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貧困生育人工作的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培育工作中,關注學生動態發展,將資助方式與學生成長環節相聯系,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工作內容靜態多層次,從基礎性意識培養到學生素質養成,實現育人目標;將資助育人點面結合,對特殊困難學生給予重點關注,以典型帶整體,擴大受教育影響面,促進受助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資助育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生素質養成
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2007年,國務院發出《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中央和地方政府大約每學年投入100余億元,用于建立國家獎助學金。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基本實現了“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在此基礎上,如何讓每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就成為資助育人工作的關鍵。廈門理工學院學生支援中心自成立以來,圍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培育工作,做出多種探索,力圖將資助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在豐富資助育人活動形式,深化資助育人工作內涵,創新資助育人工作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資助方式動態發展,資助育人工作與學生成長環節相聯系
近年來,學校將資助育人工作融入學生成長的全過程,貫穿學生的入學前、入學時、入學后和畢業時,分階段多環節地開展資助工作。
1.報到之前關懷做到位。學校采取媒體宣傳,設立咨詢電話,發放政策介紹材料等舉措,讓即將報考的家庭經濟困難生提早知曉國家資助政策。在發放錄取通知書時,學校會同時寄送國家學校對經濟困難生的資助政策宣講材料以及家庭經濟調查表等申請資助的相關表格,以確保學生能安心來校報到,并方便學生日后辦理申請資助的手續。
2.報道之時開通“綠色長廊”。學校每年都會開辟迎新綠色長廊通道,通過發放成長大禮包的形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新生較快適應大學生活。以最近的2018屆新生為例,愛心禮包學生每人保底補貼990元(生活補貼500元、軍訓服補貼250元、耳機補貼40元、通訊補貼200元),綠色長廊的學生享受生活補貼300元;報銷學生的路費(臥鋪、一等座除外),并為其免費辦理大學四年價值200元的商業人身意外保險。在報到之后,對需要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同學,學校會安排輔導員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填寫指導,確保學生能順利申貸。
3.就讀期間提供成長幫扶。學校對本科一年級學生,以各類助學金、助學貸款資助和學業幫扶為主,讓他們盡快調整狀態,適應大學生活。對本科高年級學生,在提供各類資助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參加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工作,參加國家勵志獎學金、ABB助學金等各類獎助學金的評選。
4.就業之時提供起飛平臺。受助學生能就業、就好業是學生培養工作的最后目標和考量指標。學校越來越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畢業發展情況。對大四的家庭經濟困難生,學校提供“四個到人”的就業指導,包括簡歷制作指導到人,模擬面試體驗到人,心理輔導到人,就業情況跟蹤到人。考慮到學生需要到外地參加招聘會,學校啟動就業資助專項項目,根據票面發票給予相應的路費補貼。
二、資助育人工作靜態深挖,育人內容
由基礎性意識培養到素質養成、能力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素質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工作內容上不僅包含全過程的動態資助,更需要具有整體性和層次性的培養內容,以達到學生成長成才的育人目標。在日常工作中有層次性、有系統性地開展素質教育,包括自立自強意識培養、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職業精神教育等。
1.自立自強意識。“唯有自立自強者,才能擁有尊嚴和財富。”一個國家是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在當前資助工作中,有部分學生存在“坐、等、靠”思想。有經濟困難,學生就只想申請資助,而自身不夠努力學習,也不能積極參加到社會實踐中去。對自身的貧困出身,學生有較強的自卑心理。因而,資助育人工作應包含對貧困大學生加強自立自強教育,這樣有助于貧困大學生克服經濟困難,預防由于不穩定思想而誘發的精神貧困,使其順利完成學業,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貧困生經濟困難的克服僅僅靠國家政府的經濟資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堅強自信,發奮成才。廈門理工學院通過評選“自強之星”“海西勵志人物”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鼓勵貧困學生積極向上,在逆境中勇敢前行。
2.感恩教育。在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工作中,學校發放資助金要公平合理,與此同時,要教育學生感恩國家政府的支持,而不是認為拿資助是理所應當,與人無關的事。廈門理工學院校團委把每年11月份的第一周定為“感恩周”,倡導學生回報父母,回報關愛他的人,回報整個社會。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愛心接力活動,引導貧困生熱愛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同時對于特殊助學金的頒發,學校會專門組織開展相應的頒發儀式,通過受助會的一系列活動宣傳感恩受助、熱心助人的中華美德。
3.誠信教育。資助育人工作要培養學生的“德行養成”,誠信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內容。學校以助學貸款工作為平臺培養學生的誠實守信意識。針對大學生誠信嚴重缺失現象,開展“感恩于心、誠信于行”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組織觀看《貸款助學,誠信助人》教育宣傳片,“感動生命的故事”征文活動,“感恩于心、誠信于行”漫畫征集、評選等一系列活動,宣傳勇于踐行誠實守信品質,使學生的誠信素質和社會責任意識得到強化,有力促進了學生誠信行為的養成,為學生取得走向社會的“誠信”通行證和人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職業精神。當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畢業就好業是改變家庭現狀和未來的重要途徑。解決貧困生的就業問題,構建貧困生的就業支持和保障體系,是破解高校貧困生目標感不足、心理壓力大的關鍵。為培養貧困生的就業能力,學校設立了勤工助學崗位,幫助學生培養自我意識,提高人際交流能力。同時,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還會開設日常禮儀培訓,職業規劃講座,并在學生入學時就開設參與性強的學涯導航課程,指導學生在四年里綜合發展,充實學習。將職業規劃訓練引入資助工作,引導貧困生“自信就業”“理性就業”“陽光就業”。
三、重點關注,特別關愛,點面結合全員覆蓋
近年來,學校為實現整體覆蓋、重點關注的資助育人目標做出積極探索,嘗試構建學生集體成才模式,實現由“點”到“面”、從“部分”到“整體”資助育人目標轉變。
1.匯聚愛心,團隊共進,完善集體成長模式。學校學生會中的資助部是運用同儕教育方法促進集體成長的有益平臺。實踐證明,搭建同學互動、團隊共進平臺有利于消除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參加集體活動時的膽怯心理,鍛煉和增強受助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防止個體“掉隊”問題的發生,促進集體成長局面的形成。
2.重點關注,特別關愛,創設特色育人項目。學校對來自災區、邊遠地區、孤兒等困難學生以及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困女生等群體分別給予重點關注和資助幫扶。對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給予特殊補助。此外,樹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優秀典型,構建引起全體受助學生關注的表彰獎勵體系是拓寬育人工作覆蓋面,強化群體激勵功效的重要方式。國家勵志獎學金評獎機制,海西勵志大學生評選活動,大學生“自強之星”評獎活動,都是構建長效激勵機制的重要探索。實踐表明,實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科學發展,達到“培育有用之才”的目標,不僅包含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經濟幫扶,而且應包括大學生成長成才涉及到的學習、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資助。高校貧困生的工作必須堅持以資助為基礎,以育人為導向,不斷探索新途徑,新方法,努力創建符合受助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資助育人工作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李玉蘭.國家學生資助政策已從確保不輟學走向資人[N].光明日報,2011-03-04.
[2]曹瑛,李萍.新資助政策背景下資助育人實踐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
[3]黃軍里,李德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以中國礦業大學資助工作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9).
[4]趙貴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方式創新研究—堅持經濟扶貧與精神扶志相結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08).
作者:孟玲 單位:廈門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