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經營方式的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江蘇農村經濟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變革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實行大面積機械連片耕種,突破規模生產瓶頸制約
射陽縣試點推廣的聯耕聯種,就是在農民完全自愿、不需要流轉土地的前提下,通過農戶間聯合約定,清除一家一戶承包地間的田埂界址,使分散田塊成匡連片便于大型農機作業,由專業合作社按農戶需求提供耕種、管理、收獲各環節服務,成本由農戶分攤,收益歸農戶所有。他們通過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的變革,既尊重和保障了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又充分激活了農村生產要素潛能。
(一)土地規模變分散為集中。土地二輪承包時,射陽縣的不少村組按地力肥瘦分配承包地,“好田家家分,孬地戶戶攤”,每個農戶都有四、五塊田,多的人家有十來塊田。2013年全縣有2000多農戶、1.5萬畝農田參加聯耕聯種,將原來一家一戶間的田埂界址全部整平,成匡連片的地塊平均面積都在50畝以上。據四明鎮新南村黨總支書記劉景華介紹,該村的承包地戶均6.8畝,平均每戶分成7塊,最多的達14塊,最少的一戶也有4塊,2013年有500多農戶共2500多畝耕地實行聯耕聯種,采取在田塊兩頭地下灌注石灰暗樁的辦法打下界址,使“百衲衣”式的農田積“零”為“整”,形成18塊成匡連片的大田,具備了機械化作業條件,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經營方式變粗放為集約。時下農村由于耕地規模零散,一個勞動力最多只能耕種10多畝地,而且耕作粗放,種田成本居高不下。聯耕聯種各生產環節由專業合作社提供服務,耕作、播種、收割全部采用大型農機作業,勞動力平均耕種面積超過200畝,而且田地平整度、秸稈深埋效果遠遠好于傳統的手扶拖拉機作業;采用機械化精量點播的小麥,畝均用種比人工撒播少10公斤;植保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施肥、噴藥等生產服務,畝均減少用量20%左右。長蕩鎮三中村2013年4000畝聯耕聯種農田全部由農機合作社承包,12臺大型機械配套作業,畝均作業費用、種子成本分別比往年減少65元、30元。
(三)農技推廣變單一為集成。由于分散經營和“老人種田”,主要靠老傳統、憑老經驗、用老辦法,農業生產的新機械、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成本高、普及落地難。實行聯耕聯種,將科學種田與先進農機農藝相結合,農技部門只要向相關的專業合作社進行對應的推廣培訓,就可以實現各類新機械、新品種、新技術大面積覆蓋。全縣成立68個農機和植保專業合作社,縣農委先后對4800名合作社成員組織了16個班次的專門培訓,使原來向一家一戶推廣的各類農藝新技術全部向各專業合作社集成推廣。千秋鎮良洋合社作服務的5000畝聯耕聯種農田,實行大耕大翻、秸稈全部還田和小麥免耕播種“一條龍”耕種技術,小麥畝產超過500公斤,比傳統模式增產8%。
(四)生產服務變階段為全程。分散經營種植品種多、服務面廣,由于基層農技人員力量不足,只能在重大蟲情、災情發生時段通過廣播、簡報對農戶指導,難以實現面對面的全過程服務。聯耕聯種后,田塊集中、品種統一,農技人員集中力量向對應的專業合作組織提供一對一服務,適時提出品種、規劃的指導意見,根據農情變化及時作出植保管理建議措施,不僅能滿足生產全過程的服務需要,服務效率也大為提高;各類專業合作社因聯耕聯種的規模效益,服務“菜單”也變得更加豐富,農戶可根據需要自主選擇有關生產環節的服務。海河鎮永壇村路可成的8畝多地參加聯耕聯種后逢人便說:“聯耕聯種真正讓我們農民既省力又省心”。
二、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構建全新農業服務體系,保障規模生產順利實施
聯耕聯種是順應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生產經營方式重大變革,射陽縣的縣、鎮兩級緊貼當地實際,有的放矢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全力扶持這一新生事物的成長發展。
(一)以點帶面推進。聯耕聯種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基層干部群眾有個接受的過程。射陽縣從海河、四明、長蕩等種糧面積較大的6個鎮分別選出一個茬口相對較齊的村先行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后在全縣面上推廣。縣農委先后組織試點村干部、農戶代表到新洋農場、臨海農場等長期實行大面積機械連片耕作的地區考察學習;在試點村召開聯耕聯種現場會,組織各村干部和群眾代表現場觀摩大型機械化連片耕種的做法和好處,消除群眾怕“共田”的疑惑,打牢面上推廣的思想基礎,6個試點村近60%的面積實現了聯耕聯種。千秋鎮濱興村劉訓強逢人便說:“以前一到農忙季節就為請農機手耕田求人,現在坐在家里就種好麥子。”聯耕聯種的現實好處使他成了義務宣傳員。
(二)算賬對比引導。起初,部分基層干部和群眾對新的經營模式認識不到位,參與積極性不高。射陽縣專門組織村組干部、種植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共500多人進行業務培訓,縣農委安排農技人員到鎮村巡回講座,與農戶面對面算投入賬,讓基層干部群眾明白農機連片作業的規模效應、精量播種的節本效應;算管理賬,讓每個農戶都能感受到聯耕聯種不只是施肥打藥省事、省力,還真正把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算受益賬,讓農戶明白聯耕聯種與土地流轉的區別,統一種植的糧食產量高、價格好,而且增加的各項好處全部歸每個農戶,真正從內心里接受、支持和參與聯耕聯種。四明鎮新南村村民小組長顧建華剛開始以為又要回到大集體生產時代,堅決反對;通過算賬對比搞清楚后,帶動該村民小組群眾將700多畝土地全部參加聯耕聯種。
(三)健全服務保障。由縣農口部門指導,在各村居成立機耕、植保、育秧、購銷等專業合作社。從提高農機作業人員操作技能入手,結合農機職業技能鑒定“獲證獎補”項目培訓農機操作人員,累計有450多人獲得農機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打造了良洋農機、為民機插秧等各類作業農機配套齊全、作業水平一流的合作社;成立植保合作社,推廣優新品種和化肥、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2013年共計組織16期4800多人次參加培訓;實行農業技術人員包村服務,指導合作社施肥、防病、治蟲。2013年由于試點推廣,有些農戶種子不統一,縣農委還與種子供應商協調,集中調運揚輻麥4號、寧麥13號等優良品種,價格比市場每斤便宜0.3元。
(四)強化政策扶持。整合農業項目資源向聯耕聯種地區傾斜,土地整理項目優先在基礎薄弱的試點村實施,為土地成匡連片創造條件;供電部門結合農網改造,三相電接到田頭泵房保障排灌用電;交通、水利和資源開發部門優先在試點地區實施路橋改造、農田水利、資源開發等工程,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積極向省爭取農機試點縣,累計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184萬元,補貼額全省最多;鎮里還出臺配套政策,對新購買100馬力以上的農機,每臺給予6000元的補助;對安裝秸稈還田設備的,每臺給予1000元補助,2013年全縣農機具投入超過2.5億元。同時,物價部門專門出臺聯耕聯種農機服務指導價格;農口部門對試點地區統一采購的種子每斤補貼0.2元,并推行聯耕聯種農田政策性保險全覆蓋,保障了聯耕聯種順利實施。
作者:劉向東尤新潮陳錦龍費兆照單位:江蘇省射陽縣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