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藝術角度下年畫的戲曲呈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藝術研究雜志》2014年第三期
作為年畫研究大家,收藏“最有學問的年畫”甚多的王樹村,其家鄉便在楊柳青,這里正是盛產戲出年畫之地。究其緣由,蓋在此地方小鎮上原本具有濃厚的戲曲文化氛圍。據王先生回憶,“楊柳青雖是小鎮,卻是一文明古鎮,自古以來,戲曲活動就非常豐富。明代建造的藥王廟大戲臺,過去是楊柳青文娛活動中心,還有西關帝廟華榱麗藻的戲樓,也是當時經常演戲的地方……明代廟宇中演出何戲?因缺乏可稽的文獻資料,難以得悉。據前人推測,楊柳青既為明代館驛所在地,南來赴京的昆曲班當在此二廟停舟演出,以謝神明。清代酬神演戲,無非就是河北梆子及后來形成的京劇了。因酬神演戲多是民間社戲性質,不可能見載于地方方志或其他史冊,故無從得悉詳情。另外楊柳青不乏巨商富農、翰林進士,明清舉行的大戶堂會,其熱鬧盛況猶傳頌于故老鄉親之間。明代張中丞家,建有戲樓、戲院。清代石方丞后裔所建的尊美堂、天錫堂大宅第中,都有華麗的戲樓,逢壽誕之辰、年節佳日,邀請名伶演出,以酬親友祝賀?!保?](P200~201)在他家鄉的舞臺上,除了京劇演出,亮相的還有秦腔、河北梆子等戲班子。楊柳青的戲出年畫,就在鄉間小鎮這傳統戲曲氛圍的熏陶下產生并發達。據彼時畫店老板講,楊柳青的戲出年畫50%銷往東北地區,自然而然,便有不少傳入俄國。后來,王先生赴前蘇聯訪問各家博物館時,就得知對方有好些年畫藏品是從哈爾濱和海參崴搜集來的。當然,中國年畫受到域外收藏者青睞的,不止是楊柳青的。以莫斯科博物館為例,該館就藏有朱仙鎮年畫100多幅,大部分是清乾隆年間朱仙鎮木版年畫鼎盛期的作品。2002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啟動中國木版年畫普查編纂項目,2011年編纂成書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俄羅斯卷》把流傳到該國的600余幅年畫經過鑒別,選定百幅出自天津楊柳青、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地的年畫作為“域外卷”出版。2012年11月中下旬,應日本學術界邀請,我們前往該國進行學術考察和交流.在大阪街頭古舊書店以及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我們皆見到來自中國的文臣武將形象的老版年畫作品。尤其是在早稻田大學,圖書管理人員非常慎重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精心收藏的若干年畫及漢文古籍。
清朝康熙年間,北方有民謠云:“山東六府半邊天,比不上四川半個川。都說天津人煙密,比不上武強一南關。每天唱上千臺戲,找不到戲臺在哪邊。”河北武強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年畫產地之一,從“千臺戲”之喻,不難想見戲曲年畫的生產、銷售之盛。中原大地,年畫和戲曲的氛圍皆濃厚。河南朱仙鎮年畫中門神尤多,以秦叔寶、尉遲敬德為主,大大小小門畫中,二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姿態各異,諸如步下鞭、馬上鞭、抱鞭、豎刀、披袍等,據說不下20種樣式,但其形象裝束終不離戲曲化路子。此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福祿壽、九蓮燈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英雄好漢。放眼華夏,諸如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等等中,戲曲故事及戲裝人物屢屢出現,莫不神采飛揚,為民眾喜聞樂見。在多民族的中國,年畫有著跨族群的傳播,其題材也有多民族的展示,如前述《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俄羅斯卷》收錄的產于清末楊柳青的木版年畫《滿族山神》,畫面以四位滿族先祖為主體,畫之背景是折屏式山景畫,兩側屏面寫著滿漢文字,該畫解說文字還特別提示:此乃滿族人過春節時張貼的山神像。據《東華錄》記載,相傳有三位天女,名叫長恩古倫、次正古倫和季佛古倫,她們來到長白山天池沐浴。季佛古倫吃了神鵲銜來的紅果后懷孕,生子布庫里雍順,被奉為清朝始祖,或為滿族山神。而在河南滑縣,也曾發現“滿文年畫”,一幅繪著觀音、關公和比干的老版年畫,上面文字全是滿文。[4]在西部,羌人處于漢、藏之間,來自漢族地區的年畫在川西北羌區也常見,成為后者民俗的一部分。有建筑研究者就曾指出羌寨人家有張貼門神避邪的習俗,且“以綿竹年畫為主”。[5](P29)綿竹與羌區接壤,“5•12”地震重災區綿竹清平過去就屬于茂州(茂縣)管轄,如今清平鄉民還在大力發掘“羌漢山歌”。[6]因此,綿竹年畫受到羌區民眾喜愛,是自然而然的。2011年歲末,筆者走訪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區汶川龍溪“羌人谷”中的巴奪寨,見寨中人家大門上,無論是畫面寫著“發”“財”字樣的秦叔寶、尉遲恭形象,還是畫中標示“日”“月”并寫著“開門大吉”之類詞語的手握兵器的門神,都是大家熟悉的戲曲人物裝束。類似情況,在茂縣、北川等羌區村寨皆不難見到。再看看黃河流域?!捌疥枴蹦斯诺孛?,帝堯所都,春秋晉羊舌氏邑?!蹲髠?#8226;昭公二十八年》載晉分羊舌氏之田為三縣,趙朝為平陽大夫;《史記•魏豹傳》云,“漢元年,項羽徙魏王豹于河東,都平陽?!比龂鴷r魏置平陽郡,漢置平陽縣,故治在今山西臨汾西南面。隨后,宋稱晉州平陽郡,升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改晉寧路,明代復稱平陽。地處黃河中游的平陽是元雜劇盛行之地,戲曲文化氛圍向來濃厚。此地年畫,尤以明清為鼎盛期。該地曾有收藏者在古玩市場淘得一組清代中期的木版戲曲年畫,為8件套,裝訂成冊,乃是流行于襄汾一帶的“戲出”燈影畫,內容包括《黃鶴樓》《楊門女將》《三打白骨精》等戲曲故事。[7]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劇的故鄉就在晉南,其劇目相傳有800余個,從宮廷生活到市井起居,從神話傳說到民間故事,取材廣泛,豐富多彩,為當地的年畫藝人提供了很好的創作素材。作為繪制在紙張上的“無聲戲”,這些戲出年畫中的《打金枝》《游華山》《西廂記》等作品,表現的故事大多是以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民間傳說為藍本,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某些戲畫中的人物和故事,便跟這一帶有關,如《三進士》的主角張文達父子原籍臨汾帽兒劉村,《西廂記》故事出自蒲州(今永濟),而《汾河灣》的劇情也發生在河津縣。平陽年畫中有“拂塵紙畫”一類,是貼在神龕前、碗柜或被褥窯、門窗上的,既有裝飾美化又有阻擋或抖落灰塵的作用,亦多從戲曲故事取材,通常以四幅連環畫組成,這跟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劇本結構似不無暗合之處。這些戲曲木版年畫,人物造型得體,形象生動傳神,招人喜愛。年畫藝人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繪技,把戲中角色“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神情畢肖地刻畫出來,給觀者帶來審美樂趣。在畫面處理上,往往不單單是演出的照相式刻板摹寫,而是突破有限的舞臺時空,把劇中人物、情節、背景跟民間故事、傳統小說、現實景物等有機結合起來,使之相得益彰。正如有人所言,這些作品的粗獷線條和較大色塊的處理,頗有傳統國畫的寫意和近代黑白版畫的效果,那夸張、寫意的人物造型,則又透露出漫畫般的情趣。這些精彩的畫作,既是不可多得的民間美術作品,也為地方戲曲史研究提供了圖像資料。轉過眼來看西南地區。興盛于清代的綿竹年畫,乾隆、嘉慶年間有作坊300余家,年畫藝人逾千,其種類涉及門神、神案、斗方、畫條等,每年生產的門神、斗方達千萬份左右。昔日,僅在綿竹縣城開設鋪面的“坐商”就有30多家,盛況由此可以窺豹一斑。如今被定為一級文物的《迎春圖》是綿竹傳世繪畫中的精品,創作者黃瑞鵠以長達6米的彩繪畫卷生動地再現了清代當地立春習俗。立春是正月里首個節日,迎春對于“以農立國”的華夏古國來說格外重要。每逢此時,要舉行盛大儀式,官民參與,上下同樂,一派喜氣祥瑞的景象。隆重舉行的迎春儀式中,除了迎春牛、鞭春牛等民俗活動,還有人物身著戲裝、飾扮戲曲故事的街頭行進表演,蜀地民間謂之“抬閣”“高裝”等。風俗畫長卷《迎春圖》圖案內容,包括四部分:迎春、報春、游城、打春。第三部分中,除了獅燈、龍燈表演,有桌式抬閣六架,以活人著戲裝扮《秋江》《踏傘》《闖宮》等折子戲。2011年1月26日(農歷臘月二十三),“2011中國年畫節暨第十屆綿竹年畫節”隆重舉辦,其開幕式上專門以真人裝扮重現了這種洋溢著地方民俗風情的場面,給來賓留下影響甚深。縱觀綿竹年畫,其清代老版中不乏從戲曲取材者,人物刻畫細膩,場景表現生動。比如年畫《五子告母》,同名劇目迄今猶見于川劇舞臺上。再如綿竹年畫《白狗爭風》,在川北燈戲中有此傳統劇目,又名《白狗爭妻》《真假難分》,這出戲今天在蜀地舞臺上已難見到了,但其活靈活現的表演場景在年畫藝人筆下中得以生動地記錄下來。至于那些身扎靠旗的“立刀”“立錘”門神,簡直就是戲臺上武將形象之威風凜凜的直接寫照。同在四川,還有以“黃丹門神”馳譽遐邇的夾江年畫,其實,此地“女門神”①也很吸引人,年畫中那頭插翎、身扎靠、手提大刀、戎裝打扮的女將秦良玉,不也是梨園觀眾熟悉的形象么。去年,在四川省文化部門主辦的首屆“文殊坊”杯非遺手工技藝精品邀請展開幕式上,遇見我熟悉的夾江老藝人,他還特地送了我一張英姿颯爽的“女門神”,并告訴我這是他們在發掘傳統、研究清代老版年畫基礎上恢復刻印的。“閑披屏市褚先生,官綠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鉤金水甲土門神?!边@是清初詩人藍選青的《梁山竹枝詞》之一,吟詠的是梁平年畫興盛時期的狀況。重慶市直轄之前,我們習慣說梁平地處川東,其跟綿竹、夾江并稱四川三大年畫。梁平木版年畫始于明代嘉靖年間,發達于清代康熙、雍正時期,清末民初達到鼎盛。詩中提及的“屏市”,即今之梁平縣西南部的屏錦鎮,距離縣城20多公里,是當年梁平木版年畫生產制作的中心。據當地老人回憶,昔日屏錦有“小重慶”之稱,半邊是作坊店鋪,半邊是客棧、茶樓、酒肆,每年到了年畫訂貨、銷售旺季時,各地商賈云集此地,很是熱鬧。其鼎盛時期,甚至出現了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刻木版、戶戶描繪丹青的繁榮局面。民國初年,梁平年畫與四川的綿竹、夾江年畫齊名,并稱“西南三大年畫”。近500年的發展歷史,使梁平木版年畫在內容上形成了門神、神話和戲曲故事三大類型。2010年2月發行的《梁平木版年畫》特種郵票,就選擇了“帥將門神”“盜仙草”“和氣致祥”“盜令出關”四幅當地木版年畫佳品?!氨I仙草”是《白蛇傳》(《雷峰塔》)中精彩的一折,向來為各地戲迷所津津樂道。據設計者講,中國木版年畫系列郵票在設計上最怕在題材上“撞車”,盡管2003年發行的《楊柳青木板年畫》中已有“盜仙草”一枚,但梁平年畫獨特的表現手法讓他無法割愛。
現在看來,梁平年畫與楊柳青年畫的“盜仙草”,各有千秋,正好鮮明地體現出南北年畫的差異美。東南沿海地區,年畫、戲曲亦盛,劇裝人物形象在佛山年畫中便常見。潮劇《荔枝記》講述書生陳三與五娘歷經周折的愛情婚姻故事,漳州年畫藝人由此取材,遂有《五娘看燈》《陳三磨鏡》《小七送書》《潮州府三審陳三》《陳三五娘成親》等畫面展示。二“文人一根釘,武將一張弓”,華夏民間畫訣有此言。著眼表演,戲曲有“文戲”和“武戲”之分。一般說來,民間年畫中表現長靠武生交戰打殺之戲的,場面大,聲勢大,人物繁多,氣氛熱烈;倘若是描繪短打武生戲,則往往注重捕捉演員臺上亮相的一瞬間,講究的是對劇中人物精、氣、神的凸出刻畫;至于以唱工為主的文戲,演員的身段動作相對不多,這種情況下年畫藝人主要是通過對劇中人物神態、眼神等細微處的精描細繪,來表現其內心世界。以京劇年畫為例,“描繪文戲講究優美的身段和細膩的表情,如《清官冊》中八賢王對寇準代牽御馬以示尊重和拜托;尤其是旦角戲,更講究人物的秀美和嫵媚,如《新安驛》中的趙美容(青衣)、周鳳英(扮成花臉)和羅雁(扮成小生)。武戲講究工架姿勢、威猛靈活,如《蔡家莊》中武松和魯智深拳打蔡繼泉。短打武戲多于長靠武戲,這樣更痛快熱鬧,如長靠戲《臨潼關》中李淵、秦瓊和楊廣的對打;短打戲《元寶樹》張四姐大戰哪吒、二郎神”。[9]常言道:“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年畫藝人也多以此為口頭禪,奉為年畫創作圭臬。那么,刻板印版,涂墨繪彩,怎樣才能使筆下真正“有戲”呢?就人物形象塑造言,“傳神”當是關鍵。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古典戲曲和民間年畫均重視傳神達意,以之為至高審美境界。綿竹年畫向戲曲取材的作品中,從表演形體描繪到角色眼神捕捉,從場面主次安排到人物呼應關系,都處理得相當細致,給人呼之欲出的感覺。梁平木版年畫在人物造型上多夸大頭部,在處理五官的時候往往將兩個眼珠子的距離拉得很近,看起來就象四川方言講的“對對眼”,卻使人物目光顯得炯炯有神,其手法自有別致、過人之處?!拔鋵⒁L煞氣,文官要舒展大氣,美女要窈窕秀氣,童子要活潑稚氣”(武強年畫);“門神要有神,眼睛大一輪”“神在二目,情在面容”“一臉神氣兩眼靈”(朱仙鎮年畫),掛在華夏民間年畫藝人口頭上的這些經驗之談,可謂深得中華美學“氣韻生動”“傳神寫照”的精髓?!芭@煽椗毕抵袊拇竺耖g傳說之一,也是戲臺上常常搬演的??v觀華夏南北各地年畫,表現牛郎搶仙衣與織女成親和鵲橋相會畫面的出現頻率尤其高,也最受人歡迎。現存此類年畫中,如論者言,當以收藏于日本的蘇州桃花塢刻印的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年代最久,畫中表現牛郎牽著牛在云端與織女相聚,運用了西洋銅版畫排線表現明暗的技巧,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作品,殊為難得。近代上海膠版彩印的月份牌年畫流行一時,名畫家杭稚英的《牛郎織女》自問世以來便受人喜愛,發行數十年不衰。[10]檢視巴蜀地區的年畫,諸如《借東風》《打黃蓋》《雙旗門》《送京娘》《龍虎斗》《翠香記》《鐘馗送妹》《蕭方殺船》《三顧茅廬》等戲臺上常見的劇目,以及關公、岳飛、財神、灶神、八仙、三官大帝、四大天王、十六羅漢、西游故事、水滸人物等,向來都為年畫制作者與購買者所同感興趣。歷年來,綿竹年畫屢屢亮相在各種展覽、大賽中,為行中人所稱道。1994年秋,文化部在京城舉辦“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賽,綿竹年畫有9件作品參展,除了姚春榮的《西廂記》直接取材于同名戲曲,其他如陳興才的《雙揚鞭》、李芳福的《立錘武將》、馬忠義的《刀錘武將》和金平定、侯世武的《副揚鞭》,還有老版拓片《趙公鎮宅》《紫微高照》和《壽天武將》,人物造型也莫不體現出明顯的戲曲化元素,由此可見傳統戲曲對民間年畫表現形式的影響。2011年3月,由省文聯主辦的“首屆四川省民間工藝百家展”在浣花公園處省博物館舉辦,那以傳統的“明展明掛”手法繪制的占據了館內整整一大堵墻的巨幅武將門神,就出自綿竹年畫的國家級傳承人李芳福之手,讓所有觀看的人驚嘆不已。2013年7月筆者去綿竹,還聽這位年逾八旬的民間藝術家講述他畫此門神的經過及用意,他說自己現在每天仍在作畫,筆不離手。行內人士皆知,綿竹年畫藝人筆下的“填水腳”(又稱“行門神”),是誕生在年關的上乘之作,看似粗拙而實則精妙,用筆匆匆而神意十足,其涂抹揮灑會使人想到明代畫壇上那位潑墨寫意的大天才徐渭。這些民間藝人勾畫出來的劇裝人物無不活靈活現,其非凡氣韻和老辣技法令人拍案稱絕。
年畫藝人表現戲曲題材,根據本行藝術的特點,在對象處理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創造。在京劇中,“戲出”是指整出戲或幾出戲之意,例如將整出戲排成扇面的《千金全德》的六個場面;再如十出戲的《全本三國志》的12幅畫圖故事。一般說來,戲出畫稿是聘請畫師到戲院中邊看戲邊速寫而形成的,如名畫師閻玉桐就住在前門的文盛齋燈扇鋪,專門描繪名伶供給楊柳青年畫作坊。畫師通過敏銳的觀察和獨到的視角,用概括式勾勒的速寫畫像,將角色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傳神地表現出來。布景及道具方面,戲曲重虛擬,到了年畫中往往繪上真山真水和真情實景,如《瑞草圖》中就繪有仙草云霞;有時行頭不是用馬鞭代替而是真馬,如《賣馬》王老好牽馬和《紅拂傳》虬髯公帶馬。有時戲中某一人物在某一場中原來并不出場,為了突出戲劇沖突,京劇年畫卻把幾個人物集中到一個畫面中。如《挑滑車》高寵挑滑車時金兀術不可能就在旁邊,《牧羊卷》朱春登認出妻子手上的朱痕時宋成已被殺死。反之,為了強化主要人物,而將畫面上雖然應有的其他人物省略,但也無損于藝術整體的真實性。如《戰宛城》中,曹安民引領曹操改裝出游,看見鄒氏、侍女春梅、張先夫人、雷敘夫人四人,但在畫面上把后二人省略了。從人物描繪看,京劇年畫一般為二至七人,最多是七人。其中,三人圖和四人圖最多,其余則很少見,如:七人圖的《漢陽院》和《連環套》;六人圖的《朝天嶺》;五人圖的《霓虹關》和《牧羊卷》;二人圖的《還二锏》《慶頂珠》《汾河灣》《雙鎖山》和《打韓昌》。因此,有人把京劇年畫喻稱為“清朝京劇舞臺的‘錄像機’”,[9]而在受制于科技發展水平的音像存錄手段有限的年代,戲曲年畫對戲曲藝術的“圖像志”作用的確可貴,其為我們研究那個時代的人、事、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圖像資料。作為藝人別具匠心的創造物,年畫表現戲曲題材也不時有出人意料之作,體現出活潑的民間創造精神?!端睦商侥浮肥抢鎴@名劇,說的是北宋時期遼兵南下與中原王朝爭戰過程中的故事。劇中,被遼朝君主招為駙馬的楊四郎本是漢地將軍,其妻子鐵鏡公主則屬遼邦之人。傳統戲曲是程式化的藝術,這程式體現在劇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手、眼、身、步”的表演,“蟒、靠、裙、帔”的服飾,等等?!端睦商侥浮肥菑V大戲迷們再熟悉不過的劇目了,在其舞臺呈現中,按照戲曲程式化的要求,從男女兩個主角的服飾裝扮來看,自然是一依中原漢族而一為北方少數民族。一般說來,常規表現該劇大都遵循這種規定(民間年畫亦然),如當年陳麗芳與奚嘯伯、張君秋與譚富英合演京劇《四郎探母》,留下的劇照均扮相如此。然而,民間年畫筆下有例外,已故民藝學家王樹村收藏的一幅梁平年畫《四郎探母》,在人物裝束上就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身為遼朝公主的鐵鏡,穿帔系群,戴額子插翎子,還披著紅色短斗篷,儼然漢族女子,不像河北乃至江南地區的年畫中著旗裝、梳大翅頭;相反,身為漢族將軍的四郎,本該戴面牌、風帽并著馬褂、箭衣的他,卻是頭戴花翎金色頂圓帽,身穿藍袍而外套紅色馬褂,下身掛甲,手舉令旗,一副番將打扮……梁平年畫藝人筆下為什么會出現如此這般的人物裝束呢?是因為昔日該地演出《四郎探母》在角色裝扮上原本就跟其他地方相異,還是由于年畫藝人自己對搬下舞臺的人物形象作了大膽改動?無論是演戲還是繪畫,又是什么緣由導致了這種有別于他方或有別于定規的藝術化改動呢?諸如此類問題,盡管由于相關資料缺乏而難以考證,卻很能激發學術研究者從中國多民族文化史角度去審視和思索。
作為民間藝術,年畫不但與戲曲結緣,而且承載著諸多有趣的民俗文化信息。國人心目中最大的節日是春節,年畫跟民間信仰相關,源自百姓歲時張貼神像以祈福求吉、避兇逐疫的習俗,其中門神年畫尤為古老形式,民間又以“喜畫”相稱。年畫源于門神畫,清李光庭《鄉言解頤》卷四記載“新年十事”云:“門者,五祀之一。有神,固矣。至于繪文武之像,指將相之名,雙扇門曰對臉兒,單扇門曰獨座兒,習俗之附會也。”又云:“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贝颂幯约澳戤嫷慕袒饔茫嬅嫔夏切﹦⊙b式的文臣武將,對于百姓大眾來說,當然也具有同樣的社會功能。年畫大約萌始于秦漢之際,人們逢除夕在門戶上畫神荼、郁壘等以把守家門、驅逐鬼魅。唐代以來又有秦叔寶、尉遲恭等人物形象進入門畫,據宋記,當時汴京、臨安歲末市場上有門神、鐘馗等神像出售,供人們年節中貼掛。這些年畫,濃墨重彩,悅目賞心,給家家戶戶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鄉間諺語有道:“有魚有肉不是年,貼上年畫才是年。”過年貼年畫的習俗表達著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有如歌劇《白毛女》中喜兒在大年三十貼門神時所唱:“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哎,進呀進不來……”就年畫人物形象看,從上古神怪模樣的神荼、郁壘到后來武將姿態的秦瓊、尉遲恭,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尤為民眾所熟悉的,當數仿照戲臺上那頭上戴盔、身著鎧甲的武將打扮者。事實上,門神年畫與戲曲年畫乃是年畫中品種最多、印量最大的兩類。戲曲門畫中,門神的穿著打扮有如戲中人物,手中兵器亦屬舞臺上的“花架子”,并且作舞臺“亮相”姿態。如山東濰縣的門神,左邊的秦叔寶和右邊的尉遲敬德皆身著鎧甲、背扎四面“令”字靠旗,前者雙手執锏,后者雙手執鞭,如此造型恰恰是借鑒了傳統戲臺上的人物模樣。再看河南朱仙鎮年畫中的神荼、郁壘,身架四撐,孔武有力,人物造型戲曲味極濃。從河北武強年畫門神上我們看到,其直接把舞臺上“大花臉”式戲曲臉譜搬入年畫中,并且縮減軀干突出頭面(當地藝人有“十斤獅子九斤頭”之說),使得人物造型更見威武,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在前述2011綿竹年畫節上,來自河北的同仁曾屢屢同我談及武強年畫中帶謎語的“燈方”,說這類作品他們的年畫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相傳明萬歷年間,武強南關街東有畫店“宜興齋”掌柜名白儒銀,是個身體細長、瞪著鼠眼的刁鉆之徒。街西有老畫工韓厚繪制了一套《九九消寒圖》畫版,印出的畫很暢銷,供不應求。白見后十分嫉妒,他偷走韓的畫版藏了起來。老畫工氣憤地寫了四句詩配上圖案糊在燈籠上,趁元宵節張燈時掛出,詩曰:“一物細長白如銀,論價不值半文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街坊們看了都大笑。原來,老畫工以鋼針為謎底制成謎語,一語雙關地罵姓白的“不值”。后來,藝人們效法之,把謎語和圖畫同印到糊燈籠的紙上,形成了河北武強年畫中這種獨特的燈謎畫。此畫是糊燈籠的,四個燈方糊一個燈,畫面由故事和謎語組成(比如戲出年畫《秦香蓮》之謎面為“初五十四廿三”,要求“打一花名”),故事通常取材于小說戲曲,燈謎主要是從四書五經、千字文、諺語、格言等中出。(當然,也有的燈方僅僅有畫面而不出謎語。)2010年是虎年,《春燈》編輯部印制了庚寅年賀年有獎明信片《武強古版燈方年畫中的燈謎》,畫面乃戲曲《包公案》四出,版是清代的,燈謎分別為:“外科生意興隆”(詩經句一)、“廣額秀才”(四書句一)、“村巷傳呼宰相來”(四書句一)、“天顏有喜近臣知”(四書句一)。據河北同仁介紹,這些帶謎語的燈方都是古版流傳下來的,至今許多謎語無人能解。有關方面曾舉辦武強古版燈方年畫燈謎征射活動,[11]列出的謎面有“猜燈謎”(戲名一)、“米家書畫”(戲名一)、“拿著刀子罵神”(戲名一)、“六三無攸利”(西廂句一)等等。以年畫作為彩燈裝飾,是老百姓樂于觀賞的,而在四川成都舉辦的春節燈會上,我也屢屢見到這類作品?!皬拿袼讓W角度研究中華戲曲,有著相當的學術魅力,是研究者可以多有作為的場域?!保?2]上述表明,戲曲年畫這中國人喜愛的民俗藝術遺產中,真的是“名堂”多多、“學問”大大,值得今天的習藝者、愛好者、研究者從民俗藝術學、文化人類學角度去好好兒玩味、好好兒探究。
作者:李祥林單位: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