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項目對高校學科建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藝術研究雜志》2014年第三期
一、音頻修復項目建設成果
云南是世界上文化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近百年來積累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歷史音頻文獻,特別是云南省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化廳、廣播電視廳、云南藝術學院等部門和單位都集中保存了大量歷史音頻文獻,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予以妥善、完整地數字化保存,不僅是對文化遺產的搶救,也必將對整理、傳播文化遺產起到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一)音頻修復項目研究為各方人員搭建了交流溝通的平臺2011年,云南藝術學院正式啟動珍貴歷史音頻修復項目,在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整個研究項目已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并為音樂專業人員、社會歷史研究人員、文化歷史研究人員和相關專業工作者及音樂愛好者搭建了一個交流欣賞的平臺。首先,項目組已修復并數字化保存珍貴歷史音頻資料100套。項目組在保留原有介質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音頻采集與修復技術,對一些珍貴的、使用膠木制作的戲曲資料和音樂老唱片資料進行修復,累計修復時長為100小時;對一些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磁帶音響資料也進行了修復和調整,總時長為100小時以上。經過修復的唱片和磁帶資料,從聲學角度來講,頻響帶寬由一般100hz~3Khz,擴展到70hz~6Khz以上;爆點噪聲下降6dB;持續高頻噪聲下降3dB;背景低頻噪聲下降8~9dB。從聽覺角度來說,所有唱片和磁帶的音質明顯得到改善,音聲清晰度得到較大提升,已基本接近當代人的音響審美感。其次,項目組建立了“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資料庫”。項目組在前期修復過程中,不僅整理并篩選出第一批急需搶救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資料目錄,且根據已修復好的音頻資料,初步建立起了一個專門向專業技術人員開放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資料庫”。該文獻資料庫主要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唱公司為云南歌手錄制的一些老唱片,如黃虹錄制的老唱片《彌渡山歌》[4]《小河淌水》以及中唱公司錄制的民族器樂曲《大寨紅花遍地開》等。文獻資料庫的管理系統對已經過數字化采集和進行過音頻信號降噪、修復、輸出的各種云南民族文化音樂資料音頻文件提供主要信息編目、整理及存儲等功能,同時對已存儲的數字化音頻資料進行綜合利用,采用網上試聽和下載格式[5],對訪問用戶提供各種服務。第三,交流平臺的搭建。項目組修復珍貴歷史音頻資料和建立“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資料庫”,除了傳承云南民族音樂文化歷史以外,還在于為各行各業人員提供一個可交流與探討的平臺。當代,隨著修復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數字化、網絡化、云技術等數字音樂技術的發展,已經完全打破傳統音樂交流的模式。以往欣賞音樂只能親臨現場或者購買唱片、CD等,想要聆聽老版或絕版唱片也有諸多不易,尤其是想要欣賞云南音樂歷史上具有少數民族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及歌唱家的演唱等更為困難。而現代通過網絡鏈接,各地專業技術人員、音樂教師、學生以及音樂愛好者隨時可以登錄資料庫查找所需音頻資料,選擇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專業音樂人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開展對音樂的欣賞、研討、創作、制作等全方位的合作;音樂歷史研究者尤其是民族音樂史的研究人員,則更需要這個平臺來獲取自己所需。可以說,這種為音樂的交流與合作而搭建的平臺,不僅有助于將云南民族音樂文化歷史推而廣之,大大促進人們對云南珍貴歷史音樂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還將加強不同學校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極大地提高民族音樂交流的范圍和水平。
(二)“云南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處理與保護技術標準(草案)”的擬定珍貴歷史音頻修復,目的在于再現歷史,原汁原味地向聽眾展示以往音樂作品的特點、歌唱家的演唱風格以及不同的民族風情。因此,歷史音頻修復對于修復后的音頻資料有更高的要求,也就是經過修復后的音頻和原有音響資料是否一致,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目前國家對于音頻修復標準并沒有確切規定,業行會也較少涉及,散見于報端及各行會網站的多為一些音響標準、建筑聲學標準以及噪聲標準等,而從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6]及《中國國家標準匯編》等書中也未找到相關規定。因此,在沒有可借鑒的局面下,此次研究過程中項目組根據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7]、語言聲學[8]、心理聲學[9]及音樂聲學測試[10]等,初步擬定出“云南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處理與保護技術標準(草案)”。“云南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處理與保護技術標準(草案)”的擬定不同于目前國內一些高校正在進行的類似研究,例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古琴音樂文化數據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古琴音樂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數字文獻,它提供的是音樂數字化服務的標準體系;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歷史音頻修復與數字化保存”項目側重的是音頻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研發;貴州大學“民族音樂數字化保護與研究中心”則關注的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藝術創作;而云南藝術學院項目組著重研究了“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處理與保護技術標準”。該標準草案對修復后的音響資料在頻響帶寬、爆點噪聲下降、持續高頻噪聲下降以及背景低頻噪聲下降等聲學評價指標上都有確切的規定。例如在使用頻響帶寬評價修復后的音頻資料時,主要從相對于某一頻率或頻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強度,并且在要求的頻率范圍內、同一音量下,各頻點的幅度是否均勻、均衡、飽滿,頻率響應曲線是否平直,聲音的音準是否準確,是否忠實地呈現了音源頻率或成分的原來面目等方面來進行。可以說,“云南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處理與保護技術標準(草案)”將結束目前修復技術和修復成果無據可依的現狀,也將對規范未來音頻修復產品的鑒定和認證起到積極作用。當然,隨著修復技術的不斷提高,音頻文獻處理與保護技術標準也將在專家及同行的努力下不斷更新。
(三)音頻修復項目研究對人才的培養此次研究中,共吸收了5位本科生和兩位研究生參與初步的修復工作。這些學生分別來自不同專業,不僅有音樂學院聲樂演唱、民族器樂演奏、音樂學(民族音樂和音樂美學方向)的學生,還有影視學院錄音工藝及聲音制作專業及美術學院藝術與信息技術專業學生的參與。此外,為保障研究的順利實施,項目組還專門聘請了聲學專業教師以及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教師作為指導,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出發,幫助項目組草擬“云南珍貴歷史音頻文獻處理與保護技術標準(草案)”。從研究內容和研究過程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專業學習結合學科交叉、應用技術結合創新實驗”的綜合研究項目僅依靠自身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必須是多專業、多學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障項目研究的順利進行。目前,項目組的7名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修復技術。此外,項目組除了培養出已具備基本修復技術的學生外,還建設完成了一個具備基本的聲學測量分析儀器、專業錄音話筒、音頻采集卡、監聽音響、監聽耳機、64路數碼調音臺、樂器錄音的專用話筒、錄音機、CD播放機、老式留聲機以及高性能的計算機等音頻輸入和輸出設備的現代化音樂音響實驗室。實驗室的建立,不僅使老舊音響資料得到完整保存,還將形成一個服務云南及全國的珍貴歷史音頻資料修復與數字化保存產業基地以及專業音頻修復人員的培養基地。
二、特色研究項目對加快高校學科建設的意義
“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資料修復與數字化保存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是云南藝術學院與云南省科技廳合作的一個特色研究項目,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對我院學科建設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特色研究項目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學科的發展高等學校辦學特色雖然具有多樣性,但其最核心的體現還是在學科建設上。從某種意義上看,一所高校如果沒有在國內外占據領先地位的優勢學科,那么要想在同類高校中具有較強競爭力,則需擁有一批具備較高水平和較大影響力的特色學科,也就是特色學科的生成、凝練與強化,是高校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在高校特色學科建設中,特色項目的研究和建設既是特色學科建設的一種有效措施,又是特色學科整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關系辯證統一。即特色學科支撐特色項目,特色項目又推動特色學科的發展,特色學科與特色項目在互動中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從云南藝術學院的辦學定位來看,學習民間并傳承民族藝術文化是其辦學特色,音樂與舞蹈學既是云南藝術學院的特色學科又是優先發展的學科,那么樹立“以特色求生存、求發展、求效益”的理念,設計“獨樹一幟、人無我有”的加快學科發展之路尤為重要。應該說,“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資料修復與數字化保存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為加快音樂與舞蹈學特色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第一,特色研究項目有利于特色學科地位的提升。特色學科與特色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學品牌形象的重要標志,二者良好的互動可以集中優勢力量,實現共同發展。特色研究項目可以進一步提高特色學科的師資隊伍水平,加強學科梯隊建設,增強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以及培養質量。例如特色項目可以吸引一部分不同專業的教師共同參與研究,提高教師的研究興趣和創新能力,借此培育一批科研水平高的教師組成學術團隊,促進學科整體實力的提高。第二,特色研究項目有助于特色學科產學研結合。當代高等教育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大學的職能已不再是傳統的教學、科研。隨著高校功能從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高校更多的被賦予了服務當地經濟的職責,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音頻修復項目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音樂與舞蹈學特色學科與音像出版業的產學研結合。以往,云南的音像出版業空守著巨大的音樂資源,卻苦于沒有技術優勢得不到開發,使許多彌足珍貴的音響資料隨著年代和時間的侵蝕,瀕臨消亡,而珍貴歷史音頻資料修復技術和現代化音樂音響實驗室的建立將有效改善這一局面。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項目的研究成果將更加開放地走出校門、融入社會,為云南音像出版業發展帶來巨大動力,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真正形成一個產、學、研一條龍的合理、優化的產業模式。
(二)特色研究項目有助于推動高校跨學科建設除了有助于加快高校特色學科的發展以外,特色研究項目還有助于推動高校跨學科建設。基于心理聲學、音樂聲學、藝術審美與物理聲學相結合的“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資料修復與數字化保存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屬跨學科綜合研究,它要求操作者具備深厚的心理學、美學、聲學、物理學等知識背景、技術能力及藝術素養,也就是既要有技術、藝術還要有學術。而這樣的專業人員,已不再是傳統的某一個專業或者某一個學院就能夠獨立培養,必須是多專業、多學院、多學科的綜合培養,才能鑄就一個專業的音頻修復技術人員。第一,跨學科建設是未來高校發展的必然方向。從目前來講,綜合培養與學科專業建設一直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而加強交叉學科的建設則是未來高校發展的必然方向。現代大學的職能不僅是要進行知識創新、學科建設以及科學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新成果、新方法來培養人才,再通過人才培養進一步推動知識創新與學科發展。可以說,這是一個循環的、良性發展過程。諸多優秀高校得獎的科研成果都是跨學科、跨專業群體合作的結果。這說明符合社會需求和高校發展的跨學科、復合型的人才必須通過交叉學科或跨學科來培養。第二,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形式在高等藝術教育中尚屬少見。縱觀我國高等藝術教育辦學歷史和辦學實踐,長期都以單學科設置為主要形式,而這種帶有明顯社會產業分工烙印的單學科設置則是一種典型意義的專才教育。在以往,由于國家、社會的需求較為單一,專才教育亦能符合所需。但在“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之間相互影響、滲透、聯系愈來愈緊密時,社會經濟和科技已經形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而綜合學科、交叉學科也隨之層出不窮”[11]的局面下,以往的專才培養機制、常年以來的單學科組織結構以及狹窄的專業設置,已造成所培養的專業人才與當前社會和市場所需的人才規格格格不入。第三,特色研究項目有助于形成大學科意識,推動高校跨學科發展。藝術是一門范圍很廣的學科,除了藝術學科門類下各專業可以進行的交叉研究以外,藝術與醫學、社會學、法學、軍事學、工科、農學等學科門類都可以開展交流與合作。“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資料修復與數字化保存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就是集聲樂演唱、民族器樂演奏、音樂學、錄音工藝及聲音制作、藝術與信息技術、聲學、音樂音響學等多專業人員共同完成。這樣合作的結果不僅開闊了所有參與者的視野,提高了廣大教師的能動性和原創性,還可以增設新的學科和專業,培養新的復合型人才,推動藝術院校跨學科發展。
(三)特色項目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在優秀文化傳承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文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優秀文化的傳承在當代已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民間文化不僅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也是人類社會文明多樣性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歷史留給后代的寶貴遺產。“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守護、傳承及創新文化,已是大學必須承擔的新功能。也可以說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培養民族精神已成為高校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個責任實現得如何,不僅決定著高校的水平與質量,也決定著高校對國家及民族的意義。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資料修復與數字化保存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以承載和發揚本土文化為己任,以搶救云南民族文化珍貴歷史音頻資料為目標,充分發揮高校助力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傳承是創新的前提,只有繼承并掌握了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進而賦予其新義,新文化才會產生。音頻修復特色研究項目實踐證明,高校在信息傳播、人才培養和知識集合等多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可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智力支持。高校舉辦學術交流、民間藝術沙龍等多種活動,特別是運用現代化音樂音響實驗室對學生進行培訓,不僅可以促使學生認識、了解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歷史,還可以動員學生參與到保護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中,真正體現出高校在優秀文化傳承體系中的主導作用。
作者:羅宇佳李小明劉洪健單位: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