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的雙線發展戰略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金融科學》2017年第1期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國內文化金融合作的發展現狀,闡述了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的內涵與構成,圍繞文化金融合作的目的和思路,分析了基于“實體園區+虛擬網絡”的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雙線發展模式,從政策引導與商業運營、渠道建設與市場開發、區域特色與服務創新三方面提出了促進文化金融合作區雙線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文化金融;金融創新;金融服務
在知識經濟背景下,文化產業正以全新的增長方式滲透到各產業的全過程,成為新經濟的代表之一。2016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3萬億人民幣,占GDP的4.07%,保持年均20%的高增長,全年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超過800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了18.6倍,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催生了投資上的重大吸引力,2016年全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超過20%,尤其是文化信息、文化創意、文化娛樂的增長率超過40%。文化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不僅體現了文化產業內生和外生雙重需求,而且滿足了經濟和市場的雙重要求[1],構成了新型的文化金融價值鏈和生態鏈。因此,在新常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金融效應成為我國文化產業超常態發展的重要引擎[2]。
一、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的發展現狀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的要求,通過改革創新試點,探索文化與金融共贏發展的模式與規律,提升金融機構和文化企業的合作積極性。2014年3月,文化部等部委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提出了發展文化金融合作區的目標和計劃。要求進一步探索金融與文化資源對接機制,完善文化金融服務的運營機制,建立文化金融合作的保障機制。通過選擇文化產業發展成熟、金融服務基礎較好的地區創建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完善文化金融市場環境,引導和促進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打造區域金融服務特色與品牌。2016年5月,由文化部等部門主持召開了全國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座談會,明確了文化金融合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指出進一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區建設的思路和措施。北京、上海、沈陽、南京、寧波等城市加快了文化金融合作區的建設,逐步建成由銀行、保險、文交所、擔保公司、資產評估、信用評級、投資基金等在內的文化金融服務鏈,構建了多層次、多領域、差別化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對優化文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文化金融服務效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的內涵與需求
(一)“文化+金融”。“文化+金融”其目的是通過構建金融資源與文化資源的合作機制,完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組織管理體系,引導和促進各類資本參與文化金融創新,緩解金融服務供給與文化發展需求間的矛盾,加快文化內容與市場需求的對接,推動文化資源向社會財富的轉變[3]。因此,文化金融合作的本質是金融服務與文化產業鏈的全方位、全階段融合,是優化服務資源配置,實現金融服務創新的重要舉措。
(二)文化金融合作區。文化金融合作區是指服務于文化及相關產業的金融服務和資本運行的平臺與網絡,包括以園區為代表的實體平臺建設和以網絡為代表的虛擬平臺建設[4]。文化金融合作區是文化產業改革探索區、文化產業政策先行區和文化企業創新示范區,是文化產業進一步壯大繁榮的基石。對加快推進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文化金融合作區的需求分析。從文化企業資金需求角度來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激烈競爭,促使文化企業在內容創作、生產、管理、傳播等環節加大投入,軟件技術、硬件設備及人才隊伍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國內90%以上文化企業屬于中小文化企業,由于其具有資產規模小、治理能力弱、公司信譽低等特征,面臨著融資途徑窄、融資門檻高、融資條件嚴等現象。從文化資金供應角度來看,傳統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金融市場不健全、產權交易不完善、中介服務不系統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為了降低風險會減少中小文化企業的融資與信貸。資金需求與供給的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文化金融合作區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政策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完善文化與金融市場對接機制[5],集聚中介服務功能與資源,拓展文化企業融資渠道與網絡,構建文化金融合作、運營和保障機制,提升區域文化金融服務品牌與影響力,實現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文化金融合作區的雙線發展模式
(一)文化金融合作區雙線發展思路。文化金融合作區雙線發展即實體平臺與虛擬網絡的并行發展戰略。實體平臺主要是文化與金融硬件資源的集聚與配置,是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建設的基礎。虛擬平臺主要是信息服務軟件資源的融合與構建,是合作區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的橋梁。“實體園區+虛擬網絡”體現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征,是快速實現文化金融合作的途徑和手段。文化金融合作區的雙線發展有利于整合文化項目與服務資源、加強文化金融產品創新、完善金融配套服務體系、推動區域文化特色建設。
(二)文化金融合作區雙線發展模式。
1.以產業園區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文化產業園區是具有鮮明文化形象和區域文化特色的集創作、生產、交易、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文化資源、人才、服務、政策的集聚,促進了園區的規模與品牌效應,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00年,日本杉并區以文化博物館為中心,動漫企業、傳媒企業、藝術工作室為主體,建立了東京杉并動畫產業中心,通過卡通節、動漫展、電影節、購物游等形式,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游客。文化消費需求的激增和文化市場的成熟,促進了投資機構、銀行入駐,拓寬了文化企業融資和文化產品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金融合作平臺,對杉并動漫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文化企業集聚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其特點是文化企業及產業鏈相對集中,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和品牌效應。主要任務就是基于現有的實體園區和產業服務,加快服務平臺和網絡的建設,將政策、產業及金融服務資源進行整合,打通文化金融合作通道,培育文化金融市場,促進文化金融創新。目前,國內文化產業的實體平臺包括文化產業孵化基地、文化產業創業園、文化產業示范區等上千個實體區域,這些實體園區的發展為虛擬文化金融合作的發展打好了基礎。
2.以服務平臺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基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產業服務網絡是文化資源集聚和交匯的平臺,滿足了文化產業服務的時間和空間需要。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打造成集綜合活動、展覽展示、推介交易、創意活動的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吸引來自聯合國、歐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奧委會等20多個國際組織、500多個政府代表團及15000多家國內外文化創意企業和機構參加展覽,合作協議及交易總金額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文博會成為繼廣交會、上交會后又一個世界性的產業服務平臺,在匯聚文化產業資源、促進文化科技融合、引領文化消費時尚、提高文化創新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平臺作用。目前,國內有文化產業項目平臺、文化產業信息服務平臺、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創投服務平臺等專業平臺與網絡,存在著資源分散、功能單一、政策重疊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務網絡的運營成效。因此,以服務平臺為核心的發展模式的主要任務是整合和改造現有的產業服務平臺,構建政策統一、標準規范、功能健全的服務體系,發揮平臺的品牌與資源優勢、集成互聯網銀行、中介服務、數據服務等,逐步構建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硬件與軟件相結合的綜合服務網絡,促進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和創新。
四、促進文化金融合作區雙線發展的策略
(一)政策引導與商業運營相結合。政策先行是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建設的前提與基礎。自2010年起,文化部等部委先后頒布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等文件,指明文化金融合作區的建設目標和發展思路。逐步建立文化銀行、文化保險、文化信托等金融合作模式,為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6年11月,江蘇省率先頒布了《江蘇省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創建實施辦法》,明確了文化金融合作創建的要求、標準、程序和措施,為文化金融合作區的建設提供了實踐性和操作性依據。文化金融合作的頂層設計、路線規劃、市場建設、扶持資助等需要由政府主導,而具體的項目合作、投資融資、產品開發、資產管理等則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商業化運營為核心。政策引導與商業運營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進實體園區與虛擬網絡的雙線發展策略,加快文化金融合作區建設。
(二)渠道建設與市場開發相結合。拓寬融資渠道和完善市場機制是文化金融合作的兩大目標。拓寬融資渠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完善現有的間接融資方式,完善企業征信和擔保體系建設,推進文化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第二,加快直接融資渠道的建設,試點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債券、集優債券、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等融資方式,推進文化企業股份轉讓、區域性股權融資方式[6],鼓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參與文化企業孵化、并購和重組,實現文化資本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整合。完善文化金融市場主要通過完善文化產業市場管理、運營、交易和保障機制,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論壇、競賽、觀光、演出等,引導和加大文化消費,逐步繁榮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文化交易等市場。市場需求的開發和引導,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劑,對文化金融合作區的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區域特色與服務創新相結合。特色與創新不僅是文化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動力。文化金融合作區的建設應當樹立文化與金融并進的發展思路,結合當地文化產業特色與優勢,明確區域產業發展目標與方向,優化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內容與范圍,因地制宜地開發適合當地發展的金融服務與網絡,從而避免資源重復配置,市場過度競爭所帶來的效率低下。2016年,宜興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省級重點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園區擁有5個國家級、5個省級、22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址,體現了濃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淵源。園區圍繞傳統紫砂文化與新興陶瓷藝術,建成了紫砂博物館、陶瓷城、紫砂專業村、陶里街區、茶道中心等,形成了陶瓷工藝美術品制造、文化旅游、創意設計、藝術培訓、文化相關服務等五大領域,“文創宜興”已經成為江蘇省旅游商品十大品牌的稱號。特色化發展提高了區域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提升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牌效應,吸引了國內外金融和非金融機構的投資與融資,逐步完善和優化了區域金融市場結構與功能,提升了金融服務與創新的效率。
五、結語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和外生需求決定了金融服務與創新的重要性,而文化金融的發展水平又是文化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效率的重要體現。因此,文化金融的相互融合,構成新時期文化產業升級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結合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實體平臺+虛擬網絡”的雙線發展戰略,對整合文化金融資源與優勢、優化金融服務與功能、提升文化產業品牌與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元浦.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文化中小企業的融資[J].學習與探索,2014,6:86~90
[3]蔡尚偉,鐘勤.對我國發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討[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0(4):150~155
[4]朱佳俊,王敏.文化金融合作區的發展模式與運營機制研究[J].江蘇商論,2017,6:54~57
[5]陸岷峰,張惠.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金融支持系統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2:26~34
[6]張揚,郭梅芳.文化產業金融創新路徑的基本邏輯———基于文化產業特殊性的研究[J].商業時代,2014,6:133~135
作者:朱佳俊;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