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管治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目標,堅持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進一步強化科學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創新體制機制,全力構筑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努力在建立較高水平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衛生現代化。
二、工作目標
突出加快發展,著力緩解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到年,全市醫療衛生總床位數達7000張左右,衛生技術人員總量達到9500人左右,按常住人口計,千人床位數和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4張和5.5人。
突出調整提升,切實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科學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技術、管理、服務效能,完善覆蓋城鄉、惠民利民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形成“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鎮區、疑難病不出市區”的醫療服務新格局。
突出均等服務,不斷提升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和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年,甲乙類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150/10萬以內,人均期望壽命達80.8歲以上,嬰兒死亡率控制在5‰以內,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8/10萬以內。
突出管理創新,基本形成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的智能型衛生管理和運行體系。到年,實現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互聯互通,15歲以下兒童和60歲以上居民95%擁有電子健康檔案,80%的綜合醫院以及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衛生部數字化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
突出人才為本,全面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到年,以首席醫師、學科帶頭人為標桿,以技術骨干和基層社區適宜人才為主體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隊伍結構更為優化,醫療護理、疾病控制、衛生監督、行政管理等各類人才配置合理,學術性、研究型專業人才在省、市學術團體擔任專業委員職務以上達100名以上,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達到1.0:3.5:5.5。
三、主要任務
(一)科學配置城鄉醫療服務資源。適應城市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形勢,以加快建設和調整提升為重點,全力構建以城市綜合醫療機構為主導,以中心城鎮區域性醫療機構為骨干,以專科性、功能性醫療機構為特色,以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以社會力量辦醫為補充的醫療服務新體系。一是提升一批。抓好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三級醫院創建工作,年創建成為三級乙等醫院,再通過三年努力力爭達到三級甲等水平。市二院、市三院創建成為二級甲等醫院。同時推進市四院、市六院以及周市、千燈人民醫院二級醫院創建工作。二是建設一批。加快啟動建設城西醫療服務中心,抓好市中醫醫院中醫藥特色病房樓、老年護理院、分院(精神病醫院)二期等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市六院易地新建、周市人民醫院(康復醫院)擴建及市四院門診綜合大樓、千燈人民醫院門診綜合樓等區鎮醫療衛生機構改擴建工程。三是轉型一批。充分發揮市第一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醫院學科技術優勢和區鎮醫療機構優勢,加快推進城鄉衛生資源整合步伐,逐步在開發區、周市、張浦、陸家、巴城、千燈等區鎮形成婦女兒童、骨科、殘障康復、心血管、腎臟病、泌尿等醫學學科診療中心。四是扶持一批。堅持開放視野,完善政策措施,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資本興辦高水平和特需醫療機構,鼓勵民營醫療機構升級改造,支持花橋綠地醫院建設和宗仁卿紀念醫院達三級醫院功能標準,進一步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二)不斷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積極應對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公共衛生安全面臨的新形勢,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全面形成以市級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為龍頭、以區鎮公共衛生機構為樞紐、以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安全保障網絡,不斷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應急能力水平。一是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全面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實施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婦女兒童保健、高血壓、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管理以及血吸蟲病、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等9大類22項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規范項目資金管理,不斷擴大公共衛生服務惠民成效。二是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建設。加快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建設步伐,以省內一流為標準新建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包括衛生監督所、疾病控制中心、婦幼保健所、健康促進中心、藥品檢驗所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加快推進區鎮預防保健所機構建設,圍繞“擴權強鎮”和“區鎮合一”改革,探索設立區鎮公共衛生管理中心。三是完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城鄉居民健康“守門人”和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實施者的地位和作用,以不斷完善15分鐘健康服務圈為目標,加快形成以街道為主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按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合理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努力形成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新機制。
(三)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的要求,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效能。一是推進集團發展。依托市第一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醫院兩大市級醫療機構,進一步放大人才、學科、技術等優勢資源的輻射效應,建立市級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機構制度化的分工協作機制,逐步形成以技術、管理、資產為紐帶的醫院集團化發展模式。二是加強學科建設。完善專科醫療服務體系,形成一批定位明確、特色明顯的專科特色醫療群。實施“醫學學(專)科創先工程”,重點支持心內科、骨科、婦科、兒科、腫瘤、腎病、慢性病防治等發展潛力好、群眾需求量大的重點學(專)科建設,逐步形成一批在乃至省內處于先進水平的臨床或公共衛生學(專)科平臺。三是完善服務機制。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全面推行醫療服務惠民舉措。嚴格執行醫保制度,控制醫療服務費用增長。認真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提高科學合理用藥水平。重視護理人力資源配備,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加強人文理念和醫德醫風教育,深入推進“三好一滿意”和“學習白求恩、敬業為人民”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營造健康和諧的醫療服務環境,引導廣大醫務人員不斷轉變觀念、提升服務水平。
(四)著力創新醫療衛生運行機制。按照建立市級醫療集團、專科醫院、區鎮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五個層次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形成資源共享、雙向轉診、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機制的要求,全力構建與衛生基本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管理運行新機制。一是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快建立以就診轉診預約、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性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平臺,推進醫療衛生服務人流、物流、信息流流程再造,形成醫學診斷科學化、醫療服務智能化、醫療管理集約化以及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遠程會診新機制。年,完成以“一個中心、一個平臺、三大系統”為主要內容的“數字衛生”建設工程,全面建立以市民健康檔案為核心的醫療衛生數據中心和覆蓋全市醫療衛生系統的數據交換平臺,實現醫療衛生業務、衛生行政管理、市民健康服務三大系統順暢運行。二是大力推進精細化管理。大力推行臨床路徑管理,積極探索基層診療路徑管理,推廣運用適宜安全診療技術,提高醫療服務規范化水平。狠抓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落實醫療安全責任追究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以工作質、量和群眾滿意度為主要指標的績效考核體系,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五)切實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牢固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提高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保證,在完善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調整機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加強醫德教育,優化人才服務,加快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步伐。一是大力引進高端醫學人才。完善政策機制,大力引進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學歷、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以及各類緊缺醫學專業人才,每年面向國內高等醫學院校引進50名以上高級醫療衛技人才。二是大力提升專業人才水平。在全市遴選500名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年齡在40歲以下的醫療衛生專業人才,建立人才庫。分別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機構以及國內知名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每年選送100名中青年技術骨干作為期半年以上的研修,加速中青年技術骨干成長成才步伐。三是大力培養社區衛生人才。繼續實施“五個一批”社區衛生人才建設工程,與相關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每年定向培養40名左右的全科醫學生,每年面向全國招聘60名左右的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建立完善激勵醫務人員長期服務基層社區、中高級醫務人員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前到基層服務、市級醫療機構退休醫務人員返聘社區衛生服務等工作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市、區鎮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各方參與的工作機制,合力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各區鎮要建立一把手負主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責任制,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
(二)形成工作合力。各相關職能部門要根據職責,合力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衛生部門要根據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總體要求科學編制區域衛生規劃,以科學規劃促進衛生資源配置的科學水平。規劃部門要根據《市城市總體規劃、》,留足留好醫療衛生發展用地。財政部門要逐步提高衛生支出占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重點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和特色專科的發展。人社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體系,支持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編制部門要根據城市人口發展形勢,建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和結構標準調整機制。各區鎮要按照事權與財權相匹配的原則,全面承擔所屬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職責,嚴格實施項目責任人負責制,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三)強化督查考核。市政府每年與相關部門、各區鎮簽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目標責任書,明確目標要求,加強督查考核。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建立由相關部門及人大、政協等部門參與督查檢查制度,加強對項目建設及資金使用情況的有效監督,確保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