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出口貿易碳變化驅動因素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方法
(一)出口貿易隱含碳測算模型1.扣除進口的投入產出模型投入產出技術由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Leontief)創立,用于研究一個系統進行某項活動過程中的消耗與結果的平衡關系,其在國民經濟系統中的基本模型形式。X表示區域內的總產出矩陣;A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Y為區域內最終需求矩陣;EX、IM分別表征出口和進口矩陣。本文所用的投入產出表為進口競爭型,投入產出表中間投入部分就會同時存在進口及自產產品,在計算中必須扣除進口部分。假設進口量與當年的該部門生產總需求成正比。其中,進口系數矩陣K為對角矩陣;ki表示部門i的進口產品量占該部門中間生產與最終消費總需求的比值。將方程(3)代入到方程(2)中,整理可得新的等式如下這里,我們把[I-(I-K)A]-1用字母R來表示,同方程(2)類比可以發現,它是列昂惕夫逆矩陣的變換,相應的[I-(I-K)A]-1(I-K)Y部分表征為滿足計算區域內需求的生產額,[I-(I-K)A]-1EX則表征為滿足出口貿易需要的生產額。2.CO2排放系數各種能源CO2排放系數θk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得到式中,NCV為《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8》所提供的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發熱量(IPCC也稱之為凈發熱值);CEF則為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數①;COF為碳氧化因子(通常取其缺省值1);44為CO2的分子量,12為C的分子量。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涉及能源種類及消耗的權重,我們將最終能源消費種類劃分為9類(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3.出口貿易隱含碳測算模型在上述模型及公式的基礎上,隱含碳測算的模型可構建如下中,QEX為區域內的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θ為碳排放系數列向量;F為能源結構矩陣(指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天然氣及電力消費所占比重);E^為分產業部門的能源消耗強度矩陣的對角矩陣②。
(二)嵌套的隱含碳驅動因素分解模型1.隱含碳結構分解基本模型SDA模型方法是建立在投入產出技術模型上的,在SDA分解技術相關文獻中,兩極分解法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它為解決D&L方法復雜性計算的弊端應運而生[17]。對變量n<2的情形下,兩極分解法為精確解;在n>2情形下,為近似解[18]。本文采用兩級分解法構建模型。2.總產出結構分解模型根據投入產出表平衡關系,經濟規模X的變化ΔX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消費和資本形成變動效應、出口擴張效應、進口替代效應與技術變動效應。
二、應用研究
江蘇省經濟總量位居中國前列,2012年,江蘇省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41%,進出口總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4.17%。與此相適應,其能源消費量在我國總能源消費量中也占有較大比重,且這一比例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因此,本文選取江蘇省作為應用研究背景,計算其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并利用前述嵌套的隱含碳驅動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導致該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變化的原因。
(一)數據及部門分類本文借鑒劉起運(2010)編制的1992—2005年可比價投入產出表方法[19],根據2007年江蘇省投入產出表(現價)提供的初始數據,自編了江蘇省2007年可比價投入產出表。其他相關數據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及《江蘇省統計年鑒》《江蘇省2002年投入產出表》《江蘇省2007年投入產出表》。同時,根據匹配原則,按照《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部門分類方法,把42個部門的投入產出表重新劃分為29個產業部門(如表1)。由于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具有相對不變性,碳排放系數相關數值來自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編制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
(二)出口貿易隱含碳測算根據上述推導模型及處理數據,通過計算整理,我們得到1997年、2002年及2007年間各部門出口貿易隱含碳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間部門隱含碳排放增長顯得較為平緩,2002年較1997年出口貿易隱含碳由5703.442萬噸(占同期CO2排放總量的31.84%)增長到7138.181萬噸(占同期CO2排放總量的34.40%),增長率為25.16%;同期江蘇省出口貿易總額同比增長189.83%,明顯高于這一期間隱含碳的增長。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東亞、東南亞等地區經濟造成的深遠影響,雖然我國政府采用雷霆手段將此次經濟危機對于我國的影響降到最低,但也不可避免地沖擊了我國對外貿易。另一方面,聯系到江蘇省的具體情況,可能為產業結構調整,如高能耗行業的相對萎縮與低能耗高附加值行業的飛速發展;也可能為生產模式的改進,例如由原來的“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移;或者可能為能源使用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2002—2007年間,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從2002年的7138.181萬噸增長至2007年的34370.21萬噸,累計增長381.50%;隱含碳與CO2排放總量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34.40%上升到2007年的75.99%。出口貿易隱含碳增長率高于CO2排放總量增長率(117.94%),表明在這一輪經濟增長過程中,對外貿易出口產品呈現出勞動密集、能耗高、附加值低和技術含量低等特征。這一方面與我國于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有很大關聯,江蘇省出口貿易總額在2002—2007年期間增幅達到245.56%;另一方面,從2002年間江蘇省出口貿易結構來看,以代工為主、通過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控制成本的產業部門如19部門(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08部門(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和07部門(紡織業)的出口貿易額分別占總額的37.47%、23.14%和12.42%,這也是導致出口貿易隱含碳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三)出口貿易隱含碳驅動因素分析1.整體狀況分解結果分析(如表2所示)表2顯示了1997—2007年分階段各因素對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的貢獻,可以看出:從1997—2007年整個階段來看,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28666.77萬噸,其中,能源消費強度變動效應及進口替代效應始終為負值,為減少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發揮著積極作用;而與此相反,消費擴張、投資擴張、出口規模擴張等規模增長因素和出口結構變動效應始終為正值,是驅動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強力增長的核心因素,1997—2007年,三個規模增長因素合計導致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22116.53萬噸,出口結構變動效應累計增加貿易碳排放8192.35萬噸;表征廣義社會進步①的列昂惕夫變換逆矩陣與技術系數變動效應兩者累計增加江蘇省出口貿易內涵碳排放3461.06萬噸,且列昂惕夫變換逆矩陣效應由-234.89%提高為24.63%,說明在江蘇省出口貿易經濟增長的過程中,1997—2002年與2002—2007年相較經濟增長內涵顯得更為低碳;同時發現能源消費結構變動效應不明顯,1997—2007年累計增長僅191.92萬噸,表明江蘇省能源消費的結構一直較為穩定,雖然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徹底的變革尚未到來。從兩階段的發展變化來看,可以將9個驅動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優化”的驅動因素,另一類是“劣化”的驅動因素。所謂“優化”的驅動因素是指該因素對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的影響由促進轉變為抑制,或促進效應降低,或抑制效應提高,類似地可定義“劣化”的驅動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出口結構變動效應、消費擴張效應、投資擴張效應、出口規模擴張效應及技術系數變動效應為“優化”的驅動因素,雖然這5個因素在兩階段均呈現正值,但必須看到,1997—2007年間,上述因素對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的促進作用均有較大程度的減弱,尤其是技術系數變動效應的優化,表明江蘇省國民生產中間投入結構總體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這是值得肯定的。與此同時,“劣化”的驅動因素包括能源消費結構變動效應、能源消費強度變動效應、變換逆矩陣變動效應及進口替代效應,其中,變換逆矩陣及能源消費結構均由抑制效應反轉為促進效應,應引起重視,能源消費強度及進口替代雖呈現負值,但其抑制效應的大幅減弱值得關注。2.分產業分解結果分析(如表3所示)表3顯示了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分產業分解的結果。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到,在1997—2007年總的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中(28666.77萬噸),農業、工業、建筑業與服務業對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58%、94.84%、0.01%和4.56%。顯然,工業行業的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占據了決定性地位,工業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占據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總量的九成以上,而農業、建筑業及服務業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的增長量總量相對較少。從一般意義上來講,農業、建筑業與服務業低碳化擁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的連年增長也體現出江蘇省這三個產業對外貿易生產的“欠低碳化”,綠色農業、綠色建筑與綠色服務的進程仍然任重道遠。圖2表示不同時段分產業各效應的貢獻情況,可以看出,1997—2007年能源消費強度效應和進口替代效應是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減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2—2007年建筑業的能源消費強度變動效應卻為正值,可見,建筑行業在2002—2007年在能源消費的強度上并沒有與其他行業一樣改善,“粗放”生產占據了主導地位。消費、投資與出口擴張一般都是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的主導因素,在不同產業中表現差異性也并不明顯,基本表現為出口規模擴張因素占最主要地位,投資擴張因素次之,消費擴長因素再次之,體現出對1997—2007年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產生影響的各個產業基本上呈現出受出口規模擴張、投資擴張和消費擴張逐次遞減特性。
三、結論
本文基于低碳經濟的大環境,發現“碳轉移”這一在傳統核算碳排放總量時出現的漏洞,利用扣除進口的投入產出方法測算一個地區或省級行政區域的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嵌套的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驅動因素分解模型。并以江蘇省為背景測算其1997—2007年出口貿易過程中出現的CO2轉移排放量,對其1997—2002年、2002—2007年增長的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進行結構分解分析,獲得的結論以及啟示主要有:1.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模型的構建。設定了進口系數,真實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部門間省份內部產品的生產投入量,扣除進口產生的中間投入。結果顯示1997—2002年間江蘇省的出口貿易隱含碳增長相對穩定,增長過程比較緩慢(5703.442萬噸增長至7138.181萬噸),累計增長25.16%,但在2002—2007年間出現較為明顯的轉折———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從2002年的7138.181萬噸增至2007年的34370.21萬噸,累計增長381.50%。2.通過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的結構分解分析得出結論,1997—2007年間,江蘇省能源消費強度變動效應與進口替代效應始終為負值,而消費擴張、投資擴張、出口規模擴張等規模增長因素和出口結構變動效應始終是驅動江蘇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強力增長的核心因素,同時樣本期間出口結構變動效應始終為正值,且絕對值非常大,構成了拉動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長的另一個增長極,表明對外貿易中出口產品結構的嚴重劣化,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占據的江蘇省出口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分時段分析發現,2002—2007年較1997—2002年出現了飛躍式增長,表明自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增長伴隨著“高能耗”“高碳化”,節能減排刻不容緩。從分產業分析結果來看,工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出口貿易隱含碳的減排,勢必主要從工業入手。3.江蘇省須繼續強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提高能源生產、轉化和利用效率,同時,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亦刻不容緩。此外,可利用經濟手段逐步改變“碳轉移”格局,如建立健全資源定價機制和產權的有償使用制度,充分應用金融市場,利用金融手段來控制碳排放的平衡等。
作者:范麗偉潘晨趙錫波單位:河海大學商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