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優化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實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改革開放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但近年來卻出現了貿易增長疲軟的現象。研究如何優化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對我國外貿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外貿經濟的新一輪增長有著巨大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并總結出外貿發展中的問題,其次通過實證研究分析總結了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最后根據上述分析闡述了優化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處在轉結構調方式的重要階段,外貿轉型升級是其中重要一環,Theodore.W.Schultz(2002)曾研究企業在對外貿易轉型升級中的作用。Chia-LinChang,S.Robin(2008)研究了行業創新和企業創新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張玉森(2014)闡述了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內涵,從國家層面,我國需要根據貿易發展動向靈活調整,抓住轉型升級的本質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從企業層面上要從附加值角度出發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王忠豪(2015)指出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和提升生產和產品的級別。研究如何優化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對外貿經濟的新一輪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對外貿易現狀及問題
1.我國對外貿易現狀
(1)對外貿易額。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至2015年,進出口總額為245502.93億元人民幣,但較前兩年貿易額總體有所下降。說明我國對外貿易已取得相當大的規模,且近年來發展速度放緩。
(2)對外貿易產品結構。我國的對外貿易產品結構中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量占主要部分,2015年有所下降,為21709.72億美元。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十年來增長巨大但初級產品的出口額較少,十年間僅翻了兩倍,增長非常緩慢。
(3)對外貿易方式。我國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改革開放伊始,其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巨大,但隨著我國成本上升,部分加工鏈轉移到人工成本及各類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從而加工貿易增長乏力。
(4)對外貿易主體。我國以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在2001年之前,國營企業在對外貿易經營上占主要地位,加入WTO以后民營企業逐步成為主力軍,發展態勢較好。
(5)貿易市場分布。我國的進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日、韓和東盟五個地區,2010年以后,我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量以及進出口額有顯著增長,且中國市場在世界分布總體范圍更廣。
2.我國對外貿易出現的問題
(1)追求數量擴張的粗放型外貿發展。雖然我國貿易總數大,但是通過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使用勞動力資源從而生產大量的產品并以低價出口方式,從長期來看將損害我國的外貿效益。而且這種發展方式,導致污染和環境破壞以及資源能源價格上升。
(2)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與出口。我國出口依靠大量投入勞動的工業制成品為主,對外貿易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簡單的加工也同樣是依賴于勞動力的投入,科技投入不多。
(3)缺乏自主品牌意識。我國的品牌意識和營銷網絡的建立能力較差,我國出口產品沒有依靠高質量從而打造自主品牌的意識,而這恰恰是產業鏈中附加值較高的一環。(4)貿易主體的發展和市場的建立不完善。我國外貿主體中的民營企業規模小,產品層次低。大的外貿企業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同時,我國諸多企業過度依賴甚至沒有科學利用好外商的直接投資,而且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二、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模型建立與指標選取
(1)模型建立。本文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上共收集了從1996年至2015年間20年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2)L的指標選取。L以就業人數增長速度表示,用(第t年的就業人數-第t-1年的就業人數)/第t-1年的就業人數來計算。
(3)K的指標選取。采用“永續盤存法”首先其中分別表示基期(1996年)資本存量、固定資產額和GDP增長率,表示基期的折舊率為10%。再通過逐步算出第t期的資本存量。最后以資本存量的增長速度來表示。
2.模型檢驗
(1)單位根檢驗與Johansen協整檢驗。為了保證模型的穩健性和避免“偽回歸”情況的出現,首先運用ADF平穩性檢驗法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證明變量Y、L、K、T、I、F是一階單整的,則可進一步采用Johansen檢驗展開協整分析以考察長期均衡關系,結果證明以上六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2)模型通過了以上檢驗,可在此基礎上采用OLS進行估計。
3.結論分析
(1)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資的系數為正,與預期結果相同。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加快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資本的投入有利于加快我國的對外貿易轉型升級,而FDI是促進我國外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技術因素和產業結構因素系數為負,與預期結果不同。可能是因為相比勞動和資本的投入,我國技術對GDP的增長貢獻率不高,導致了整體上的作用為負,說明我國的研發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夠。而第二產業比重過大,不利于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
三、優化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1.全面提升勞動力素質
(1)注重人才的培養。我國人口巨大,勞動力多,可使廣大勞動力通過培訓或教育等變為不僅依靠簡單體力勞動而工作的社會新型勞動力。另外通過教育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以及高科技創新型人才,將科技與知識運用到企業、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去。
(2)普及全社會勞動力的培訓。除了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各類精英人才外,還要注重扶持并促進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提升這類學校的質量從而提升其地位,培訓出一大批動手能力強的實踐型人才;其次,大力宣傳并推動各地培訓學校的發展,目前國家在各鄉鎮設有培訓學校,國家補貼從而給予59歲以下的學員免費培訓計算機等專業技術,使廣大農民等學有一技之長。
2.注重科技與創新
(1)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大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不精細,導致出口產品質量多為簡單加工工業品,即使是國內大品牌的產品,部分核心技術仍依靠國外。所以企業應該增加科技投入,對于傳統產品改進完善,同時創新新產品,打造擁有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的高科技產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2)增加產品附加值。為提高外貿效益。產品的生產加工方面,應該加大高科技設備的投入,逐步放棄對簡單機械設備的依賴。并增加環保設備的投入,出口綠色優質產品。加大研究與開發的力度,逐步向價值鏈上游延伸。
3.優化產業結構
一方面,通過引進和自主研發先進技術、實現綠色發展模式,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減少使用人力,忍痛淘汰落后的企業,為生存能力強、有改革能力、適應能力強的企業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發展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其不僅污染小,而且能帶動就業,同時將服務業與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結合起來,增加產品的服務質量,從而提升產品本身的競爭力。5.合理引進與利用外資重視引進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吸引那些無污染、資源和能源消耗少、技術先進的符合我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需要的外資企業,放棄發達國家已淘汰的落后企業來華投資。要注重與外資企業的合作與交流,不要只是盲目的引進外資,而是借此學習先進的創新技術、現代管理經驗和健康的發展模式。合理引導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尤其是加強對第三產業相對薄弱部門的投資。
作者:張盛楠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