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分析形象,領悟意境美
優秀的文學作品或多或少都描寫了一定的意境,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審美感知、鑒賞、評價,并根據教學要求從中提煉出知識和能力的訓練點,進行美的教學方案的構思與設計,引導學生分析作品描寫的藝術形象的特點,領悟意境美,激發學生產生審美趣味、審美情感和審美追求,激勵他們進行主動探索。例如,在《荷花淀》一文中,作者孫犁選取了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繪了一幅幅淡雅秀麗的藝術畫面:“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流星,流星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里籠起一層薄薄的透明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段景物描寫,本身就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散文詩。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感知畫面內容,分析形象的特點,然后教師抓住“潔白”“銀白”這兩個形容詞,引導學生“探境中意,悟意中情,感情中美”,由白色聯想到純潔、樸素,從中領悟作者對水生嫂這一勤勞純樸的形象的贊美,及其對美好家鄉熱愛的情感。
二、激發情感,體會人情美
優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家筆墨飽含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集著心血和生命,傳達著人間的真善美。讀這樣的作品,情感自然受到感染。教師在教學這些作品時,應根據作品的特點,或采用朗讀的方法,或設定情境,或用語言啟發,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分體會作品中飽含的人情美、人性美,和作者形成感情的共鳴,在愉悅中受到教育。教學《散步》一文時,要設置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課前可播放《常回家看看》這首歌,用歌中濃濃的親情感染學生。上課時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尊老愛幼的名句,如“百行之首,以孝為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等,讓學生在學課文前了解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師先介紹這些句子的含義,再組織學生齊讀這幾個句子,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然后教師飽含深情朗讀這篇課文,再讓學生齊讀課文,到這時候學生的情感已全被調動起來,讀書時自然和一家四口和睦融洽的親情產生共鳴,被一家人尊老愛幼的美德所感染。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文中那些滲透人情美的語句就容易多了。
三、驅遣想象,享受創造美
由于文學所憑據的語言不過是傳達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符號,而不是客觀事物的形象本身,所以文學形象具有簡潔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啟發學生完成由文字到畫面的“轉換”“補充”“再創造”的過程。創造是學習的升華,有創造才會有質的飛躍。在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劉勰《文心雕龍》)。
例如教學古典詩詞,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力求直觀,對詩詞描繪的內容加以形象描繪,為學生想象提供更多啟示,課后還可以讓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彩筆畫出來,在班上展示。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揮動手中的畫筆,享受創造的美感。課文《項鏈》的結尾處,在佛來斯節夫人說出那串鉆石項鏈本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教師可布置學生寫續文,接下去描寫路瓦栽夫人的神情、動作、語言,還可以再寫到她回家把此事告訴丈夫,想象家中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景。這種想象以課文作憑借,但又不完全依靠課文,所以這種想象的過程也是創造“美”的過程。
以上四點并不是孤立的,它們在具體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靈活使用。但不管怎樣,語文教學中要滲透美育,就要緊扣教材中的精彩語言,刺激學生的形象思維,拓展學生的審美想象,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理智上得到啟迪,精神上得到滿足,心理上產生愉悅,課堂上形成輕松自由的氛圍,在強烈的情緒感染和心靈震撼下,激“憤”發“悱”,從而順理成章地將美導入學生的心田。
作者:張海軍單位:江蘇省邗江中學北區校維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