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浙江省產業結構演變與就業結構變遷趨勢分析
(一)浙江省產業結構演變描述性分析改革開放前,浙江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和經濟小省,第一、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大約保持為45%、35%和20%,產業結構展現出典型的“一、二、三”分布。與此相對應,就業結構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大約占總勞動力的85%以上,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大約占總勞動力合計不到15%。到1978年,三次產業的就業人數比重分別為72.4%、11.8%、15.8%,就業結構展現出“一、二、三”分布。1978年以后,在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紅利下,浙江抓住機遇,民營企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浙江全省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123.72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34665.33億元,增長了279.19倍,年均增長17.47%,高于全國的15.22%的年均增長率。從整體變動趨勢來看,35年間,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呈現緩慢增長——快速增長——指數增長三個階段(見圖1)。1978-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幅度很小,展現出緩慢增長態勢,1993-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幅變大,表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2003-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展現出指數增長,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增長了1.32、2.41、3.03倍(見圖2)。1980-1986年的7年間,浙江呈現“二、一、三”產業結構分布,在1987年產業結構出現了標志性的變化,三次產業結構布局優化為“二、三、一”,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拉動浙江省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1988-2002年的15年間,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由195.68、354.39、220.18億元增加到685.2、4090.48、3227.99億元,分別增長了2.36、10.54、13.66倍。2003-2012年的10年間,第一產業產值緩慢增加,達到1667.88億元,增長了1.32倍,第二產業產值平穩增長但增速迅速放緩,由5096.38億元增加到17316.32億元,增長了2.41倍,第三產業產值增長速度優于第一、二產業,增長了3.03倍,達到15681.13億元。從三次產業產值比重變化情況來看(見圖3),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38.06%下降到2012年的4.81%,下降了近34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呈現波浪式上升趨勢,產值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43.26%、18.68%上升到49.95%、45.24%,第二產業產值增幅不大,產值比重僅增加了不到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增幅較大,增加了近25百分點。從產值演變趨勢來看,呈現緩慢增長——快速增長——指數增長三個階段,1992年前緩慢增長,1993-2003年快速增長,2004年后指數增長。由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率變化情況來看(見圖4),第一產業產值增長率最低,產值增長率曲線圖位于最下方,除1979年高于第三產業之外,其余年份產值增長率皆低于第三產業,并且有個別年份(1980、1983、1998、1999)為負增長,增長率由1978年的43.47%下降到2012年的5.36%,下降了近3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產值增長率曲線圖位居最上方,皆為正值,1993年達到最大值為144%,隨后出現下滑,直到2000年穩定在108%,之后增長率在112%附近振蕩變化,2012年產值增長率為104.34%,這表明第二產業對浙江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可動搖。第三產業的產值增長率曲線圖位于第一、三產業之間,且接近于第一產業,1985年達到最大值37.48%,隨后有所下降,保持在18%附近,由1994年開始,產值增長率高于第一產業,這說明第三產業后來居上,且發展勢頭不可阻擋,在浙江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二)浙江省就業結構變遷描述性分析在產業結構演進的動態過程中,浙江省的就業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由圖5可以看出,浙江省就業總人數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就業總人數由1978年的1749.96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3691.24萬人,增長了1.11倍,其中1978-1986年,呈現快速增長態勢;1987年到1999年就業人數增速趨緩,甚至略有下滑;2000年到2012年,就業人數又呈現快速增長。1978-2000年的13年間,浙江省就業結構一直呈現“一、二、三”分布,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由1978年1299.55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969.97萬人,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211.81、238.60萬人,增加到2000年的966.30、789.82萬人。2001年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就業結構呈現“二、一、三”分布,此后在2002-2012的11年間,就業結構展現出“二、三、一”分布,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繼續下降,由2002年的885.29萬人減少到2012年的522.01萬人,第二、三產業就業人數持續上升,由2002年的1070.13、903.14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880.92、1288.31萬人。整體而言,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持續下降,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1299.55萬人,減少到2012年的522.01萬人,減少了59.83%。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整體上呈階梯式上升態勢,就業人數從1978年的211.81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880.92萬人,增長了7.88倍,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基本呈勻速上升態勢,就業人數從1978年的238.6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288.31萬人,增長了4.40倍。從三次產業就業比重看(見圖6),整體來講,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呈下降的態勢,第二、三產業呈上升趨勢。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呈階梯式下降態勢,由1978年的72.40%下降到2012年的4.81%,下降近5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呈波浪式增長態勢,從1978年的11.80%增加到2012年的50.96%,增加了近4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曲線位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曲線下方,呈現緩慢增加趨勢,由1978年的15.80%增加到2012年的34.90%,增長了不到20個百分點。由圖7可以發現,浙江省第一產業就業增長率在1979-1991年13個年份中有9個年份為正增長,但數值都很小,不超過5%,從1992年開始,第一產業就業增長率皆為負增長。第二產業就業增長率波動幅度比較大,除了1979年的58%比較大外,其它年份增長率在10%附近振蕩,且大多數年份就業增長率都是為正增長,只有7個年份為負增長。第三產業就業增長率除了1979年較低(-24.79%)外,其它年份在6%附近變化,除1978和2003年為負增長外,其余年份均為正增長。
二、浙江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對比分析
根據以上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就業結構基本適應了產業結構的發展。誠然,一方面,在浙江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少量的失業人員,以2013年為例,浙江省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了3.01%,另一方面,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浙江省可能仍舊會出現就業結構性短缺現象。所以,浙江省當前的就業形勢依然屬于常態。為了更好地分析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本文引入“結構偏離度”指標來分析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程度。其中,s是指某產業結構偏離度系數,Gi/G表示第i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Ei/E表示第i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一般而言,當s=0時,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完全一致,二者處于均衡狀態,當s>0或者s<0時,表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生偏離,其絕對值越大,說明二者偏離程度越大,其絕對值越小,二者偏差越小。當s為正值時,表明產業產值比重大于就業結構比重,應該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當s為負值時,表明產業產值比重小于就業結構比重,應該把部分閑置勞動力轉移出去。由圖8可以發現,改革開放的35年間,浙江省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一直是負值,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除2012年為負值(-0.0198)外,其余年份皆為正值,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始終為正值。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較為平緩,1978-2010的32年間,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小于就業結構比重,說明第一產業吸納了過多的勞動力,應該把部分閑置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去。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變動幅度比較大,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1978-2011年間,結構偏離度大于0,說明產業產值比重大于就業結構比重,應該吸納更多的勞動力。2012年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小于0,表明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小于其就業結構比重,第二產業存在閑置勞動力。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變動幅度較小,均為正值但小于1,說明第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不高,且產業產值比重大于就業結構比重,存在勞動力短缺現象,應該吸納更多的閑置勞動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對浙江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趨勢和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從浙江省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可以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最初的“一、二、三”產業結構布局,轉變到現在的“二、三、一”產業結構布局。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穩中有降,但始終處于首位,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提升,處于第二位置,第二、三產業成為拉動浙江省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從浙江省就業結構的變遷趨勢可以發現,就業結構在動態調整中基本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相應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相應上升。就業結構由1978年前的“一、二、三”優化為目前的“二、三、一”結構,第三產業成為吸納浙江省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從浙江省結構偏離度指標特性,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的發展,35年間,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一直是負值;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皆為正值(除2012年外);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一直是正值。說明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還存在一定的偏離。但是,就整體而言,這種偏離程度在不斷的減少,存在轉移閑置勞動力的空間。
作者:王瑞榮單位: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學院
第二篇
一、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實證分析
(一)新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變過程2000~2012年期間,新疆的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的演變與配第-克拉克定律所描述的關于產值結構的變化規律并非完全一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在逐漸下降。2000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是21.1%,2005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降為19.6%。而在2012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下降為17.6%。從總體來看基本呈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在逐漸上升。2000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39.4%。2005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44.7%。而在2012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上升為46.4%,呈現出逐步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基本上保持不變。在2000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39.5%,之后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在2006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降至34.8%。之后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逐漸回升,在2012年,回升至36%。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新疆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已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在新疆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重的份額并且略有提升,而且考慮到新疆處于工業化階段,這一變化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第三產業一直處于穩步上升的狀態,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相應地,我們可以看到新疆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在這一時期內的演變過程:①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57.68%到2012年的48.73%,平均每年下降0.745個百分點。與全國同期水平相比,新疆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緩慢。②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00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為13.78%。2009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為32.95%。在2006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出現下降,降至13.71%,之后逐漸回升。2012年,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至15.61%。與該時期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相比明顯偏低,說明新疆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并沒有效提高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③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與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基本相符合,呈穩步上升的態勢。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由2000年的28.54%上升至2012年的35.66%,平均每年增加0.593個百分點,說明新疆第三產業吸納轉移勞動力的能力較強。
(二)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的偏離度分析1.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最低,產業結構偏離度為負值。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自2000年始終是在-0.6至-0.7之間徘徊。該產業的產值比重小于就業比重,表明新疆第一產業勞動力密集程度過高情況仍然嚴重,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存在著結構性障礙,勞動力向外釋放步伐緩慢,在不斷增加投入勞動力的同時,卻創造了較小比例的經濟總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越來越不對稱。說明勞動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生產力,需要向第二三產業部門進行剩余勞動力轉移。2.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最高,產業結構偏離度為正值,且在三個產業中偏離度最大,存在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在2.0附近徘徊。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提高,促使勞動密集程度下降,產值貢獻明顯大于就業貢獻,表明新疆第二產業的內部結構已逐步從勞動密集向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轉變。這與新疆作為國家的能源戰略基地,進行了大量石油、天然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有關。但這些大多是資金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業,不能充分帶動就業。3.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逐步接近1,產業結構偏離度較小,為正偏離。說明第三產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發展是相對協調的。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在2000~2012年期間大致是在1.0附近徘徊。并且從2000年的0.38、2001年的0.41,降至2011年的-0.047和2012年的0.009。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下降,促進其勞動密集程度的提高,就業貢獻明顯大于產值貢獻。表明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從農業、工業轉移出的勞動力,正在大量流入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勞動力能力,在新疆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部門。通過對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和比較勞動生產率進行分析,可看出除了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比較協調外,第一二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非協調性。第一產業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需要向二三產業轉移,而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技術、專業技能和能力要求比較高,吸納其他部門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在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的現實背景下,使新疆面臨較為嚴重的就業缺口。
(三)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整體協調性測度與分析借鑒相似系數計算方法,對相似系數公式的有關變量進行重新定義,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結合起來,界定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系數的定義,利用該系數從整體來反映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均衡發展狀況。即以Hse表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系數,其目的是描述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程度,且有0≤H≤1。其中Si為第i產業的產業結構,Ei為第i產業的就業結構。Hse越是趨近于0,說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較差,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這二者之間越不協調。Hse越是趨近于1,說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具有良好的協調性,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越是均衡。依照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系數的計算公式,測算2000年~2012年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系數,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2000年新疆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系數為0.736,之后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協調系數出現反復波動,2012年協調系數上升為0.749,較2000年出現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總體而言情況并不理想,新疆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系數一直是在低位徘徊,長期低于0.8,說明二者的協調較差,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長期處于失衡狀態,這主要與產業政策的轉變與勞動力轉換的滯后性有關。
二、促進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培育大容量就業載體指導中小企業向資源優勢產業方向發展,鼓勵支持優勢中小企業運用品牌經營和業務合作等手段迅速做精做強,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企業或工業企業集團,徹底改變新疆非公有制經濟總體規模小、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含量低的狀況。以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新疆現有的幾家資金雄厚的非公有制企業及不斷進入新疆的外資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特別是能夠充分利用新疆優勢資源的高新技術創新。
(二)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地政府應更多地依靠比較優勢來安排農業生產,以市場要求為導向來發展種植業,優化農業種植結構。這樣既可以進一步增強新疆農副產品的競爭力,又可以改善農村的就業結構,從而達到擴大就業,降低失業風險,增大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目的。目前,新疆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程度較低,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和層次不高,導致農村消化富余勞動力能力有限。因此,新疆今后應始終把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作為農村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的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要充分發揮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組織和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農業特色基地的建設,以減輕對城鎮就業壓力和滿足農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
(三)加強第二產業即工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從三次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看,工業較第三產業差,這顯然是因為工業的產業特性所致。為此,需要在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工業的同時,依據新疆的情況,推動密集型工業的發展,促進就業的持續穩定增長。而通過各種崗前技能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消除城鄉就業壁壘,是提高第二產業勞動力吸納能力的關鍵。
(四)選擇合適的產業發展路徑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中,要充分考慮新疆的現實的要素稟賦和勞動力供求,制訂合理的產業和就業政策,改變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推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與資本密集企業的協調發展。切實加強教育投入和職業技術培訓,積極培育人力資本,提高廣大勞動者自身素質,不斷更新勞動者的工作技能,使勞動力能夠適應技術進步中新方法、新技能等對工作人員的新要求,降低技術對勞動的替代,走增長促進就業的經濟發展道路。
作者:張東輝單位: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