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學課程教學的質量提升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課程教學問卷調查
1.1基本情況調查的對象是遼寧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非會計專業260名學生,涉及工商、旅游、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四個專業兩個年級。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內容為4部分:(1)對“會計學”課程的興趣和了解程度;(2)對“會計學”教學內容的滿意程度;(3)對“會計學”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滿意程度;(4)對“會計學”與本專業關系的認知程度。
1.2調查統計結果(1)多數同學認為有必要開設“會計學”課程,并對學習“會計學”有興趣。但之前不了解“會計學”,對“會計學”與本專業之間的關系也不清楚(表1)。因此,向學生介紹“會計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使他們正確理解“會計學”課程重要性和認識“會計學”對專業學習的意義,非常必要。(2)學生對“會計學”理論和實訓教學內容滿意度一般。一些學生認為教學內容專業性太強、復雜、難懂,感覺會計核算與日后工作聯系不大等(表2)。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會計學”理論教學過于專業,實訓教學方式太單一,過分強調會計核算,無法滿足非會計專業學生的需求。“會計學”教材的選擇應注重適用性問題。(3)對現行授課方式非常滿意15%,一般滿意55%,說不好20%,不滿意6%,非常不滿意4%;感興趣授課方式:案例教學78%,互動教學10%,現代化教學8%,其他4%。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目前,板書式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求,需要創新,引進案例教學和小組討論式教學以及啟發式教學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
2存在的問題
2.1教學與學生培養目標不匹配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是未來成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通過“會計學”課程學習,學生應掌握利用會計信息為企業管理提供服務的技能,成為未來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產者。因此,其教學目標應與會計專業教學目標嚴格區別。但目前從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的教師多數對培養目標不明確,授課內容和方式及手段上都與會計專業的教育雷同,不采用差別教育。授課重點錯誤地放在要求學生對會計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及會計業務處理的掌握上,而非對會計信息的理解和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本專業與會計學科之間的關系,無法正確認識學習“會計學”的必要性,因而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2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目標模糊必然導致教學內容安排的不科學。目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采用傳統的會計專業的授課體系,在介紹會計假設和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后,以會計要素為線索安排教學內容,最后是會計報表的內容和編制。這種授課體系實質是會計專業課的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簡單結合,主要強調會計核算,即重點講授如何將經濟信息轉化為會計信息,怎樣記賬和算賬。教學應充分考慮各個專業的專業特點,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與非會計學生對會計知識的需求相符合,與經濟管理活動聯系在一起,在兼顧會計基本原理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使用會計信息的技能。
2.3教學方式呆板為保證“會計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傳統“會計學”課程設置的教學內容大而全,學時相對較少,信息量大,授課時間短,主要采用課堂講授、布置作業、期末考試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教師是主體,通常采取“填鴨式”教學,在有限的學時內講授會計基本理論,重點是會計核算,較少采用案例教學、團隊教學、研討教學等方式;學生被動學習,普遍認為“會計學”專業性太強,枯燥難懂,與本專業不相容,無法體會在經濟管理中會計的具體作用,更無從談起如何分析和使用會計信息。
2.4考核方式不科學目前,“會計學”課程常見的考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一紙定終身”,依靠期末試卷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方式不注重過程管理,缺乏對學生學習和應用能力的考核;另一種是采用結構分考核,成績由平時、實踐和期末試卷三部分構成,比前一種有所改進,將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和動手能力納入考核之中。但是,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與會計專業無實質性差異;在試卷命題中側重于對經濟業務處理能力的測評,實踐環節重點放在對學生填制憑證和登記賬簿以及編制報表的記賬算賬,即會計信息生成技能的培養上,雖然增加了過程管理,但忽略了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為預測和決策服務能力的考評,因此也不科學。
3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
3.1合理定位教學目標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目標要與本專業學生培養目標一致,且與會計專業不同。因此,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課程學習了解會計信息產生的過程,理解會計學基本原理及會計業務處理的方法,重點掌握通過會計報表進行財務分析及利用會計信息開展管理活動的方法和技能。
3.2多種教學方式綜合運用在兼顧“會計學”教學體系完整的基礎上,結合非會計專業教學特點,將教學內容分為4個部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案例教學、研討教學、小組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會計發展史介紹。學生通過會計發展史的學習理解會計本質,了解會計起源及發展過程,明確會計與經濟管理的聯系。這部分采取研討方式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主要講解會計發展史框架及內涵,布置相關思考題,學生查閱資料并以討論方式相互交流,加深對會計體系的認識。
(2)會計報表閱讀。這部分講授會計報表涵義、種類、項目構成,以及閱讀會計報表的方法和技巧。教學側重財務報告閱讀與分析,所以,改變以往的會計核算方法作為重點內容的模式,以會計報表為主線,講授會計基本原理與會計核算的方法。
(3)會計報表分析。企業管理者在生產經營中需要做出很多決策,如定價、生產、采購等,這些決策的制定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支持。作為未來的經營管理者,經管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財務分析的能力,“會計學”課程應滿足對這種能力培養的要求。會計報表分析主要講授財務指標的種類和涵義及使用這些指標分析企業的償債、盈利、發展及營運能力的方法。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根據決策內容選取相應的會計信息以及運用財務指標分析和評價企業的技能。會計報表分析應采用案例教學,課堂上結合企業具體財務報表講解財務分析方法及應用原理,課后布置案例,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體會報表分析思路和方法以及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鍛煉財務分析技能。
(4)實踐環節教學。基于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差異,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的安排除包括少量會計核算為主的會計業務處理模擬操作外,加入案例教學,選擇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安排學生借助財務分析軟件對企業的經營及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找出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此外,借助ERP沙盤模擬企業經營,讓學生體會會計信息在企業生產、銷售和采購決策中的作用。
3.3推進“會計學”教材建設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內容應輕“核算”重“管理”,且要理論結合實際。業務處理占較大篇幅和突出會計信息生成過程的教材不適用。輕“核算”重“管理”是指減少會計核算篇幅,強調會計的本質是管理的理念。教材可采取會計報表導入式倒敘的結構編寫,內容安排始終要貫徹會計信息為經濟決策服務的指導思想。教材內容重點是會計報表閱讀和分析的方法與技巧的介紹,同時教材內容要豐富和完整,具體包括:會計基本原理,財務報告分析與利用,成本管理和稅收基本知識;各個內容安排詳細程度應不同,并結合非會計學專業的特點安排適當的專題。此外,“會計學”教材要穿插案例的分析與閱讀,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化抽象為具體。
4結語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的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的能力為目的,而并非培養學生產生會計信息的能力,所以與會計專業高等會計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受眾對象合理組織授課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創新考核方式,注重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管理能力的培養,使其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白晶李云宏夏玲單位: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