各類論壇、活動當作課堂,把志愿者服務作為社會實踐平臺,在參與中開闊眼界,在服務中提高能力。也要充分發揮在海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國外居民的輻射和滲透作用,利用孔子學院等形式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在不斷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為產業升級、鑄造世界品牌和提升經濟競爭優勢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